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目录:摩登3下载

摩登3平台登录_坚果投影新品N1海报曝光,或将三色激光投影价格打落4K价位?

近日,JMGO投影仪在官博发布了关于新品预热的概念海报,预告N1系列的第三款产品——N1投影仪将于4月12日首发上线,从海报内容“更小?更好!”来看,坚果N1或将带来新突破,再度颠覆业界。 猜想一:体积再次突破? 虽然目前坚果没有透露新品N1的具体性能参数,但从预热海报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海报中最醒目的是“更小?更好!”这几个大字: 如果只是“更小”或者只是“更好”,可能并不会让我们浮想联翩。但这两点组合在一起,足以分析出坚果新品N1必定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毕竟投影仪相较于传统电视等设备最大优势就是“便捷”,而便捷无疑又跟体积及外观设计强相关。 对于LED光源的产品来说,体积做小并不难,例如极米投影的Z系列、当贝D系列、峰米S系列,都如出一辙,轻薄如书,在体积上没有任何技术障碍。但是对于三色激光投影来说,体积是个老大难,目前商用的三色激光投影的尺寸可以用立方米计算,这恰恰也是过去压着三色激光投影仪从商用走向家用的“三座大山”之一。同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家用三色激光投影尺寸也不小。 而这次坚果N1以“更小”为关键词,如果真的是针对体积大这座“大山”,将产品的机身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做得更小巧,重量也会更轻的话,可谓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 另外在“更小”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关键词:“更好”。 猜想二:画质延续8k价位坚果N1 Ultra? 其实准确来说,“更好”也是整个坚果N系列的关键词。在去年12月,坚果就发布了N系列N1Pro、N1 Ultra两款产品。以N1 Pro为例,110% BT.2020 色域覆盖(2倍于LED光源投影)、1600:1对比度(3倍于LED光源投影)、10bit 色深、△E<1 高色准和95%均匀度,除亮度参数外,坚果N1 Pro其它的每一项画质指标都全面领先于行业。 尤其是110%BT.2020 色域覆盖,可以说超越市面上所有家用显示设备,包括OLED、QLED电视。而色域覆盖越大也就意味着能显示的颜色越多,特别是HDR格式的电影必须是BT.2020色域才能显示完整效果,在整个万元内家用投影行业也只有像坚果N系列、海信C系列这样的少数几台机器可以达到;色彩准确度△E<1,则能够实现专业级色彩还原,将真实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再配合投影百吋以上的画面,沉浸感远超其它投影和电视。 那么问题了,从已发布的两款产品来看,坚果N系列在画质等性能上确实十分强大,如今新品N1也用上了“更好”这个关键词,是不是说明其在性能参数上会保持前两款产品的水准,乃至有所超越?。 猜想三:价格继续下探? 当然,更值得思考的是N1是否会沿用坚果自研的MALC目氪™三色激光光机。要知道,为推动三色激光成功进入家用领域并实现普及化,坚果投影光学团队历经三年技术研发和专利突破,从根本性的光源技术和底层的光学架构出发,效仿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灵感,基于最前沿的三色激光,在光路设计、合光&匀光以及成像显示全链路实现了探索创新,才研发出MALC目氪™三色激光光机。 其拥有模组化激光堆叠技术、首创 LSR 动态消散斑专利技术以及 400 分区四层复眼匀光系统三大核心技术,不仅解决了三色激光现存的散斑等问题,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激光投影画质。更重要的是,得益于MALC目氪™三色激光光机的强大,解决了成本高,体积大,有散斑这三座三色激光从商用走向民用的三座大山,才让N1 Pro 和 N1 Ultra 将三色激光这一数十万甚至百万元的技术,带入了万元内的家用市场。 鉴于目前N1 Pro和N1 Ultra市场表现和用户口碑都非常优秀,如果这次的新品N1同样搭载 MALC 目氪™三色激光光机,并且价格还能再下探的话,将会“圈粉”更多消费者,实现技术普惠,在更多的普通用户中普及开来。 坚果补足N系列矩阵最后一环? 既然提到了价格下探这点,坚果新品N1的定位也值得我们探讨。已发布的N1 Pro和N1 Ultra,主要是外壳用料、分辨率、激光器数量(亮度)的差别,其余画质部分都是一样的。 这两款产品的定价分别是8999元和6499元,对亮度及分辨率有高要求的用户可以选择N1 Ultra,N1 Pro则是价格更实惠,让用户能够用LED光源的价格,买到三色激光投影仪,性价比可以说是直接拉满。 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用户觉得6499这样的价格还是太高了,有没有可能会有更低价格的三色激光投影仪?个人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按照数码产品“带Pro、Ultra后缀定价更高”的规律来看,这次新品坚果N1的定价大概率比N1 Pro还要低。 也就是说,N1主打的很可能是更广阔的大众市场而非高端市场。这样一来,三色激光投影仪很有可能将由此进一步颠覆市场,毕竟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三色激光真的比LED光源香太多了。而当三款产品覆盖不同价位的时候,坚果N系列矩阵也才算完美打造完成。 结语 目前,坚果尚未透露关于新品的更多信息,但结合上述分析,并从N系列产品线来看,N1新品是对原有产品系列的丰富完善,除产品形态带来创新,在性能配置上、价格上也必将不负众望。同时,这款新品大概率会颠覆2023年投影市场,4月12日坚果新品发布,值得我们期待。

摩登3娱乐怎么样?_余承东:华为手机故障率只有苹果的几分之一

据业内信息报道,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电动汽车论坛,华为常务董事兼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在会上对华为汽车业务的传言进行了回应。在谈及过去到现在的发展以及和苹果手机的对比时,余承东表示现在华为手机故障率只有苹果的几分之一。 “在最开始他接手业务的时候,华为的故障率是苹果的好多倍,现在倒过来了,现在苹果手机的故障率是我们的好多倍,我们是他们的几分之一”余承东表示,“就是靠我们不断地精益化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的能力来提升的,靠端到端体系化的管理,以及管理体系的运作来实现的。” 除此之外,在关于华为不造车的问题中,余承东还表示华为一直是坚持不造车的,而是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之所以当时想命名为华为问界是想成为生态品牌,让消费者选择不至于很困惑,但是后来公司有不同的决策就取消了。其实本质没有改变,就是华为想做一个生态品牌,共同来打造一个系列化的车型。目前问界是由赛力斯生产的,而且未来奇瑞、北汽和江淮也会采用华为的汽车生产整套解决方案 对于市场中宣传的华为汽车,华为表示有滥用华为品牌的行为,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严禁华为作为汽车品牌。并且会对相应的渠道进行整顿,从而回归到华为的战略上来。 华为汽车解决方案相关业务领域年投入近百亿元,直接间接各类人员投入包括研发已经接近两万,涉及车内光领域(车载光、大灯、HUD、AR HUD 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

摩登3注册登录网_中国商务部会见荷兰 ASML 全球总裁

据业内信息报道,本周我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了全球著名半导体设备公司荷兰 ASML全球总裁 Peter·Wennink。 会议中商务部长王文涛强调,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愿为包括阿斯麦公司在内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并提供高效服务。希望阿斯麦坚定对华贸易投资合作信心,为中荷经贸合作作出积极贡献,并共同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除此之外,双方还就阿斯麦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从 2019 年开始 ASML 的 EUV 设备就被禁止出口中国大陆,荷兰迫于美国限制禁令的压力限制了与半导体有关的先进技术,荷兰政府的该项法令导致 ASML 不得不申请出口许可才能被允许出口自己的先进光刻机系统。 DUV 和 EUV 都被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中的光刻技术,分别代表“深紫外光”(Deep Ultraviolet)和“极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其中后者技术上更为先进,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辐射,可以比传统的光刻技术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复杂的芯片结构,但技术难度大、价格昂贵,后者则成本和对应的技术相对更低一些。 两周前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表示,中荷双方近期就双边经贸合作及相关问题保持沟通。近年来,个别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甚至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胁迫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做法,人为推动产业脱钩断链,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 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我们希望荷方从自身长远利益和公平公正市场原则出发,恪守国际经贸规则,不滥用出口限制措施,同中方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中荷两国和双方企业共同利益。 ASML 公司(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 Lithography)中文名称为阿斯麦,是一家总部设在荷兰 Eindhoven 的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之一,向全球复杂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提供领先的综合性关键设备。 2022 年第二季度,美国商务部官网显示美国商务部副部长 Don·Graves 与荷兰半导体公司 ASML 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Peter·Wennink 共同宣布将斥资 2 亿美元扩建其位于康涅狄格州威尔顿的工厂。同年 6 月,ASML 表示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了支持中国业务的增长,ASML 今年将持续扩大中国团队。 目前 ASML 已经占据了全球 60% 以上光刻机市场份额,也是全球唯一能够供应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所需的 EUV 光刻机厂商。2021 年中国大陆就已是 ASML 全球的第三大市场,约占该公司当年全球营业额的近 15%,出货量占其全球出货量的 16%。

摩登3登录网站_国家发改委主任会见苹果CEO库克:希望加强数据安全

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告,3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会见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一行。 双方围绕中国市场前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郑栅洁主任表示,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支持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在华业务。 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超大规模市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等都将为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跨国企业带来广阔市场。 希望苹果公司继续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同时,库克也介绍了苹果公司在华投资发展情况。 前几天苹果官方还宣布,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捐助增加至1亿元人民币,以为中国各地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成长机会。 此次新增的5000万元人民币捐赠将资助为期三年的“智惠园丁”项目,着眼于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教学,预计将影响超过12万名教师和200万余名学生。 库克本人公开发文称:“我们一直坚信技术在帮助激发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根植于Apple的DNA,我们很高兴能够支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工作,让乡村教师使用iPad来支持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

摩登3注册登录网_高通新品发布会定档:3月17日见 骁龙7+或将登场

高通今日官宣,骁龙移动平台新品发布会将于3月17日正式举行,预计发布新一代骁龙7系芯片。 据悉,这款芯片的代号为SM7475,可能命名为骁龙7+ Gen1或骁龙7 Gen2。 SM7475目前已经在跑分网站现身,Geekbench 5单核得分1232 分、多核4095分,性能紧追天玑9000与骁龙8+。 realme新机真我GT Neo5 SE搭载的也是这款芯片,安兔兔综合跑分1029731分,超过天玑8200(iQOO Neo7 SE实测88W+)。 据爆料,SM7475是基于台积电4nm工艺制程打造,采用1*2.95Ghz+3*2.5Ghz+4*1.79Ghz的八核设计,GPU是Adreno725 580MHz。 此外,小米、真我、荣耀、OPPO、vivo等厂商均有规划搭载SM7475的新机,首发新机将会在月底与大家见面。

摩登3平台注册登录_英飞凌将收购氮化镓系统公司(GaN Systems),在扩充氮化镓产品线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全球功率系统领域的领导地位

【2023 年 03 月 03日,德国慕尼黑和加拿大渥太华讯】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 代码:IFX / OTCQX 代码:IFNNY)和氮化镓系统公司(GaN Systems)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英飞凌将斥资 8.3 亿美元收购氮化镓系统公司。氮化镓系统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功率转换应用开发基于氮化镓的解决方案。该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渥太华,拥有 200 多名员工。 英飞凌科技首席执行官 Jochen Hanebeck 表示:“氮化镓技术为打造更加低碳节能的解决方案扫清了障碍,有助于推动低碳化进程。氮化镓技术在移动充电、数据中心电源、家用太阳能逆变器和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等领域的应用正处于关键拐点,将推动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氮化镓系统公司的收购,再加上英飞凌自身强大的研发资源、对应用的深刻理解以及成熟的客户项目规划,将显著推进公司的氮化镓技术路线图。根据公司的战略,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强英飞凌在功率系统领域的领导地位。英飞凌同时拥有硅、碳化硅和氮化镓三种主要的功率半导体技术。” 氮化镓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 Jim Witham 表示:“氮化镓系统公司的团队很高兴能与英飞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客户提供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凭借双方在卓越解决方案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我们将充分发挥氮化镓技术的潜力。氮化镓系统公司的代工厂与英飞凌自身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将实现极大的产能增长,推动氮化镓技术在我们众多目标市场中的广泛普及。我对氮化镓系统公司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且非常期待与英飞凌携手开始书写新的篇章。英飞凌是一家技术实力非常深厚的集成器件制造商,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再创辉煌。” 氮化镓是一种宽禁带材料,功率密度更大、效率更高而尺寸更小,尤其是在高频开关应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凭借低能耗和小型化的优势,氮化镓器件的适用范围极广。据市场分析机构预测,氮化镓器件为功率应用创造的收入将以 56% 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到 2027 年将达到 20 亿美元左右(信息来源:Yole,《复合半导体市场监测》 I 2022 年第四季度)。因此,氮化镓连同硅和碳化硅一起,配合混合反激(Hybrid Flyback)和多级实施等新型拓扑结构,正逐渐成为制造功率半导体的关键材料。2022 年 2 月,英飞凌宣布投资 20 多亿欧元,在马来西亚居林建设一座新的前道晶圆厂,以便扩大宽禁带材料产能,巩固其市场地位。第一批晶圆将于 2024 年下半年下线,届时,英飞凌的宽禁带材料制造能力将在现有奥地利菲拉赫工厂产能的基础上实现飞跃。 这一以“全现金”方式收购氮化镓系统公司的计划将使用现有的流动资金来完成。此次交易还需满足其他惯例成交条件,包括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摩登3平台注册登录_华为出货量上升斩获第三,科技数码产品的未来是什么? 原创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下一个热点已被市场广泛认同。 2013年,各路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争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分一杯羹。 据CNMO了解,Canalys最近放出了一份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包括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全球总出货量上升至4170万块。其中,基础款设备的出货量增长了46.6%,而高性能智能手表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增长了9.3%。 与此前的情况一样,苹果以840万块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依旧稳居榜首,占据26.4%的市场份额。三星以280万块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位居第二,华为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为260万块,位居第三。此外,该季度基础款智能手环或健身手环的市场份额下降了35.5%。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可穿戴手环市场在这一季度的表现非常亮眼,整体出货量增长了275%。印度品牌Noise出货量在此季度暴涨,相比上季度增长了382%,共计出货量180万块。此外,Noise以及Fire-Boltt和boAT等其他印度智能穿戴品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每个季度的出货量达到了100万块。 是能够穿在脚下的智能运动鞋,是能够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是能够戴在鼻梁上为你展现另一个世界的智能眼镜,是挂在你耳畔给你无线音频体验的TWS耳机。 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愈发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可穿戴设备与人体密切接触,能够采集多种人体数据,提供视觉、触觉、听觉、健康监测等多方面的交互体验;第二,可穿戴设备是手机使用习惯的延伸,部分消息通知、听音乐、打电话、健康检测等功能无需掏出手机即可实现,使用方便,未来还会向独立移动终端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实用性越来越强,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攻克种种技术难关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用硬件设备一词并不足以概括这一产业,智能可穿戴产品背后,还有软件支持、数据交互、云端大数据等相关产业链,方能实现诸如健康监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解决方案等功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更了解,从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是数码产品未来最理想的样子,也是全球各大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科技巨擘和资本竞相角逐的下一个风口。今天我爱音频网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一市场。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想必很多网友还有些模糊。早在智能手机刚起步的时候,可穿戴概念就出现了,只是当时厂商将更多精力放在手机设备上,加上受限于技术问题,真正的可穿戴设备寥寥无几。直到4G网普及后,头部厂商开始意识到手机销量下滑明显,这才开始加入到可穿戴设备的争夺战中,以创造更高营收。而今,什么手环、手表、VR、AR设备都来了,并且呈现爆发式增长。 作为可穿戴设备中的头部厂商,苹果是当之无愧的领导羊,一手打造了AirPods耳机、苹果watch手表等,双双做到行业第一。在苹果的带动作用下,华为、小米和OV加入其中,也先后发布了手表和手环设备,无线蓝牙耳机更是不计其数。其实也很好理解,这些产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并且利润十分乐观,只要建立起品牌忠诚度,就可以创造价值。那么谁是全球前五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呢? IDC公布了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情况,详细列举了不同品类产品的前景。最新数据显示,智能手表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过手环设备,出货量最大的三个品类分别是耳机、手表和手环。曾几何时,小米手环曾一度霸榜国内可穿戴设备第一名成绩,但随着华为发力智能穿戴设备后,小米优势不再,国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不敌华为排名第2。但在国际市场上,小米可穿戴设备份额排名第二。 从IDC公开的数据来看,TOP5品牌分别是苹果、三星、小米、华为和Imagine Marketing,虽然说苹果环比减少3.6%,但在2021年Q3季度出货量3980万台,以28.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可以说是最大赢家。要知道,苹果可穿戴设备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像AirPods价格要一千多,新款苹果watch手表均价超3K,即便是高价策略下,苹果可穿戴设备依然位列第一,其优势已经很难被撼动。

摩登3登录网站_特斯拉 Hardware 4.0 板子曝光,新增毫米波雷达

据业内信息,近日有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公布了特斯拉 Hardware 4.0 的板子高清图片,和之前的 Hardware 3.0 相比,不仅摄像头的数量和分辨率有所增加,而且还新增了毫米波雷达。 马斯克表示将在下月初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中公布Master Plan Part 3(特斯拉宏图第三阶段),预计特斯拉将会在第三阶段公布并布局全新一代的特斯拉FSD自动驾驶系统,基于现阶段的纯视觉系统再加上立体的毫米波雷达,将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自动驾驶体系。 从该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公布的特斯拉Hardware 4.0 高清图片来看,Hardware 4.0 将 Hardware 3.0 前置的 3 个摄像头减少了一个,但提高了摄像头的分辨率,然后新增了两个前侧保险杠的盲区摄像头(L-FF-Side/R-FF-Side)以及一个正前摄像头(F-SVC)。 除此之外,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倒车影像摄像头、4个侧向ADAS摄像头,以及座舱内的1颗摄像头,共计 11 颗摄像头。然后就是值得注意的毫米波雷达,新增的Phoenix高精度雷达是高精度 4D 毫米波雷达,拥有高度数据,因此形成了立体的自动驾驶体系。 最后要说的是 FSD 芯片,CPU 内核从之前的 12 个增加到了 20 个,最大频率 2.35GHz,默认频率 1.37Ghz,TRIP 内核数量相比之前增加了一个,最大频率 2.2GHz。CPU 依然是 AMD Ryzen Zen+ V180F嵌入式处理器,拥有 3.8GHz 的主频,4 核心 45W,512kb 二级缓存/核,4mb 三级缓存,GPU 也是基于 AMD Radeon Navi 23 打造的 RDNA2,28 组运算单元,2.79GHz主频,采用 16G LPDDR4+256G NVme 内存和固态硬盘的搭配。

摩登3娱乐怎么样?_卫星通信时代来临:随时随地通话联网,再也不怕信号死角 原创

9月5日,通信” target=”_blank”>卫星通信概念股继续活跃,波导股份、合众思壮、三维通信继续涨停,中国卫通、神宇股份、云鼎科技、通宇通讯、天奥电子等冲高。消息面上,据华为 9 月 2日消息,华为将于 9 月 6 日发布 Mate 50 系列,Mate 50 系列将搭载一项“向上捅破天”的新技术,即能够通过北斗系统支持的卫星通信在无蜂窝网络情形下提供紧急简讯服务。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智能手机发展瓶颈期的影响,消费电子行业正面临下行周期。IDC预估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6.5%至12.7亿支。此次华为对于卫星通信方面的创新是否能助力行业打翻身仗?本文将重点解析。 卫星通信和蜂窝通信最大的区别就是卫星通信不是地面基站,而是与太空的卫星进行通信。相对于蜂窝通信而言,由于卫星通信波束覆盖范围较广,因而打破了距离限制;其次,卫星通信突破了通信地理环境的限制,甚至不受两点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影响。 卫星通信产业链从上到下清晰明了,大致可分为: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发射服务、中游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下游行业应用。根据 SIA第三方机构的数据,2018年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774亿,其中卫星运营服务业是最大的市场。 卫星互联网开启了产业应用的春天,运营环节有望从中受益。目前国内航天商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也随之提高。然而,我国特有的牌照经营制度,使其商业化运营壁垒较高。 中国新成立的卫星企业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牌照,难以独立经营,与拥有经营许可证的运营商合作成为合理的商业模式。卫星运营商有望充分受益于产业链加速成熟带来的红利。鉴于卫星通信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逐渐降低,华泰证券认为早期跑马圈地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智能手机行业持续低迷的局面也即将被打破。三季度为消费电子传统旺季,苹果与华为新机发布有望带动行业基本面持续复苏。目前,国内消费电子整体虽比较疲软,但手机销量已经开始逐渐复苏,且三季度是消费电子传统旺季,且国内疫情较二季度整体向好,预计华为和苹果新款手机发布将改善市场预期,行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恢复。 手机卫星通信,其实不算什么很高深的技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公司为此试水,甚至还付出破产的代价。 卫星通信,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卫星紧急短信联络功能”,顾名思义,可以直接通过天上的通信卫星,来发送一些简短的联系信息。 现阶段支持卫星通讯的电话,天线的功率要远比普通手机大、抗干扰性要远强于普通手机。 所以常见的卫星电话,基本都配备有一根很长的天线,且只能在户外场景使用。 卫星通信的最大优势,就是信号覆盖广。 现有的手机信号,都是依赖于就近的基站,基站分布越多,信号就越好,反之就越差。 而基站覆盖的地区,大多是人类活动范围较多的地方,如各大城市及乡镇县城。 如果是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例如海洋、沙漠、森林等野外地区,基站信号无法覆盖,不管手机信号有多强,一样会陷入彻底失联的状态。 和基站不同,卫星通信直接连接太空中的卫星,其信号基本覆盖地球上绝大多数区域。 如果手机支持该技术,一旦在野外遭遇意外,就能通过卫星通信功能紧急求救,避免意外发生。 所以,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与目前基站技术互补,拓宽手机的通讯适用范围。 鉴于其意义重大,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公司开发类似的技术,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 随着华为、苹果先后在新品中加入卫星通信功能,这个此前不为大众熟知的通信技术也成为关注焦点。 华为Mate 50被余承东称作“捅破天”技术的卫星通信功能,支持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简讯,手机可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环境下发出文字和位置信息。而iPhone 14系列则支持通过卫星发送SOS紧急求助信息,该技术目前仅支持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用户购机后享有两年免费服务。 卫星通信并非新事物,卫星电话是户外探险者的应急工具之一,出海工作也常用到海事卫星宽带网络。但将该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内,华为与苹果的确是尝鲜者。 手机卫星通信目前仅支持应急,用起来不便宜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转发器作为中继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的通信方式。简单来说,手机常用的移动网络是基于地面基站提供服务的,而卫星通信则是依靠天上的通信卫星来提供服务。 全球目前尚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没有地面基站网络覆盖。相较于地面移动网络,卫星通信打破了距离与地理环境限制,能够应用于沙漠、海上等无基站覆盖环境,在自然灾害、地缘冲突等导致地面基站受破坏时也能稳定运行。 按照轨道高度划分,卫星分为静止、中轨和低轨,其中低轨卫星适用于手持用户终端。凭借高通量、低时延特性,以往低轨卫星主要用在C端用户的卫星电话、宽带网络以及B端的卫星电视转播等服务上。2020年,中国电信就推出了国内首个自主卫星电话业务。 为了更好地找到信号,卫星电话配有一条长长的天线。而将该技术放到手机里,则需要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今年7月30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多家国产手机厂商等联合宣布,完成了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这给接下来卫星通信进入手机提供了硬件基础。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界面新闻表示:“卫星通信技术应用在手机上,确实对信号接受发射能力以及射频模组的要求更高。”他了解到,其它手机厂商也都在关注或研发相关产品,未来会有更多厂商跟进。 不过,卫星通信的价格非一般人所能负担。例如已在应用中的卫星电话,一部售价可达上万元;另据中国移动最新资费标准,拨打国际卫星电话的价格在0.5-1元/秒,较传统移动通话价格高出数百倍。卫星宽带网络价格也很高,一份海丝卫星宽带资费表显示,其海上卫星网络每GB价格约四五百元,最大带宽10Mbps,几乎是5G网络资费的百倍。 卫星通话和上网暂时还用不到手机上,华为与苹果此次推出的卫星通信服务仅支持发送少量文字信息,用于应急情况。例如,华为使用的是北斗卫星“短报文”功能,仅支持在中国大陆地区发送信号,可发送19个字符,发送时可携带当前地理坐标。 即便如此,这对手机厂商而言仍像是门亏本生意。“以目前用在手机上的商业模式看,卫星通信肯定是不赚钱的。不管是否收费,因为最终涉及用户群体有限,目前看都很难盈利,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变现。”郭天翔坦言,这项功能更像是起到宣传作用,用于维护手机厂商高端化的品牌形象,在产品趋同化的手机市场推出差异化卖点。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称,苹果 iPhone 14 / Pro 系列也开发了卫星通信,并在量产前完成了该功能的硬件测试,具体是否支持取决于“苹果和运营商能否解决商业模式”问题。 谷歌平台与生态系统高级副总裁 Hiroshi Lockheimer 在一条推文中也表示,在 2008 年发布第一款安卓手机 HTC G1 时,让 3G+WiFi 正常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今,谷歌已经开始致力于让手机与卫星进行连接,谷歌将在下一版本的安卓系统中提供该功能。 利扬芯片昨日发布公告,公司近期已完成全球首颗北斗短报文 SoC 芯片的测试方案开发并进入量产阶段,公司为该芯片独家提供晶圆级测试服务。 此外,星纪时代昨日宣布了星纪互联技术,通过 5G + 低轨卫星通信 + 近场通信实现全域覆盖,多端互联,使人们“永不失联”。低轨卫星的加持为星纪全场景业务提供广覆盖、高速、稳定、低时延的天地一体化通信通道。

摩登3注册网站_6年时间完成9年的技术升级:长江存储首次在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原创

随着技术的发展,芯片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被称为科技产业的“粮食”。也正是如此重要的芯片成为了某些西方国家手中的武器,试图利用断供的手段来掐断“粮食”供应,从而阻碍和迟缓国内科技产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这种“断供”的手段确实在早期起到了作用,例如华为的市场份额就从2020年度的全球第一下滑到如今十名开外,也让华为的消费电子业务遭受到重创,营收也从2020年的8914亿下降到2021年的6368亿,这个教训可谓十分惨痛。 但是任何决策都并非没有代价,对于“断供”这种举措来说更是一柄双刃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国,2021年芯片进口量高达6355亿个,进口金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8万亿人民币。芯片已经远超包括石油在内的其他资源,成为单一进口额最大的产品。 过度依赖进口也让芯片在使用中存在不小的风险,特别是用在部分核心设备以及机构中的芯片更是成为了安全隐患。那么为何进口芯片有诸多弊端之下,国产芯片的发展却依旧缓慢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企利用先发优势已经完成了特定芯片的量产,从而使得成本控制处于领先位置。国产企业如果想要实现研发突破必须从零开始,不但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实现生产之后由于量产不足依然难以匹敌。 国内半导体产业,因为发展快,进度喜人,所以被老美盯上,利用流氓协定对国内部分头部企业进行封锁和打压。比如说中芯国际此前购买了一台EUV光刻机,结果却不能出货,再比如说华为麒麟无法被代工,5G芯片也被断供。 虽然坏消息不断传来,但与之相对的好消息也不少。在新赛道RISC-V架构领域,我们已经获得了主动权,阿里发布了无剑600平台,一个好的生态正在形成;在光量子芯片领域,我们是佼佼者,就连美都眼红,想要我们分享这项技术。 除此之外,国内半导体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突破,涵盖了光刻机,封测,制造,设计等产业重要阶段。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国产芯的骄傲——长江存储。 根据外媒透露的消息,苹果在近几个月一直在对长江存储生产的芯片进行评估,未来将有可能在iPhone 上搭载。 众所周知,苹果智能手机,走高端路线,所采用的元器件都是供应链顶尖的产品。尤其是iPhone 14,今年用上了最新的台积电4nm工艺,是当之无愧的性能怪兽。 同理,长江存储的芯片能够被库克看上,足以证明其产品出类拔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然了,苹果虽然看上了长江存储芯片,但最终是否真的使用,还是个未知数。最起码当下,已经有人站出来给库克“上眼药”了。 6年时间完成9年的技术升级 当然,很多人会好奇:长江存储到底是何方神圣,其水平又如何?别着急,往下看。 长江存储所涉及的领域——存储芯片,是电子终端产品必需的芯片之一,也是国内严重依赖进口的芯片种类。据悉,存储芯片占到每年半导体进口的1/3,花费约1500亿美元。再具体一些,长江储存所专注的NAND闪存,是存储芯片的重要部分。 但和大多数国内企业一样,长江存储刚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先进设备和技术,和世界龙头企业的技术相比,有3年左右的差距。但是长江存储经过不懈努力,在6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头部企业9年的技术升级。 今年的闪存峰会上,长江储存发布了基于晶栈(Xtacking)3.0技术的第四代3D TLC闪存X3-9070。据悉,这一产品的堆叠次数达到232层,可比肩三星,美光。这意味着长江存储首次在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2022芯片与科技法案》。经过数年的博弈,这一将对全球芯片制造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的法案靴子落地。尽管从表面上看,法案实施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增强美国本土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推动芯片制造产能“回流”,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要限制和削弱中国先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逼迫全球芯片企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 根据法案条款,未来美国将为本土发展芯片制造及研发的企业提供527亿美元的紧急补充拨款,以及一项大约价值24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预计将惠及英特尔、美光、台积电、三星等相关企业。然而,一旦接受联邦激励基金,就不能在中国大陆等特定国家或地区建设某些先进半导体的工厂或扩大产能,以十年为期。 据业内人士分析,该举措必将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而对中国来说,受法案补贴政策的吸引,原先考虑在中国投资的国际企业,很可能也会转而在美国市场发力,这对于中国半导业产业的产能建设、价值提升、人才招募以及我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话语权都十分不利。 目前,台积电在南京建有28纳米、16纳米制程的芯片制造厂,三星在西安拥有存储芯片的制造工厂,SK海力士的近一半产能也在中国。而就在近期,SK海力士已经决定投资22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 更糟糕的是,法案的出台可能会推动CHIP4联盟的组建,加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造芯”小圈子,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发展。 对此,多名半导体资深人士公开表示,破局的唯一方法只有“加速国产化”。资料显示,目前制造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工艺芯片的设备,我国除在刻蚀机、清洗设备上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替代外,在薄膜设备、离子注入、光刻机、炉管等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一旦被“卡脖子”,就会严重拖缓AI、超算、通用芯片等需要使用先进工艺的芯片的生产进程。 为此,我国可考虑重点加强28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布局,尽快补足集成技术等领域的“洞”,推动原材料、元器件等国产设备供应商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要放弃对28纳米以上“成熟工艺”的投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成熟工艺的市场份额仍在50%以上,这对于本土企业意味着广阔的机会。“将28纳米作为100%国产芯片的起点,再聚焦14纳米、12纳米、10纳米……我们可以采用退回策略,用时间换取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的空间。”有专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