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信息报道,近日戴尔出台了全面去中国化的计划和时间进程,从最上游的芯片采购到下游整机与周边组装,包含 PC 终端及其周边组件,预计最快 2026 全面停用中国生产芯片。
戴尔(Dell)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朗德罗克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由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Michael·Dell 于上世纪 80 年代创立。戴尔以生产、设计、销售家用以及办公室电脑而闻名,同时也涉足高端电脑市场,生产与销售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网络设备等。
上世纪末期,戴尔公司将直线订购模式引入中国,在中国区的总部设在福建厦门,厦门区包涵戴尔公司商务机生产工厂和全部电话直销项目。同时戴尔(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杭州和深圳设有办事处,并有实力将销售及市场拓展到多个主要城市(例如沈阳、苏州、武汉和西安),以及 100 多个二线城市和城属区域。
作为戴尔的关键战略市场之一,中国市场很快就因为产品出货量增长超过 48% 成为了业务成长最突出的地区,很快戴尔在中国的 PC 出货量以 7.3% 的总体份额位居中国 PC 市场第三,戴尔在中国市场的服务器出货量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占24.1%,进一步显示出中国在戴尔亚太、乃至全球业务中的战略地位。
据悉,在进入中国的 24 年来,戴尔在中国的带动了大量上下游产业链,在中国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供应体系,本次去中国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不应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和供应链风险。美国政府一直在施压本土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且在芯片领域也有很多制裁和限制。
戴尔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得不选择离开中国大陆,并转移到其他地区生产和采购。退出中国短期内可能会失去中国市场的份额,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 PC 端市场之一。
虽然市场巨大,但是竞争也比较激烈,比如中国有大量本土非常具有实力的戴尔竞争对手,比如联想、华硕、华为以及小米等等。根据业内的预估,戴尔在未来几年去中国化的进程中不得不面临成本升高大约 20% 的挑战。
但是戴尔大概率会得到美国市场的支持和补贴,因为美国政府鼓励本土企业回流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且美国是戴尔最大的销售市场之一。
但是戴尔的推出毫无疑问会给中国的整套产业链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戴尔的代工厂和供应链合作伙伴。不过凡事都有双面性,这同样也会产生产业真空,会一定程度促进中国加快芯片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升中国自主 PC 终端在该行业竞争力。
去年年底的时候,传闻戴尔就告知其供应商大幅降低使用在中国制造的芯片,包括由非中国企业所有但在中国境内的工厂生产的芯片,计划 2024 年确保其产品中使用的所有芯片都由在中国大陆地区外的工厂生产,2025 年底前将 50% 的产能移出中国大陆,2026 年后逐步将剩余的全部移除中国制造。
对于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戴尔计划 2025 年至少 60% 必须在中国内地之外的地区生产,2027 年则达到 100%。预计到 2027 年戴尔全球出货产品的 至少 40% 都会在中国内地之外的地区生产。
集成电路零组件采购方面,戴尔计划从 2026 年开始分阶段离开中国:第一阶段是排除中国内地 IC 厂商在中国内地晶圆厂生产的产品,第二阶段是排除中国 IC 内地厂商在海外晶圆厂生产的产品。
之前,戴尔芯片供应商的高管透露:“笔记本电脑有成千上万的组件,生态系统在中国大陆已经成熟和完整多年。以前我们知道戴尔有点计划从中国大陆转向多元化,但这一次有点激进。他们甚至不希望他们的芯片在中国大陆制造,理由是担心美国政府的政策,而且这不是只是一个评估,这是一个真实的、正在进行的计划,而且这种趋势看起来是不可逆转的。”
根据业内统计数据,去年戴尔电脑包括笔记本和台式机在全球的出货量大约 5000 万台,IC 采购总额达 180 亿美元。预计未来两三年的出货量也会在 4700 万台左右,IC 采购额一年至少 160 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戴尔笔记本出货量占总量的 40% 以上。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0 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出口数量为 1.81 亿台,2021 年中国大陆笔记本电脑出口数量为 2.22 亿台,而2021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达到创纪录的 2.68 亿台,从数据来看 2021 年中国大陆生产了全球 82.8% 的笔记本电脑。
根据产业品牌方数据,2021 年联想以 6340 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 24%;惠普出货量为 5900 万台,市场份额为 22%;戴尔出货量为 4570 万台,市场份额为 17%;苹果出货量为 2440 万台,市场份额为 9%。
从上世纪末期进入中国到现在,戴尔已在中国拥有大约 8000 名员工,在厦门拥有 2 个生产工厂、1 个全球指挥中心以及戴尔服务业务在中国的地区总部,除此之外,上海有戴尔全球采购中心,大连有戴尔国际服务中心,成都戴尔全球运营中心,全国销售网点超过 6000 家,覆盖城市超过 350 座,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额达 250 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