摩登3平台登录_做河道亮化你关心的是这三个问题吗?

很多人在接到河道亮化项目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三个问题: 投入多少? 是否能够确保交付? 是否符合节能环保的标准? 河南明亮照明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1、做河道亮化需要投入多少? 实际上河道亮化的造价是根据实际的工程量来算的,布灯的多少,管线的多少,设计费施工费等等都是包含在内的。当我们知道了河道的长度和需要做亮化的类型,找到项目的大概范围。这些东西了解清楚之后就可以根据产品的使用来报价。报价涉及到设计费、主材费、辅材费、安装费。 2、是否能够确保交付 河南明亮照明在和客户签订合同之后会建立项目群,让客户切实参与到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让没有经验的亮化工程承包商也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环节。在项目把控上面,分节点把控各项目环节,提前做好管、线的预埋。 我们做工程项目也要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合理选用灯具。从安装的位置、投射效果、灯具的智能化、光的角度去考虑。避免过度使用灯光影响视线造成光污染。 河道亮化设计中选用的灯具、照射的角度、灯具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实际呈现效果。如果没有相关经验,欢迎咨询河南(郑州)明亮照明。河南(郑州)明亮照明专注户外亮化14年,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确保交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为什么5G需要边缘计算(MEC)?

本文来源:无线深海 边缘计算,从4G时代已经开始萌芽,到了5G时代,它完全融入了网络的基础架构,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标配,甚至是业务扩展的利器。 那么到底什么是边缘计算呢?本文将要探讨这个问题。 1 为什么需要边缘计算? 说到“边缘”二字,跟“中央”的意思相反,暗含着“等级低”,“不重要”,“靠边站”的意味。既然如此,大搞“中央计算”就行了,还研究什么“边缘计算”? 其实,在信息网络中,“中央”和“边缘”的地位跟我们直观的认知是相反的。中央存在的价值,就是更好地为边缘服务。 从上图可以看出,网络的中央节点是由接入,承载,交换等复杂架构以及各种服务器组成的一朵云,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满足网络边缘处不同终端形形色色的需求:个人通信,游戏娱乐,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等。 技术的发展,就是在人类这些不断膨胀的需求所驱动之下完成的。 5G的三大应用场景,正是这些需求的总结: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针对高清视频等系列应用,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针对像智慧城市这样的海量物联网系列应用,超高可靠性低延时通信(uRLLC)则针对像工业控制或者远程驾驶之类的专业领域应用。 这些应用要求大带宽,低时延,高算力,个个实现起来都不简单。 一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缩短数据传输的距离,把提供服务的节点从中央下放到网络边缘,离用户更近。这样一来,无论是带宽,时延,还是算力,解决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这样的解决方案就叫做“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最常用的比喻就是章鱼的神经系统。它的大脑作为中央节点只处理40%的信息,主要负责总体协同,剩余的60%的信息则由8条触手(相当于边缘节点)就近处理。 也就是说,章鱼可以使用“腿”来思考,并就地解决问题!这种灵活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成就了这种无脊椎动物的智力巅峰。 边缘计算,可以说承载了5G时代万物互联的梦想。 2 什么是MEC? 我们平时使用的4G和5G都属于移动通信,在移动网络下的边缘计算,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称作“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缩写作MEC。 MEC的概念最早源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在2009年所研发的一个叫做Cloudlet的计算平台。这个平台将云服务器上的功能下放到边缘服务器,以减少带宽和时延,又被称为“小朵云”。 2014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正式定义了MEC的基本概念并成立了MEC规范工作组,开始启动相关标准化工作。 2016年,ETSI把MEC的概念扩展为Muti-access Edge Computing,意为“多接入边缘计算”,并将移动蜂窝网络中的边缘计算应用推广至像Wi-Fi这样的其他无线接入方式。 在ETSI的推动下 ,3GPP以及其他标准化组织也相继投入到了MEC的标准研究工作中。目前,MEC已经发展演进为5G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 要理解MEC,首先需要了解MEC中涉及到的4个基本概念: 云 , 边 , 网 , 端 。 △ 云,边,网,端,形成了一个协同的有机整体 云 :云计算以及用以支撑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及资源,也被称作云端,是提供服务的中心节点。 边 :边缘,也就是边缘计算节点,本文的主角,离终端最近的服务节点。 网 :云端和边缘,以及边缘和用户之间的网络,默默无闻但非常重要的底层工作者。 端 :也就是终端,是云,边,网服务的对象,包含手机,平板,电视等一切可以联网的设备,其位置在网络的最外围,是各种数据的消费者,也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如短视频,直播等)。 如果还用章鱼来比喻的话,“ 云 ”就像大脑,“ 边 ”就像触手,“ 网 ”就像连接大脑和触手的肌肉,“ 端 ”则就是章鱼要捕获的食物。云边网端协同,构成了MEC系统的有机体,让信息更快更好地得以流动。 3 怎样部署MEC? 目前在市场上,5G时代的MEC玩家主要有两类:互联网厂家,电信运营商。它们手中的资源不同,推出的边缘计算方案自然也有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ETSI定义的5G和MEC融合架构。 △ 5G核心网最关键的网元:,是连接5G核心网和MEC的纽带,可提供数据分流及流量统计等功能。 如上图所示,左侧是5G网络,包含核心网(含AMF,SMF,PCF等一系列控制面网元,以及用户面网元UPF),接入网(RAN)以及终端(UE)。右侧则是MEC,包含MEC平台,管理编排域,以及多个提供服务的APP。 5G网络和MEC之间的结合点就是UPF。这个网元的全称是User Plane Function,顾名思义,就是处理核心网用户面功能的。所有的数据,必须经过UPF转发,才能流向外部网络。 也就是说,负责边缘计算的MEC设备,必须连接在5G核心网的UPF这个网元之后。 5G的核心网设计是十分灵活的,为了减少数据传输的迂回,UPF的部署位置也一般比控制面网元要靠下,这就叫做UPF下沉。 举例来说,中国移动的核心网在全国分为8个大区,每个大区管理数个省份,但在这些大区的机房中只部署有控制面网元,UPF则下沉到省中心,乃至地市,区县,方便实现本地数据本地消化。 这样的架构,就为MEC的贴近网络边缘部署提供了条件。 对于运营商来说,整个网络都是他们的,因此部署MEC的位置非常灵活,在边缘UPF的基础上增加MEC的功能,形成边缘一体化增强型UPF是最简洁的方案。 根据服务区域的大小和个性化需求,MEC可以跟核心网位于同一数据中心(下图中的4),还可以跟下沉的UPF一起位于汇聚节点(下图中的3),也可以和UPF一起集成在某个传输节点(下图中的2),甚至还能跟基站融合到一起(下图中的1),离用户近在咫尺。 1. MEC,UPF和基站融合到一起 2. MEC跟下沉的UPF一起集成在某个传输节点 3. MEC跟下沉的UPF一起位于汇聚节点 4. MEC跟核心网部署于于同一数据中心 对于互联网厂家来说,虽然也在积极推进边缘计算,但由于它们手中没有网络,只能通过和运营商的UPF对接这样的方式来支持MEC。 如下图所示,互联网厂家的边缘计算平台需要和各个运营商的UPF对接,通过UPF再连接到不同运营商的基站,从而把服务送达每个用户。 △ 互联网厂家的边缘计算平台需要和运营商的UPF对接,把运营商的网络作为传输管道 因此可以这么说,互联网厂家“云”的能力较强,它们通过把能力从“云”向“网”拓展来支持“边”(MEC);而运营商对“网”是全面掌控的,从而支持“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它们需要增强“云”的能力。 在MEC的支持下,云端算力下沉,终端算力上移,从而在边缘计算节点形成兼顾时延,成本和算力的汇聚点,这就是MEC存在的核心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三1960_52图带你梳理Linux通用知识

噗。。为啥不是面试题了,封面船去哪里了?要开好船,先回到我们的初心—Linux,这篇文章是Linux的超级基础且经常用到的内容,不多说,直接肝!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点个赞!当然,如果需要思维导图可编辑版,私信我就好了。 Linux软件安装 Linux排查问题套路 Linux命令详解 一 Linux通用知识 说到操作系统,如果读大学的时候是计算机专业,那肯定就会上这门课,我猜测当时的你们想法是这样的 上大学使用的都是Windows系统,界面友好,上手快,习惯性的点点点操作 大部分的课程在windows中操作,比如C++用的Vistual Studio,学数据库的SQL Server 大学中的操作系统更加偏向理论研究,至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可能懵懵懂懂 知道上了研究生到了实验室,我发现实验室的怎么都是对着一个窗口操作,瞬间觉得以前的计算机知识白学了,于是开启了Linux之路。 其实大部分的系统,团购,打车,快递都部署在服务端,其中都包含Linux,什么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等也是基于Linux,那为啥在大学里都是windows? 咦 为什么说了解Linux的生态,会让你学到更多的新技术? 我们要知道很多的大牛通过Linux来开发各种如那件,数据库Mysql,kafka,Spark等技术都会默认提供Linux的安装运维手册,所以尽快的进入Linux的世界对于个人的进步和职业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每当我们买了手机,买了电脑,上手就可以用,这是因为预装了操作系统。所以呀,那有什么岁月静好,知识有人帮我们负重前行了,操作系统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那么操作系统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儿呢? 跑几个问题,桌面上的图标是什么,为啥子敲一下键盘就出来了画面 电脑咋个知道我们鼠标点击的那个位置 为什么我一回车,这些字符就飞出去了 这几个任何一个操作,基本上都覆盖了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那我来认识熟悉而默认的操作系统 1 vmvare 虚拟机是什么? 虚拟机通过软件来模拟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完全隔离的完整计算机系统。每个虚拟计算机可以独立运行并安装各种软件和应用 首先从官方下载并解压虚拟机安装包,然后双击运行 双击VMVARE 下一步 接受许可进行下一步 选择安装位置,最好不要出现中文 自定义路径 设置用户体验选项,都可以选择 设置用户体验 在桌面和开始菜单程序文件夹创建快捷方式。 创建快捷方式 百度一个许可证ZG1WH-ATY96-H80QP-X7PEX-Y30V4 输入许可证密钥 打开vmvare 打开vmvare 点击新建虚拟机向导 选择文件-新建虚拟机打开 新建虚拟机 选择自定义 下一步 选择自定义 下一步 选择下一步 安装客户机操作系统,选择稍后安装操作系统 选择稍后安装操作系统 命名虚拟机 更改虚拟机名称并选择安装得位置 命名虚拟机 更改主机配置进行处理的分配 处理器核心数分配 虚拟内存分配:注意内存分配不能大于主机内存 虚拟内存分配 设置虚拟机网络得类型,这里选择NAT 网络类型暂设为NAT IO控制器选择,选择LSILogic 磁盘类型选择SCSI即可 创建磁盘选择创建新虚拟磁盘 创建新虚拟磁盘 指定磁盘文件 指定磁盘文件 修改路径 选择自定义硬件 选择自定义硬件 选择centos得ISO镜像文件,先选择CDDVN—ISO镜像文件—浏览找到镜像、 导入镜像 点击完成 完成 开启虚拟机 选择配置好的虚拟机 开启虚拟机 鼠标移动到虚拟机内部,上下键选择install centos7然后回车 install centos7 选择软件选择最小安装,选择语言 选择最小化安装 软件安装 软件安装 选择计算节点 选择计算节点 开始安装 开始安装 设置root密码,点击完成配置 设置root密码 2 进行网络配置 现在我们的centos还是个空壳子,如果我们需要访问外网,则需要进一步配置一波 打开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更改相应的配置 DEVICE=eth0 #设备名称,可根据ifcofnig命令查看到。BOOTPROTO=dhcp #连接方式,dhcp会自动分配地址,此时不需要在下面设置ip和网关HWADDR=00:0C:29:AD:66:9F #硬件地址,可根据ifcofnig命令查看到。ONBOOT=yes #yes表示启动就执行该配置,需要改为yes service restart network完事 ping www.baidu.com 网络检测 3 安装xshell 我们已经完成了安装vmvare并导入了centos,那么我们如何去玩儿这个看似很牛皮的玩意?直接上手?不习惯吧,那我们用个远程工具连连 Xshell 是一个强大的安全终端模拟软件,Xshell 可以在 Windows 界面下用来访问远端不同系统下的服务器,从而比较好的达到远程控制终端的目的。除此之外,其还有丰富的外观配色方案以及样式选择。 下载xshell(别去下了,贼慢麻烦) 链接测试(因为使用的ssh,那么确保centos中22端口已经打开了) 文件—–属性进行XHSELL相关的配置,比如配色,字体大小等 4 基本命令的使用 命令太多,必须要全部记忆,但是要学会如何查每个命令的参数。我画了个思维导图可以当作小字典查看,下面列出可能我们使用频率会更高的命令 执行命令 含义…

摩登3注册登录网_为什么说碎片化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说是好事?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银匠 如果要问物联网产业存在哪些问题,“碎片化”将会是一个最常见的答案。 物联网的诞生,天然的带有碎片化的属性,包括技术的碎片化(物联网的技术种类太多)、应用的碎片化、产业的碎片化等等。 虽然这些年,各类组织机构都在试图让物联网更加的标准化,但成果并不大,市场上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只会越来越多…… 事实上,并不只是物联网具有碎片化的特征,to B性质的行业碎片化都很严重。 因为在企业级的应用中,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业务诉求,不同的物理环境,不同决策者的偏好,导致在to B类的应用中,每个项目都无法做到标准化。 一、碎片化,势必会一定程度制约企业的发展 碎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扩张困难,难以起量 企业在选择业务方向的时候主要会考虑三个方面: 行业的市场容量与潜力 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行业的标准化程度 一个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就意味着企业业务扩张的阻力更小,但碎片化就阻碍了企业的扩张速度。 尤其是对于标准化的产品而言,表现尤为明显,以比较典型的芯片产品为例,理论上未来物联网每年有数百上千亿的连接部署,就会有同等规模的芯片消耗量。 但事实上,很多物联网芯片企业每年有个20-30%的增长率就表现的不错了,这类标准产品虽然应用范围很广,但是难以达到理想中爆发式的增长。 2、公司员工人均的效益会逐渐降低 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说,方案的可复制程度低,就意味着面对不同的项目,需要定制化的进行投入研发。 慢慢积累的后果就是,针对不同的行业就有不同的工作组,甚至针对某一个大一点的客户,都需要单独设置一个工作组。 并且物联网项目还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与运维服务,长此以往,物联网企业人员规模就会越来越多。 当然,要是企业一直处于业务扩展状态,这种状态还能持续下去,万一某些业务丢掉了客户,无法持续之后,就需要断臂求生了,这对于组织与成本是一个挑战。 3、现金流的问题 碎片化的项目,原本周期就长,而要收到全款,还需要等待验收,运营维护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拿到,账期更长。 再加上很多物联网项目,需要企业前期进行垫资,因此,若是没有资本的支撑,这样的现金流模型,企业很难赚快钱。 二、在解决碎片化这条路上,都有哪些玩法 很多物联网企业也在想办法解决”碎片化”这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大企业而言,更是在使出浑身力气在让自己的物联网业务尽量的标准化。 目前能够相对标准化的玩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1、专注于业务集中度高的环节 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周期会有数据的感知、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存储与计算、数据的应用这几个层次。 相对来说,数据在传输环节与存储环节容易集中一些,对应的就是通信与云计算产业。 通信产业的集中主要体现在蜂窝通信方面,而云计算尤其是基础的数据存储与支撑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门槛也很高,因此,可以看到,各大巨头都在盯着云计算这个市场。 2、分销商模式 这种玩法的核心是,让利,然后转移风险,通过建立一套分销渠道体系,让公司的直接客户群体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并且集中度高的渠道商,仅保留少量的大客户公司自己直接去对接与服务。 3、打造爆款 这在物联网的消费级市场尤其是重要,比如说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产品,一个单品就有百万级或者千万级的量,足以让企业发展的很好。 当然,在B端的市场,也有这样的玩法,比如说很多企业尽量的在让公司的产品模块化,让某一个模块化的产品具备丰富完善的功能,客户只要”即插即用”即可。 这种玩法会使得很多用户购买了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性价比可能并不高。 三、对于物联网中小企业来说,碎片化,并不是坏事 现在的商业形态越来越向着寡头垄断型方向去发展了,比如在国内,腾讯、阿里、华为、美团等巨头业务范围,已经触及到了方方面面。 巨头们都恨不得让消费者们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都用一个体系内的产品就好。 很多时候,一旦巨头进入到某个领域,就意味着清场,其他的人就没啥机会了,长此以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会更加的明显,这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 而物联网的碎片化,或许可以阻碍巨头们的发展速度。 各大巨头早在数年之前都很重视IoT这条赛道,比如阿里,腾讯,华为等。但即便是以他们的能量,在对IoT重金投入之后也会发现,在物联网这个市场上,他们也只能吃很小的一个市场份额。对于丰富多样的应用市场,也需要找其他的企业去合作。 中小型的物联网企业可以基于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形成一道市场门槛,达到一种市场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何看到碎片化问题,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如果站在巨头们的角度,这是阻碍自己迅速扩张的障碍。 如果站在广大的企业来说,物联网是一个掘金的好机会。 你觉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5G安全威胁论”下,中国如何突破封锁包围

本文来源:财经十一人 5G被人为分割成使用中国网络设备和不使用中国网络设备的两大板块。这将极大地阻碍5G的发展,并给刚刚起步的6G预研笼罩上沉重的阴影。 人类对自由沟通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1897年马可尼在英国陆地与一只拖船间完成无线电报实验,就此揭开移动通信的大幕。1973年库柏在美国打通了第一个基于手持终端的电话。从只能打电话发展到可以发消息、高速上网和物联网,移动通信已有51亿独立个人客户,连接数更是超过88亿,成为全球最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种类越少、标准化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市场就越大,网络建设维护的成本越低、消费者的红利就越大。但移动通信作为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对运营牌照和频谱授权实施着高强度的监管,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状况各不相同;全球研发生产移动通信设备、终端和解决方案的公司数万家,技术专利积累、产品演进路线和市场格局千差万别,全球只使用一个标准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事实上,模拟通信(1G)全球并没有技术标准。网络规模较大的有美国1978年开始商用的AMPS系统,北欧的NMT(1981年)、英国的TACS(1985年),中国在1987年引进爱立信设备也实现了商用。刚刚起步的移动通信被分隔成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异国漫游的多个区域性市场。大哥大迅速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模拟通信的海啸式发展,让各国政府、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等对标准化的工作高度重视,以“技术最大程度的平滑升级”和“经济最大程度的带动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全球标准化之路就此开启。 “大哥大”,堪称移动电话的远古始祖 技术标准在2G时代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符合欧洲GSM标准的数字移动通信服务于1991年商用, 之后有美国的D-AMPS和CDMA,还有日本的PDC。四大标准家族台前的技术竞争、漫游联盟与幕后的国家意志、产业阵营加速了移动通信产业的飞速壮大,设备厂商“七国八制”的黄金时代到来了,Nokia、Siemens、Alcatel、ITATEL、Nortel、Motorola、Ericsson、Lucent、Fujitsu和NEC等等都是这个时期非常活跃的公司。直到今天,简单、可靠的网络架构,便宜、多样化的终端和遍布全球的漫游服务仍然让GSM被公认为全世界最成功的移动通信标准。 3G全球继续保持了四个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标准,这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主导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2007年在美国政府的反复运作下,WiMAX被补充接受为3G标准。但3G商用后长时间备受质疑,宽带移动通信到底用来干什么?如果只打电话的话,2G就够用了。这个问题直到2007年乔布斯的苹果手机iPhone问世,才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很多时候,主业不一定全能,跨界才有可能是惊喜所在。 过度碎片化的标准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反噬。运营商投入巨资建设的CDMA2000、WiMAX等网络,由于终端昂贵种类少、网络功能升级缓慢和国际漫游困难等诸多问题,渐渐被广大消费者抛弃,不得不退网暗淡离场。规模效应这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给全球的移动产业参与者上了一堂成本高昂的公开课,标准不能太多了,“少”才是真正的美。 2010年10月Verizon率先在美国大规模商用4G,这一次全球终于做到了只有两个标准,TD-LTE和FDD-LTE。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中国移动、日本软银等运营商的共同努力下,系统设备实现了TD和FDD无线接口的融合,从而在消费者体验上实现了一部手机走遍世界,运营商也做到了一张网络服务全球客户。这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入黄金十年,也催生了苹果、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兴、百度和字节跳动等一大批新型“超级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等迅速成为社会的焦点议题。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 5G时代开启于2019年4月,这是第一次全球只有一个标准的移动通信系统。在大规模商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球已经开通了超过100张的5G网络。中国三大运营商以超过1.5亿的终端连接数雄踞全球5G市场榜首,华为、中兴的网络设备在多国实现部署,华为手机红遍全国,小米、OPPO、VIVO、一加、中兴等手机热销全球市场,微信、淘宝、TikTok等应用更是长时间占据全球多地APP下载榜单,中国历史性地实现了移动通信生态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和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从1978年到2019年,移动通信终于没有因为某些国家或是厂家的利益纷争而陷入碎片化的困境。一个标准,成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运营商、设备厂商、终端厂商、应用厂商和消费者的最大共识。 以安全为名, 全球一体化发展局面仅仅维持了一个月。2019年5月由捷克总理主持的首届5G安全大会在首都布拉格召开,来自欧盟、北约以及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32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参加了会议。 大会发布了布拉格提案Prague Proposals。虽然提案提到了支持创新、安全需要成本、确保供应链安全等观点,但其首次从政策、技术、经济和安全、隐私和韧性等四个方面对5G安全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数字安全不只是技术问题、数字安全面临着技术和非技术的威胁、5G网络干扰导致可能的严重后果,并明确提出要有国家性的举措、进行合适必要的安全评估和更广泛的安全措施等。 以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其他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为由,提出需要对5G网络结构和系统功能进行重点的安全考量,“政府政策”第一次走到了前台,以“技术”和“经济”为核心的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体系迎来了最大的“黑天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Ajit Pai在这次会议披露了美国5G监管政策要点,释放出抢占全球5G发展制高点的强烈信号。他的发言要点包括:1.尽快释放频谱,2019年拍卖28GHz,24GHz和3.4GH的37、39和47频段,2020年还将释放3.5GHz(今年8月27日拍卖已经完成);2.放松安装申请条件、降低费用标准,确保更方便地安装大量的5G室内微基站,“比萨盒子大小的基站应该比60米高的基站享受更简单的管制政策”。3.优化管制政策以鼓励5G回传光纤网络建设。 在“5G安全威胁论”的阴影笼罩下,2020年7月底欧盟发布了5G安全工具箱Toolbox实施情况报告,针对7项战略性措施SM和9项技术性措施TM,从“非常低”到“非常高”分7个等级来评估5G实施情况的成熟度,结果三分之二的措施得分均处在低位,评估的导向性不言而喻。 具体来看,除了战略性措施SM01强化国家监管和技术性措施TM01确保网络底线安全要求、TM03确保严格接入管理、TM11加强韧性和可持续计划等4项处在中高等级外,其他12项措施均处在低-高区域。 评估报告要求欧盟下阶段要做好标准化和认证,技术投资及评估工作,并建议欧盟成员国继续强化监管、保障关键和敏感网络、增加供应商和用好投资贸易手段,以加强5G网络安全。这意味着政府直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5G标准化工作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 今年5月应美国国务院的要求,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组织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等地的25名专家研究提出了“电信网络和服务的安全与信任标准”,列出了包括“供应商如果总部设在民主选举政府的国家就更加可信”等31条充满政治偏见和地域歧视的标准。 今年8月,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更新了包括“干净的运营商”、“干净的应用软件APP”、“干净的软件商店”、“干净的云服务”、“干净的传输网络”、“干净的海缆接入”等六大标准在内的5G“干净网络”Clean Networks最新名单,Verizon、AT&T、T-Mobile等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31家运营商赫然在列。它们均承诺遵守CSIS标准,均不采用华为、中兴等来自中国的5G系统设备,这个名单正在实时更新增加中。 以“安全”为名、以封锁中国的移动产业为实的包围圈正在形成,局面是全球移动通信发展40余年从没有出现过的。 目前的情况是,5G被人为分割成使用中国网络设备和不使用中国网络设备的两大板块。这将极大地阻碍5G的发展,让全球消除数字鸿沟、减小数据鸿沟、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难上加难,并给刚刚起步的6G预研笼罩上浓重的阴影。 今年7月发布的5G标准最新版本R16,定义了R15中缺失的5G核心网NC标准。5G的三大革命性功能超级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超密度海量接入eMTC全部就绪。 电信运营商通过建设全新的5G核心网NC和无线网NR,也就是独立组网SA的方式,来满足政府、行业和大众客户对带宽、时延、安全、速率、接入数量、服务质量等通用生产力性能的要求,5G作为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的时代正式开启。 5G在引入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技术和移动边缘计算MEC、网络切片NS等新功能后,确实产生了网络标准化接口API开放、网络边界开放、核心网下沉和数据隐私保护等一些新问题。 从技术标准看,围绕着“标准安全”“部署安全”“设备安全”“运营安全”和“数据安全”,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所属的安全与隐私工作组SA3制定了5G的安全标准。 在全面继承4G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2018年的R15标准中增加了服务域安全、增强的用户隐私安全、增强的完整性保护、增强的网间漫游安全和统一认证安全框架等安全规范;2020年7月的R16标准中进一步在安全机制设计、业务安全能力和安全保障要求等多方面对5G的安全标准进行了健全和提升,完全满足和引导了全球运营商部署网络的需求,5G是迄今为止最安全的移动通信标准。 从网络应用看,作为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的升级版本,5G在为期近十年的标准化进程中接受了全球数十家运营商和国际组织、政府、大学和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测试,其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自韩国率先商用以来,全球的5G网络既有同时使用华为、中兴设备的,也有只用爱立信、诺基亚和三星设备的。从现网系统的表现看,无论是多供应商还是单一供应商的5G网络,其安全性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和所在国的国家监管要求,没有发现或发生任何系统级的安全隐患事故,在安全方面5G是最具健壮性和韧性的网络。 就在今年8月下旬,全球移动运营商行业协会GSMA宣布,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均通过了网络设备安全保障方案NESAS移动通信设备产品设备开发和生命周期流程的独立安全审核,这也对“5G安全威胁论”给出了最新的权威客观答案。 在标准和应用上最安全的5G网络,为什么“安全”的争议不断?关于特定议题的全球博弈,是每个参与者的策略应对其他参与者策略的最优反映。 在国际政治、商业和技术发展博弈中,中国5G安全的战略和策略互动如何才能够与国际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建立互信,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纳什均衡? 抓“数据治理”,发力国家顶层设计。5G带来数据的爆炸性感知、爆炸性采集、爆炸性传输和爆炸性应用。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燃料”,是最具有外溢效应的新型生产资料。 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经超过35.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与数据管理相关的机构众多,在各自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搭建起了职能导向、分级负责的数据管理架构。 但从数据的法律法规制定、伦理道德建设、政府监管和产业政策落地、国际生态构建的需求看,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治理标准看,都还有着不少的空白点和矛盾点。从构建数据强国的战略出发,中国迫切需要在更高层面建立统揽全局的“数据治理决策和协调机制”,做到国家层面的数据治理战略目标明确、规划清晰、执行有度、协同有序。必须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全面和深度参与,特别是引入社会智库和国际外脑是不可或缺的。 建“新型平台”,促成国际共识均衡。5G是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最主要驱动力。从2019年的布拉格会议开始,全球几乎所有的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咨询、协商和实施与5G相关的议题和措施。 一些国际组织的游戏规则在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定型,其领导阶层遴选机制和议事机制也有着既定的惯性,想要在短时间内打破桎梏、优化规则、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机制难度很大。 我们要看到,虽然目前中国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相关的协会比较多,但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国内政策和行业发展在做工作,类似中国移动发起的全球TD-LTE发展倡议组织GTI这样聚焦国际产业协同的组织依然数量较少,影响力也有限,全新的制度设计势在必行。 在进一步加大与ITU、GSMA、NGMN、3GPP、IEEE等国际组织协作力度的同时,建议以发起全新的国际性组织——数字化社会联盟Digital Society Consortium,以建设全球“协会的协会”为定位,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使命,以为5G发展凝聚全球共识为愿景,以聚合全球主流政、商、学、国际组织和产业界的决策资源为抓手,通过跨地域、跨行业和跨文化的交流协调、数字化洞察研究和引导示范基金等多种形式,为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全新的国际性对话、协调和共赢机制。 5G的高速发展吹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号角。在人类文明迈入数字化的关键时刻,必须做到政治的回归政治、商业的回归商业、技术的回归技术,妖魔化“5G安全威胁”绝不会有赢家。全球移动通信行业用41年才做对的事情绝不能以“莫须有”的理由又错了回去。一个地球,一个移动,5G绝不能再有阿喀琉斯之踵。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内部554258_智能化热潮推动下,安防软件市场加速扩张

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腾飞发展,智能化时代逐步到来,软件作为技术的灵魂,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率先在安防领域着陆,催化了安防市场由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转变。 2020年“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更澎湃的动力,信息化、数字化将如星火燎原,引领未来千行百业的成长方向。近年来,我们可以从国内软件业务收入榜单上可以发现,安防企业占据了软件榜单的大部分江山,未来安防智能化的发展,软硬件的争夺势必会越来越激烈。 商汤、旷视等一批独角兽企业的崛起,证明了如今安防市场对于软件技术的强烈需求,华为也曾拉过“软件定义摄像机”的大旗,似乎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只要有个基础的硬件平台,软件的实力高低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方案的效果如何。 进入智能安防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软件无处不在,从后端向前端,从计算平台、基础算法到应用软件,从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到门禁,软件已经渗透到安防系统架构的每个层次,甚至开始扮演着重新定义智慧安防的重要角色。 时光追溯至五年前,软件的价值开始得到行业重视,在当年的安博会上,国内传统厂商、行业名企纷纷宣布积极拥抱智能化转型,一批“软件”主导的智能安防力量迅速崛起,为市场输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软件定义安防时代拉开帷幕。彼时,国内安防企业也逐渐弯道超车,成为行业的重量级玩家。 随着AI全面与安防开始全面融合,一切似乎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人工智能为安防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各个传统安防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挑战和机遇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以平安城市为中心的政府安防工程建设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平安城市”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建立视频安防监控联网共享平台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平安城市”共享平台相关业务及管理需求越来越复杂,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控制、消防、交通管控、警综指挥、三台合一、GIS地图研判等子系统纷纷集成到平台中,安防产业链的分工越来越细。 在这样的背景下,软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软件产品也已经由简单的编程加工,即传统的通用平台软件发展至现在的综合解决方案。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国务院九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建设与完善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在这样政策和项目的双重推动下,软件在安防行业中的地位急剧提升。 虽然目前安防软件发展势头迅猛,但硬件单品研发仍然是安防企业不可忽视的兵家重地,尤其是5G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对安防产品的硬件水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搭载5G接收模块、能否满足超高清视频的拍摄录制、能否提供强大的后台存储能力”等等都为安防硬件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软件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为未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相互连接就需要有软件算法去分析、判断、决策。 我们可以说如今我们还需要硬件的技术去适应时代的发展,但硬件始终是出建筑,随着它的逐渐成熟,软件带来的上层应用将获得庞大的市场份额,比如智能家居产品、智能穿戴产品或者智能电器等等 在此基础上,安防企业更需要看清自己的定位及优势,如果自身的开发能力强能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前景,如果自身的设计能力比较好,多突出行业特色的硬件产品也是优势。 不久将来,安防软件市场势必迎来新一轮的迅猛扩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新闻554258:_揭秘功率半导体,芯片国产替代黄金赛道!

本文来源:智东西 功率半导体应用领域广泛,下游需求旺盛带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增长,预计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 104 亿元。 配套充电桩数量增长叠加快速充电需求驱动充电桩功率提升,预计 2025 年充电桩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将达 35 亿元。新能源发电市场规模持续扩张,预计 2025 年光伏逆变器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约为 44 亿元。 5G 时代,基站数量扩充且功率提升,叠加云计算、雾计算扩容,加大功率半导体使用需求。家电变频化& 消费电子快充化,驱动功率半导体用量进一步增加。 据 Omdia 预测,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430 亿美元增至 2024 年的 525 亿美元,复合增速约为 5%。 下游需求旺盛驱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长 1、功率半导体用途广泛,市场空间广阔 功率半导体用途广泛 。功率半导体为可起到功率转换、功率放大、功率开关、线路保护和整流等作用,其下游应用十分广泛,几乎用于所有的电子制造行业,传统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网络通信、电子设备等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智能装备制造、物联网、新能源发电、轨道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逐渐成为功率半导体的重要应用市场,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快速增长。 功率半导体 按类型可分为二极管、晶闸管、晶体管 。 1)功率二极管结构简单,有单向导电性,广泛用于消费电子中。 2)晶闸管体积小、可靠性高,多用于高压直流输电、轨道交通。 3)晶体管可进一步分类为 BJT\MOSFET\IGBT。BJT 有低导通压降特性,有电流放大和开关的作用,常用于家电和开关电路。MOSFET 有易于驱动、频率超高的特点,主要应用于手机充电器、移动电源、车载导航等。 IGBT 兼具 MOSFET 的高输入阻抗和双极型三极管 BJT 的低导通压降两方面的优点,开关速度高,易于驱动,频率高,损耗低,常用于 600V 以上的大功率装置,如电动汽车充电桩、逆变器等。 ▲功率半导体的应用领域 ▲功率半导体 按类型分类 全球及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受益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宽,功率半导体的市场空间稳步增长。2020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约为 430 亿美元,据 Omdia 预测到 2024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约 525 亿美元,未来 4 年 CAGR约为 5%。 另据 IHS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约为 138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5%,预计 2021 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将增至 159亿美元,CAGR 约为5%。 ▲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 (亿美元)▲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亿美元) 汽车电子、工业电子 、消费电子是功率半导体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全球功率半导体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比来看,2019 年汽车电子占比最多,达 35.4%,工业电子、消费电子的占比分别为 26.8%和 13.2%,是第二、第三大应用领域。从中国功率半导体的下游应用领域来看,2019 年在汽车电子同样占比最多达 27.4%、其次是消费电子、工业和电力,占比分别为 23.1%和 18.6%。 ▲2019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领域占比▲2019 年中国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领域占比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振功率半导体需求 政策、市场双导向,推动新能源汽车景气度上行。政策方面,多国二氧化碳限排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双管齐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压力,汽车电动化路线愈加明显。在欧盟,ACEA 汽车温室气体排放协议规定,到 2030 年以前,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需低于每公里 59 克。 根据英飞凌测算,欧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在 2030 达到 4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愿景,计划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20%。 ▲全球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管理与发展 汽车电动化大势所趋,功率半导体面临新的增长机遇。以电力系统作为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对电子元器件功率管理,功率转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汽车中,功率半导体主要应用于车辆启动,发电和安全领域,低压低功率电子元器件即可满足其工作需求。而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池输出的高电压需要进行频繁的电压变换,电流逆变。这些电路大幅提高了汽车对 IGBT 、MOSFET、 双极晶体管 、二极管的需求,从而提升了单车功率半导体价值。 ▲纯电动汽车结构图 预计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 104 亿元。乘联会预计 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

摩登3注册开户_瑞萨电子推出业界首款适用于高湿度环境的IP67防水传感器,扩展其ZMOD4410室内空气质量平台

2020 年 12 月 15 日,日本东京讯 –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集团今日宣布,扩展其广受欢迎的ZMOD4410室内空气质量(IAQ)传感器平台,推出业界首款软件可配置的IP67认证防水选件,适用于经常暴露在水、油和粉尘中的厨房、浴室和医院病房等潮湿或脏污环境中运行的IAQ应用。 固件可配置的防水ZMOD4410传感器具有独特的密封封装,可通过疏水性、疏油性材料保护传感器免受水和灰尘侵蚀,同时对湿度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CO)具有渗透性。通过将IP67等级封装与ZMOD4410广受赞誉的高精度和可靠性相结合,瑞萨实现在飞溅区域运行的新型低功耗IAQ应用,同时保持客户定制系统所需的高精度与灵活性,且无需昂贵的防水系统。 瑞萨电子物联网及基础设施事业本部传感器解决方案事业部高级总监Uwe Guenther表示:“随着IAQ传感器在飞溅区域及其他经常暴露于水、油和粉尘环境中的使用日益增加,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对这些物质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过程通常成本高,且需要额外硬件和固件。全新防水ZMOD4410传感器以低成本的方式结合性能及防护两方面优势,让高精度智能传感设备得到更广泛应用。这些设备可在高湿度和恶劣条件下工作,从而适应更广阔的市场。” 防水型ZMOD4410传感器的关键特性 IP67防护等级的ZMOD4410传感器保持了卓越的精度和高性能,同时无需昂贵的防水系统,使其成为防水终端应用的理想选择。该传感器出厂时已在疏水和疏油封装状态下进行了校准,客户可在其电路上涂覆保形涂层,而无需在模块上添加外膜。作为ZMOD4410产品家族的一员,此款防水传感器采用基于MCU的AI固件,以提高感测性能,同时具有很强的抗硅氧烷能力,从而为恶劣环境下的应用带来出色的可靠性。 瑞萨独特的软件可配置ZMOD平台为智能传感系统提供更大的设计灵活性,支持现场固件更新,从而实现全新特定应用功能,如针对VOC的选择性检测。包括遵循国际标准的IAQ监测,支持客户测量低浓度百万分率(ppm)范围内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更高的精确度和一致性可提高二氧化碳(eCO2)的估算水平。全新防水ZMOD4410传感器模块支持迄今为止的所有固件更新。 全新防水传感器结合防水性、可靠性、可编程、高稳定性和高灵敏度的VOC测量,使其成为用于智能HVAC系统、换气扇、浴室灯和开关以及可穿戴设备等IAQ设备的理想解决方案,可在各种高湿度、飞溅区域、脏污或水下环境中使用。 具有疏水性封装的ZMOD4410传感器现已上市。

摩登3平台登录_意法半导体VIPerPlus产品家族新增高集成度离线变换器

中国,2020年12月15日——意法半导体的VIPer31紧凑型高压转换器IC是VIPerPlus系列的最新产品,可实现高靠性的稳健的功率变转换器,符合节能生态设计规范,同时节省物料清单(BoM)成本。 VIPer31非常适合设计常用的离线AC/DC变换器拓扑,包括隔离和非隔离型反激式、降压和降压-升压变换器。这款紧凑的变换器IC集成度很高,实际应用时需要使用极少的外围元器件,从而可以使用小尺寸的低价PCB,开发设计高性价比的电源产品。 空载功耗低于20mW的高转换效率,配合230VAC输入电压,使VIPer31适合设计大型或小型家电、空调、智能家居或楼宇自动化、照明、表计和电机控制的开关电源(SMPS)。 该IC内嵌30kHz、60kHz和132kHz可选频率抖动PWM控制器,以及800V雪崩加固型MOSFET功率级、高压启动电路、sense FET电流检测传感器、直接反馈误差放大器、无辅助绕组的内部电源,并采用无钳位设计。 4.5V至30V的宽Vcc电源电压有助于简化VIPer31本身的电源设计。此外,24VDC漏极启动电压可以进一步节省外部电路成本,并允许超宽的AC输入电压范围,从而增强芯片在消费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灵活性。 新产品还内置了过压和欠压保护、软启动、短路保护、跳脉冲保护和热关断功能。 VIPer31现已投产,采用经济划算的SO16N封装。

摩登3注册登录网_E级AI和HPC时代来临,InfiniBand NDR网络实现更强计算和通信能力

在2020年全球数字超算大会(SC20大会)上,NVIDIA宣布推出NVIDIA® Mellanox® 400G InfiniBand产品,这是全球第一代400Gb/s网速的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可为全球的AI和HPC用户提供最快的网络互连性能,同时将计算、可编程性和软件定义三种技术成功地融于一体,成为业界领先的软件定义、硬件加速的可编程网络,为全球的科研人员和工程人员设计新一代计算系统和提升应用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NVIDIA Mellanox InfiniBand NDR产品是第7代的InfiniBand产品,利用100Gb/s的PAM4 Serdes技术, 实现了400Gb/s的单端口传输带宽, 是上一代产品的两倍, 同时通过添加更多、更强大的加速引擎,实现了更强大的计算和通信能力。 “Speed Of Light”是关于NDR InfiniBand技术的第一个特征,通过加倍的带宽、更快的包处理能力(Message Rate), 让基于RDMA、GPU Direct RDMA和GPU Direct Storage等先进通信技术的应用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InfiniBand网络是天然的SDN网络,可以让用户根据应用的属性来选择各种不同的网络拓扑,以达到最优的性能,如Fat-Tree、DragonFly+、各种Torus等。如通过DragonFly+网络拓扑可以在4个交换机Hop内达到一百万个节点的同时通信,这个规模远远超出了E级机、甚至10E级机或百E级机需要的规模;同时其天然的SDN属性也让动态路由和网络拥塞控制变得更容易实现。InfiniBand动态路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网络拓扑当中,成为优化通信性能的关键手段,如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的Summit超级计算机就通过动态路由将超算中心全网的通信效率从60%提升到了96%。NDR InfiniBand交换机在1U空间内可以支持64个400Gb/s的端口或128个200Gb/s的端口,是上一代交换机端口密度的3倍;它还将框式交换机系统的聚合双向吞吐量提高了5倍,达到1.64 petabits/s,是全球端口数最多、交换容量最大的交换机。 硬件加速是InfiniBand网络的最大特色,随着越来越多的加速引擎被添加到InfiniBand硬件中来,进一步加大了其相对于其它网络技术的领先性。如NDR InfiniBand实现了对于业界最头疼的All2All和Allreduce通信的硬件卸载,能让MPI通信的性能提升四倍。NDR InfiniBand对于MPI Tag Matching的硬件卸载,实现了1. 8倍的MPI通信性能提升。NDR InfiniBand可以实现对于NVMeoF的全面卸载, NVMeoF的Target卸载可以让存储系统在几乎不消耗Target端CPU的前提下达到数以百万级的IOPS,NVME SNAP可以实现对于NVMeoF的Initiator端的卸载,同时可以将InfiniBand网络模拟成NVMe磁盘提供给主机CPU,可以解决目前很多OS还没有NVMeoF的Initiator支持的问题,实现了对任何OS, 无论是虚拟化还是物理机的全面NVMeoF的支持;InfiniBand FIO SNAP可以实现对于文件存储的本地模拟,让任何OS都可以享受最先进的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的性能优势。 InfiniBand SHARP (Scalable Hierarchical Aggregation and Reduction Protocol) 技术彻底消除了MPI或者NCCL的Allreduce操作中的多打一通信带来的Incast Burst问题,在保证所有端口全线速、共计12.8Tb/s或25.6Tb/s的数据输入的前提下,实现在交换机上的Allreduce、Barrier、Reduce和Broadcast计算,在NDR交换机上更是实现了相比上一代交换机32倍的计算性能提升。InfiniBand SHIELD (Self-Healing) 技术实现了网络中链路故障的自修复,让网络无需等待管理软件的参与来恢复链路故障,实现了比传统的软件故障恢复快千倍以上的性能,让应用不再受困链路故障的干扰,提升应用的性能。 InfiniBand安全卸载是面向Cloud Native的应用场景,InfiniBand已经得到了Open Stack的官方软件支持,通过自带的硬件IPSec、TLS、AES、Root of Trust等功能,可以让数据不论是在网络中流动时,还是在向存储中落盘时都能以线速性能得到加解密,实现了在虚拟化环境或者在容器化环境中的安全保障。 软件可编程让InfiniBand的应用场景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可编程的NDR InfiniBand不仅可以让用户处理数据的header,还可以对于数据的数据路径进行操作,如用户可以自定义规则对于数据路径进行操作;或是对于数据直接在网络中进行预处理而无需送到CPU做预处理。用户还可以对于数据的通信特征进行提取、然后利用AI技术对其进行训练,得到不同应用数据的通用通信特征,如果发现有异常通信信息,可以向管理员主动发出预警。 NVIDIA Mellanox NDR 400G InfiniBand亮点 NDR InfiniBand以其优异的性能和灵活广泛的使用场景吸引了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建生态系统,包括Atos、戴尔科技、富士通、浪潮、联想和SuperMicro等服务器厂商,以及DDN、IBM Storage等存储厂商。各家公司都已开始研发其新一代产品,实现对于NDR InfiniBand的支持。而包括微软Azure公有云、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欧洲Jülich超算中心等全球各顶级用户都纷纷表示,期待能尽快应用NDR InfiniBand到他们的业务中去,享受NDR的技术优势。 NVIDIA网络高级副总裁Gilad Shainer表示: “我们AI客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日益复杂的应用程序,这需要更快速、更智能、更具扩展性的网络。NVIDIA Mellanox 400G InfiniBand的海量吞吐量和智能加速引擎,帮助HPC、AI和超大规模云基础设施以更低的成本和复杂性,实现无与伦比的性能。” E级AI和HPC时代已经来临,同时带来新的挑战,软件定义、硬件加速、面向网络计算的可编程NDR InfiniBand产品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提供样品。NDR产品的出现,将会大幅提升E级AI和HPC系统的性能和效率,简化系统的管理和操作,降低系统的TCO,进而保护数据中心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