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新闻554258:_局域网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与设计

引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和家庭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局域网。局域网为用户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网络为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 网络本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给各企业单位和家庭带来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为实现社会稳定,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目前计算机局域网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2]。 1 局域网中主要的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主要由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实质是对网络安全缺陷的潜在利用,这些缺陷可能导致网络的非法访问、信息泄露、资源耗尽、资源被盗或者被破坏等 ;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网络协议的不完整性、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缺陷、应用程序漏洞、物理设备损坏及人为因素等。归纳起来,目前局域网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物理设备的安全威胁、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来自局域网内部用户的安全威胁这三个方面[3-5]。 1.1 物理设备的安全威胁 来自物理设备的安全威胁主要有如下几项: (1) 自然灾害或非人为故意造成的软、硬件故障或冲突以及水灾火灾等; (2) 人为操作不当(属意外事件)导致数据信息的错误、丢失或其它一些硬件故障等。 1.2 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一般情况下, 局域网都与 Internet进行了互联。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国际性与自由性,来自Internet的世界各地的黑客都可以通过Internet 和一些黑客工具来探测和扫描网络上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如操作系统的类型及其它是否为弱口令、服务器开放的各种易于攻击的端口号及服务器应用程序是否存在开放权限或存在弱用户弱口令等,并采取相应的攻击手段进行攻击。同时还可以通过协议分析软件等手段监听并获得局域网内部用户的用户名、口令及一些敏感数据等信息, 从而假冒内部的合法用户进行非法操作,窃取内部网络中的重要信息。而这些黑客也能通过控制大量肉机向网络中的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数据包进行 DDoS 攻击,使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而拒绝为正常用户服务。 1.3 来自局域网内部用户的安全威胁 内部的网络管理人员有时为了对外进行宣传,会不经意间把内部网络拓扑结构及系统的一些重要信息(如设备型号、操作系统的类型等)放在网站上,这就致使网络内部信息严重泄露,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包括网络拓扑、网络设备信息及应用系统信息等内部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入侵策略,从而大大增加被攻破的机率,给内部局域网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内部网络的大多数用户对计算机的操作及网络运行不熟悉,不知道哪些软件是安全的,若下载并使用了带有病毒或木马的软件,那么这些病毒或木马会收集并泄漏内部用户的重要信息,尤其是用户名及密码等重要信息,或是对计算机操作不当,误删除了重要数据等,这些都将给网络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2 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 2.1 局域网安全总体设计思路 局域网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各方面的安全因素。根据局域网运行所涉及到的层次,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可持续循环改进的局域网安全解决方案。以网络安全技术为主导,辅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安全管理,设计一个包含五个层次(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 在局域网安全系统中,物理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如果物理安全得不到保证,那么其它一切安全措施都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网络设备遭到破坏或被人非法接触,将会给局域网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若安装有数据库的服务器被非法人员或是自然灾害损坏,就可能致使数据丢失且不可恢复,这同样是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要确保局域网有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 就应对接触到的网络设备及系统人员有一套完善的技术控制手段和规章制度约束,并且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对局域网中的网络设备及线路等造成的威胁并加以规避。 2.1.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是整个数据传输网的安全,包括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及传输层等的安全。 (1) 数据链路安全主要是保障通信链路不被非法窃听并防止借助链路的连接进行各种类型的攻击。 (2) 网络层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访问控制、各种网络协议本身的缺陷和对这些协议的攻击等问题。 (3) 传输层的安全与链路层的安全类型涉及的层次不一样,但也是关于数据被非法窃听的问题。 2.1.3 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主要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体现在系统是否完整坚固,是否存在漏洞,以避免攻击者通过系统漏洞实施入侵,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问题: (1) 病毒和木马对局域网中系统的威胁。 (2) Internet上的黑客入侵了局域网中的系统后通过该系统对其它局域网设备和系统进行入侵和破坏。 2.1.4 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主要是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安全。主要涉及到以下两方面问题: (1) 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合法权限,即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是否合法。 (2) 应用程序对用户的合法权限,即用户是否有合法的权限访问该应用程序。 2.1.5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这些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项,所有采取的措施都以数据安全为目标。保证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可抵赖性以及可用性是安全防护的最终目标。 2.1.6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包括国家制订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组织制定的管理和技术操作规范,从法律和管理层面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2.1.7 网络结构设计 网络结构设计是为局域网设计的一个高安全性网络结构, 涉及各种网络安全设备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综合应用与部署。 2.2 局域网安全方案设计 2.2.1 各层次技术解决方案设计 局域网工作的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每个层次在大技术层面上常用的安全措施如图 2 所示。 物理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地理位置安全的场所建设网络机房,应尽量远离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和强电磁场场所的周围及低洼地带。对于网络设备应配备防电磁泄漏机柜或屏蔽机房等 ;关键设备要配备 UPS 电源 ;机房要配备空调以保持机房的恒温恒湿环境,并配备消防报警和灭火设施 ;建立严格的机房准入制度等。如果有更高级别的安全需要,需对机房中的网络设备及线路做远程的冗余备份。 2.2.1.2 网络安全技术与措施 网络安全技术与措施较多,主要涉及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及安全协议。常用的有各种防火墙设备和技术、入侵检测设备和技术、VPN 设备和技术以及入侵防御设备和技术等。 (1) 防火墙是常用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根据策略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权限,并可强制检查所有进出网络的各种链接, 以避免局域网遭受外界入侵和破坏。因此,通过建立防火墙安全策略, 可在内部网(局域网)和外网(Internet)之间, 或者在内部网的各部分之间(即不同安全域之间)实施安全防护。 (2) 入侵检测系统(IDS)对那些异常的、可能是入侵行为的数据进行检测和报警,实时监测局域网的运行状况,常与防火墙联动运作。常用的安全协议有 PPTP,L2TP,IPSec及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访问控制技术,常用的有 VLAN 划分技术和访问列表控制(ACL)技术等。 2.2.1.3 系统安全技术与措施 系统安全措施主要为系统安装防病毒和防木马软件以及为系统打补丁,加固系统的安全性,设置用户的访问权限等级和口令,可对系统的访问进行访问权限控制。安装分布式的网络防病毒软件,对局域网内的服务器和个人计算机进行有效防护,使局域网上的各个节点都不受病毒的侵害。同时,应尽量实时更新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确保系统和杀毒软件处于最新状态,并定期更换用户密码,使用户口令被破解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2.2.1.4 应用安全技术与措施 应用安全包括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可以通过身份认证来判别用户使用系统的合法性。身份认证一般通过用户名和口令来验证。身份认证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被篡改及非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同时还能通过审计用户相关的活动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和分析,系统通过分析网络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状况来对应用服务器的安全事件进行有效监控。 2.2.1.5 数据安全技术与措施 采用数据安全技术与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多种数据备份技术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如磁盘冗余阵列技术、双机容错技术及SAN 技术等。同时,为了增强数据的保密性,可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如DES 加密算法、IDEA 加密算法及RSA 加密算法等。 2.2.2 网络结构设计 一个设计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大大增加局域网的安全性,如图 3 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安全技术, 对局域网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局域网的安全性。 图 3 所示为双路由单防火墙的拓扑设计,对外网(Internet) 进入局域网内部的访问起到了三层过滤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局域网的安全性。对于一些常用的对外服务,设置一个DMZ 区域,尽量减少外网用户对内网的访问,这也是增强局域网安全的一种措施。同时,DMZ 为了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使用了入侵检测系统以提高 DMZ…

摩登3平台首页_基于MTK平台核心板的智能巡检仪研发

引 言 台湾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TK)提供的完整的手机、平板产品解决方案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高[1]。MTK 相比高通平台准入门槛低,拥有更大的用户群体,更多的开放资料可供参考。MTK chipsets 高集成套片方案和turnkey“交钥匙”政策使得手机及相关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使 MTK 平台在除手机以外的专业领域中应用成为可能。 目前,移动智能设备的开发往往侧重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如车载平台、射频识别、智能网关等[2]。在某一领域,这些设备往往功能相近、硬件系统相似,如果将处理器、射频模块、存储器、通信模块、电源管理等底层通用的模块集成在一起, 封装成一个大的“芯片”,并将常用接口引出,则整机的设计工作将大大简化,而这个大芯片我们称其为“核心板”。平台核心板实物图如图 1 所示。将核心板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分离出来,用户只需要添加显示屏、按键、传感器等外设,利用核心板搭载的安卓智能操作系统接上电池就能工作,这种“核心板 1.1 核心板选型 某煤矿安全管理项目需要开发一款手持巡检记录仪,要求具有“三违”现场取证、下井作业人员识别卡检测、巡更轨迹信息记录、井下设备资产管理、蓝牙通信、WiFi 语音通话、图片视频采集及无线传输功能 [3]。根据上述功能需求,本文采取“核心板 + 外设扩展”的思路来实现。本设计采用MTK 手机平台、MT6572 处理器及苏州煜瑛微电子公司生产的YYW-M-6572 型核心板,该产品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完善、体积小、功耗低的优点。核心板主要由MT6627 WiFi/ GPS/BT/FM 四合一通信 芯片、MT6572 CPU、MT6166 RF Transceiver 射频模块、MT6323 电源管理芯片、AW3210 充电管理芯片、SKY77590 功放芯片、存储芯片构成。其功能模块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有GPIO、UART、SPI、I2C、USB 等常用接口,且具有 WiFi、蓝牙、GSM 等常用通信模块,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巡检记录仪的外设扩展部分除了可进行通用的LCD 及电 1.2 扩展外设选型 2.4 G 无线传输模式在无遮挡的环境下, 识别距离大约为几十米,能满足设备信息动态管理的要求。读卡芯片采用 NRF24LE1 芯片, 对应的射频卡为有源卡, 内部也采用NRF24LE1 芯片,由纽扣电池供电。由于芯片内置高速单片机, 数据接收发送程序固化在芯片内部,采用UART 接口接收上位机指令,读卡器能对射频卡进行读写操作[5]。 人员识别采用 13.56 MHz 的短距离射频识别。卡片为采用无线感应方式供电的无源卡, 兼容 ISO/IEC14443A 及MIFARE 协议,价格低廉,应用广泛。读卡芯片采用NXP 公司生产的MFRC522 芯片,具有低电压、低功耗、小尺寸、低成本等优点, 兼容 ISO/IEC14443A 及MIFARE 模式。采用SPI 接口与上位机通信[6]。巡检仪整机设计方案图如图 3 所示。 MTK 提供的 Turn key Solution 模式将芯片与手机开发所需的软件平台乃至第三方软件捆绑销售,提供了较健全的多媒体平台解决方案。MTK 源代码由核心板供应商提供,目前推荐使用Ubuntu 10.04 搭建MTK android 编译环境[7,8]。 安卓智能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是用Java 作为编程语言, 通过Eclipse 创建开发,使用Java 开发包 JDK 及安卓 ADT 进行软件开发和调试 [9]。软件开发的主要工作是调试 UART 和SPI 接口的驱动程序。下面分四步简单介绍SPI 驱动开发及应用测试步骤: 在 SPI 驱动中,有两个重要的结构,分别为 spi_device 与spi_driver。Spi_device 板信息用spi_board_info 结构体来描述,它描述了SPI 外设(RC522 模块)使用的主机控制器序号、片选信号、数据比特率、传输方式等。因此要先填充structspi_board_info 这个结构体。注册SPI 设备与驱动,通过 SPI 总线实现数据读写。这里注册一个混合设备 :misc_ register(&rc522_misc_device);在 read,write 操作里都会调 用 到 WriteRawRC(unsigned char Address,unsigned char…

摩登3平台注册登录_华为第一!中国民企500强榜单发布

9月25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及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 在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华为排名第一位。另外,前8强中5家企业来自广东,分别是华为、正威国际、碧桂园、腾讯、万科,其中碧桂园来自佛山;其余4家来自深圳。 报告显示,2020年民营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1.36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8.84%。纳税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共4家,分别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903.00亿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867.29亿元)、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653.00亿元)、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507.50亿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民营企业 500 强中,有 394 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 ,409 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九成左右的民营企业 500 强已实施或计划实施数字化转型。民营企业 500 强有效专利数量较上年增长 3.64%, 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较上年增长 36.06%。 民营企业 500 强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 3% 的企业 229 家,超过 10% 的企业 120 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 3% 的企业 62 家,超过 10% 的企业 7 家。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 1419.00 亿元的研发投入,继续位居首位。 完整榜单

摩登3新闻554258:_倒计时1天!维科杯·OFweek 2021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会暨展览会观展指南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方面,物联网加速落地,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不管是谷歌、亚马逊、微软、IBM、ARM等国际巨头,还是BAT、商汤、旷视、云天励飞等国内巨头/独角兽,都忙着抢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力图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动权。 为充分推进行业市场的发展,不断提高行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速发展,由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主办,OFweek物联网、OFweek人工智能网承办的OFweek 2021(第六届)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1年9月28日~30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行。 本次大会将以“智联万物·AI赋能·共筑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院士及政府高层、科研专家、业内领军企业高层等领袖100多位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嘉宾,同时邀请行业相关人士2万余人共度一堂,深度剖析当下产业发展现状,共同探讨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市场趋势,行业落地及技术革新等热门话题。 展会亮点 名企汇聚 此次展会阵容庞大,集中讨论前瞻性和时效性的热点议题,涵盖物联网网络安全、芯片、5G通信、区块链、智能家居、车联网、人工智能等众多热点议题,吸引了百家全球知名企业参展。 部分参展名单:阿里云、百度、腾讯云、联想、中移物联网、博智林机器人、海柔创新、电目科技、移柯通信、华正信息、优博讯、大族、优必选、高灯计算机、云从科技、极视角。 行业把脉 此次大会以广阔的视角从推动行业的发展出发,聚焦行业及各细分领域,解读最新的国家政策,分享行业的最新技术及研究成果,把脉产业风向,提前布局未来大市场。 年度评选 大会同期将举办“维科杯·OFweek 2021(第六届)物联网行业与人工智能年度评选颁奖典礼”,评选活动倍受业界广泛关注,已成为高科技领域最具专业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行业评选之一。 大咖云集 此次大会汇集两院院士及国际院士、政府高层、科研院所专家、业内领军企业高管、行业协会等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专业人士,建立业内优势人脉资源。 高效参会 大会全程开启直播交流,图片和声音即时互动,从线上到线下打造营销闭环,嘉惠会场以外的行业人士,近距离体验行业蓬勃发展气氛。 参会须知 同期会议时间 第一天:OFweek 2021(第六届)人工智能产业大会 9月28日13:0017:20 第二天:OFweek 2021(第六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9月29日9:00~17:00 入场要求 应疫情防控政策要求,所有进入场馆的嘉宾和观众,一律持国务院绿色行程码,不符合要求者禁止入场。 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或28天内又前往高风险地区的人员禁止入场。 入馆前请自觉接受安检,严禁携带危险及违规物品进入馆内。 观战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场内严禁吸烟及明火。 请注意爱护展品,如有损坏,责任自负。 全球属于专业性展会,18岁以下未成年人谢绝参观。 以下小程序可以申请行程码或者健康码: 示意图如下: 入场方式 凭借2021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电子票据或OFweek 2021(第六届)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会暨展览会分会场电子票据入场。 根据疫情防控政策要求,本届大会实行实名登记入场制度入场前请出示本人身份证原件核验入场。 门票注册 长按识别立即登记 按页面提示填写基本信息提交注册 现场凭“电子入场码”核验入场 展会期间均凭“电子入场码”直接进场参观 交通指南 线路1:自驾或者打车(导航输入):深圳福田会展中心北门(6号馆) 线路2:会展中心地铁1号线、4号线枢纽站E、D出口即达会展中心北广场。 出示大会报名信息免费检测,请提前一天进行检测 1、检测地址:福田会展中心北门(会展中心5号馆旗杆区)如下图 2、检测时间:9月2629日上午8点12点,下午14点17点。 9月2830日 深圳会展中心(福田) 等您来赴约!

摩登3注册平台官网_现代雷达系统

《现代雷达》的前身为《雷达技术译丛》,创始于1961年,1979年更名为《现代雷达》。1993年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将《现代雷达》列为“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开始邮局发行;2003年起改为月刊出版。 《现代雷达》主管单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十大军工集团之一。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 《现代雷达》的主办单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即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它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CETC和NRIET拥有以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等为代表的研发队伍,取得了若干国家级成果奖,先后在“载人航天”、三峡工程、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中承担关键任务。强大的人力、技术支持,为期刊保质、保量、按时出版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现代雷达》坚持“推动中国国防事业与雷达技术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刊宗旨,重点刊载国内外先进雷达技术论文,介绍通信、微波、ECM、ECCM和电子战、信息战等相关专业的技术论文、最新知识与动态。 《现代雷达》目前固定栏目包括“总体工程”“信号/数据处理”“天馈伺系统”“收/发技术”“电子对抗”“仿真技术”“电源技术”“结构技术”等;机动专栏包括“院士论坛”“专家论坛”“前言专题”“产品应用”“动态信息”及“会议通知”等。 为把握期刊的学术方向,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现代雷达》编委会聘请了1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顾问委员会。本刊还邀请了Eli BROOKNER、Wolfgang-Martin BOERNER、Simon WATTS、Hermann ROHLING、Francois Le CHEVALIER、山口方雄、Kai-Bor YU、Henry-LEUNG、Zhi Ning CHEN等9位当今国际雷达界权威专家担任国际编委,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编委会47名委员也均由各领域首席专家、知名学者组成。他们对稿件的科学性、独创性和实用性上严格把关,把握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代雷达》已入编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国防科技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SCA:MI)来源期刊、英国《物理、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数据库》(INSPEC)、波兰《哥白尼索引》、俄罗斯《文摘杂志》的VINITI数据库和日本科学技术社(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JST)科学技术数据库等多种检索刊物和数据库。

摩登3咨询:_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物流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电商可以跨地域跨国进行交易 ;在农村, 进入 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接入互联网,人数众多的农民朋友开始借助网络、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促使物流行业不得不进行优化。因此创建物流信息系统成为物流企业的紧要任务。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种能够使现代企业物流便利化、透明化的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使物流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物流信息系统能把运输中的物品信息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传递,这个过程减少了人类的参与,所以就减少了一些人为失误,而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必须要创建物流信息系统才能使企业生存下去。而早期创建的物流信息系统存在诸多缺陷,物流信息系统对物品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传递节点的信息,对于运输途中的物品信息的采集和传递不能实时进行,这种情况是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扩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近几年,物联网络技术在我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促使人物交流向物物交流、人人交流方向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自动采集、传输、汇总、检查各环节的物流信息,使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有效提高了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为现代物流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 1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基于RFID和其它技术的多源物流信息采集和跟踪系统 物品物流系统和物品的全程可视化协同管理从供应商到需求者,供应链是接收物品、运输、报关、运输、货物交付买方。每个物品连接到电子标签,通过RFID 和GPS 技术的结合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监控。接收物品的射频标签信息和位置信息并上传至通信卫星,由卫星发送到港口物流控制中心 [1]。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物品始终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以确保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也因此实现了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可视化管理。 1.2 建立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一种新型物流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管理水平要符合科学化、现代化。通过合理的科学管理体系及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使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保证企业效益。 通过整合 GPS、GIS 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运输途中物品的监控。 2 当前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运作现状 就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状况来看,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网络建设、电子化建设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2.1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系统包含各种信息管理子系统,如企业资源管理 2.2 采集的数据准确率低 目前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通过节点的手动输入或条码扫描采集得到。手动输入容易出现误差,数据从多个节点采集也容易出现误差,这些情况使得采集到的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此外,虽然大多数商品的业务流程规范,但大多数物流企业对物流跟踪监督管理缺乏有效措施,使得商品信息数据流不能被收集或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导致物流信息不能被很好的控制。 2.3 物品在物流途中的实时信息难以掌握 很多物流信息系统无法对物品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物流方向、物品有无损坏等。现有的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管理,所以流动货物的实时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货物的流动信息[2]。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的优势 物品的流通是物流的主要功能,商品的信息流反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联网技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物品信息,从而解决了物流信息系统中即时通讯的技术问题,对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3.1 实现商品信息的动态传输 商品流动信息的监控一直是物流企业最难掌控的一点, 这种因缺乏监管而造成的企业物流活动是不明确的,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技术通过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的全面互联可以将物流活动中的商品信息进行智能综合处理, 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全方位的管理现代物流企业物流活动的信息采集、货物追踪、运输监控网络,提高传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 3.2 能够准确标识物品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由阅读器、电子标签、应用软件系统组成。电子标签是商品的唯一标识,通过它可以对任何物品进行监控,并共享物品细节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可在授权范围内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进行商品信息共享,为信息管理环节带来了方便。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准确跟踪货物在流通途中的信息并实时采集物品信息返回给物流系统,从而可使物流企业根据返回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 3.3 能使物流信息系统获取全面的信息 由于物联网技术具有可追溯性,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参与物流活动能够充分掌握货物的信息。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充分了解商品的信息。全面获取物品信息是解决物流信息系统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问题的有效途径。 3.4 使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实时获取信息的能力。 物品在运输途中会出现各种状况,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在监控方面很不到位。通过使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克服传统信息采集方式的缺点,降低信息传播时延,能实时、准确地把流通中的物品信息传到网络数据库中,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物品的安全。 4 结 语 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在功能上比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有了很大进步,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让企业实时掌握在物流途中物品的信息及该物品在市场中的供求信息,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摩登3内部554258_车联网架构分析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引言 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科技创新都成为战略制高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作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代表,物联网已成为经济危机后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都体现出决策者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然而,发展物联网也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抓好重点,注重实效。在这个过程中,车联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车联网是指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所有车辆的状态信息(包括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等)与道路交通环境信息(包括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交通路况、服务信息等)的信息共享,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综合服务。车联网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帮助实现车、路、人之间的“对话”。就像互联网把每个单台的电脑连接起来,车联网能够把独立的汽车连接在一起。 在国外,欧洲汽车公司(如曼、沃尔沃、斯堪尼亚、奔驰等公司)早已将车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队管理。同时,欧洲客运公司也在积极推广应用车联网技术。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等系统也都通过车辆和道路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通信,从而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务。比较优秀的车联网系统有瑞典SCANIA的黑匣子系统等。目前,车联网的主要应用是Telematics(车载信息服务)。美国、日本和欧洲的Telematics应用较为成熟。全球应用成功的Telematics有日本的VICS中心、丰田的G-Book以及通用的On-Star。韩国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我国,Telematics是一个新兴的、用于汽车通信市场及个人应用的系统。2009年,丰田G-Book和通用On-Star在中国正式推出Telematics服务。因此可以说,2009年是中国Telematics的产业元年。 1车联网架构分析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车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延伸。与普通的物联网技术不同,车联网技术主要面向道路交通,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为车-车提供协同控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信息服务。车联网在系统上具备物联网的物理结构,在功能上可满足智能交通对安全、环保和效率的要求。图1所示是一个车联网的基本架构图。 从图1所示的车联网架构图可以看出,要建立完整的车联网体系,有几大部分必不可少:车(核心部件是车载终端)、车联网服务平台、路边单元(智能传感器网络等)、本地局域网络(包括交通信息等)>Internet网络等。当然,在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车与互联网的信息互通时,需要各种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车内通信、车外通信、车路通信及车间通信等四种无线通信技术。 车内通信包括汽车内部的信息收集以及车内短距离无线通信,车内通信的通信距离一般为数十米之内,涵盖的范围是车辆内部空间,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抗噪声性能强。目前多采用比较成熟的CAN/LIN总线技术及蓝牙技术(Bluetooth)等。 车外通信是指车辆与外部通信设备进行信息资源交换的应用,其所覆盖的通信范围是四类模式中最长的,有效距离可达数百千米。车外通信主要用于GPS全球定位、汽车行驶导航等。车外通信技术要求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可靠传输数据,所以,目前主要采用2G(GSM)、2.5G(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起来的通信系统)、3.5G蜂窝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cmingSyslem,GPS)等技术。 车路通信是指车辆与外部设施(如交通标识等)的无线通信,如自动电子收费系统、车辆指挥调度、环境参数采集等。目前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微波、红外技术、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s,DSRC)等。 车间通信应用于多动点之间的双向传输,主要应用于车辆安全、防撞等意外的及时提醒与防止,所以,车间通信对安全性和实时性的需求都很高。目前采用的技术有微波、红外技术、专用短程通信等。车路通信与车间通信其实是同一技术的两种不同应用模式,通信距离大约介于数百公尺到一公里左右。 2车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由图1可知,车联网的架构体系非常庞大,涉及的产业链长,参与的行业众多,应用领域也广。首先,既然是汽车联网,肯定离不开汽车生产商;其次,要获取道路及交通信息,就必须要设置路边的信息采集单元,从交通部门获取交通信息等;再次,大量信息的无线传递离不开无线通信通道服务商的参与,如中国移动网络等;另外还有内容服务供应商,如救援服务、导航服务、在线网络服务(百度、淘宝等)等。 从技术角度看,车联网包含的技术领域广泛,几乎涉及技术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要把车联网技术应用描述清楚,不是一篇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本文只选择几个具体的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2.1夜间会车远光灯关闭控制 夜间行车,当两车会车时,一般都需要进行关闭远光灯的操作,但是,这样多少会给驾驶员增加一定的负担。如果有了车联网技术,就可以自动地进行夜间行车远光灯关闭的控制。在车联网架构中,车-车间保持实时信息通信,包括车辆的位置信息、实时车速信息等,于是,车与车之间很容易知道对方的行驶方向、所处位置、是否会车、何时会车等信息,从而当两车预先判断到前方有车相会时,就会自动提示车载系统进行远近光灯的切换。这一过程完全可通过车联网自动完成,而不需要驾驶员做任何操作,从而使驾驶员省心,给夜间行车安全提供保障。如图2所示是夜间会车远光灯关闭控制演示效果图。图3所示为远光灯关闭控制逻辑图。 (a)远距离一一相向而行——各自远光 (b)感知到将要会车一一分别自动切换成近光 (c)会车结束——各自恢复远光 图2夜间会车远光灯关闭控制演示效果图 2.2变道辅助 车辆变道时,车联网车载终端将对目标车道上的前后车辆进行信息收集,以检测附件车辆的运行情况(如车速、是否同时变道等),计算变道后的危险程度,做出是否可以安全变道的相应判断,并在车内做岀有针对性的操作与显示。图4所示为变道辅助演示效果图。图5所示为变道辅助控制逻辑图。 车距<50m时,红色警告,禁止变道; 50mW车距<100m时,黄色警告,建议不变道;车距>100m,无警告,可安全变道- 图4变道辅助演示效果图 图5变道辅助控制逻辑图 2.3路口碰撞预警 图6所示是在交叉路口处的碰撞预警演示效果图。由于一辆大卡车障碍了两旁道路的汽车和摩托车司机的视线,如果没有信息知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如果两车均安装车联网车载终端,两车均会提前知道对方的存在及车况信息,并可以及时调整本车的车速及行驶状态,从而有效规避交通隐患。 2.4车辆动态适应红绿灯信息        当车辆行驶到距离红绿灯一定距离(以500m为例)时,在路口埋设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并发射与红绿灯信号联动的信号,车辆接收红绿灯当前状态及变化趋势,就可以根据红绿灯信息调整本车速度,从而确保其无停留地通过路口。图7所示是动态适应红绿灯演示效果场景图。 图7(a)中,当车速为72km/h,该车匀速行驶到路口需25s,此后的20-30s间为绿灯,因此,建议匀速行驶即可通过十字路口;而在图7(b)中,此时车速为100km/h,该车匀速行驶到路口需18s,需要等待2s后才能通过,所以建议速度调整到60~90km/h,这样就可以在20~30s后无等待通过路口。 3结语 车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体现,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基础。本文提出了车联网的整体体系架构,并初步探讨了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期望能为车联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车联网涉及的技术众多,车联网的普及任重道远,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共同构筑车联网应用的美好未来。

摩登3主管554258:_意法半导体市场领先的 STM32 微控制器加快无线产品开发

· 扩展后的STM32Cube 生态系统可支持 STM32WB 无线 MCU · 新的 STM32CubeWB 固件,升级的编程器和射频测试工具 · 改进的无线功耗估算器准确计算电池续航时间 中国,2021 年 9 月24 日 — 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的全球半导体领导者意法半导体,发布了新的STM32WB无线微控制器(MCU)开发工具和软件,为智能建筑、智能工业和智能基础设施的开发者降低设计经济、节能的无线设备的难度。 意法半导体的高集成度 STM32WB 单片集成一个 2.4GHz射频收发器和Arm® Cortex®-M4 和Cortex-M0+ 双核微控制器,从而消除了诸多射频电路设计挑战,因为射频电路设计会增加项目的开发时间,而且会给项目开发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而用STM32WB开发硬件设计只需要少量的外部组件,例如,选择天线。STM32WB MCU 配备许多外设,包括 12 位模数转换器 (ADC)、数字接口和无晶振 USB 2.0 全速接口,具体根据所选型号而定。芯片支持的协议包括 Bluetooth® LE 5.2、Zigbee®、OpenThread 和专有协议,包括这些协议组合的并发模式。 STM32家族是市场领先的Arm Cortex-M微控制器,作为该产品家族的成员,STM32WB 基于经过市场检验的、受到广泛支持的开发工具和软件资源丰富的STM32Cube 生态系统。 意法半导体 STM32 无线市场总监 Hakim Jaafar 表示:“STM32Cube 生态系统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得到第三方开发者资源的广泛支持,这有助于加快项目开发。我们新推出的经过强化的无线产品扩展了 STM32 系列处理新需求和用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稳健的STM32 解决方案的市场领先地位。” STM32WB 生态系统加强了对无线设计的支持力度,提供了所有必要的嵌入式软件模块和工具,让用户可以轻松地开发应用。在STM32CubeWB MCU软件包里面有很多代码示例,并提供一整套外设驱动程序(HAL 和 LL)和所有的必要的射频协议栈,包括用于蓝牙 5.2、Zigbee 3.0、OpenThread v1.1 和专有协议的 802.15.4 MAC,以及多个实现这些协议栈并发模式(静态和/或动态)的例程。STM32CubeMX and STM32CubeIDE等软件工具的GUI界面直接支持射频协议栈,方便访问和配置这些协议栈。用户可以轻松地选择和配置Profiles和Clusters,以支持主流的标准,并受益于现成的代码示例。 STM32CubeMX 配置器为功耗估算工具增加了额外的控制功能,有助于计算射频子系统对整体功耗预算的影响。用户可以设置各种场景来准确评估电池续航时间。 此外还有更多新功能,例如,STM32Cube 编程器的强化功能可以优化对STM32WB 双核架构的编程功能,利用Cortex-M0+ 处理器与Cortex-M4 主内核一起控制射频子系统,确保实时应用性能。 借助 STM32CubeMonitor-RF评估工具,生态系统将开发过程拓展到在客户环境中高效安装射频并测试性能。STM32CubeMonitor-RF 支持Bluetooth® LE和通用 802.15.4 射频技术,可执行收发测试和射频性能测量,并协助编写测试脚本、测试协议和命令序列。最新版本为 802.15.4 协议引入了侦测器功能,降低网状网络产品的开发难度。 STM32CubeWB 无线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工具和射频协议栈都取得了相关认证并免费提供,以及随附蓝牙 5.2 和 802.15.4 认证项目的详细说明文档,使客户能够快速且经济地获得适用的射频产品许可证书。 STM32WB 无线微控制器生态系统还包含一套 STM32WB 无线微控制器评估板,帮助用户加快无线产品的开发速度。 含有Nucleo-64开发板和USB适配器、NUCLEO-WB55RG 开发板和 NUCLEO-WB15CC Nucleo-64 开发板的P- NUCLEO-WB55开发套件,以及 STM32WB5MM-DK探索套件 ,为用户提供立即开发应用的各种功能,适合各种无线应用。 使用同一系列芯片,各种应用设计都可以共用同一个基础设计,充分利用产品开发和认证投资。 STM32WB 产品的灵活性很高,从高端到成本敏感的不同类型产品均可使用,应用前景广阔。

摩登3咨询:_双余度DSP数据采集装置在某型控制器中的应用

引言 任何一种自动控制系统都离不开数据采集装置,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系统的工作性能。数据采集装置向着高速、实时方向发展,对数据的传输和控制速度也提出了较高要求。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适合于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具有哈佛结构、支持流水线处理、快速的指令周期等优点,因而在嵌入式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事实上,以DSP为核心来构建数据采集装置也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在多任务信号处理系统中,考虑到设计系统的复杂性,经常需要使用双DSP协同工作来构成系统。双DSP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计算能力的均匀分布,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冗余能力、更快的处理速度、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正因为双DSP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解决好双DSP间的数据共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高速交换,依靠控制器自带的串口实现数据的串行传输已很难满足需求,必须寻求一种能进行高速数据通信的方法。而采用双端口RAM是解决双DSP之间高速数据通信的有效办法,该方法能够方便地构成各种工作方式下的高速数据传送介质,很好地解决因数据传输速度低所引起的瓶颈问题。 某型控制器要求采用双余度数据采集通道,每个通道都需要对多达16路模拟信号进行模数采样。为此,本文给出了用双DSP来构建的具体方法,每个DSP负责一个通道的数据采样,并在两个DSP之间用双端口RAM来构建一个高速的数据通道,以交换各自的采样数据和其它数据。 1双余度DSP数据采集装置的总体设计 某型控制器要求采用双余度数据采集通道。以DSP为核心构建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既可以进行高速采样,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后处理。采用两个DSP,各自负责一路数据采样,采样数据和其它数据可在两个DSP之间共享。数据采集装置由数据采集模块、DSP处理器和数据交换模块组成。图1给出了系统中双余度DSP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框图。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在DSP的控制下,各通道分时对16路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将采集的数据发给DSP;DSP负责输出数据采集所需要的时序,对采样进行控制,并根据需要,通过访问数据交换模块来对采集的数据和状态信息等其它数据进行交换;数据交换模块则在DSP的控制下,使两个DSP能够不冲突地对任一存储单元进行访问,从而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 2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在DSP的控制下,由通道对16路指令和反馈信号进行采样,并将采集的数据发给DSP。因为采样的信号较多,故采用16选1电子开关。DSP输出电子开关控制信号,以将16路信号分时送入A/D采样芯片;同时,DSP还要输出A/D转换控制信号,以将选通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量后读入DSP。 单通道DSP数据采集模块的框图如图2所示。 本装置中两个通道的采样电路相同,通道1的采样电路如图3所示。 该电路首先将模拟信号通过集成电路AD7892转换为 DSP所需要的数字量,然后由16选1电子开关DG406(5N1)依次选通各路模拟信号,再经过运算放大器F353进行信号隔离后,分时送给12位模数转换器AD7892(5N3)进行转换处理。通道1中的电子开关DG406的数据采样通道见表1所列。 图3通道1数据采样电路 A/D采样芯片AD7892具有±5V或±10V可选输入范围,最快转换时间为1.47ys,片内含采样保持电路和高速串并接口,单电源供电(+5V),转换数据为12位,而且与DSP处理器的接口比较简单。 引脚STANDBY接高电平时,电路处于正常工作模式;引脚REFOUT/IN通过电容接AGND,代表参考电源使用芯片内部的参考电压源;弓I脚VIN2接AGND,表示模拟输入电压的范围为-10~+10V;弓|脚MODE接高电平表示系统处于并行接口模式;引脚VIN1接采样模拟信号;引脚CONVST接采样启动脉冲ADKSZH,RD引脚接脉冲ADRD,这两个脉冲来自DSP,使DSP能够对模数转换进行控制。转换结束后,AD7892引脚EOC输出低电平,DSP将12位转换结果DB0~DB11以并行数据模式读入。当输入范围为-10~+10V时,A/D采样的分辨率为20V/212=4.88mV。 DSP是本数据采集装置的核心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对A/D采样进行控制,并能进行高速数据交换。要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经过综合考虑,本设计选择TI公司的DSP器件SMJ320F240。这是一种16位的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哈佛结构,具有独立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处理器指令和数据并行可大大提高处理效率,而且片内集成了16KB的闪速存储器Flash、16位通用定时器、异步串行通信接口SCI等,非常适合用于自动控制系统。 3数据交换模块的设计 3.1双DSP通信方式 实现双DSP通信的常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串行通信方式。利用处理器本身提供的串行口或用软件模拟一个串行口实现双机通信。这种方式硬件连接简单,软件开发比较容易,但数据传输速率往往不高,适合于双机通信数据量不大的应用场合。 (2)并行通信方式。利用处理器的I/O功能来实现双机通信。这种方式实现起来也比较简单,与串行方式相比,数据传输速率更高,但实现时要注意时序的配合。 (3)直接存储器方式(DMA)。这是一种完全由硬件执行数据交换的工作方式,DMA控制器从CPU完全接管对总线的控制权,数据交换不经过CPU,而直接在内存与设备之间进行。这种方式一般用于高速传送成组数据,但是两个处理器不能同时访问存储器。 (4)双端口RAM方式。利用双端口RAM作为两个DSP的共享存储器来实现处理器间的数据交换。两个DSP都把双端口RAM映射成自己存储器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同时访问双端口RAM(当然不能同时访问同一个地址单元),这样可以降低数据交换占用CPU的时间。这种方式数据吞吐量大,几乎能实现无等待的数据交换。 如果需要实时传输大量数据,采用双端口RAM是一种比较好的实现方式。 3.2双端口RAM芯片IDT7133 双端口RAM的最大特点是存储数据共享。设计时可选用IDT公司的IDT7133,这是一种高速2KX16位双端口静态RAM,具有高速存取、低功耗等特点。工业级芯片的最快访问时间只需25ns。通过片选CE的控制,IDT7133可以工作在省电模式下。通过使用IDT公司先进的CMOS技术,在典型的工作条件下,它的功耗仅为1150mW,而且还可以通过连接电池达到数据保护的目的,电池的电压仅为2V。 3.2.1IDT7133的逻辑结构 IDT7133是一种特殊的RAM芯片,具有左、右两个独立的端口,它们各自均有一套独立的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并且都有控制、寻址和I/O引脚,允许两个端口独立地对存储器中的任何单元进行存取操作。它既可以作为16位双端口RAM单独使用,也可以与IDT7143组成主从系统,以将数据线扩展到32位甚至更宽。这样组成的双端口RAM可以全速运行,而且无需任何额外的附加逻辑。IDT7133的功能框图如图4所示。 图4IDT7133的功能框图 IDT7133的引脚功能如表2所歹,。为了区分左、右端口,表中分别加有下标L(Left)和R(Right)。 表2IDT7133的引脚功能 3.2.2IDT7133的访问冲突控 使用双口RAM的关键是需要对其进行逻辑仲裁,否则可能会导致数据访问冲突。当控制器同时读写双端口RAMIDT7133时,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无冲突的访问控制 当两个端口的地址不相同时,在两个端口上进行读写操作一般不会发生冲突。此时任一端口被选中,就可对整个存储器进行存取,每一个端口都有自己的片选控制和输出控制。IDT7133无冲突的读写控制真值表如表3所列。其中,L表示逻辑低:H表示逻辑高;X表示无关。 (2)有冲突的访问控制 当从两个端口同时存取存储器同一存储单元时,便会发生读写冲突。为解决此问题,IDT7133采用了BUSY逻辑控制,也称硬件地址仲裁逻辑。芯片左、右端口都设计有忙信号引脚:BUSYl和BUSYr,由片上的仲裁逻辑决定对哪个端口优先进行操作,而另一个端口暂时被延迟访问。一般BUSY信号为高电平的端口可以正常访问RAM,BUSY为低的端口暂不能访问RAM。 图5所示是通过CE信号控制的BUSY仲裁时序图。 避免访问冲突的原理为:当左右端口不对同一地址单元访问时,BUSYl为高,BUSYr为高,此时两端口都可正常访问双端口RAM;而当左右端口对同一地址单元存取时,必有 一端口BUSY信号被置低。哪一个端口可以进行访问由片上仲裁决定,存取请求信号出现在前的端口的BUSY信号为高,存取请求信号出现在后的端口的BUSY信号被置低。需要注意的是,两端口的存取请求信号出现时间要相差5ns以上,否则仲裁逻辑无法判定存取请求信号的先后。而当无法判定时,控制引脚BUSYl和BUSYr也只有一个输出低电平,不会同时输出低电平,从而保证至少有一个端口能进行正常访问。其判断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CE判断:如果地址匹配并且在CE信号之前有效,片上的控制逻辑在CEl和CEr之间进行判断来选择端口; 第二种是地址有效判断:如果CE信号在地址匹配之前有效,片上的控制逻辑在左、右地址间进行判断来选择端口。 3.3数据交换模块的设计 本控制器DSP间的数据通信采用双端口RAM的通信方式的电路框图如图6所示。该电路通过两个译码电路分别产生左侧端口的控制信号R/Wlub、R/Wllb、CEl、OEl和右侧端口的控制信号R/Wrub、RWrlb、CEr>OEr,并采用BUSY信号来防止产生访问冲突。在这些信号的控制下,两个DSP就可以高速交换数据信息。 4软件设计 采样芯片AD7892在并行模式下的采样时序图如图7所示。由软件通过DSP的I/O口输出DAS0〜DAS3信号来控制电子开关DG406选通某一输入通道。 转换采用定时触发,由DSP的I/O口输出采样的启动信 号CONVST在启动信号的上升沿开始转换。转换结果采用查询方式读取,当查询到EOC引脚输出低电平时,DSP发出RD读信号将数据读入。此时该通道的A/D采样完成,下一个周期进行另一个通道的采样,直到所有通道的采样完成为止。图8所示是其模数采样程序流程图。 本文针对某型控制器的需求,分别设计了以DSP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模块,并采用双端口RAM方式构建了数据交换模块,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因数据传输速度低所引起的瓶颈问题,文中同时给出了模数采样程序流程图。经验证,本系统可以达到预定功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