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智慧医院”早已写入不少医院的年度计划当中。一直以来,“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就是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的外部具象表现。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加速,老龄化、慢病等问题日益严峻,医疗卫生服务压力不堪重负。
目前医改也进入攻坚期,医保控费迫在眉睫。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于智慧医院建设的技术迅猛发展,为医疗服务效率、质量的提升以及医疗支出的减少带来新机遇。
据麦肯锡分析显示,在很多国家,科技在医疗服务场景中的落地能够带来的成本节约相当于10%年医疗总支出。
而根据十二五期间的规划,2020年卫生总费用要达到GDP总量的6.5%-7%。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预计将超过6.5万亿元,数目不小。
事实上,医院的智慧化早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层面也一再鼓励。
2018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2018年4月,国家多部委密集出台多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鼓励性政策;去年9月,《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重磅文件出台。
不过,“智慧医院”究竟是什么?行业玩家又有哪些?涌现了哪些新模式新思路?产业落地方向又指向何方?诸如此类问题还尚待探讨。
推动智慧建设
第一维度——“需求”拉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改的实施为医院的运营、服务质量、区域互联互通提出了挑战,按病种收费、控制公立医院费用增长、取消药品加成等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对医院成本控制提出了“需求”。
第二维度——“标准”推动。2016年——2018年均是引导型政策,引导开展信息化建设,此时医院不具备评级基础。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制定《智慧医院综合评价指标(2015版)》,首次提出了智慧医院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个版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实施,但是毫无疑问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出台《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明确了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和规范信息化建设。这之后国家又陆续发布《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2017年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2018)均属于引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开展信息化建设”政策,无硬性考核措施。2017年《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测评,这是医院参加绩效考核的平台、是医院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基础。2018年底——2019年开始对医院开展评级,并对绩效考核产生影响。
优化就医流程,缩短就诊时间
掌上医院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实现按计划高效就诊,减少无目标的损耗时间。它将传统就医流程中耗费大量时间排队的步骤(比如:挂号、取报告单、缴费等)从线下搬到线上,大大减少了就医过程中排队等候的时间,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时间利用率。
报告单、医生排班、排队叫号等信息随时取阅
掌上医院提供了一个实时公开,与医院信息系统对称的信息平台,可实现手机在线取报告单、查看医生排班信息、查看排队叫号信息等,告别往返医院的不便,让患者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就医时间,做到就医时有的放矢,不空跑,少奔波。
避免集中排队,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性
掌上医院的叫号查询功能,可使患者随时随地查询排队叫号信息,按需安排排队等候时间,避免在医院拥挤的业务窗口排队等候的煎熬,远离嘈杂的人群;可进行远程排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