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夏天,一场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多年以后被认定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2016年的春天,一场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的人机世纪对战,把全球推上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全球爆发的前夜。10月18日,“AIWorld2016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对100家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在98家企业填报的估值数中,总值为1014亿元,均值为10亿元左右。
“未来5~10年的人工智能蕴含巨大的潜力。”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计算机视觉实验室负责人李飞飞表示,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与感知相关的应用都会得到大规模的提高。
不过,人工智能市场的蛋糕虽大,但目前依然处于初期阶段。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李航认为,目前“弱人工智能”仍存在严重依赖训练数据,模型必须适合于要解决的问题,不适合执行不特定多重任务等多方面的局限。
也许人工智能理想国仍遥遥无期,但并不妨碍各大企业将核心机器学习算法加以应用,原因很简单:争夺下一个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又掀浪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如果机器能干很多活,岂不能让人类解放出来?《星球大战》《黑客帝国》《人工智能》等科幻电影,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和实业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中。
上世纪70年代,囿于数学模型的缺陷和计算复杂程度增加,不可能完成的计算任务导致了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寒冬,而十多年后现代PC的出现,“促成”了第二次人工智能的寒冬。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有用的事情,这是人工智能一直以来的挑战。随着新的数学工具、新的理论和摩尔定律的出现,人工智能也在确定自己的方向,其中一个选择就是要做实用性、功能性的人工智能,这导致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路径。由于人工智能任务的明确和简化,带来了新的繁荣。
“今天作为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在人工智能概念提出60周年之后,AI正从原来的理论框架体系的搭建、实验室关键技术的准备,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正在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说。
“近年来,众多的全球科技领导企业将人工智能作为公司当前以及未来整体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新兴产业及技术创新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注入“强心剂”。
刘庆峰也认为,技术进步之外,人工智能的兴起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人类需要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二是全球的产业和经济都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需要走出当前的低迷。
“5年之后,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今天的创业者,或者领导型公司,如果不用人工智能来改变它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它一定会出局。”刘庆峰说,“‘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
德勤提出未来80%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标配是掌握认知技术。埃森哲认为到2035年,人工智能会让12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翻一倍。刘庆峰提出,“希望中国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比这些还要高,才能对得起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代机遇”。
无限趋近的智能
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替代简单重复的劳动,未来越来越多的复杂的高级脑力活动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既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机会,也会带来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以语音为主导,以键盘和触摸为辅助的人机交互时代正在到来。刘庆峰介绍科大讯飞的使命,就是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来建设美好世界”。
为什么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深度神经网络没有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微软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邓力解释说,是因为当时数据不够,计算能力、算法都不完备。“差不多十年之前端到端的优化学习问题开始在算法上得到解决,深度神经网络才开始发力。”邓力说。
而人工智能美好世界的建立,正是基于廉价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所有的人工智能系统有这样一个规律,叫人工智能闭环,由系统、用户、数据、算法组成。”李航说,“先有系统,建好以后有用户使用,产生大量使用数据。这些数据又能帮助我们提高算法的性能,提高系统性能,提高了性能的系统又能更好地帮助用户,最后使用户感受到系统越来越智能。观察所有的人工智能系统,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虽然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遵循闭环规律,弱人工智能也有很大的威力。“虽然没有跟推理等结合起来,对现在的机器学习来说,给我们无穷多的数据,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就能够不断升级,与更多应用结合,显示出人工智能的威力。”李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