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消息,英国《金融时报》今日发表分析性文章分析华为为何难进美国市场。以下为文章全文:
1997年12月,华为总裁任正非和他的管理团队围拢在硅谷一家酒店的壁炉前,讨论最近与一些美国技术企业会面的情形。虽然美国企业的负责人们都已经回家过圣诞,这家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老板和他的团队却仍在工作,对所见所闻展开分析。在任正非全球扩张的愿景中,美国是一个榜样。
他曾撰文赞赏IBM和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等企业的创新能力、行动速度和规模,在那篇文章中他总结道:“我们应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批判地继承他们。”从那时起,他的公司每年都会投入高达3%的收入聘请IBM、埃森哲(Accenture)以及合益集团(Hay Group)等咨询机构,按照美国跨国公司的模式塑造管理体系。华为公司的一位董事表示:“这帮助我们发展出了一套能与全球客户交流的共同语言。”
然而14年后,该公司与美国的恋情却遭遇坎坷。虽然从硅谷学到的经验帮助这家中国公司在非洲、中东、拉丁美洲乃至欧洲市场攻城掠地,并成长为全球第二,但在美国还是碰了壁。虽然华为去年的全球营收达280亿美元,经营利润44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据了14.2%的份额,但在美国却仍未从任何一家主要电信运营商赢得一单网络合同。
华为努力抢滩美国市场的尝试屡次受挫,不仅构成了一家企业的曲折故事,还显示出中美两国相互间日益加深的不信任。美国情报界和国会对于美国企业在高度敏感的行业中依赖中国提供关键部件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警惕。也有人担忧,中国政府向美国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的隐性资金支持,使得美国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而中国却在怀疑美国正试图在各个领域遏制中国崛起,包括经济领域。
去年华为试图扩大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华为面临的问题之严峻显而易见。去年10月,华为与美国第三大运营商Sprint Nextel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网络基础设施合同失之交臂。虽然巴拉克 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并没有一种正式机制来阻止此类交易,但出于担忧,时任美国商务部部长的骆家辉(Gary Locke,后被任命为驻华大使)曾致电Sprint公司CEO,随后Sprint选择了三星(Samsung)。
去年华为还试图收购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的无线资产,但败给了诺基亚西门子(Nokia Siemens);参与竞购互联网软件公司2wire也未获成功,后来2wire被英国Pace公司收购。据这两起事件的知情人士透露,对监管审批可能出现拖延的担忧对两次收购失败均有影响。
上个月,由于负责审查外资收购美国资产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不予批准,华为被迫同意取消以200万美元从财务困难的加州初创企业3Leaf收购专利的交易。
在Sprint Nextel并购案中,华为提出其设备可交由Amerilink公司进行外部检验。Amerilink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前副主席威廉 欧文斯(William Owens)和Sprint前高管凯文 帕金厄姆(Kevin Packingham)共同创立。但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官员从不认为该公司具备必要的技术能力和独立性。华为此举本欲安抚美国政府,但却被认为是在耍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