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官网注册

摩登3平台注册登录_新能源发展持续向好,前三季度装机量近亿千瓦

据业内信息,近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了Q4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能源整体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在会上表示,今年的前3个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的装机数据达到了9036万千瓦,占全国总新增发电装机量的78.8%。 这里面水电装机量为1590万千瓦、风电装机量为1924万千瓦、光伏装机量526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量26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3.9%、16.8%、45.8%和2.3%。 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累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46亿千瓦,水电装机4.06亿千瓦(抽水蓄能0.43亿千瓦)、风电装机3.4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58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060万千瓦。 今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了1.94万亿千瓦时,这说明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两个纬度都实现了持续增长。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Codasip通过收购Cerberus增强RISC-V处理器设计的安全性

RISC-V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德国慕尼黑市,2022年11月 -处理器设计自动化和RISC-V处理器硅知识产权(IP)的领导者Codasip日前宣布,其已收购Cerberus Security Labs公司。Cerberus的物联网(IoT)安全IP和经验丰富的团队将支持Codasip的客户能够快速为RISC-V处理器设计集成安全解决方案。 此项收购未披露具体金额,且收购事项已完成并立即生效。总部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Cerberus团队将作为Codasip员工加入到团队。 Codasip首席执行官Ron Black评论道:“安全性是互联产品的关键决定因素,这也是许多公司正在努力以可扩展的方式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此次收购,我们将为我们的客户提供Cerberus团队在安全设计和实施方面的丰富经验,我们也将能够扩展我们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确保他们的产品能够同时满足其安全性和业务需求。” Cerberus创始人Carl Shaw博士补充道:“Codasip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跳板,可以在不断增长的市场机遇中,使用我们的技术来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RISC-V的安全性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通过在Codasip Studio和CodAL语言在硬件设计中集成安全性功能,提供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解决方案。我们为自己的团队和工作成就得到认可而倍感自豪,同时也很高兴能成为一家创新型公司的一部分,该公司在令人兴奋的市场中有着如此快速的发展。” 作为物联网安全基金会(IoT Security Foundation)的创始成员之一,Cerberus一直积极参与制定标准和推动物联网安全需求。其团队成员在消费性产品、汽车和半导体市场中,拥有丰富的为主流品牌公司提供服务的工作经验,参与了嵌入式系统网络安全的高级学术研究,并加入了一些行业组织,从而为物联网应用创建了功能强大的安全性产品。Codasip使Cerberus能够在其现有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供目前RISC-V所需的独特产品,以确保即使是“非标准”定制化的、特定领域的和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都能够提供源自内核中集成的安全和安防保障。 Codasip的处理器IP使用Codasip Studio和CodAL语言进行优化,目前的计划是快速集成Cerberus Labs的嵌入式安全IP,以支持Codasip的客户和RISC-V开发人员能够轻松集成安全功能。

摩登3娱乐怎么样?_英国调查云服务垄断,Google等IT巨头涉嫌被查

据业内消息,英国通信管理局近日对英国云服务的市场垄断进行调查,其中包括Google、Amazon以及Microsoft在内的IT巨头云服务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进行初步调查。 英国通信管理局表示,经过专业的苹果和测算,目前Google、Amazon以及Microsoft三家公司总计占有了英国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收入的81%,现阶段这英国云基础设施的场估计价值为150亿英镑。 英国通信管理局计划目前到未来的几周,会针对云服务市场启动一项研究审查,主要审核上述这类IT巨头在英国提供公有云基础设施的市场地位以及构成的竞争障碍,一旦发现Google、Amazon以及Microsoft这类公司对市场竞争有侵害,英国通信管理局将会采取必要的行动。 英国通信管理局的相关负责认Selina·Chadha表示,目前信管局还没有对这类云计算服务IT巨头是否存在反竞争行为达成统一的意见,预计将在未来的一年内对上述IY巨头完成审查并发布最终公告,最终公告里面会包含各种相关问题以及对应的建议,而此次审查将成为英国通信管理局推动更广泛数字战略的一部分。 英国通信管理局还表示,未来将加大监管机构对IT巨头公司的约束力度,因为科技类的公司容易对数字经济和多领域有垄断风险,同时计划在2023年调查其他数字市场,包括即时通讯和虚拟助手,包括对WhatsApp、FaceTime和Zoom在内的服务如何影响传统的通话和短信,以及数字助手、联网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的竞争格局进行调查。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已经对IT巨头们进行了多次积极调查以确保英国数字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此之前,欧盟委员会曾因为涉嫌反垄断对Google处以数10亿美元的罚款,目前正在对Apple和Amazon做垄断调查。

摩登3平台开户_华为PK苹果,谁的“捅破天”技术更强? 原创

卫星电话是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通话器,也就是卫星中继通话器。卫星中继通话器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电信首次面向商用市场放号,我国进入到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填补了国内自主移动通信系统的空白,打破依赖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现状。天通卫星覆盖范围广,通信能力强,服务无盲区。 手机直连卫星,一场6G预演正在进行时,全球手机厂商开启“追星之旅”。“华为Mate 50系列手机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开启了大众卫星通信时代。”9月6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事业群CEO余承东自豪地宣称。 一天后,苹果公司CEO库克宣布,iPhone 14系列手机首次搭载卫星通信功能。普通手机直连卫星,意味着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失联,无论是身处沙漠还是海洋,即便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摧毁了地面通信之际,也能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如今,“捅破天”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永不失联”才称得上性命攸关的技术跨越,而终极目标是,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通话、上网。 那是6G的美好愿景,星地一体将真正让网络如同“空气”,充斥整个地球。华为Mate 50和iPhone 14的卫星通信功能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可发不可收,后者可发也可收。但相同点在于,两者在使用地域、发送内容和对象方面都是有限制的。 一位接近华为的行业人士向《IT时报》记者解释,华为Mate 50可发送文字和位置信息,将多个位置生成轨迹地图,可以定向发给个人,但一般只能设定四个号码,比如父母、子女、配偶等亲属号,发出的内容也会被审核,“你吃饭了吗”这类闲话家常的短信发不出去,只有跟救援相关的信息才能被发送,而且收不到回复。iPhone 14发布的也是预设求救信号,自带定位坐标,不能定向发给个人,消息统一发送至公立或付费的救援机构,但能收到救援机构的回复。 华为Mate 50支持的是北斗系统,亚太地区大众用户可以使用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但华为Mate 50的卫星短信功能主要限制在中国大陆使用。iPhone 14的信号服务商则是美国卫星电话和低速数据通信供应商Global Star(全球星),其卫星紧急救援功能目前只支持美国和加拿大地区。 众测期间,华为Mate 50用户每个月可免费发送30条卫星短信,但未来是否会成为收费项目还未可知。上述人士透露,之所以还未收费,是因为华为卫星通信的商业模式没有确定,卫星信号要通过地面站接收,卫星短信也会发给非华为Mate 50用户,这需要与通信大网打通,华为绕不开的是通信运营商,“如何与运营商分成,目前工信部还在做方案”。 华为Mate 50、iPhone 14两款明星机前后脚发布,均支持卫星连接功能,都要“上天”了。 与此同时,一家已经“上天”的公司和一位资本界、科技界的“顶流网红”,也在推动将普通手机连接到卫星。没错,就是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 在华为、苹果发布会前夕,SpaceX和美国主流运营商T-Mobile达成合作,宣布将推动T-Mobile手机用户能够连接到新一代Starlink(星链)上,从而“消灭美国各地所有的移动蜂窝网络盲区”。马斯克说,这件事意义重大,“它将挽救生命。” T-Mobile公司首席执行官Mike Sievert 表示,这如同在天空中放置了蜂窝基站。他还称,针对使用 T-Mobile高档套餐的用户计划免费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而使用低档次套餐的用户,每月需要额外支付费用。 明星公司纷纷涌入,难道全民卫星电话时代真的要来了?通过普通手机就能拨打卫星电话了吗?答案是,NO。 卫星通话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手机发射功率。这是苹果和华为以及其他手机厂商突破不了的,除非自绝于大众消费市场。 打开铱星、全球星、海事卫星还有我国天通卫星等卫星手机购买网站,或许你的心中会一惊:时光倒流了还是自己穿越了?因为,展现在你眼前的这些卫星电话手机,看起来都像是二三十年前流行的大哥大,机身厚重不说,还都带有长长的天线。 这样的厚重造型,搁在过去是时尚,到了现在,说好听一些是“复古”,说难听一些是“落伍”。那么,终端厂商为何不将卫星电话手机做得更轻盈、更美观一些呢?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要知道,普通手机只是和几百米远的通信基站交互,发射功率小却照样能工作。而且,如果发射功率大了,还会引起人们对手机辐射的担忧。为了防止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损伤,3GPP组织在制定4G和5G标准时,为此做了专门规定,比如手机工作在FDD(频分复用)模式下的最大发射功率限制在200毫瓦。 卫星电话则不同,大部分低地球轨道卫星和地球的距离都在400公里以上,卫星电话终端要与之进行语音、数据交互,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比如说铱星,大部分卫星距离地面700多公里,需要手持电话终端的发射功率要在2瓦以上。这就要求,卫星手机的发射功率要大,因此需要足够大的天线。 华为的消息用的是北斗卫星的报文功能,可以明确的发送到自己选中的朋友手机上,这要比苹果使用全球星的报文功能先进得多,毕竟北斗卫星更年轻,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报文的应用需求。 但北斗的卫星报文是可以双向收发的,非常类似我们之前的短消息,虽然费用要贵一些。收发要使用专用的机器,如上图,已经非常类似我们的智能手机,就是价格还不是很便宜,一般都是行业应用,比如救灾、海上作业这些。纯报文接收蓝牙终端则便宜不少,普通手机连上就可以收发北斗的消息了。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基本都是 4G 或是 5G 的套餐,一个月百十块里包含了流量和通话时间,但过去如果用全球通,每个月是雷打不动的有几十元座机费的,打电话发短信另外收钱。直接能连卫星的电话都有很粗大的天线,看起来非常笨重。这些卫星电话的生产商我们普遍毕竟陌生,并且由于产量并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都不便宜,看起来像功能机的产品也要大几千元。 现在卫星电话也还是这样,并且在中国办理的话,中国区域范围内和范围外收费还不一样。现在国内中国电信和交通部主推的是中国自己的天通卫星,这是我国自己都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所以资费也便宜,上图是中国电信相关业务的价格。一年 1000 元,加上初装费什么的,可以打 720 分钟卫星电话。有些喜欢越野穿越的、自驾游的都会备着。 第二个为我们熟知的是海事卫星。现在海事卫星电话已经可以使用国内 1749 开头的电话卡了,你给海事卫星电话拨打,也不需要再开通国际电话拨打的权限……不过海事卫星电话比天通要贵。

摩登3测速登陆_将“查找”进行到底,苹果又双叒叕布局UWB消费级市场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梧桐 近日,随着万众瞩目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告一段落,几款新产品也进入大众视野。这一届新产品虽在软件上令人耳目一新,但硬件上却无太大更新。不过在硬件的布置方面,苹果仍有值得一提的动作,比如被嵌入到AirPods Pro耳机盒中的U1芯片。 内置U1芯片的AirPods Pro(图源:苹果官网) 时至今日,距离苹果自研出U1芯片已有3年之久。其应用从AirDrop到AirTag,又到2022 WWDC发布的AR应用以及NI(Nearby Interaction,近场交互)构想,如今又将U1芯片内置到耳机中。不难看出,苹果正通过软硬件一齐发力,努力把UWB往C端市场带。 不过苹果很清楚,仅有定位服务且只支持寻物功能,UWB的C端市场规模难以做大。但随着“Find My”应用把UWB相关设备联动起来,其玩法才逐渐清晰——是在织一张网,而过去和现在正在做的努力,或都是铺垫。 自建体系,苹果给UWB织了张网 对UWB而言,以定位功能为特点进入C端市场是首选,因为相比蓝牙等其他通信协议,其定位精度是最大优势。同样作为通信协议,蓝牙是迭代到了4.0版本,才通过智能音箱的音频传输这一应用得以爆发。类比来看,UWB在等的也是这么一个杀手级应用。 不过比蓝牙幸运的是,UWB进入C端市场的时代更新,这意味着各场景中需要联动的技术或产品都更完善,产业链上的龙头厂商也更有经验。其中作为龙头厂商之一的苹果,便专门为UWB开设了特权通道,为其发展进行布局和规划,甚至自研了U1芯片。 而从U1芯片落地开始,苹果在软硬件上就一直“带着它玩”。 从硬件上来看,自iPhone 11开始,苹果的智能手机就已把U1芯片当作标配,随着时间推移,Apple Watch、HomePod mini、AirTag等产品纷纷自带UWB功能。而这些终端设备都可以看作一张网上的节点。 内置U1芯片的HomePod mini(图源:苹果官网) 从软件上来看,最早的AirDrop作为试水,虽只是提供了空间感知功能以发现其他设备,却为后来一张巨大的“Find My”网络埋下了伏笔。如今通过”Find My“软件,可以找到一切内置U1芯片的相关设备。 而在软硬件结合上面,除了”Find My“网络,还有2022 WWDC提出的AR应用和NI构想。笔者在另一篇文章《苹果再次探索UWB新功能,这次带来了AR和“免提”的应用》提到过这两个新功能。其中AR可以更好地实现可视化寻物,解决信号受障碍物阻挡的问题和方便用户使用;而NI则是由设备感知到主人,实现”免提“化的主动智能,无需打开App便能无感开锁、放音乐等。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同于现在智能家居的预设指令进而自动化实现,而是设备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工作。 也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被诟病价格的AirTag,还是被议论并非刚需的UWB功能,都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苹果在意的并不是它现在有用,而是希望它能构成一张网,作为一切的基础来完成交互式会话,以及更深一层的操作。也正是随着自建体系的逐渐庞大,功能和服务才会接踵而至。 但在物联网行业,没有最大的网,只有更大的网,于是自建体系对于苹果而言仍旧不够。另外,要想把UWB彻底带入市场,也还需要更多玩家。 “拆墙”互联,物联网还需开放生态 在苹果联手谷歌、亚马逊等巨头推出Matter时,其”拆墙“行动就已开始执行。因为这是一个物联网行业的共识——比起产品的功能和服务,消费级产品的痛点在于互联。对于种类繁多的终端设备,消费者的需求除了基本功能外,更在意的是方便。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Airtag越来越实用,UWB消费级应用爆发在即》里提到过,苹果目前对UWB物联网的布局有三个方面——跨硬件(协议)、跨设备、跨品牌。 跨硬件是结合UWB、NFC、蓝牙通信协议完成指定功能,UWB用于弥补NFC距离不够、蓝牙精度不够的短板,从而实现三种技术上的互补。这在苹果的”Find My“应用中便有所体现,三个技术同时使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到相关设备,也可启动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跨设备便是实现多用户间苹果设备的多端互联,包括手机、手表、音响、AirTag等设备,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其中每个设备都是一个节点,比如”Find My“应用就会依靠节点间进行信息传递,来收集设备位置信息,完成寻物功能。 跨品牌则是苹果”拆墙“行动中的一大步,首先是NXP为开发者提供了UWB评估套件,可开发UWB相关的物联网应用程序,其中就支持苹果的U1芯片。其次是苹果在Tag类产品上,已支持国内品牌Nut的产品”Nutale Air Tag-F11X“进入”Find My“网络。再者是Qorvo的DW3110芯片已通过苹果MFi认证,具备与U1芯片的交互功能。 随着生态的完善与规范,这张以UWB设备为节点构成的网络越来越大,互联互通的真正实现,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方便的需求。 虽然从目前苹果的进程看来,只有防丢和寻物功能可以体现UWB的价值,也就是其定位服务的应用仍比较局限。但未来却难以预测,就像当年爆火的iPhone 4一样,很少有人记得前三代iPhone什么样,又被如何评价。等到AirTag 2、AirTag 3或更多硬件产品和软件功能出现,一代产品的能力也就不再重要。 换句话说,如今芯片、产品和服务的试水,或只是铺垫,为铺一张更大的网。 以量为主,造一个雪崩效应 前文提到,”Find My“网络的建立提炼出了一个重点,就是以网状结构来打开市场。也就是说,要UWB形成规模化应用,首先得把量提上去。只有更多的节点,更大的网络,才能支持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发布的报告,预计2022年结束时,全球UWB市场出货量将超过3.167亿台。报告指出,COVID-19大流行和工业4.0趋势推动了中国市场对UWB的需求,同时报告预测,UWB技术将集成到照明、企业Wi-Fi接入点,并将用于公共区域的室内导航中。 UWB出货量趋势(图源:Techno Systems Research) 如今,苹果将U1芯片内置于无线耳机盒内,相比手表将带来更大的出货量。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只有把设备的数量提上去,让更多人接触到它、用它、对它提出要求、催它更新,它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蓝牙、Wi-Fi过去都以此方式在发展,所以这点或也适用于UWB技术及配备该技术的设备。 在C端市场,消费者普遍认为UWB的存在还有些尴尬,毕竟在目前看来,它所提供的服务还并非刚需。但乔布斯生前提到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因为消费者并不清楚现在科技的发展水平,他们并不知道科技可以干什么,也不能预测下一个改变整个行业的突破口在哪里”。 这可以理解为,苹果对于UWB的布局,在C端市场或与B端市场的思路不同,因为B端的企业会做调研和分析,使需求更加理性,但C端的消费者更注重感官体验,需求更为感性。也意味着,在未来,苹果除了Find My,更有可能衍生出Operate My、Connect My等具有交互式会话的应用。而种种可能的前提,都基于过去和现在积累下来的设备量。 同时,从苹果对NI的构想也可见,UWB已有新的功能在等待被实现,并且更符合智能化的未来。而对于UWB技术本身来说,更有智能车钥匙、UWB雷达检测、智能家居等应用及场景在等待其进行探索,前途无可限量。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看IoT股半年报,哪些领域有前景,哪些领域画大饼?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Charles 前不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讲话提到,“活下来,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变成热点话题。随即而来的,便是隔日A股市场的暴跌,仿佛凛冬将至。然而,在暴跌之后,许多上市公司也纷纷公布了半年报,其中也不乏有着亮眼业绩的公司。通过统计IoT企业半年报的营收,笔者发现,在寒气吹来时,还有许多领域能够继续发光发热。 这篇文章,就从芯片、通信模组、RFID+传感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软硬件、定位地图、工业级智能终端、消费级智能终端、软硬件集成商八个方向来解析AIoT行业,从财报中看看哪些领域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仍能继续赚钱。 0 1 IoT芯片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芯片行业的大力支持,芯片产业的国产替代也正在进行。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发现,在物联网芯片领域来说,低端芯片在同一品类会出现多家竞争企业,从而导致价格战,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像比较卷的蓝牙芯片市场,中科蓝讯、博通集成、恒玄科技等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都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甚至扭营为亏。 中科蓝讯2022年半年度报告 从半年度财报来看,芯片中亮眼的领域有两大类,其一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端芯片,如工控、汽车、人工智能等芯片,如铖昌科技(车用射频芯片)、国芯科技(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复旦微电(安全识别及FPGA芯片)等等。说明对于高端芯片,市场仍有许多的发展空间,当公司有能力提供成熟产品时,能够很快的打开利润空间。 复旦微电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而另一个利润有大幅提升的领域仍未受到许多关注,便是SoC芯片领域,代表股票有澜起科技、晶晨股份、纳斯达等,其上半年的利润都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SoC芯片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壁垒,入局者并不多。二是在产品端对于SoC有庞大的需求,希望借此整合芯片,提升芯片的计算速度。 澜起科技近年来利润表(按季度划分) 晶晨股份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0 2 通信技术 从整体来看,通信技术属于越来越卷的行业,随着技术的成熟,4G、5G技术纷纷落地,各大模组商开始了白热化的竞争。以蜂窝通信模组为例,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市场上只剩下移远通信、广和通和美格智能三家模组商保持着盈利,其中移远通信靠着LTE模组、车载模组、5G模组、智能模组等业务量的提升,以及天线、ODM等新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获得了比较高额的利润;而美格智能仅披露其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有大幅增长,未具体说明增长产品类型。 移远通信近期利润表(按季度划分) 相比之下,高新兴、有方科技、日海智能等在模组行业处于弱势的企业,其财报上反应出来的形式不容乐观,其中日海智能更是变成了ST股(被进行退市风险警示的股票)。 可见,对于成熟的通信技术行业,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只有相对头部的企业能够保持自身的利润,而处于后排的企业,很难获得利润,甚至可能面临不断扩大的亏损。 当然,通信技术行业也不是没有增长的情况。比如三维通信所代表的卫星通讯模块商,其净利润环比和同比都增加了2倍。猜测其原因,可能跟某些大厂最近在手机中添加卫星电话模块有关。 三维通信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还有一个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新兴势力,就是光通信了。该板块内的公司有新易盛、中天科技、烽火通信等。尤其是其中的中天科技,其主营业务中海洋电网电缆建设和光通信及网络业务在净利润上实现了大幅增长,为该公司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中天科技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总的来说,对于通信技术这个成熟度高的行业来说,关键词有两个,头部效应和新兴应用。拥有这两个标签的企业,过得都不算太差。 0 3 RFID/传感器 其实这个章节应该分成两个板块来分析,但在物联网中,RFID和传感器同属于感知层,且上市企业并不多,故把这两个板块合并起来进行分析。 对于RFID和传感器来说,营收有大幅增长的是以雷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如国睿科技、华工科技等。其相关行业为汽车行业,说明对于传感器来说,智能化汽车市场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 国睿科技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细看RFID企业,其中新大陆(数字人民币)、天喻信息(智能卡)、金溢科技(智能停车场)等RFID应用领域仍能保持较为可观的盈利。 总的来说,从财报来看,RFID和传感器领域这半年度的业绩并不亮眼,属于是受到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的行业。 0 4 定位/地图 这个板块的个股业绩可以说是更加耐人寻味,大多企业的业绩是负增长甚至净利润为负,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保持盈利,如海格通信和合众思壮。 海格通信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而这些股票,在前段时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炒作。无独有偶,也是因为华为的“向上捅破天”。 0 5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软硬件 虽然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软硬件各是不同的技术领域,但同属于物联网的应用层。且不同公司的业务都在各个领域有些交集,故将其整合为一个板块来讨论。 人工智能领域,其实可以拿出来单独聊聊。近年来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已经从向往转向怀疑,而每况愈下的财报更是给这些公司雪上加霜。比如商汤科技,日益扩大的同比亏损让人们逐渐怀疑AI是否有商业变现能力。 商汤科技营收趋势(FY:年度;H1第一季度) 再看在A股上市的云从科技,曾经喊出“预计2025年实现盈利”的豪言壮语,然而,在大环境不好的今天,半年报上不仅净利润没有改善,其营业收入也开始下滑。 云从科技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再来看看比较亮眼的应用层领域。赛意信息是一个,其主营业务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泛ERP,笔者联想到一个前几年很火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只能说虽然近年没有将口号喊出来,但背后仍有许多企业在不断努力,现在也到了开始收获果实的时间了。 赛意信息2022年半年度报告按产品收入统计 该板块内的头部公司,也难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即便是NLP领域和语音处理龙头科大讯飞,在这半年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科大讯飞2022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 在云网边AI领域,为数不多能保持一定利润增长的企业,多是以B端客户为主要客户的公司。 0 6 工业级智能终端 工业级智能终端,很多时候赚的是辛苦钱,利润并不高,但总归有一些。在这次统计搜集的93家以工业级智能终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中,仅有13家净利润为负,也就是说有85%以上的工业级智能终端是在赚钱的。而亏钱的大多数都是江苏北人、机器人、华中数控等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公司。其主要原因显而易见:需要高额的研发投入。不过从财报来看,这些工业机器人公司的订单都有明显增加,同时机器人的生产周期也较长,故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业绩不好。 在工业级智能终端中,业绩相对比较亮眼的也有两块,一个是生产车载智能终端的公司,如移为通信、万通智控,说明在这几年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势头下,许多上游企业也在纷纷收获利润。 移为通信近期利润表(按季度划分) 另一块,也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就是工业仪表领域,其中万讯自控、许继电气、新天科技等公司,同比净利润皆有一定的增长,而环比净利润均有大幅增长(可能是由于季节性变化所导致)。主要涉及的行业为电力能源行业,也是属于近年来正被大力发展的产业,其发展所带来的利润也从能源端逐渐辐射至工业仪表终端。 许继电气近期利润表(按季度划分) 0 7 消费级智能终端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消费类芯片砍单潮,好像还没有蔓延到消费终端上。在国家大力推动家电品类消费的环境下,许多消费类企业都交出了一个差强人意的成绩单。其中领头的便是美的集团。 美的集团近期利润表(按季度划分) 作为传统家电的老龙头,美的集团在物联网终端的布局逐步增加。从财报上来看,仍能保持一定量的增长。对于这种体量巨大的公司来说,实属不易。 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些相对小型的小家电类公司在今年有不少获得了不错的利润。比如创维数字、华帝股份、实益达、朗特智能、嘉禾智能、极米科技、立达信等等,在业绩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可能对于这些相对体量不大的公司来说,更容易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定位市场,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圈”。 0 8 软硬件方案商 阳光之下无新事,对于软硬件方案商来说,关键词仍是最近市场中较为火热的概念:车联网、智能制造、能源光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浮现出许多业绩大增的个股。如中科创达、亿联网络、智莱科技、天准科技等,这些公司的业绩都很好,而它们的共同点是海外业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亿联网络2022年半年报按产品、地区分类 这说明,在国内市场高度内卷的今天,如果能成功打开海外市场,也不失为一个获得丰厚利润的方式。 0 9 总结 纵观所有IoT上市公司,我们不难发现,能够收获大量利润的公司都是近年来踩准发展趋势的公司。高端芯片、新能源车、能源、光通信与卫星通信、小家电消费、产品出海等等,不仅是物联网行业的热点,也是近年来整个科技行业的热点。通过财报,可以发现最近这一两年来发展好的行业和领域,并辅以我们对未来的形势做出一个模糊的预判。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是非常明确的:高端制造和产品出海。一个是利用技术形成一定的壁垒,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另一个是通过我国完整的产业链去获取海外市场,增加销售量。这篇文章,笔者只是简单的对比了利润增量这一个参数,但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还有很多的机遇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各项数据来总结出规律。如对更多的物联网上市公司的各项数据指标感兴趣,那9月22日《中国境内IoT产业上市公司全景分析报告》,会是了解信息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凡据此购入者,概不负责,盈亏自负!)

摩登3测试路线_我是如何入门成为一名射频工程师的?(2)

在调试了收发信机半年时间后,对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总算有了大概的了解,不过也仅仅限于了解,碰到退货维修件还是有很多难点搞不清楚,更别提做射频设计了。不过也有好的方面,公司的几个优秀的同事都是我们学校出来的,有的在大一的时候已经进了射频实验室,常见的电路设计已经没有问题,搞射频的动手能力都相当强,为人也比较热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很乐意与同事分享,所以我很感谢我的同事。 记得一次公司从深圳某公司买了200套1W和100套5W的数传电台,我和同事负责测试验收工作,几十台的灵敏度都不合格,指标不到-70dbm,两种电台收发芯片都是用的TI的CC1020,1W放大器LNA和预放都用的R25(2SC3356),末级放大器用的东芝的一款1元左右的放大器,5W的末级功放应该是用的三菱的RA07H4047M功放模块。当时我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同事那边学来的,测试设置也是同事搭建好的,根本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查问题更是无从下手。和原厂沟通后,对方总工要求将电台寄回去查查具体原因,但是由于时间紧,客户催得急,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深圳差旅之行,对于我们来说,从没有去过深圳,更没有去过华强北,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去见识一下。 第一次出差坐飞机去深圳还是挺开心的,反正有同事在,我对这次差旅也没有多少压力,后来我每次出差都是挺开心的,几乎每次都能很顺利的完成任务,下班了就出去玩玩。到了供应商公司,接待还是挺给力的,可见公司每年的采购额还是相当可观。到供应商公司后,把有问题的模块给供应商总工进行了灵敏度测试,确实不到-70dbm,不过测试的方法不同,采用的是加衰减器的方式测试的,(当时看觉得也没啥问题,回到公司就被问到射频泄露怎么办,怎么没有加屏蔽措施,可惜我连泄露都不知道。。。。),然后怀疑是程序的问题,只见他打开keil,比对了一下寄存器设置,调试更新了一下代码,再然后重新测试,居然好了!我和同事都觉得很神奇,这难道就是软件的魅力,这才是高级嵌入式工程师的能力,软硬件都精通,不过他没有透露具体怎么配置的,只是说代码有问题,我们总结下来就是这个人太小气了。。。。现在想来应该是有一级R25 LNA没有打开,前级放大之后L型或者一字型走线泄露到芯片接收输入端口导致灵敏度特别低。控制高频三极管的方法就是通过GPIO控制它的基级偏置,以polling的方式进行接收,如果接收到信号则打开放大器,如果没有则关闭,同时还是一个不错的低功耗方案的选择呢! 后来由于公司的采购量增大,客户要求降价,但是供应商的价格却谈不下来,年采购量要大于5000套才能有一定的降幅,一年采购就得花几百万,毕竟公司体量就这么大,所以老板觉得自己做比较划算。也就有了后来的研发,所以我是从生产焊接-测试-调试-维修-研发,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前后经历了2年多时间,这段时间完成了我从学生到打工人的转变。 所以现在好多人都在说进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从我个人的考虑来看,各有各的好处,我在小公司变得特别全能,什么事情都能干,我的同事们也是多面手,后来在大公司确实研究的深了,可以和行业内的大佬直接交流,遇到问题必须找到root cause ,一连几个月都在干一件事情,但是就业面也窄了,纯粹做射频工程师,或者纯粹做汽车电子工程师,对个人发展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建议要做多面手,射频我很精通,基础硬件设计,常用运放电路,DCDC设计,EMC,高速电路等等都玩得转,这时候就业面就非常广,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实在不行就做Layout工程师,资深的工程师收入也是很可观的,不过信号完整性的知识你得会,能看到这里也不容易啊,全是文字,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分享还会继续。。。 有同学留言说分享一点EMC知识,会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