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字面上可以简单地将遥感解释为“遥远的感知”;广义地讲,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和信息获取技术就是遥感;狭义地讲,遥感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根据遥感传感器所在平台的不同,可以把遥感分为塔台遥感、车载遥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等不同类型。
地球观测系统(EOS)、中巴资源卫星、艾科诺斯(IKONOS)、“快鸟”(QUICKBIRD)等。卫星遥感技术已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众多领域,成为改变现有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新产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手段。
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由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协同,高、中、低分辨率相弥补而组成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能够准确有效、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中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除了上述发射的遥感卫星外,中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
连续三天,俞雷团队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获取卫星影像,通过自有遥感信息综合处理应用平台,对影像进行导入、滤波和增强等处理,对泸定地震灾区进行受灾情况遥感分析与评估,将评估结果递交政府相关部门……
俞雷是四象科技首席产品官、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领域高级工程师。6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了四象科技针对此次灾情制作的首张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影像。
“卫星遥感是第一时间评估受灾程度,监测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我们在多源卫星数据综合处理方面有多年积累,可以为应急部门提供辅助的卫星影象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地形变化和受灾信息,辅助做出抗震决策。”俞雷称。
根据央视新闻6日消息,当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通报称,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图,在震中3公里范围内的海螺沟景区检测到一处山体滑坡,滑坡造成大约200米的道路被损毁。检测到灾情后,当地抢险救援力量也已经赶赴现场进行抢险处置工作。
除了地震监测,“北斗同步卫星+”的应用,也正在致力于求解“地震不能预报”的难题。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教授陈界宏团队联合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等十余个单位建设了全球首个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陈界宏7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目前,所观测到的异常现象,已经成功关联了数次地震事件。“这次四川泸定地震,通过我们系统测算出的震级和发生时间均已逐渐接近可以应用的阶段。”
日前,华为Mate50系列杠上苹果iPhone14成为热门话题,两大智能手机圈风向企业,同时被曝将支持“卫星通信功能”。以华为Mate50为例,其作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下,仍可通过畅连App发送消息。但这与拿起手机就连上卫星打电话还有距离。那么,卫星通信距离我们还有多远?为何大厂都在炒作相关概念?
大厂抢发卫星通信技术是在炒概念?
可以肯定地说“不是”,但消息通信显然是2G时代的产物,过来人应该都还记得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和朋友连夜发消息聊天的时代。到现在为止,虽然天上的卫星很多,但没有任何一个卫星系统的设计目标是用来服务全球用户日常通话的。无论是铱星,或是海事卫星电话等,都是服务于专业领域,它们的特点是总容量并不大并且费用昂贵,只能是临时或是行业内使用,比如远洋游轮等。
那么手机企业为何看重卫星概念?首先,对于大众来说卫星就是可望不可即的高科技,手机绑定卫星通信概念更利于营销,提振行业。其次,手机行业同质化太严重,需要新技术、新功能来刺激,而卫星通讯算是“正中下怀”。最后,虽然华为这项功能很多用户用不到,但可能“用一次救一命”,满足了用户对安全的极致渴求。
手机卫星通信不会取代基站通信
手机之所以有信号是因为连接到基站,这是基本通信原理。但连接到卫星是另一层面,低轨卫星,比如马斯克的星链,距离地球也有400多公里,而同步卫星则距离地球有3万多公里。你的手机要与一个几百乃至几万公里外的卫星通信,就一定需要很大的发射功率,天线一定健硕以便于接收羸弱的卫星信号,这是我们现在手机全内置设计所无法兼容的。
费用昂贵、功能2G的卫星电话显然不是人们的刚需。建设移动通信网很贵,但如果建设一个能服务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则更贵。况且全球的运营商花了不知道多少万亿铺设了本国的通信网,也不会允许有这种卫星网络出现。
但不得不说,这种应急卫星通信功能未来很可能会由一个尝鲜技术发展成为手机标配的技术,毕竟站在用户安全角度,它的出能解决基站覆盖不足的缺陷。
专人专用才是现阶段卫星通讯的核心价值
现在阶段,卫星通信依旧是一种行业应用和紧急保障使用。比如救灾、深入无人区探险、远洋船舶等等。包括地震救灾,抢险队也一定会带着卫星电话。因为卫星的通信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卫星通信的服务费用很贵。现在海事卫星电话中国范围内每分钟1.8元,海外每分钟6.8元;铱星通信中国境内是每分钟6.4元,国外漫游每分钟12元,这还不算终端费用等等。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是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创新X”系列首发星,按照计划将开展20余项新型载荷与新技术产品的飞行验证。
比其他同类望远镜视场大小提高百倍
卫星搭载的龙虾眼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成功获得一批天体的真实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宽视场X 射线聚焦成像天图。
据介绍,该望远镜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观测视场可达340平方度,是国际上首个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望远镜,相比其他同类望远镜,视场大小至少提高了100倍。
科学家利用该望远镜观测了银河系中心天区,结果显示,单次观测就能同时获得大视场中不同方向的X射线源,包含了恒星级质量黑洞和中子星。观测也捕捉到一个X射线辐射增亮数倍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系统。
同时,从数据中还能获得这些天体X射线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天体的X射线能谱。
组建伽马射线爆发天体探测网络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伽马射线暴探测载荷——高能爆发探索者(HEBS),已首次加电开始在轨测试,已有测试结果表明,HEBS 在轨工作正常,为后续测试、标定以及爆发事件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轨测试期间,HEBS探测到其在轨运行以来的首个伽马暴,表明HEBS已具备伽马暴的探测研究能力。HEBS与我国此前发射运行的“慧眼”卫星和“怀柔一号”卫星已组成伽马射线爆发天体探测网络。
“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与HEBS同时同视场的观测令人期待,尤其是对于新的爆发天体和现象,不但能够获得很宽能段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能谱与光变,X射线望远镜还能够精确定位,这个能力目前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预期会有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说。
助力基础研究走向应用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开展的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的验证,将有助于基础研究走向重大型号的应用。”“创新X”系列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龚建村说。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全铝自由曲面相机取得了首批图像。其中,对地观测正常工作模式下拍摄的地物可见光全色图像,成像幅宽和分辨率等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图像清晰;对空间目标探测拓展工作模式下拍摄的夜间星图表明,相机探测能力达到10.8星等。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无机材料太空固化验证平台已开展材料的在轨加热。测试结果表明,无机材料已基本固化,未发生结构损伤,该项测试将为未来建造大型充气展开式柔性太空舱提供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