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平台注册登录_新能源发展持续向好,前三季度装机量近亿千瓦

据业内信息,近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了Q4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能源整体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在会上表示,今年的前3个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的装机数据达到了9036万千瓦,占全国总新增发电装机量的78.8%。 这里面水电装机量为1590万千瓦、风电装机量为1924万千瓦、光伏装机量526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量26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3.9%、16.8%、45.8%和2.3%。 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累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46亿千瓦,水电装机4.06亿千瓦(抽水蓄能0.43亿千瓦)、风电装机3.4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58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060万千瓦。 今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了1.94万亿千瓦时,这说明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两个纬度都实现了持续增长。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Codasip通过收购Cerberus增强RISC-V处理器设计的安全性

RISC-V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德国慕尼黑市,2022年11月 -处理器设计自动化和RISC-V处理器硅知识产权(IP)的领导者Codasip日前宣布,其已收购Cerberus Security Labs公司。Cerberus的物联网(IoT)安全IP和经验丰富的团队将支持Codasip的客户能够快速为RISC-V处理器设计集成安全解决方案。 此项收购未披露具体金额,且收购事项已完成并立即生效。总部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Cerberus团队将作为Codasip员工加入到团队。 Codasip首席执行官Ron Black评论道:“安全性是互联产品的关键决定因素,这也是许多公司正在努力以可扩展的方式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此次收购,我们将为我们的客户提供Cerberus团队在安全设计和实施方面的丰富经验,我们也将能够扩展我们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确保他们的产品能够同时满足其安全性和业务需求。” Cerberus创始人Carl Shaw博士补充道:“Codasip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跳板,可以在不断增长的市场机遇中,使用我们的技术来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RISC-V的安全性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通过在Codasip Studio和CodAL语言在硬件设计中集成安全性功能,提供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解决方案。我们为自己的团队和工作成就得到认可而倍感自豪,同时也很高兴能成为一家创新型公司的一部分,该公司在令人兴奋的市场中有着如此快速的发展。” 作为物联网安全基金会(IoT Security Foundation)的创始成员之一,Cerberus一直积极参与制定标准和推动物联网安全需求。其团队成员在消费性产品、汽车和半导体市场中,拥有丰富的为主流品牌公司提供服务的工作经验,参与了嵌入式系统网络安全的高级学术研究,并加入了一些行业组织,从而为物联网应用创建了功能强大的安全性产品。Codasip使Cerberus能够在其现有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供目前RISC-V所需的独特产品,以确保即使是“非标准”定制化的、特定领域的和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都能够提供源自内核中集成的安全和安防保障。 Codasip的处理器IP使用Codasip Studio和CodAL语言进行优化,目前的计划是快速集成Cerberus Labs的嵌入式安全IP,以支持Codasip的客户和RISC-V开发人员能够轻松集成安全功能。

摩登3娱乐怎么样?_英国调查云服务垄断,Google等IT巨头涉嫌被查

据业内消息,英国通信管理局近日对英国云服务的市场垄断进行调查,其中包括Google、Amazon以及Microsoft在内的IT巨头云服务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进行初步调查。 英国通信管理局表示,经过专业的苹果和测算,目前Google、Amazon以及Microsoft三家公司总计占有了英国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收入的81%,现阶段这英国云基础设施的场估计价值为150亿英镑。 英国通信管理局计划目前到未来的几周,会针对云服务市场启动一项研究审查,主要审核上述这类IT巨头在英国提供公有云基础设施的市场地位以及构成的竞争障碍,一旦发现Google、Amazon以及Microsoft这类公司对市场竞争有侵害,英国通信管理局将会采取必要的行动。 英国通信管理局的相关负责认Selina·Chadha表示,目前信管局还没有对这类云计算服务IT巨头是否存在反竞争行为达成统一的意见,预计将在未来的一年内对上述IY巨头完成审查并发布最终公告,最终公告里面会包含各种相关问题以及对应的建议,而此次审查将成为英国通信管理局推动更广泛数字战略的一部分。 英国通信管理局还表示,未来将加大监管机构对IT巨头公司的约束力度,因为科技类的公司容易对数字经济和多领域有垄断风险,同时计划在2023年调查其他数字市场,包括即时通讯和虚拟助手,包括对WhatsApp、FaceTime和Zoom在内的服务如何影响传统的通话和短信,以及数字助手、联网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的竞争格局进行调查。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已经对IT巨头们进行了多次积极调查以确保英国数字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此之前,欧盟委员会曾因为涉嫌反垄断对Google处以数10亿美元的罚款,目前正在对Apple和Amazon做垄断调查。

摩登3平台开户_华为PK苹果,谁的“捅破天”技术更强? 原创

卫星电话是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通话器,也就是卫星中继通话器。卫星中继通话器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电信首次面向商用市场放号,我国进入到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填补了国内自主移动通信系统的空白,打破依赖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现状。天通卫星覆盖范围广,通信能力强,服务无盲区。 手机直连卫星,一场6G预演正在进行时,全球手机厂商开启“追星之旅”。“华为Mate 50系列手机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开启了大众卫星通信时代。”9月6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事业群CEO余承东自豪地宣称。 一天后,苹果公司CEO库克宣布,iPhone 14系列手机首次搭载卫星通信功能。普通手机直连卫星,意味着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失联,无论是身处沙漠还是海洋,即便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摧毁了地面通信之际,也能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如今,“捅破天”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永不失联”才称得上性命攸关的技术跨越,而终极目标是,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通话、上网。 那是6G的美好愿景,星地一体将真正让网络如同“空气”,充斥整个地球。华为Mate 50和iPhone 14的卫星通信功能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可发不可收,后者可发也可收。但相同点在于,两者在使用地域、发送内容和对象方面都是有限制的。 一位接近华为的行业人士向《IT时报》记者解释,华为Mate 50可发送文字和位置信息,将多个位置生成轨迹地图,可以定向发给个人,但一般只能设定四个号码,比如父母、子女、配偶等亲属号,发出的内容也会被审核,“你吃饭了吗”这类闲话家常的短信发不出去,只有跟救援相关的信息才能被发送,而且收不到回复。iPhone 14发布的也是预设求救信号,自带定位坐标,不能定向发给个人,消息统一发送至公立或付费的救援机构,但能收到救援机构的回复。 华为Mate 50支持的是北斗系统,亚太地区大众用户可以使用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但华为Mate 50的卫星短信功能主要限制在中国大陆使用。iPhone 14的信号服务商则是美国卫星电话和低速数据通信供应商Global Star(全球星),其卫星紧急救援功能目前只支持美国和加拿大地区。 众测期间,华为Mate 50用户每个月可免费发送30条卫星短信,但未来是否会成为收费项目还未可知。上述人士透露,之所以还未收费,是因为华为卫星通信的商业模式没有确定,卫星信号要通过地面站接收,卫星短信也会发给非华为Mate 50用户,这需要与通信大网打通,华为绕不开的是通信运营商,“如何与运营商分成,目前工信部还在做方案”。 华为Mate 50、iPhone 14两款明星机前后脚发布,均支持卫星连接功能,都要“上天”了。 与此同时,一家已经“上天”的公司和一位资本界、科技界的“顶流网红”,也在推动将普通手机连接到卫星。没错,就是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 在华为、苹果发布会前夕,SpaceX和美国主流运营商T-Mobile达成合作,宣布将推动T-Mobile手机用户能够连接到新一代Starlink(星链)上,从而“消灭美国各地所有的移动蜂窝网络盲区”。马斯克说,这件事意义重大,“它将挽救生命。” T-Mobile公司首席执行官Mike Sievert 表示,这如同在天空中放置了蜂窝基站。他还称,针对使用 T-Mobile高档套餐的用户计划免费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而使用低档次套餐的用户,每月需要额外支付费用。 明星公司纷纷涌入,难道全民卫星电话时代真的要来了?通过普通手机就能拨打卫星电话了吗?答案是,NO。 卫星通话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手机发射功率。这是苹果和华为以及其他手机厂商突破不了的,除非自绝于大众消费市场。 打开铱星、全球星、海事卫星还有我国天通卫星等卫星手机购买网站,或许你的心中会一惊:时光倒流了还是自己穿越了?因为,展现在你眼前的这些卫星电话手机,看起来都像是二三十年前流行的大哥大,机身厚重不说,还都带有长长的天线。 这样的厚重造型,搁在过去是时尚,到了现在,说好听一些是“复古”,说难听一些是“落伍”。那么,终端厂商为何不将卫星电话手机做得更轻盈、更美观一些呢?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要知道,普通手机只是和几百米远的通信基站交互,发射功率小却照样能工作。而且,如果发射功率大了,还会引起人们对手机辐射的担忧。为了防止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损伤,3GPP组织在制定4G和5G标准时,为此做了专门规定,比如手机工作在FDD(频分复用)模式下的最大发射功率限制在200毫瓦。 卫星电话则不同,大部分低地球轨道卫星和地球的距离都在400公里以上,卫星电话终端要与之进行语音、数据交互,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比如说铱星,大部分卫星距离地面700多公里,需要手持电话终端的发射功率要在2瓦以上。这就要求,卫星手机的发射功率要大,因此需要足够大的天线。 华为的消息用的是北斗卫星的报文功能,可以明确的发送到自己选中的朋友手机上,这要比苹果使用全球星的报文功能先进得多,毕竟北斗卫星更年轻,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报文的应用需求。 但北斗的卫星报文是可以双向收发的,非常类似我们之前的短消息,虽然费用要贵一些。收发要使用专用的机器,如上图,已经非常类似我们的智能手机,就是价格还不是很便宜,一般都是行业应用,比如救灾、海上作业这些。纯报文接收蓝牙终端则便宜不少,普通手机连上就可以收发北斗的消息了。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基本都是 4G 或是 5G 的套餐,一个月百十块里包含了流量和通话时间,但过去如果用全球通,每个月是雷打不动的有几十元座机费的,打电话发短信另外收钱。直接能连卫星的电话都有很粗大的天线,看起来非常笨重。这些卫星电话的生产商我们普遍毕竟陌生,并且由于产量并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都不便宜,看起来像功能机的产品也要大几千元。 现在卫星电话也还是这样,并且在中国办理的话,中国区域范围内和范围外收费还不一样。现在国内中国电信和交通部主推的是中国自己的天通卫星,这是我国自己都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所以资费也便宜,上图是中国电信相关业务的价格。一年 1000 元,加上初装费什么的,可以打 720 分钟卫星电话。有些喜欢越野穿越的、自驾游的都会备着。 第二个为我们熟知的是海事卫星。现在海事卫星电话已经可以使用国内 1749 开头的电话卡了,你给海事卫星电话拨打,也不需要再开通国际电话拨打的权限……不过海事卫星电话比天通要贵。

摩登3登录网站_投资超百亿,宝马动力电池工厂落地沈阳

据业内信息报道,宝马汽车于近日在沈阳举行了动力电池项目签约仪式,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将针对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大规模扩建,该项目由华晨宝马投资超百亿。 本次的动力电池项目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同样遵循BMW iFACTORY生产战略,将在数字化和可持续方面树立新标杆。 据悉,前段时间德国总理访华,其中德国企业代表团中就有现任宝马集团董事长Mr.Oliver Zipse。宝马认为,中国是宝马集团最具战略意义的市场之一,这次沈阳的新项目不断印证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从2022年前两个季度开始,宝马汽车就开始计划扩张沈阳工厂的产能和布局,第二季度华晨宝马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落成,第三季度沈阳铁西的里达工厂正式开业。 本次的动力电池项目将会大幅提升宝马动力电池的本土产能和生产规模,为宝马电动化发展的新阶段奠定坚实基础,并进一步推进宝马集团最新技术在中国落地。

摩登3内部554258_芯片市场水深火热,半导体企业靠哪些IoT应用翻身?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梧桐 近日,Silicon Labs “2022年Works With开发者大会” 大中华区媒体交流活动如期举办。活动内容除了Silicon Labs的新产品宣传,还有业内人士分享对物联网行业及相关市场的思考,同时也针对到场媒体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其中,相关问题主要分为通信和定位两部分。包括Matter、Wi-Sun、Amazon Sidewalk等新型通信标准的技术特点和市场前景,以及蓝牙在定位服务上的前瞻技术。本文将对相关问题和解答进行总结,以半导体企业的视角,看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Works With2022的热点之一是Matter(图源:Silicon Labs) 是半导体企业推动Matter 还是Matter拯救企业? 自2021年起,受新冠疫情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芯片市场至今仍处于动荡状态,忽升忽降的价格与时而过剩时而匮乏的库存,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新常态。一边是需求量骤降的消费电子市场,一边又是火爆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行业,近年来难得睡上一个安稳觉。 但细分消费电子市场,除了智能手机的需求量暴跌外,智能家居的需求量并不低。根据IDC数据,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为4778万台,同比增长1.7%。虽然看起来增速同比大幅降低,但究其原因是在2021年疫情导致居家办公场景增多,造成需求量报复性地增大,如今市场回归理性,出货量还能保持增长状态,已属于优秀的市场表现。 2021Q1-2022Q1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出货量及同比增长率(图源:IDC)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更细分的领域下,由于场景联动性提高,照明与安防市场正快速增长。对于半导体企业而言,向IoT或者说向智能家居领域找增量市场,已是业内的普遍的做法。此外,提供能够诸如Matter这样支持各个生态的产品互联互通的新标准来带动市场增长也是业内共同的观点。 以Silicon Labs为例,在Works With发布会活动上其发言人Silicon Labs亚太及日本地区业务副总裁王禄铭称,目前Silicon Labs已重点布局智能家居产业,其中支持Zigbee协议的芯片出货量最高。Zigbee作为系统技术——不同于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需要通过网关实现多设备管控和联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上,目前在智能家居领域,B端的精装房市场几乎已把Zigbee协议作为行业标准。 不过,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Zigbee也不太可能吞下整个市场,为避免协议间竞争加剧导致的市场割裂,Zigbee联盟在2021年5月正式改名为CSA(连接标准联盟),并推出智能家居界的互联互通标准——Matter。而Silicon Labs也紧跟主流节奏,成为了Matter的主要推动者。据王禄铭介绍,在Matter标准中,Silicon Labs是半导体行业最大的源码提供商,其源码贡献达23%。 而关于Matter 1.0标准的推出,相信智能家居行业的从业者更关注的是国内市场,以及国内大厂对Matter协议的支持度和终端产品的进展。这些问题在活动上也得到了相关解答。 关于国内市场对Matter的支持度,据介绍,中国是Matter标准的第二大成员国(第一是美国),支持Matter标准的企业中,有1/3来自中国。这点可在CSA官网中的会员列表里有所体现,目前加入CSA的企业已超270家。另一方面,CSA也成立了中国分部CMGC,目前参与者也并不少,不过相比CMGC,入驻CSA的中国企业更多。 而相关的终端产品目前消息较少,一是标准还未落地,二是作为上游的大部分半导体企业仍处于研发阶段。不过小米、绿米、华为等国内较大智能家居终端设备厂商均已是Matter标准的会员。同时,上游芯片厂商的产品供应和开发支持也决定了终端产品的进展速度,Silicon Labs在此次活动中宣布推出完整的Matter开发套件,支持所有Matter相关的无线技术,包括Matter over Wi-Fi、Thread、Zigbee和Z-Wave等,可以为Matter 1.0发布时支持终端厂商开发“Matter-ready”产品。 入驻CMGC的企业(图源:CSA官网) 同时,对于已售出的产品,Silicon Labs发言人表示,未来将有可能通过OTA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固件升级,从而使之支持Matter。另一方面,传感器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将给智能家居场景带来更多可能性,能够大力推动Matter的发展。并且发言人预测,未来除了智能家居,在工、商、零售业、智能能源方向都会见到Matter的影子。 说完以互联互通为主要任务的数据传输领域,本次活动还提到了备受关注的定位领域。 定位市场永不落幕 无意间说漏嘴的蓝牙6.0 虽说UWB如程咬金一般杀入了定位领域的C端市场,并拿下了可观的份额,但蓝牙的地位仍旧难以撼动。 蓝牙位置服务设备年出货量(来源:SIG) 据SIG(蓝牙技术联盟)的《蓝牙市场最新资讯》显示,在2021年,蓝牙位置服务设备的年出货量已达到1.83亿台,按照场景可划分为资产跟踪、室内导航、数字钥匙、个人物品追踪四大类。同时报告预计,在即将结束的2022年,蓝牙位置服务的总出货量将达2.52亿台,其中,蓝牙资产跟踪设备年出货量将达到1.28亿,医疗系统蓝牙位置服务部署数量达到2.5万,蓝牙钥匙和配件出货量将达到0.24亿。 而对比预计2022年出货量将达到3.17亿台的UWB设备,虽然看起来蓝牙在出货量上并无优势,但毕竟位置服务是UWB的唯一方向,却只是蓝牙的一个分支。这说明蓝牙将持续在定位市场发力,并将在接下来的版本迭代中进行技术上的更新。 作为半导体企业,Silicon Labs也对定位服务下了一些功夫。其发言人Silicon Labs物联网工业及商业事业部资深副总裁Ross Sabolcik表示,相关SoC已支持蓝牙AoA/AoD功能,但需要终端设备的天线以及额外的基站配合工作。这意味着,要使之形成规模化应用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不过目前半导体企业都会提供设计方案,配合终端产品企业完成定位区域的布置。同时,Silicon Labs发言人还透露,目前公司基于蓝牙的定位服务的应用场景还有商超、共享单车围栏等,虽然市场占有率还不高,但已在积极规划和布局。 更重磅的是,Silicon Labs发言人在回答完基于蓝牙的AoA/AoD技术后,还提到了蓝牙6.0服务于定位的创新技术,一种全新的高精度定位功能,目前相关芯片产品已在研发阶段。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中,Silicon Labs除了Matter外,还布局了其他通信技术,包括Wi-SUN和Amazon Sidewalk。据了解,这两种技术也属于物联网相关通信协议,支持长距离传输,基于不同的IEEE标准和频段,向不同场景提供解决方案。Wi-SUN针对智慧城市、工业、农业等物联网环境提供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可同时十万节点规模级别的应用;而Amazon Sidewalk更多应用于停车、跟踪等场景。这次Silicon Labs发布的都是针对这两种技术的包括芯片和开发工具的全套解决方案。 从Silicon Labs在本次活动上展现出来的动向来看,未来物联网市场还要两大趋势。一是连接协议和技术将更加多元化,如Silicon Labs此次推出的FG25 SoC和EFF01 FEM两款芯片,支持低功耗广域网(LPWAN)如Wi-SUN等开放标准,提供更长的传输距离和更高的数据速率以及更低的延迟,通过将OFDM调制引入物联网,并向后兼容FSK技术,瞄准智慧城市、农业和工业等应用部署。 另外一个趋势则是越来越多的无线SoC将引入边缘计算能力,从而在连接、低功耗和安全等物联网特性之外,增加无处不在的AIoT能力。如Silicon Labs在本次活动上还推出了SiWx917 Wi-Fi 6 SoC,它是一种Matter-ready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和完全集成的SoC,该器件强调卓越的计算能力,超低的电流功耗,更长的电池寿命,更快的机器学习处理速度和一流的安全性。 在互联互通的大趋势下,Matter可以有力改变智能家居市场格局,也可辐射到更广的基于IP通信协议的相关场景中。在定位市场中,新的技术将带来新的竞争。而以上都能为物联网相关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处于上游的半导体企业,或将借助IoT在近两年动荡不止的芯片市场中重获新生。

摩登3测速登陆_将“查找”进行到底,苹果又双叒叕布局UWB消费级市场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梧桐 近日,随着万众瞩目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告一段落,几款新产品也进入大众视野。这一届新产品虽在软件上令人耳目一新,但硬件上却无太大更新。不过在硬件的布置方面,苹果仍有值得一提的动作,比如被嵌入到AirPods Pro耳机盒中的U1芯片。 内置U1芯片的AirPods Pro(图源:苹果官网) 时至今日,距离苹果自研出U1芯片已有3年之久。其应用从AirDrop到AirTag,又到2022 WWDC发布的AR应用以及NI(Nearby Interaction,近场交互)构想,如今又将U1芯片内置到耳机中。不难看出,苹果正通过软硬件一齐发力,努力把UWB往C端市场带。 不过苹果很清楚,仅有定位服务且只支持寻物功能,UWB的C端市场规模难以做大。但随着“Find My”应用把UWB相关设备联动起来,其玩法才逐渐清晰——是在织一张网,而过去和现在正在做的努力,或都是铺垫。 自建体系,苹果给UWB织了张网 对UWB而言,以定位功能为特点进入C端市场是首选,因为相比蓝牙等其他通信协议,其定位精度是最大优势。同样作为通信协议,蓝牙是迭代到了4.0版本,才通过智能音箱的音频传输这一应用得以爆发。类比来看,UWB在等的也是这么一个杀手级应用。 不过比蓝牙幸运的是,UWB进入C端市场的时代更新,这意味着各场景中需要联动的技术或产品都更完善,产业链上的龙头厂商也更有经验。其中作为龙头厂商之一的苹果,便专门为UWB开设了特权通道,为其发展进行布局和规划,甚至自研了U1芯片。 而从U1芯片落地开始,苹果在软硬件上就一直“带着它玩”。 从硬件上来看,自iPhone 11开始,苹果的智能手机就已把U1芯片当作标配,随着时间推移,Apple Watch、HomePod mini、AirTag等产品纷纷自带UWB功能。而这些终端设备都可以看作一张网上的节点。 内置U1芯片的HomePod mini(图源:苹果官网) 从软件上来看,最早的AirDrop作为试水,虽只是提供了空间感知功能以发现其他设备,却为后来一张巨大的“Find My”网络埋下了伏笔。如今通过”Find My“软件,可以找到一切内置U1芯片的相关设备。 而在软硬件结合上面,除了”Find My“网络,还有2022 WWDC提出的AR应用和NI构想。笔者在另一篇文章《苹果再次探索UWB新功能,这次带来了AR和“免提”的应用》提到过这两个新功能。其中AR可以更好地实现可视化寻物,解决信号受障碍物阻挡的问题和方便用户使用;而NI则是由设备感知到主人,实现”免提“化的主动智能,无需打开App便能无感开锁、放音乐等。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同于现在智能家居的预设指令进而自动化实现,而是设备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工作。 也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被诟病价格的AirTag,还是被议论并非刚需的UWB功能,都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苹果在意的并不是它现在有用,而是希望它能构成一张网,作为一切的基础来完成交互式会话,以及更深一层的操作。也正是随着自建体系的逐渐庞大,功能和服务才会接踵而至。 但在物联网行业,没有最大的网,只有更大的网,于是自建体系对于苹果而言仍旧不够。另外,要想把UWB彻底带入市场,也还需要更多玩家。 “拆墙”互联,物联网还需开放生态 在苹果联手谷歌、亚马逊等巨头推出Matter时,其”拆墙“行动就已开始执行。因为这是一个物联网行业的共识——比起产品的功能和服务,消费级产品的痛点在于互联。对于种类繁多的终端设备,消费者的需求除了基本功能外,更在意的是方便。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Airtag越来越实用,UWB消费级应用爆发在即》里提到过,苹果目前对UWB物联网的布局有三个方面——跨硬件(协议)、跨设备、跨品牌。 跨硬件是结合UWB、NFC、蓝牙通信协议完成指定功能,UWB用于弥补NFC距离不够、蓝牙精度不够的短板,从而实现三种技术上的互补。这在苹果的”Find My“应用中便有所体现,三个技术同时使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到相关设备,也可启动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跨设备便是实现多用户间苹果设备的多端互联,包括手机、手表、音响、AirTag等设备,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其中每个设备都是一个节点,比如”Find My“应用就会依靠节点间进行信息传递,来收集设备位置信息,完成寻物功能。 跨品牌则是苹果”拆墙“行动中的一大步,首先是NXP为开发者提供了UWB评估套件,可开发UWB相关的物联网应用程序,其中就支持苹果的U1芯片。其次是苹果在Tag类产品上,已支持国内品牌Nut的产品”Nutale Air Tag-F11X“进入”Find My“网络。再者是Qorvo的DW3110芯片已通过苹果MFi认证,具备与U1芯片的交互功能。 随着生态的完善与规范,这张以UWB设备为节点构成的网络越来越大,互联互通的真正实现,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方便的需求。 虽然从目前苹果的进程看来,只有防丢和寻物功能可以体现UWB的价值,也就是其定位服务的应用仍比较局限。但未来却难以预测,就像当年爆火的iPhone 4一样,很少有人记得前三代iPhone什么样,又被如何评价。等到AirTag 2、AirTag 3或更多硬件产品和软件功能出现,一代产品的能力也就不再重要。 换句话说,如今芯片、产品和服务的试水,或只是铺垫,为铺一张更大的网。 以量为主,造一个雪崩效应 前文提到,”Find My“网络的建立提炼出了一个重点,就是以网状结构来打开市场。也就是说,要UWB形成规模化应用,首先得把量提上去。只有更多的节点,更大的网络,才能支持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发布的报告,预计2022年结束时,全球UWB市场出货量将超过3.167亿台。报告指出,COVID-19大流行和工业4.0趋势推动了中国市场对UWB的需求,同时报告预测,UWB技术将集成到照明、企业Wi-Fi接入点,并将用于公共区域的室内导航中。 UWB出货量趋势(图源:Techno Systems Research) 如今,苹果将U1芯片内置于无线耳机盒内,相比手表将带来更大的出货量。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只有把设备的数量提上去,让更多人接触到它、用它、对它提出要求、催它更新,它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蓝牙、Wi-Fi过去都以此方式在发展,所以这点或也适用于UWB技术及配备该技术的设备。 在C端市场,消费者普遍认为UWB的存在还有些尴尬,毕竟在目前看来,它所提供的服务还并非刚需。但乔布斯生前提到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因为消费者并不清楚现在科技的发展水平,他们并不知道科技可以干什么,也不能预测下一个改变整个行业的突破口在哪里”。 这可以理解为,苹果对于UWB的布局,在C端市场或与B端市场的思路不同,因为B端的企业会做调研和分析,使需求更加理性,但C端的消费者更注重感官体验,需求更为感性。也意味着,在未来,苹果除了Find My,更有可能衍生出Operate My、Connect My等具有交互式会话的应用。而种种可能的前提,都基于过去和现在积累下来的设备量。 同时,从苹果对NI的构想也可见,UWB已有新的功能在等待被实现,并且更符合智能化的未来。而对于UWB技术本身来说,更有智能车钥匙、UWB雷达检测、智能家居等应用及场景在等待其进行探索,前途无可限量。

摩登3测速代理_混动技术如何解决用户痛点?本田“e:HEV强电智混”给出答案

要说现阶段车市哪个话题最火?混动技术和车型肯定会被提及。 虽然一直以来都没有政策补贴,但这并不妨碍消费者对混动车型的喜爱。尤其是当下油价居高不下,而纯电车型在续航、充电和安全方面尚且存在诸多顾虑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混动车型的优势。 当然,现阶段有不同技术的混动路线,比如说48V轻混、增程式、插电混和油电混等等,可谓百花齐放、千帆竞发。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如果不想改变自己在燃油车时代的用车习惯,基本上不用付出时间和学习成本的话,本田在8月26日成都车展发布的“e:HEV强电智混”最新技术——第四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才是可靠的混动技术? 书接上文,第四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不用像PHEV插混或增程式混动那样,需要依靠外接充电桩进行充电,这意味着用户完全可以保留以往开燃油车时的驾驶习惯。 说句直白话,即便你是新手小白,也不用付出学习成本,更不用花费时间给车子充电,就能分分钟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 更逆天的是,i-MMD专治堵车等工况恶劣路段,可以理解为“越堵越省油”,简直就是大城市拥堵路段的完美解决方案,可谓解决了用户目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痛点。 当然,区别于前几代i-MMD,第四代采用双电机的思路,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多平行轴综合传动装置。这样一来,决定了其电机主驱的特点。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驾驶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场景,都能实现用电机来驱动,算是无限接近于“纯电”的混动技术,带来的油耗水平就尽可能地低了,甚至一箱油开一个月都不是问题。 说到这,想必你会明白为啥这一代i-MMD也被称为“e:HEV强电智混”了。所谓“e:”,其实来自Honda高效电动化技术统称“Honda e:TECHNOLOGY”,代表Honda致力于把电能(electric)作为源动力(energy),为人们的笑容和活力注入能量(energize)。这样的命名思路,也强调了本田混动技术更加注重动力和驾驭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代i-MMD拥有纯电、混动和发动机直驱三种模式,而这更是其让人称赞的地方。即它能够在你几乎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在三种模式之间切换,确保电机与发动机完美匹配,使得任何场景下都能保持高效输出。讲真,这才是混动技术最难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另外,不要忘记,Honda混动技术已经历经了25年技术沉淀,在全球更是拥有400万用户。相比于很多车企刚刚推出的混动技术和产品,尚且没有经历时间和用户考验,这无疑是本田i-MMD的又一核心优势。 不要忘了,在之前的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专业评测中,i-MMD混动系统被认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由于该系统独特的结构设计,让其在机械耐久性上更有保障,是更加可靠的混动系统,这无疑是一项强有力的背书。 “平民轿跑”再度进化 “e:HEV强电智混”的首吃螃蟹者便是万众期待的第十一代思域e:HEV,其在成都车展开幕日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5.99万元-18.79万元。 之所以将这一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率先用在思域身上,其实并不意外。因为一直以来,思域都率先搭载Honda最前沿的科技。比如说从全球领先的低排放发动机CVCC到VTEC,从环保节能的LEV车型到首次搭载IMA混动系统,思域都是尝鲜者。 在车展发布会现场,笔者抢先对第十一代思域e:HEV进行了一番静态体验。 直观来看,整体上第十一代思域e:HEV还是延续了这一代思域的外观设计语言,典型的运动美学。不过在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说具有不俗辨识度的e:HEV混动专属标识、蓝底Honda车标,让你一眼看上去更有电车味道。 坐进车内,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混动气息了。首先是SBW按键式电子换挡,不占地方用起来也很方便,其次是年轻人很喜欢的卡片钥匙,随手放在钱包里、衣兜中就能解锁启动车辆。再有就是搭载了12个高保真扬声器的BOSE音响,这对于驾乘体验的提升,可是杠杠的。 虽然没有机会抢先动态体验一番第十一代思域e:HEV,感受下上述三种驱动模式、以及超级的油耗数据是否名副其实。但基于以往对本田i-MMD车型的试驾经历,第十一代思域e:HEV的4.39L百公里综合工况油耗,以及动力表现并非浪得虚名。 毕竟,第四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采用了全新开发的2.0L Di(缸内直喷)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它的空燃比范围扩大,热效率高达41%,在全新开发的IPU智能动力单元与PCU动力控制单元的合理调控下,能够做到动力和燃油经济性的巧妙平衡。 与此同时,第四代i-MMD混动系统通过改良发动机材料,提升曲轴刚性以及增加2次平衡器,使得整车的静谧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当然,到底现实情况怎么样?届时我们试驾过之后,会给大家带来一手信息。 【结语】在运动轿车市场,思域本身就是王者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该细分市场的绝对头部车型。此次第十一代思域e:HEV的到来,再加上思域C位客特别版车型的推出,使得思域家族的阵容更加的强大,无疑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