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来源:嵌入式客栈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yongleili717/p/10744252.html 作者:三石li 由于需要对ADC进行驱动设计,因此学习了一下Linux驱动的IIO子系统。本文翻译自《Linux Device Drivers Development 》–John Madieu IIO Framework 工业I/O(IIO)是专用于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模转换器(DAC)的内核子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代码实现的传感器(具有模拟到数字或数字到模拟,功能的测量设备)分散在内核源上,收集它们变得必要。这就是IIO框架以通用的方式所做的事情。自2009年以来,Jonathan Cameron和Linux-IIO社区一直在开发它。 加速度计,陀螺仪,电流/电压测量芯片,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都属于IIO系列器件。 IIO模型基于设备和通道架构: 设备代表芯片本身。它是层次结构的顶级。 通道代表设备的单个采集线。设备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通道。例如,加速度计是具有 三个通道的装置,每个通道对应一个轴(X,Y和Z)。 IIO芯片是物理和硬件传感器/转换器。它作为字符设备(当支持触发缓冲时)暴露给用户空间,以及包含一组文件的sysfs目录条目,其中一些文件代表通道。单个通道用单个sysfs文件条目表示。 下面是从用户空间与IIO驱动程序交互的两种方式: /sys/bus/iio/iio:deviceX/:表示传感器及其通道 /dev/iio:deviceX: 表示导出设备事件和数据缓冲区的字符设备 IIO框架架构和布局 上图显示了如何在内核和用户空间之间组织IIO框架。驱动程序使用IIO核心公开的一组工具和API来管理硬件并向IIO核心报告处理。然后,IIO子系统通过sysfs接口和字符设备将整个底层机制抽象到用户空间,用户可以在其上执行系统调用。 IIO API分布在多个头文件中,如下所示: #include /* mandatory */ #include /* mandatory since sysfs is used */ #include /* For advanced users, to manage iio events */ #include /* mandatory to use triggered buffers */ #include /* Only if you implement trigger in your driver (rarely used)*/ 在以下文章中,我们将描述和处理IIO框架的每个概念,例如 遍历其数据结构(设备,通道等) 触发缓冲支持和连续捕获,以及其sysfs接口 探索现有的IIO触发器 以单次模式或连续模式捕获数据 列出可用于帮助开发人员测试其设备的可用工具 IIO数据结构 IIO设备在内核中表示为struct iio_dev结构体的一个实例,并由struct iio_info结构体描述。所有重要的IIO结构都在include/linux/iio/iio.h中定义。 iio_dev结构 该结构代表IIO设备,描述设备和驱动程序。它告诉我们: 设备上有多少个通道? 设备可以在哪些模式下运行:单次,触发缓冲? 这个驱动程序可以使用哪些hooks钩子? struct iio_dev { [...] int modes; int currentmode; 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iio_buffer *buffer; int scan_bytes; const unsigned long *available_scan_masks; const unsigned long *active_scan_mask; bool scan_timestamp; struct iio_trigger *trig; struct iio_poll_func *pollfunc; struct iio_chan_spec const *channels; int num_channels; const char *name; const struct iio_info *info; const struct iio_buffer_setup_ops *setup_ops; struct cdev chrdev;}; 完整的结构在IIO头文件中定义。我们将不感兴趣的字段在此处删除。 modes: 这表示设备支持的不同模式。支持的模式有: INDIO_DIRECT_MODE表示设备提供的sysfs接口。 INDIO_BUFFER_TRIGGERED表示设备支持硬件触发器。使用iio_triggered_buffer_setup()函数设置触发缓冲区时,此模式会自动添加到设备中. INDIO_BUFFER_HARDWARE表示设备具有硬件缓冲区。 INDIO_ALL_BUFFER_MODES是上述两者的联合。 currentmode: 这表示设备实际使用的模式。 dev: 这表示IIO设备所依赖的struct设备(根据Linux设备型号)。 buffer: 这是您的数据缓冲区,在使用触发缓冲区模式时会推送到用户空间。使用iio_triggered_buffer_setup函数启用触发缓冲区支持时,它会自动分配并与您的设备关联。 scan_bytes: 这是捕获并馈送到缓冲区的字节数。当从用户空间使用触发缓冲区时,缓冲区应至少为indio-> scan_bytes字节大。 available_scan_masks: 这是允许的位掩码的可选数组。使用触发缓冲器时,可以启用通道捕获并将其馈入IIO缓冲区。如果您不想允许某些通道启用,则应仅使用允许的通道填充此数组。以下是为加速度计(带有X,Y和Z通道)提供扫描掩码的示例: /* * Bitmasks 0x7 (0b111) and 0 (0b000) are allowed. * It means one can enable none or all of them. * one can't for example enable only channel X and Y */static const unsigned long my_scan_masks[] = {0x7, 0};indio_dev->available_scan_masks = my_scan_masks; active_scan_mask: 这是启用通道的位掩码。只有来自这些通道的数据能被推入缓冲区。例如,对于8通道ADC转换器,如果只启用第一个(0),第三个(2)和最后一个(7)通道,则位掩码将为0b10000101(0x85)。active_scan_mask将设置为0x85。然后,驱动程序可以使用for_each_set_bit宏遍历每个设置位,根据通道获取数据,并填充缓冲区。 scan_timestamp: 这告诉我们是否将捕获时间戳推入缓冲区。如果为true,则将时间戳作为缓冲区的最后一个元素。时间戳大8字节(64位)。 trig: 这是当前设备触发器(支持缓冲模式时)。 pollfunc:这是在接收的触发器上运行的函数。 channels: 这表示通道规范结构,用于描述设备具有的每个通道。 num_channels: 这表示通道中指定的通道数。 name: 这表示设备名称。 info: 来自驱动程序的回调和持续信息。 setup_ops: 启用/禁用缓冲区之前和之后调用的回调函数集。这个结构在include / linux / iio / iio.h中定义,如下所示: struct iio_buffer_setup_ops { int (* preenable) (struct iio_dev *); int (* postenable) (struct iio_dev *); int (* predisable) (struct iio_dev *); int (* postdisable) (struct iio_dev *); bool (* validate_scan_mask) (struct iio_dev *indio_dev, const unsigned long *scan_mask);}; setup_ops: 如果未指定,则IIO内核使用drivers / iio / buffer / industrialio-triggered-buffer.c中定义的缺省iio_triggered_buffer_setup_ops。 chrdev: 这是由IIO核心创建的关联字符设备。 用于为IIO设备分配内存的函数是iio_device_alloc(): struct iio_dev * iio_device_alloc(int sizeof_priv) ///struct iio_dev *devm_iio_device_alloc(struct device *dev, int sizeof_priv)/* Resource-managed iio_device_alloc()*//*Managed iio_device_alloc. iio_dev allocated with this function is automatically freed on driver detach.If an iio_dev allocated with this function needs to be freed separately, devm_iio_device_free() must be used. */ dev是为其分配iio_dev的设备,sizeof_priv是用于为任何私有结构分配的内存空间。这样,传递每个设备(私有)数据结构非常简单。如果分配失败,该函数返回NULL: struct iio_dev *indio_dev;struct my_private_data *data;indio_dev = iio_device_alloc(sizeof(*data));if (!indio_dev) return -ENOMEM;/*data is given the address of reserved momory for private data */data = iio_priv(indio_dev); 在分配IIO设备存储器之后,下一步是填充不同的字段。完成后,必须使用iio_device_register函数向IIO子系统注册设备: int iio_device_register(struct iio_dev *indio_dev) //devm_iio_device_register(dev, indio_dev)/* Resource-managed iio_device_register() */ 在执行此功能后,设备将准备好接受来自用户空间的请求。反向操作(通常在释放函数中完成)是iio_device_unregister(): void iio_device_unregister(struct iio_dev *indio_dev)// void devm_iio_device_unregister(struct device * dev, struct iio_dev * indio_dev) 一旦取消注册,iio_device_alloc分配的内存可以用iio_device_free释放: void iio_device_free(struct iio_dev *iio_dev)// void devm_iio_device_free(struct device * dev, struct iio_dev * iio_dev) 给定IIO设备作为参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检索私有数据: struct my_private_data *the_data = iio_priv(indio_dev); iio_info结构体 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