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官网注册_中国移动公布的业绩显示2021年的物联网用户数已突破10亿,至10.49亿个 原创

移动物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接近同义的名词,通过接入移动互联网,在网络传输、终端等方面现实的应用优势,移动物联网用在儿童手表等定位的产品较多。

目前 RFID 的读写器成本很高,尤其是超高频应用的读写器,一般都在万元左右。手机终端作为某些应用场合的读写器,不但节约了购买成本,更且在便捷性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用户可以不必随身携带多个读写器设备。中国移动的手机二维码应用,就是此类应用的初步尝试。

手机终端不但可以作为读写器,同样可以承担标签的功能,对于各种常用的卡类服务,均可以集合在手机中实现。2006 年在厦门试行的 NFC 公交卡项目,就是此类模式的一种变形。随着技术与应用环境的成熟,各种银行卡、公交卡、门禁卡等,均将在手机中集成。

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服务使用者可以在局部环节上,不限于物联网的传输,而是使用移动网络来进行数据的存取。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对物联网的重视,也是基于此点的考虑。

以上是移动互联网在物联网融合方面的一些优势,物联网的服务体系非常大,其应用也将覆盖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各个角落。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在未来将与物联网形成很好的结合,手机上网也将不再仅仅是娱乐,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

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IT行业又叫:泛互联,意指物物相连,万物万联。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9月21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8月底,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6.98亿户,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

移动物联网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提供连接服务的物联网,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公共服务、个人消费等领域。近年来,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移动通信网络从以前主要服务“人与人”的通信,加速向主要服务“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转变。我国移动物联网在网络能力、应用发展和产业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截至8月末,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较移动电话用户多出2000万

实现“物超人”,我国移动物联网迈入发展新阶段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

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

移动物联网将极大扩展网络连接的范围与深度,并与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实现人机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变革的新浪潮。

余晓晖表示,当移动用户数和手机终端销售规模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底至今,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5亿,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

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移动物联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远程抄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农业、共享设备……近年来,越来越多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

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

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物联网已经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的5G技术拓展了物联网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更加丰富多元。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大力拥抱以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一些千万级应用开始涌现。目前,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色家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

移动物联网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物超人”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公交车变身城市“巡检员”

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街头,行驶的公交车周身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通过车载传感、微机站等软硬件系统设备,实时采集公交车内外部状况,并将这些信息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打造的“5G+云网融合城市公交感知系统”上呈现。公交车变身为城市的“巡检员”。

据悉,“5G+云网融合城市公交感知系统”融合了物联网、5G通信、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将城市信息通过5G专网传输到云端部署大数据平台汇总、运算,实现对多范围、多领域城市事件的实时感知,形成全县域、全时空、全流程的城市智慧治理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快融合渗透。防疫期间,利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无接触体温检测、人脸识别、健康码等手段,极大减少了监管成本和安全风险。

中国移动公布的业绩显示2021年的物联网用户数已突破10亿,至10.49亿个,然而如此庞大的用户数却只带来了114亿营收,还不到手机用户贡献的零头,似乎业界期待物联网万亿规模不太现实。

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物联网用户数据可以推断,物联网用户的平均ARPU仅有0.9元,显示出物联网用户的消费水平实在太低了。

同期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人均ARPU超过50元,5G套餐用户的ARPU更是高达82元,由于5G用户的ARPU远高于整体手机用户的ARPU,因此2021年它的人均ARPU增幅由负转正,改变了此前4G时代以来的ARPU一路下滑的势头。

目前中国移动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2C市场,即是手机用户贡献了它的绝大多数收入,并且随着5G用户带动手机用户ARPU回升,手机用户贡献的收入占比还在增长。2021年2C业务收入达到4834亿元,占整体营收8483亿元的比例为57.0%。

中国移动为了推动收入来源多元化,正积极推动2B业务。中国移动发展2B业务主要是面向政企市场以及云计算市场,其中面向政企市场带来1371亿元,这也是它最大的2B业务;云计算业务增速最高,同比增长一倍多,但是带来的收入只有192亿元。

物联网业务本来是中国移动积极推进的2B业务之一,然而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业务带来的收入甚至还不如后来发展的云计算业务,庞大的用户数付出了太多的成本却只带来如此有限的收入,已让中国移动有点意兴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