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目录:摩登3平台做什么的

摩登3注册平台官网_国内洞察 | 循环经济下的供应链角力,84.4%的企业面临可持续性压力

2022年12月26日,中国上海——近年来,由于疫情、地缘政治风险、能源成本上涨、气候变化等原因,供应链中断风险大大上升。如何完善供应链体系、增强供应链“韧性”、提升抗风险能力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头等大事。 近期,由艾利丹尼森发布的全球性调研报告《蒸发的数十亿:供应链浪费的真实成本》中指出,全球每年有近8%的库存由于过期或生产过剩而被弃置,合计造成相当于价值1,631亿美元的库存损失。在中国,这一库存废弃比例为1.8%,但是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高达年利润的4.5%。在这些重大损失中,有4.2%的库存在到达客户手中之前就已经发生变质或损坏。可见,减少供应链浪费是改善供应链可持续性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供应链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关键业务需求 事实上,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供应链浪费问题。在参与调研的77家企业中,有84.4%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面临提升业务可持续性的压力,76.6%的企业认为可持续供应链是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明显高于全球其它市场。据统计,国内企业平均将7.0%的技术类预算专门用于改善供应链可持续性,而在全球市场中这一数字仅为4.4%。调研结果显示,有89.6%的受访企业已经部署了跟踪和衡量供应链浪费的解决方案,另外有36.4%的企业计划引入技术来识别特定的单品级跟踪,提升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可追溯性。 当前,国内企业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投资主要在于:智能设备与传感器,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受访企业中,已经部署上述解决方案的比例分别为:42.9%,44.2%和%,未来五年内,有相关“计划”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7.2%,55.9%和%。 艾利丹尼森思创大中华区总经理Dennis Khoo表示:“应对供应链挑战,减少浪费迫在眉睫。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可以作为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和数字识别解决方案企业,我们致力于通过数据驱动型解决方案,例如:射频识别(RFID)技术,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视化程度,帮助企业减少因过期或生产过剩造成的浪费和利润损失,与客户一起协力打造一个更有弹性、更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供应网络。” 在中国,“双碳”目标的政策驱动也为企业构建更可持续的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数字化技术已成为企业供应链角力的重心。雀巢中国大陆地区冰激凌业务供应链负责人莫展绰先生(Arik Mo)表示:“雀巢中国的供应链以突破性的数字化能力占据领先地位,其全价值链库存状态具有广泛的可视性,从而减少浪费,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我们正在雀巢中国地区的供应链中推行RFID技术。我们相信其在供应链效率优化和浪费管理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显然,应用此类先进技术,包括我们内部自行开发的数字化供应链中心(DSCC),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需求信号,确保市场补货效率,并响应客户需求。” 消费者对于产品可持续性的需求日益提高 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变化也会对企业供应链造成深远的影响。雀巢大中华地区供应链与采购高级副总裁董明先生(Tony Domingo)表示:“随着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高速转型,加速了购买者行为习惯的改变,对我们而言,开发高度创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至关重要。RFID技术在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本土数字化供应链中心(DSCC)和各类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响应了我们对于推动客户中心化理念的承诺,并拓展了我们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贡献。” 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质量始终是最关心的议题。除此以外,在参与调研的1,453名消费者中,分别有29%和23%的消费者将产品耐用性和可持续性列为影响消费决策的三大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服装、食品、美妆个护这三个零售领域,消费者对产品材料和成分信息表现出明显的关注。 举例来说,42%的消费者认为在购买服装时产品透明度很重要,且46%的消费者认为数据能够帮助他们在比较服装选择时做出更可持续的购买决策。国际运动品牌阿迪达斯(Adidas)就通过艾利丹尼森的atma.io数据平台重塑了供应链的运营方式。atma.io数字平台将产品在供应链不同阶段赋予的数字ID统一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实现了溯源信息高度一致。目前,该平台管理着超过220亿件不同的单品,每秒新增互联产品数量超过300余件。阿迪达斯将这一平台用于支持其循环经济和特定的消费者及产品的互动,加速了品牌通向可持续发展与透明化目标的进程。 阿迪达斯前品牌可持续发展全球总监戴维·奎斯(David Quass)表示:“阿迪达斯将atma.io数据平台植入到我们的Infinite Play项目之中,以扩大我们回购产品的价值,赋予其二次生命。我们与艾利丹尼森的atma.io数据平台合作,开启了多个应用案例,以实现我们的互联产品愿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项目是该系列应用的第一个尝试。” 飞速进步的数字技术为促进循环经济、构建可持续未来带来了可贵的契机。可持续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加强了企业与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对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都大有裨益。 ### 调研方法/编者按: 本次消费者调研在消费洞察机构Canvas8的支持下于2022年6月3日至6月28日期间以在线调研的形式开展。该调研在中国、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抽样了7,500名消费者,他们在家庭中负责购买服装、食品和/或美容产品。 本次企业调研以18次定性访谈和定量调查的形式访问了五大行业板块的250名全球供应链技术高管。调研于2022年5月至8月在中国、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开展。 出于调研目的,“供应链”被定义为从原材料交付到货物和材料的制造,直至最终交付给终端消费者的所有相关过程。 关于艾利丹尼森 艾利丹尼森(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VY)是一家全球性的材料科学企业,专注于设计和制造各类标签和功能性材料,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主流行业,包括标签与标示应用的不干胶材料;工业、医药和零售应用的胶带和其他联结解决方案;服饰应用的吊牌、标签和装饰;以及零售服装和其他市场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解决方案。在50多个国家拥有约3万6千名员工,2021年的销售额为84亿美元。

摩登3测速代理_Intel将进一步加强对旗舰品牌的关注,包括英特尔酷睿、英特尔 Evo和英特尔vPro品牌 原创

intel处理器(Intel cpu)是英特尔公司开发的中央处理器,有移动、台式、服务器三个系列,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PU就是他的大脑,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英特尔(INTC.O):为即将发布的个人电脑推出新的英特尔处理器,新产品将在2023年的笔记本产品组中取代英特尔奔腾®和英特尔赛扬®品牌。 奔腾处理器,或者赛扬处理器,对于较早接触PC的用户来说,这些品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英特尔决定停止使用奔腾和赛扬两个品牌,转而使用“英特尔处理器”作为新的品牌。该决定将于2023年生效。 也就是说,2023年之后,英特尔不再会推出以奔腾或赛扬命名的处理器产品。新产品将集中于酷睿、Evo和vPro三个品牌。这说明英特尔在简化自己的产品线,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可以简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该决定仅在移动平台生效。事实上移动平台上的奔腾和赛扬产品非常少,并且更新节奏非常缓慢。不过这一决定可能会让很多老玩家感慨,毕竟在酷睿推出之前,奔腾就是高端的代名词,如今却要被淘汰,这也算一个时代过去了。 9 月 18 日消息,这两个月我们会听到一些关于英特尔涨价的报道,例如之前英特尔首席财务官就确认会在今年 Q4 季度开始针对所有产品计划执行涨价政策,幅度 10-20% 左右,但关于 13 代酷睿是否涨价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定论。 YouTuber @Moore’s Law is Dead 在他最新一期视频中放出了一张图表,表示即将发布的 13 代 Raptor Lake-S 系列桌面 CPU 将比 12 代前辈贵一些。 据称,酷睿 i9-13900K 和 i9-13900KF 应该会比 12900、12900KF 贵高出 70 美元(约 490.7 元人民币)至 140 美元(约 981.4 元),而酷睿 i5-13600K / KF 应该在 12600K / KF 的基础上涨个 40 美元(约 280.4 元)至 80 美元(约 560.8 元)。 i9-13900K 在 659~729 美元范围内,约 4619.59 元~5110.29 元人民币 i9-13900KF 在 629~699 美元范围内,约 4409.29 元~4899.99 元人民币 i7-13700K 在 459~519 美元范围内,约 3217.59 元~3638.19 元人民币 i7-13700KF 在 439~489 美元范围内,约 3077.39 元~ 约 3427.89 元人民币 i5-13600K 在 329~349 美元范围内,约 2306.29 元~2446.49 元人民币 i5-13600KF 在 299~329 美元范围内,约 2095.99 元~2306.29 元人民币 酷睿 i7-13700K、i7-13700KF 首发价应该比 12700、12700KF 贵 55 美元(约 385.55 元人民币)到 105 美元(约 736.05 元人民币)。 不出意外的话,英特尔 13…

摩登3注册开户_【全网首发】存储技术的前世今生(上篇)

引言:大家好,我是小枣君。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存储。 说到存储,大家都会想到硬盘。 硬盘 其实,存储既是一个微观的概念,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微观上来说,它就是指的数据存储、计算机存储、硬盘存储。而宏观上呢,所有物品、信息的保管和保存,皆可称为存储。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建立在存储技术的演进之上的。 在远古时期,早期人类通过结绳记事、龟甲兽骨,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种。 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逐渐有了竹简木牍、纸张缣帛,人们可以更好地记录信息(历史、文化和技能),从而将文明不断地延续和传承下去。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萌芽,从而将人类信息存储技术推向了一个全新阶段——打孔卡时代。 █ 打孔卡时代 1725年,法国人巴斯勒·布乔(Basile Bouchon)发明了打孔卡(穿孔卡),用于织布机。 打孔卡织布机(模型) 大家对这个东西可能有点陌生,它有点像我们现在考试使用的答题卡。 织布机在编织过程中,编织针会往复滑动。根据打孔卡上的小孔,编织针可以勾起经线(没有孔,就不勾),从而绘制图案。换言之,打孔卡是存储了“图案程序”的存储器,对织布机进行控制。 这一发明,标志着人类机械化信息存储形式的开端。 1801年,法国织机工匠约瑟夫·马里尔·雅卡尔(Joseph Marie Jdakacquard)对打孔卡进行了升级。 他将打孔卡按一定顺序捆绑,变成了带状,创造了穿孔纸带(Punched Tape)的雏形。这种纸带,被应用于提花织机。 1846年,传真机和电传电报机的发明人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将穿孔纸带技术引入自己的电报机,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个东西,小枣君在多年前亲眼见过(暴露年龄了) 到了1890年,一个牛人的出现,让打卡孔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人,就是德裔美国人——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 赫尔曼·何乐礼(1860-1929) 这位老兄在打孔卡的基础上,发明了打孔卡制表机,专门用于收集并统计人口普查数据。 打孔卡制表机 这种制表机的统计速度更快。根据史料记载,在18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通过打孔制片和打孔机,仅6周就完成了统计工作。而此前188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靠手工处理,历时7年才得出最终结果。 如此巨大的效率提升,使得制表机在各个行业迅速普及。它标志着半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时代的开始。 打孔卡技术,直到1960年代都还在广泛使用 后来,1896年,赫尔曼·何乐礼创办了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这家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前身。 █ 磁存储时代 打孔卡和制表机属于机械式存储技术,虽然比传统人力有了大幅的效率提升,但仍然存在故障率高、存储量低的问题。 于是,在19世纪电信号技术的推动下,一种新型存储技术逐渐开始崛起,那就是——磁介质存储。 最早的磁介质的相关文章,发表在1888年9月8日的英国《电气世界》杂志上。在”一些可能形式的留声机”一文中,作者奥伯林·史密斯(Oberlin Smith)发表了最早的关于磁记录的观点,他建议:“采用磁性介质来对声音进行录制”。 奥伯林·史密斯(1840-1926) 1898年,丹麦工程师瓦蒂玛·保尔森(Valdemar Poulsen)将奥伯林·史密斯的想法付诸实施。 他在自己的电报机中首次采用了磁线技术,使之成为人类第一个实用的磁声记录和再现设备。 瓦蒂玛·保尔森的磁线电报机 这个磁记录设备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设备有一个磁头,声音的电信号传输到磁头,产生与信号相似的磁化模式,进行记录。读取时,磁头从磁线中获取磁场的变化,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 1928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普弗勒默(Fritz Pfleumer)发明了录音磁带,可以存储模拟信号,标志着磁性存储时代的正式开启。 这个录音磁带的工作原理也很简单:将粉碎的磁性颗粒用胶水粘在纸条上,制备成磁带。磁带在移动过程中,随着音频信号强弱,磁带被磁化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记录声音。 有趣的是,后来德国人之所以大力推动磁带技术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希特勒的讲话。而美国人后来积极引进了这项技术,则是为了传播流行音乐。 1932年,磁存储技术再次有了重大突破。 这一年,奥地利工程师古斯塔夫·陶谢克(Gustav Tauschek)发明了磁鼓存储器。 磁鼓存储器 这个存储器有点像电动机。它包含一个大型金属圆柱体,外表面涂有铁磁记录材料。 在存储器外壳的内侧,有大量的静态磁头。这些磁头不寻找数据,而是等待磁扇旋转就位,进行读取。大家可以看到,磁线变成了磁面,越来越像后来的磁盘了。 当时,古斯塔夫·陶谢克的这个原始磁鼓存储器,容量约为500,000bit(62.5KB)。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人类的电子数字计算机技术开始了大爆发。 1942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学院的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教授和他的学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Berry)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此前的都是机械式计算机)——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ABC(复制品) ABC使用二进制数字来表示所有数字和数据,使用电子元件进行计算(而非机械开关),计算和内存分离……所有这些,这都是现代计算机的要素。 很多读者肯定会问: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不是ENIAC吗? 其实不是的,ENIAC只能排第11。而且,ENIAC的设计者盗窃了Atanasoff的设计。1973年,美国法院裁定取消了ENIAC的专利。 ABC使用了IBM的80列穿孔卡,作为输入和输出,使用真空管处理二进制格式的数据。数据的存储,则是使用的再生电容磁鼓存储器(Regenerative Capacitor Memory)。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之后,美国科技管理体系的奠基人、IEEE爱迪生奖得主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放出预言: “人类终将发明存储书籍、记录、沟通等所有人类知识的机器”。 █ 点歪的科技树 除了磁存储之外,在20世纪40年代,人类还拓展了其它几条存储科技线。 1946年,波兰天才发明家扬·亚历山大·拉奇曼(Jan A. Rajchman)发明了一种选择性静电记忆管——Selectron Tube。 扬·亚历山大·拉奇曼和他的Selectron Tube 它是人类第一个真正的数字、随机存取高速存储器(RAM),使用静电荷存储数据在真空管内,能够短暂存储大约4000字节的数据。 1947年,弗雷迪·威廉姆斯(Freddie Williams)和汤姆·基尔伯恩(Tom Kilburn)发明了类似原理的威廉姆斯-基尔伯恩管(Williams–Kilburn tube)并商用。 IBM的第一台商用科学计算机701,就使用了72个该管,作为内存。 比上面两种存储器更知名的,是二战期间约翰·皮斯普·埃克特(J. Presper Eckert)发明的汞(水银)延迟线存储器(Delay Line Memory)。 这个延迟线存储器的原理,是通过用压力波的传播延迟来存储数据。 拿一个管子,装满汞(水银)。管子一端放扬声器,另一端放麦克风。 扬声器发出脉冲时会产生压力波,压力波需要时间传播到另一端的麦克风,麦克风将压力波转换回电信号。 有压力波代表1,没有代表0。通过内部电路,连接麦克风和扬声器,再通过放大器来弥补信号衰弱,从而实现一个存储数据的循环。 研究出这个技术之后,埃克特和同事约翰·莫奇利(John Mauchly)一起设计了ENIAC。后来,他们又做了一个更大更好的计算机,叫EDVAC。 EDVAC(猜猜这个男人是谁?) EDVAC总共用了128条延迟线,每条能存352bit,总共能存45,000bit,是最早的“存储程序计算机”之一。 延迟线存储器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每一个时刻只能读一位 (bit) 数据,并且只能顺序读取(所以又叫“顺序存储器”或“循环存储器”)。 因此,到1950年代中期,延迟线存储器基本就过时了。 一种新型存储技术的崛起,实现了对延迟线存储器的替代,那就是——性能、可靠性更高,而成本更低的“磁芯存储器”。 说白了,存储技术还是绕回了磁存储这条科技线。 1947年,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菲厄(Frederick Viehe)第一个申请了磁芯存储器的专利。 1948年,华裔传奇科学家王安发明了“脉冲传输控制装置(Pulse transfer controlling device)”,实现了对磁芯存储器的读后写(Write-after-Read)。1949年,王安申请了专利,并以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IBM。 大家应该听说过这个王安,他是后来传奇IT公司王安电脑的创始人。 磁芯存储器原理其实和磁鼓存储器类似,都是利用通电时磁化的变化来代表0和1,以此记录数据。 给磁芯绕上电线,并施加电流,可以将磁化在一个方向。如果关掉电流,磁芯保持磁化。如果沿相反方向施加电流,磁化的方向(极性)会翻转,这样就可以用来区别存储1和0。 磁芯存储器 磁芯存储器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195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Whirlwind…

摩登3平台开户_贸泽开售TI BUF802缓冲运算放大器 助力简化用于测量工作的DAQ前端

2022年9月22日–提供超丰富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业界知名新品引入 (NPI) 分销商贸泽电子(Mouser Electronics)即日起备货Texas Instruments (TI) 的BUF802高速缓冲运算放大器。该产品可以大幅增加数据采集(DAQ) 系统中的信号带宽,以便设计工程师将DAQ前端设计运用到示波器、主动式探头和高频数据截取系统等各种测试和测量应用。 贸泽电子分销的TI BUF802是一款具有JFET输入级的高输入阻抗 (Hi-Z)、开环、单位增益缓冲放大器,支持高达3.1GHz的带宽。BUF802可取代复杂且昂贵的基于ASIC的设计实现,将分立元件的功能集成到单一芯片中,与FET输入放大器相比,带宽增加了十倍。这种出色性能使设计工程师能够实现更高的信号吞吐量,同时尽可能缩短输入建立时间,从而在高频信号测量中提高吞吐量和精度。 针对开发用途,贸泽还备货BUF802RGTEVM评估模块。该模块具有两个独立的电路配置:一个带精密放大器的复合环路和一个独立的BUF802缓冲器。BUF802RGTEVM可与单电源或双电源配合使用,其模拟输入和输出端包括SMA连接器。此外,该模块的布局进行了优化,以减少寄生耦合,并在整个频率范围内提供出色的信号保真度。

摩登3注册登录网_iPhone 14 系列砍掉了小屏 mini 机型,首次配备双环境光传感器 原创

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光线情况,并告知处理芯片自动调节显示器背光亮度,降低产品的功耗。例如,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应用中,显示器消耗的电量高达电池总电量的30%。 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光线情况,并告知处理芯片自动调节显示器背光亮度,降低产品的功耗。例如,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应用中,显示器消耗的电量高达电池总电量的30%,采用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环境光传感器有助于显示器提供柔和的画面。当环境亮度较高时,使用环境光传感器的液晶显示器会自动调成高亮度。当外界环境较暗时,显示器就会调成低亮度。 环境光传感器需要在在芯片上贴一个红外截止膜,甚至直接在硅片上镀制图形化的红外截止膜 。 根据苹果的设备技术规格,所有四款 iPhone 14 机型都首次配备了双环境光传感器。 根据 TechCrunch 的 Matthew Panzarino 的说法,苹果 iPhone 14 / Pro 系列的设备背面都配备了新的环境光传感器,而之前的 iPhone 只在显示屏上方配有一个环境光传感器。Panzarino 表示,该传感器有助于调整显示亮度并确定后置摄像头的曝光。 配备双环境光传感器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更快、更准确地自动调节屏幕亮度,在外媒 Mashable 的 iPhone 14 Pro 评测中,在强光下并排拿着 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3 Pro,然后立即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发现 iPhone 14 Pro 可以更快地调节显示屏亮度。 了解到,该技术此前已有厂商搭载,在 2020 年的小米 10 中,就通过搭载两个光线传感器和 4096 级屏幕亮度调节来改善自动亮度调节不畅问题。在硬件方面,小米 10 搭载了前后双光线传感器,雷军表示要先把环境光的亮度测准。在软件层面,小米 10 还优化了算法,可以自动记录用户的使用喜欢,根据用户的习惯做智能调节,还能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不同的亮度曲线。 最近,realme发布的两款新品realme Q3s和realme GT Neo2T,作为realme Q3和realme GT Neo2的衍生系列,我们来看看这个S和T究竟不同在哪里,让realme能够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机海市场能够再次掀起什么波澜呢? 首先我为大家回顾一下realme的Q3和GT Neo2这两款产品。先说说当时被上半年风靡一时的Q3,作为担负着5G普及任务的Q3,并没有因为5G而缺失该有的配置。8nm的骁龙750G处理器,120Hz可变帧率高刷屏,30W快充配上5000毫安时大电池,4800万三摄,还有realme玩出花的全息幻彩背板。整机的配置在该价位段上基本上没有短板,很好地承担着入门级千元机的转向5G时代的任务。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刚发布了没几天还热度不低的realme GT Neo2,三星E4材质的120Hz的AMOLED高刷屏幕,骁龙870配上realme独创的金刚石冰芯散热系统,再配上哒哒哒的X轴线性马达和杜比全景声,不管是游戏还是平时使用,都很舒服。还有65W快充配上5000毫安时大电池,半个多小时充满又能持久续航。6400万像素三摄表现也尚可,日常街拍完全足够。 iPhone 14 系列砍掉了小屏 mini 机型,增加了一个大屏 Plus 版本,这让许多想要拥有大屏设备但又不需要太强性能的用户多了一个选择。大屏就意味着大电池和大重量,不过在这一代产品里,这个定律似乎并不成立,因为 6.1 英寸的 iPhone 14 Pro 竟然比 6.7 英寸的 iPhone 14 Plus 还重了 3 克。当然了,这 3 克也不是凭空出现,iPhone 14 Pro 拥有比铝合金更沉的不锈钢边框、还有更多摄像头和一些额外传感器。 Apple 去年发布第六代 iPad mini 的时候,就通过这台设备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分辨率,开发者想让应用在新款设备上获得更好的体验,就需要为自己的应用适配新的分辨率选项。而在今年,Apple 设备中又多了两个新的分辨率参数 通过官网提供的技术规格对比可以看出,iPhone 14 与 iPhone 14 Plus 的分辨率参数与 iPhone 13 / 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 一致,iPhone 14 Pro 与 iPhone 14 Pro…

摩登3平台登录_笛卡尔实验室全面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 助力企业利用地理空间数据解决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

北京 — 2022 年 11月30日 — 在2022亚马逊云科技re:Invent全球大会上,亚马逊云科技宣布,领先的地理空间智能公司笛卡尔实验室(Descartes Labs)正在将其包括地理空间处理和分析平台在内的核心IT基础设施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通过全面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笛卡尔实验室将为商业和公共部门的客户提供洞察力,帮助他们及时做出决策以应对全球日益紧迫的挑战,如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加强粮食安全、保护人类以及自然资源。 笛卡尔实验室通过将云平台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可以加速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这些空间数据包括描述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与建筑物的位置和特征的图像,来自卫星和飞机的遥感以及其他数据源。凭借亚马逊云科技久经考验的基础设施和广泛而深入的云服务,笛卡尔实验室可以存储、处理和快速分析海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帮助其客户从这些专业数据的分析中获得洞察并及时做出决策。笛卡尔实验室利用云中可大规模扩展的对象存储服务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Amazon S3)的智能分层功能,自动将数据存储至最具成本效益的存储层,优化了其20PB数据库的存储成本。笛卡尔实验室还通过全托管的搜索和分析服务Amazon OpenSearch Service,帮助其客户从庞大的图像档案中搜索并定位与业务相关的精准像素。 作为地理空间成像企业,笛卡尔实验室正在利用云能力助力其客户实现环境目标。笛卡尔实验室在亚马逊云科技上运行的碳分析API(Carbon Analytics API)服务,正在为快消行业、林业和矿业客户提供碳测量、报告和验证。该服务可帮助快消公司评估其供应链的碳足迹,这对于跟踪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帮助林业公司为其森林管理技术的碳监测提供强大的报告系统;帮助矿业公司从场地勘探到关闭的整个采矿生命周期过程中监测碳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和收益。此外,笛卡尔实验室还将其多个海量数据集托管、存储在亚马逊云科技Open Data开放数据集上,以帮助企业、政府机构和学术界更好地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并合作开展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笛卡尔实验室首席执行官 Richard Davis表示:“亚马逊云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性能和规模,帮助我们的企业客户客观地衡量和了解它们对世界的影响,以便能够不断改进运营并完成复杂的任务。亚马逊云科技拥有久经考验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及一支充分了解我们在卫星和航天领域面临的独特挑战的专业团队,帮助我们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为客户提供达行星尺度的可实施洞察。” 笛卡尔实验室正在亚马逊云科技基础设施上构建自己的云端超算能力,并在商用计算机系统 500强排名中位列第40位。笛卡尔实验室利用亚马逊云科技不断增强其计算能力,以处理日益复杂的数据集,并帮助客户预测和解决其行业特有的问题。农业、采矿、国防、智能和消费品行业的客户可以使用这些功能与供应商合作,以帮助验证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快消品公司可以使用笛卡尔实验室的平台实现建模、模拟和机器学习推理,以监控和减少森林砍伐。 作为其不断增长的产品组合的一部分,今年早些时候,笛卡尔实验室还在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一个精挑细选的数字化产品目录,客户通过它可以轻松地查找、购买、部署和管理第三方软件、数据和服务)中推出了Enterprise Accelerator企业加速器产品。Enterprise Accelerator 简化了地理空间数据的探索和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关键问题。例如,其精简的界面提供了对PB 级可分析的地球观测数据的访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全球 5.7 亿农民和种植者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该产品在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的上架,让亚马逊云科技的客户能够轻松地大规模部署地理空间应用程序,创建生产就绪的数据处理通道,并获得做出明智决策的洞察力。 亚马逊云科技全球公共部门副总裁Max Peterson表示:“借助亚马逊云科技,笛卡尔实验室可以快速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并提供更强大的洞察力,以帮助客户创新,在地球上实现更智能、更可持续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亚马逊云科技的全球基础设施、深入的技术能力和快速创新步伐可帮助客户更好地为复杂系统建模,全面了解全球运营情况,并发现有意义的洞察,以更好地了解其活动将我们人类和我们的地球所带来的影响。”

摩登3注册平台官网_贞光科技代理品牌_大普通信RTC芯片荣获 “2022年度最佳信号链芯片”大奖

贞光科技是大普通信代理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负责大普通信全系列晶体谐振器、晶体振荡器、恒温晶振、实时时钟芯片(RTC) 、射频无源器件的销售和技术服务。请点击头像联系我们。 11月15日,第四届硬核中国芯领袖峰会暨2022汽车芯片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圆满落幕,作为压轴环节的2022年硬核中国芯评选颁奖盛典在深圳同泰万怡酒店举行。大普通信高精度实时时钟芯片RTC(INS5699C)凭借先进的技术、卓越的品质,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场热捧,从135家企业、174款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2年度最佳信号链芯片”大奖。 作为业内兼具高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产业活动,“硬核中国芯”旨在挖掘、表彰优秀中国芯企业,以专业服务为优秀国产芯企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及品牌曝光,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INS5699C是一款高精度、低功耗、全温区、小尺寸的实时时钟芯片RTC,内置温补晶振(32.768KHz),可提供日历(年、月、日、时、分、秒)、计数器、报警、定时唤醒、中断、事件记录等多种功能。 INS5699C全温区高稳精度±3.4ppm@-40℃~+85℃,功耗低于1.0μA,尺寸仅有3.2*2.5*1.0mm,软硬件设计完全兼容国际大品牌,用户可以无缝切换到现有产品,关键性能指标行业领先,在高精度RTC领域率先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通信基站中,INS5699C为系统提供精准时间,记录基站运行的事件日志,一旦系统发生故障或shutdown,工程师可以调用“Black Box”程序,根据发生故障的时间,分析相关程序,查找故障原因,快速恢复系统。 在汽车电子领域,电池管理系统(BMS)是对电池进行监控和管理的系统,通过对电压、电流、温度以及SOC(state of charge)等参数采集、计算,进而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提升电池综合性能的管理系统。在BMS系统中需要一颗高精度RTC作为时间戳,记录监控事件日志,也可以通过车联网将数据上传到监控中心,实时对车辆进行监测管理,在后期对问题进行调查定位和产品优化设计。 在新能源领域,光伏逆变器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反馈给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INS5699C为系统提供精确的时间戳,用于计时、计费和记录系统事件日志。 INS5699C不仅用于通信设备、汽车电子、新能源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安防监控、轨道交通等众多领域。 贞光科技是大普通信代理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负责大普通信全系列晶体谐振器、晶体振荡器、恒温晶振、实时时钟芯片(RTC) 、射频无源器件的销售和技术服务。请点击头像联系我们。

摩登3新闻554258:_华为发力OLED显示驱动芯片,OLED前景大好 原创

自2019年受到美国打压后,三星Display和LG Display都不得不停止向华为供应OLED显示器。华为拥有大量的自有设备,任何一块应用在智能设备上的屏幕,无论是 LCD 还是 OLED,都需要驱动芯片(大屏幕可能还需要多个),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屏幕最终的显示效果和寿命。所以华为为了自给自足转而自研OLED驱动IC。 华为再任命10名预备军团长,10个预备军团包括了互动媒体(音乐)、运动健康、显示芯核、园区网络、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底座、站点及模块电源、机场轨道、电力数字化服务,以及政务一网通。其中显示芯核是唯一一个芯片预备军团。过去,华为发力OLED显示驱动芯片已经是人尽皆知。此次成立显示芯片的“军团”,也昭示其重视显示芯片业务,凸显了其做深做透的决心。 从OLED驱动芯片市场格局来看,三星、MagnaChip、Silicon Works三家韩系供应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这几家企业垄断了全球90%的OLED驱动芯片市场份额。在芯片代工方面,据Omdia发布报告称,目前,有五家晶圆代工厂商能够为40 纳米和28纳米制程的AMOLED驱动芯片提供成熟的产能,包括三星、联电、台积电、格芯等。 当下OLED正处在高速成长期,下游的应用逐渐拓展到穿戴、平板、笔记本等领域。在这些应用中,OLED虽然表现出高对比度和完美纯黑显示的优势,但其技术难点也越来越亟待解决。 据CINNO Research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智能手机是全球OLED DDIC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2021年全球OLED DDIC终端应用中智能手机市场占比约为85%。预计2023年全球DDIC出货总量中OLED驱动芯片占比预计增至16%。 随着未来OLED技术更加完善、成本下降,长期来看,OLED在其他应用领域的渗透率仍将保持上涨趋势,例如电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等,也将为OLED DDIC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也因此,尽管当下OLED 屏的市场主要由韩国屏厂占领,但随着国内面板厂陆续投产,伴随OLED屏发展潜力,未来DDIC市场势必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气象。 在众多国产消费类电子芯片领域,“高不成低做烂”已经成为常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电源管理芯片和显示驱动芯片、MCU芯片等,这两大芯片领域,在过去几年中,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促使众多一级市场资本涌入其中。 对于这种现象,据升显微创始人兼总经理朱宁向笔者表示:“鉴于国产面板厂商在面板产业链的地位越来越高,叠加国产替代的需求,半导体投资资金投资国产驱动芯片厂商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与境外显示驱动厂商相比,国产显示驱动厂商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国产面板厂商的紧密合作使得国产显示驱动芯片厂商在实现产品营收的同时可以迅速进行技术迭代,从而缩小与境外成熟驱动芯片厂商的差距。” 移动行业将在2023年推出来自不同品牌的多达23款不同的折叠屏手机。折叠屏的核心部件当然是屏幕了,这种屏幕即为柔性OLED。目前,中国国内面板厂正在大力推广柔性OLED的普及,这给产业链带来良好的机遇。 随OLED面板厂商的产能提升以及配套材料逐步实现全面国产化,产业链上游企业将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OLED面板原材料中取消了光学结构、液晶层与背光模组等,增加了有机发光材料,因此OLED面板成本结构也有极大不同,综合比较成本结构,OLED面板上游产业链中设备、有机材料以及驱动IC领域具有更大弹性。 OLED作为继CRT与LCD后第三代显示技术,多种维度优势显著,产业化工作已经开始,大尺寸全彩色器件目前尚处在产业化的前期阶段。基于其技术特点在智能手机、可穿戴等中小尺寸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2021年AMOLED在智能手机领域渗透率已达35.3%,而且仍在继续提升。

摩登3注册开户_“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原创

对于医院而言,医学技术、医疗服务、医院管理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等等。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创新建设完善智慧医院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医院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智慧服务”“电子病历”“智慧管理”建设,构建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安全、更加体贴的医疗服务。 当前医院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向建设研究型、智慧型、创新型和融合型医院发展。医院作为信息化开展较早的行业,在数据资源上具备先天优势,应加快形成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业务化的医院数据闭环应用,在临床科研一体化、人工智能辅助医学教学等领域,提供创新平台与数据要素支撑。 医疗行业数字化和数字化医院建设都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医院建设要紧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病人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立体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数字化医院依托数字化平台的云-网-边-端全面协同,围绕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医疗开展应用,实现全域医疗协同,持续优化业务平台,从而提升医疗决策和执行效率,打造开放共享、智能高效的医疗新生态。 借助5G技术和云技术,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智慧医疗服务,覆盖初诊、检查、诊断、药品配送、手术、住院和康复等全诊疗流程,让患者随时随地获得高效的医疗服务;在院后,智慧医疗区域信息平台依靠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跨机构集成个人健康、电子病历、保险支付及其他行为数据,为每个患者建立一份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利用精准诊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智慧围产、智慧成长、智慧关怀、智慧健康和智慧养老等一系列医疗健康服务,确保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连续性,实现各阶段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院绩效管理、医院后勤管理和医院安全管理等智慧管理应用,促进医院的高效发展。 对于智慧医疗来说,数据是核心。目前AI医疗产品的开发仅仅只依据了临床信息中的影像,而从数据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角度讲,现有的智能产品失真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目前我国临床医疗数据可利用率极低,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医疗、社保、公安系统信息不互通,部分病人隐瞒特殊病史,信息孤岛非常普遍。 随着数字化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就诊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能有效地推动医院分级诊疗、患者家中健康监测等。目前远程会诊系统已经与河南省100多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及医疗资源的共享,能查询到病人在其他医院的就诊信息。在数字化软硬件的结合与可移动终端的应用下,医生可以采集、掌握患者的基础指标数据,实现远程诊断。 国家对智慧医院、精准医疗等提出的新时期智慧医疗建设要求,正推动医院数字化转型进入“爬坡期”,势必会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边缘计算等多样化数字技术趋向融合,需要更加专业、更加多元的数字技术供应商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摩登3测速登陆_龙芯总设计师: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芯片 原创

近日,央视《面对面》栏目专访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他讲述了自己和中国“芯”的故事。一场工业产品发布会引发关注,主办方龙芯中科联合合作伙伴发布了29款自主工业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全部基于国产的自主指令系统“龙架构”。长久以来,来自西方国家的两家科技公司的指令系统以及基于这两类指令系统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体系,主导着全球信息产业。 2002年8月10日凌晨,中科院计算所北楼105房间掌声雷动,安装了“龙芯1号”cpu芯片的计算机顺利启动,“龙芯1号”成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cpu芯片,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只能依赖进口cpu芯片的僵局。谈及为什么坚持要做中国“芯”,胡伟武回答说:“传到我这一代了。”胡伟武回忆说,快八十岁的黄令仪老师,一天到晚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他劝告黄老师:“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别亲自干了。”黄老师脱口而出:“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20年,龙芯中科基于二十年的CPU研制和生态建设积累推出了龙芯架构(LoongArch),包括基础架构部分和向量指令、虚拟化、二进制翻译等扩展部分,近2000条指令。2021年4月15日,龙芯自主指令系统架构(Loongson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龙芯架构或LoongArch)的基础架构通过国内第三方知名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评估,并在2021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论坛主论坛上正式对外发布。 龙芯架构具有完全自主、技术先进、兼容生态三方面特点。龙芯架构从整个架构的顶层规划,到各部分的功能定义,再到细节上每条指令的编码、名称、含义,在架构上进行自主重新设计,具有充分的自主性。龙芯架构摒弃了传统指令系统中部分不适应当前软硬件设计技术发展趋势的陈旧内容,吸纳了近年来指令系统设计领域诸多先进的技术发展成果。同原有兼容指令系统相比,不仅在硬件方面更易于高性能低功耗设计,而且在软件方面更易于编译优化和操作系统、虚拟机的开发。 龙芯架构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兼容生态需求,融合了各国际主流指令系统的主要功能特性,同时依托龙芯团队在二进制翻译方面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创新,不仅能够确保现有龙芯电脑上应用二进制的无损迁移,而且能够实现多种国际主流指令系统的高效二进制翻译。 一提到国产CPU,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龙芯,因为在国内6大CPU中,龙芯3A/3C5000系列的自主研发能力最强,尤其是今年发布的3A/3C5000系列,更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LoongArch指令。但是龙芯的缺陷,也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它的性能远远比不上英特尔/AMD,其次,它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完善的软件生态。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缺陷,龙芯才没有真正的进军C端,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政府的B端。 从GPU这边来说,当前国内本土GPU厂商正在快速崛起,大部分核心团队具有英伟达、AMD工作经历,且企业目前已平均发布1-3款相关产品,并逐步从“可用”走向“好用”。参考英伟达发展历程,GPU作为通用计算芯片,产品技术、软件生态等构成GPU厂商的核心壁垒,国内大部分本土GPU厂商当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短期仍需克服用户验证、产品落地等潜在挑战,但中长期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本土厂商有望率先在AI(训练、推理)领域实现突破,并可逐步向图形渲染、复杂科学计算等领域扩展。看好本土GPU厂商的长期投资机会。 龙芯公司也发布了自己研发的LATX和Arm翻译系统,这些翻译系统都是他们自己开发的,将来会与Windows/X86、Android等软件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