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平台开户

摩登3娱乐登录地址_伴随社会快速发展医疗行业的智慧化改造步伐正有条不紊的前进着

伴随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医疗行业面临转型。作为备受关注的民生领域,近年来在老龄化趋势下医疗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传统医疗资源短缺、医护人员不足以及设施建设不完善,“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众人。同时,人们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要求的提出,共同呼唤着医疗行业的升级转型。在此背景下,为破解上述难题,满足新时代医疗需求,发展医疗科技、开展智慧医疗逐渐成为行业主诉求。一方面,我国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通信等技术,让医疗水平和服务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加速推进智慧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医疗行业的智慧化改造步伐正有条不紊的前进着。 随着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入,医院等需求方对于智慧医疗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报告分析,在政策的加持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双层推动下,智慧医院将逐渐从信息化建设走向数智化建设。国家卫健委加速智慧医院建设。智慧医院管理场景的服务角色包括医院内管理者、院内药房药师、医院信息科、病案管理人员等。目前,我国电子病历应用广泛但深度不足,其核心难点在于病历的非结构化以及描述语言的不统一。当前三级医院承接了我国57%的就诊人数,由于一、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与就诊人数严重不匹配。而通过辅助决策系统、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等产品,有机会实现缩小医院间的医疗差距,并提升各级医院的诊疗效率。尤其在国家政策导向医院转型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以公立医院为首的医疗机构亟待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AI技术,可帮助医院优化运营方式,寻找潜在的数据风险。 智慧医院涉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多个学科,其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和优化中国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优化后的医院管理流程可以从单纯的医疗为主,逐步过渡到预防、保健、康复为主,实现医院管理的服务人性化、医疗智能化、管理精细化。高效、高质量的智慧医院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随着智慧医疗的快速推进,适老化新要求也被正式提出。作为医疗行重点服务的人群之一,老年群体目前在我国数量庞大,智慧医疗的快速发展虽然便捷了很多人,但却对老年人“不太友好”。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而智慧医疗的发展又减少了医院的人工服务,这使得老年人就医变得困难。 当前阶段的智慧服务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实现了医疗机构诊疗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模式标准化。除此之外,智慧服务在智慧护理及慢性病管理方面逐步发力,通过智能软硬件方案赋能各个医疗环节,提高医院运营效率。随着新一代病房通讯交互系统上线,患者可以实现与医护人员的实时双向对讲。病房通讯交互系统涵盖病房呼叫和临床信息管理两大体系,支持智能呼叫、信息发布、可视门禁、护理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多重功能,实现了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无缝对接,初步实现病房信息化。 从技术层面进行改进。可以考虑加入或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就医平台和远程就诊系统。综合考虑到老年人学习能力较低等问题,将智慧医疗应用设计足够简洁,多添加一些一键直达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到老年人一些问题,如老花眼、手脚不便等,放大应用中的字体,优化实际应用操作。从生态层面进行建设。智慧医疗的适老化改造,除了要医疗机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未来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将医疗、养老、物业等服务整合,居民小区设立老年人生活指导中心、银发顾问、老年人生活指导员,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全周期的助力健康老龄化。

摩登3内部554258_聚焦细分领域,LoRa引领产业新生态:专访星纵智能郑渊瑞

在目前国内物联网领域庞大的赛道上,有各式各样的玩家,大家都希望能在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纵观近几年的发展,LoRa企业是整个IoT赛道中表现的最为耀眼的一个群体。行业碎片化,是物联网行业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应用场景及客户规模都非常分散。因此,多终端、多技术的融合,将会是物联网企业的一个大趋势。而LoRa技术在解决多样性的物联网需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包括LoRa的各种不同的模式,LoRa的自由组网,能够在众多垂直行业受到用户的青睐。星纵智能创立于2011年,深耕LoRa®技术领域十多年,自主研发多条LoRaWAN产品线。星纵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LoRa®技术,并将基于LoRa®技术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办公等领域。智能化时代,LoRa®技术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LoRa®技术如何融入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湾区物道』的第35期,本期访谈我们对话了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厦门星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渊瑞先生,郑渊瑞先生拥有15年物联网相关从业经验,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本次采访,他分享了对LoRa®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思考,希望给企业带来更多启发和价值。 郑渊瑞 | 星纵智能副总经理 ◈  厦门星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物联网行业资深专家,拥有15年物联网相关从业经验。 Q:2021年12月,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批准LoRa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这一举措对LoRa技术与行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A:经过ITU标准化部门的立项和批准实施,LoRaWAN®得到了全球ICT产业最权威的国际组织的认可,其国际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是LoRa®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也为LoRaWAN®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据LoRa®联盟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173家采用LoRaWAN®标准的网络运营商,其中包含了不少公共网络和社区开放网络运营商。仅从国内市场来看,LoRa®也已形成了完整且蓬勃的产业生态,产业链企业数量已超过2000家。在ITU的影响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采用LoRaWAN®标准的网络部署。 Q:星纵智能在LoRa技术与产品上有哪些优势? A:星纵智能是一家专业的物联网产品提供商,多年来始终以前沿的物联网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用匠心产品及优质服务,赋能各大领域物联网升级改造。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在智慧园区、楼宇、教育、办公、农业等场景化的LoRaWAN®产品解决方案。星纵智能LoRaWAN®产品主要包含基站网关、传感器、智能终端、数据采集器&控制器、无线数传终端DTU。 LoRa®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低功耗、传输距离远,易于建设和部署。星纵智能通过人性化的产品设计、电池供电方式让各个场景的物联网改造升级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丰富的产品线也为智慧园区、办公等场景提供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 在LoRaWAN®产品上,星纵智能参与的是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可以说一直都走在行业前沿。我们于2019年加入LoRa联盟,成为了其中国工作组成员,和世界顶级物联网企业共建LoRa®生态。目前,星纵智能的LoRaWAN®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办公、智慧建筑、工业物联网、智能公用事业等场景,以优越的稳定性、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深受海内外客户认可。 Q:就物联网应用领域,LoRa目前是否应先有所专攻? A:低功耗、远距离传输,让LoRa®技术从诞生起就备受物联网市场的关注。 早期,LoRa®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智慧表计、市政管理、智慧消防等行业,近年来逐步拓展至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军工、人员/资产定位、环境监测等多种细分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 LoRa®产业链。 我们可以看到,LoRa®应用开始由早期的“广撒网”的策略,逐步转变为利用自身优势聚焦于各个细分行业。 通过这些年的项目落地,佐证了LoRa®技术在小场景、自组网场景,如园区、楼宇等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聚焦于细分行业,持续开拓新的应用行业,是LoRa®基于当前市场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策略的选择。 Q:疫情阴霾未散,《国家十四五规划》、深圳市政府制造强市建设政策等均提出,巩固稳定实体经济,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此背景下,LoRa技术如何融入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A:在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中,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位列第一。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要求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强行业标准研制,支持建设集聚区。同时,深圳将加速推进网络与通信行业融合终端在工业互联网、医疗、教育、超高清制播、车联网等领域落地实施。 LoRa®为低功耗广域网 (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 LPWAN) 通信技术的一种,其兼顾低功耗及远距离双重优点,并使用免牌照的频段,与其他LPWAN 技术相比成本较低,再加上低数据量传输,非常适合智慧园区落地应用。 按《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将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盐田、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合理划定先进制造业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这对LoRa®技术融入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星纵智能打造的基于LoRaWAN®技术的“智慧园区产品解决方案”,运用LoRaWAN®产品及技术对产业园区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了园区智慧化的效率和进程。星纵智能将园区由面到点进行全方位划分,在智慧办公、智慧楼宇2大板块全面发力,通过LoRaWAN®传感器、LoRaWAN®节点控制器、LoRaWAN®基站网关、星纵云(App)等系列产品,使园区环境舒适度、资产安全、安防水平等重要指标得到有效提升,助力传统园区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Q:星纵智能目前的重点布局在哪些方面? A:星纵智能目前重点布局在智慧园区、智慧办公、智慧楼宇、智慧教育等领域。比如我们今年入驻的厦门新总部大楼,就应用了我们的AIoT产品实现了对大楼的控制。包括大楼照明系统(每层楼内,我们都部署了情景面板,灯光控制器,开关面板;通过自主开发的基于LoRaWAN®的Milesight D2D功能,实现了对灯光的灵活控制)、通风系统控制、会议室预约系统(用会议室电子门牌+空间人数传感器让会议预约更便捷,资源分配更合理)、环境监测系统(使用AM319室内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各个区域的环境参数)、大楼门禁安防系统、灌溉系统等。我们正在为这栋大楼构建数字孪生体,让它更加绿色、高效、智慧。 接下来,星纵智能将以“感知构建数字空间”为主题,在深圳宝安国际会展中心(展位号:17号馆B13)展示LoRaWAN®基站网关、LoRaWAN®控制器&无线数传终端、LoRaWAN®传感器、LoRaWAN®智能终端,5G终端等全系列产品,以及智慧农业、智慧办公、智慧楼宇、智慧教育等产品解决方案,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赋能AIoT产业升级。期待与您共赴这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交汇的盛宴!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Avia Solutions Group董事长Gediminas Ziemelis:未来3年客运航空可持续发展面临10大挑战

都柏林,爱尔兰, May 19, 2023 (GLOBE NEWSWIRE) — 近年来,确保可持续运营已成为航空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如此,这个变化莫测的行业面临着多重挑战,而这些挑战可能会成为航空公司努力提高盈利能力的掣肘。 虽然导致航空业困境的因素不一而足,但某些关键问题可作为罪魁祸首加以强调。 高杠杆率和高负债的航空公司将面临更高市场利率 近年来,航空业经历了航空旅行需求的显著下降,导致许多航空公司面临财务亏损。 为了在此期间维持运营,航空公司债台高筑。 然而,这种债务的增加使得贷款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剧,导致航空公司的市场利率越来越高。 除了疫情对行业的影响,燃油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等其他因素也导致许多航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这些因素使得杠杆率高的航空公司越来越难以盈利和偿还债务,从而引发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 诸多因素合而为一,致使负债累累的航空公司现在面临更高的市场利率,这可能会令其财务困境雪上加霜。 保险成本大增——战争风险加剧可能会抬高保费 由于地缘政治风险愈演愈烈,航空业正努力应对不断上升的保险成本。 如主要保险公司所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租赁给俄罗斯运营商的约500架飞机仍被困在俄罗斯。 由于俄罗斯政府拒绝归还飞机造成的不确定局势,保险公司正面临潜在的负债问题。 因此,据业内消息人士称,保险公司正努力评估所涉及的风险水平,由此所带来的大范围潜在损失估计高达300亿美元。 该不确定性可能会推高航空公司的保费,从而影响整个行业。 乘客不会忘记索取航班延误赔偿,这将影响航空公司的计划外成本 欧盟261/2004条例规定,遭遇延误、取消、超额预订或拒载的乘客可获得赔偿。 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条件,受影响的乘客可能有资格获得每人250欧元至600欧元不等的赔偿。 新冠疫情之前,欧盟满足赔偿条件的航班延误率占所有航班的1.5%,平均每个延误航班的赔偿金额为375欧元。 2019年,欧盟航空公司共运送旅客11.2亿人次,其中有170万架次航班延误,合共造成63亿欧元赔偿。 目前只有10%的受影响乘客直接向航空公司或通过专业服务公司(如Skycop或Airhelp)提出投诉。 然而,由于在新冠疫情之后,航空业面临着运力短缺和其他挑战,该数字预计将大幅攀升。 因此,可索赔的延误航班数量占比可能会从1.5%增加到5%,这可能导致总计200亿欧元的赔偿。 LEAP发动机面临的挑战将对停飞飞机和运力短缺产生更大影响; 根据我们的内部研究,目前,航空业运营着1397架配备LEAP-1A发动机的A320neo飞机,共计3080台发动机,平均每架飞机2.2台发动机;以及1043架配备LEAP-1B发动机的波音737 MAX飞机,共计2338台发动机,平均每架飞机2.2台发动机。 为了养护这些发动机,LEAP-1A和LEAP-1B发动机在全球分别拥有21处和22处检修及维护站点。 然而,2020-2021年有1.6万架(相当于机队总数的60%)飞机停飞,导致高达六成的LEAP发动机维护延期。 因此,现在43个站点均存在巨大的养护缺口,导致发动机维护等待时间长达9-10个月,这可能会扰乱航空公司的运营。 2023-2025年期间,OEM生产及供应链中断将导致飞机运力短缺; 新冠疫情对航空航天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Boeing和Airbus等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生产和供应链均受到严重干扰。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和航空旅行需求的减少,OEM已将生产水平较疫情前削减了近一半。 然而,这导致飞机运力短缺,阻碍行业的复苏进程。 减产影响到供应链中的5000多家供应商,他们均不得不在疫情期间减少产量。 受此影响,航空航天工业预计需要2.5-4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生产水平。 这种长期中断可能会给行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带来严重后果。 2020-2021年,飞行学员计划的取消和现有飞行员按计划退役致使2023-2024年飞行员短缺及航空公司成本快速增加; 航空业对新飞行员有着持续需求,因为每年约有3%的飞行员退役。 然而,新冠疫情令所有的飞行员计划要么被推迟,要么被取消,从而对行业造成重大挫折。 因此,如今飞行员短缺问题严重,导致成本迅速增加。 据估计,航空业在10年内将面临30万名飞行员的短缺。 预计这种短缺将带来重大挑战,尤其是对飞行员预期缺口最大的印度。 新冠疫情后预订维护、修理和大修 (MRO)时段成难题,盖因原定维护安排被推迟 新冠疫情引起的另一大问题是全球飞机MRO服务需求大量积压。 航空旅行需求空前减少和许多飞机停飞导致定期维护被推迟或延期。 尽管如此,随着航空旅行需求开始恢复,并且航空公司也恢复全面运营,预订MRO时段以对飞机进行必要维护的挑战已经显现。 许多航空公司发现MRO设施已在满负荷运转,所以等待时间很长并可能造成航空公司运营中断。 这种维护需求的积压预计会持续一段时间,从而形成对航空业努力复苏的障碍。 由于存在维护延期,为V2500和RR发动机寻找维护时段也面临挑战 由于需求多、空位少,使用V2500和RR发动机的航空公司在安排发动机维护时也面临困难。 尤其是对于拥有大量此类飞机的航空公司而言,这无疑形成了棘手的局面。 缺乏可用的维护时段已迫使航空公司停飞部分飞机,导致运营中断和收入损失。 除财务影响外,这种情况还带来安全问题,因为延迟维护会损害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可能在未来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绿色航空的ESG要求中期内并未消失 2022年10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41届大会于蒙特利尔举行,这标志着航空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会致力于实现一个“长期远大目标”(LTAG),即到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使得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成为航空业可持续发展对话的焦点。 要实现雄心勃勃的LTAG颇具挑战,但它有可能鼓励航空公司加速开发和采用更环保的飞机燃料和其他技术改进,以实现脱碳飞行。 这需要在全行业思维模式、研发投资以及航空公司、制造商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方面实现重大转变,才能达成这一长期目标。 新冠疫情之后,受备件、MRO服务和飞机租赁债务的影响,一些飞机仍会继续停飞,这将产生运力需求 在行业充满挑战的形势下,航空公司被迫筹措更多债务来为运营的各个方面(如备件、MRO服务和飞机租赁)提供资金。 然而,未偿债务的增加可能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一些航空公司可能难以偿还债务,从而不得不停飞部分飞机或减少航线,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样就会导致运力下降。 内部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行业的未偿债务已跃升逾20%,达到3000多亿美元。 为筹集资金,今年迄今为止,全球航空公司的债券和贷款合计已达630亿美元。 

摩登3平台登录_全面屏方面,使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手机在2022年下半年迎来一波发布小高潮?

这款芯片很难订到货,我联系原厂都没找到,你能帮我找到货吗?”在近日深圳的一场电子展上,不时会听闻此类问询,缺芯的焦急感瞬间充斥于交谈中。若再穿梭于展台间,消费电子芯片局部过剩的讯息又不绝于耳,动辄百分之八九十的跌价更是令人咋舌。 缺芯的暴涨和暴跌、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蓝海和泡沫,矛盾感交织在半导体市场当中,也折射着芯片供应链和交易市场的复杂。 价格的异动将中游的芯片分销体系带到大众视野,尤其是模拟芯片和MCU的现货价抛物线备受热议,“去年有的品类从几十元飙升到上千元,还是有人要,今年有的芯片跌90%以上也卖出不出,”一位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是因为囤货炒作,由于价格传导存在滞后,今年需求下滑后明年可能还会下降。” 而波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中间的现货商,上游产能建设的周期性和下游的需求萎缩都影响着芯片走势。比如存储芯片的期货属性强,本身周期性特别明显,产能扩张后供大于求就会出现价格下降,在产能过剩时又进入下一轮工艺升级迭代,周而复始。 同时,下游终端需求则牵动着产业链神经,今年订单减少、库存高企、消费疲软,令供需的天平继续倾斜。 叠加上疫情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两年多来,芯片产业的各类预测难言长久,一直都在动态修正中。震荡着来到2022年,结构性缺芯已经成为常态,整个半导体市场的分化现象也愈发明显。 “TI(德州仪器,模拟芯片龙头)、ST(意法半导体)、瑞萨、还有中国台湾厂商的芯片,去年涨疯了。之前就像中彩票一样,很多人一盘料就赚一套房子,只要押对料。今年其实是回归到正常市场,所谓的下跌是此前的炒作行为带来的。”前述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负责人谈道。 其中的“很多人”更多的是指层层分销商、现货贸易商。在芯片的销售渠道体系中,主要包括原厂直销、授权分销和独立分销的方式。而原厂芯片的出货路径各有不同,中间有代理商、贸易商、独立分销商等多种类型的销售角色,如毛细血管般铺开。 一般而言,原厂和客户有长期供货的计划交易,龙头企业和原厂往往直接建立联系,同时原厂也有固定的代理商帮原厂铺货,但是市场上仍会有现货需求,因此也会出现第三方的分销商。 不可否认,当下的智能手机正逐步变成一个有魔力的小盒子。 一方面,当屏幕熄灭,无论哪个品牌,正面几乎一致,形态上也几乎相同,这趋势基本上是由于「智能手机」崛起带来。 而在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变大,它占据了我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大部分时间。 智能手机的形态正变得一致,逐步扮演成互联网入口与网络内容容器,当屏幕亮起来的时候,它的吸引力才会凸显出来。 屏幕几乎影响了智能手机的形态,也影响了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和方式。 从 3.5 英寸的小屏幕,到 7 英寸的大屏幕,限制屏幕再次变大的并非是工艺,而是人们的手掌,再大下去就握不住了。 但这并没有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取自于书本,想要拿住更大的屏幕,「折叠」成为目前可行的方案。 自三星在 2019 年发布折叠屏手机,短短 3 年时间,折叠屏已不再是人们口中的花瓶,而逐步变成了与其他 Android 旗舰似的「全能」产品。 国产折叠屏,后来居上 折叠屏其实只解决了如何能握住更大屏幕的问题。 从实体按键到全触控屏幕,屏幕大了,交换的信息也从单一的文字逐步转换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此时,更大的屏幕往往会有着更大的优势,去呈现更多的信息量。 自研芯片、计算摄影、游戏性能惊艳、影音效果拉满……闭上眼睛,回忆2021年所发布的旗舰智能手机,想要换机的你可能会迷糊:面对这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语,到底买哪款手机? 为抢占华为缺席的高端市场和品牌上攻,手机厂商们不断提升配置和引入新技术。“从整体市场看,中国的手机行业已经完成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手机供给从短缺变成过剩。”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王赤坤说。 在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的成熟手机市场,持续提升性能仍是各大智能手机厂商增强现存用户黏性、吸引其他品牌用户的必要手段。那么,2021年手机厂商通过哪些方面来提升产品性能和吸引力? 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2021年大家提的主要是高刷新率、游戏高帧率和计算摄影,5G的东西暂时不怎么提了,主要还是提升用户体验,这些都是用户可以切实感受到的。” 而旭日大数据董事长孙燕飚认为,智能手机的技术创新已经达到天花板,摄像头、屏幕、电池等元器件经过多次迭代,再想进行大幅度创新难度大。“很多技术创新更多是来自于供应链创新,而供应链创新往往没有壁垒。”他表示,自研芯片和折叠屏手机是2021年智能手机行业的两大创新点,也将是行业2022年的技术发展方向。 王赤坤表示,当手机行业发展红利消失,各大玩家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下拼杀,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相机、外观设计、处理器、屏幕和电池续航等因素是用户购买新机时最为关注的指标,因此,手机品牌在推出新机时也多以上述性能优化为主要卖点。 作为常规升级的必选项,处理器、外观设计、电池容量等自然是手机厂商们发布会上的介绍重点。复盘2021年智能手机的技术发展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总结一番。 在全面屏方面,使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手机在2021年下半年迎来一波发布小高潮,比如中兴Axon 30 5G、小米MIX4、三星Galaxy Z Fold 3。屏下摄像头技术虽然被认为是实现全面屏的终极演进方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待解决,因此还没有迎来大规模商用普及。 在屏幕刷新率方面,安卓旗舰机型普遍已升级至90/120Hz高刷新率,部分机型(如Redmi K30至尊纪念版、iQOO Z1)已启用“电竞级”144Hz刷新率,在滑动、页面切换以及游戏过程中画面更为流畅,有效提升了动态观看体验。 而高刷屏(高刷新率的屏幕)是“电老虎”,配合着手机屏幕高刷新率日益普及,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成为2021年手机行业最热门的新名词之一。这种技术可以根据显示内容实现自适应刷新率,降低屏幕的功耗,或许在不久的未来,LTPO技术能让手机屏幕进入“自由高帧时代”,目前只有三星Note20 Ultra、三星S21 Ultra、一加9Pro、OPPO Find X3 Pro等少数机型采用了LTPO技术的屏幕。 在以往不被重视的触觉反馈上,随着游戏触感、动感视频等应用场景被逐渐开发出来,触觉反馈效果更佳的X轴线性马达从高端旗舰也在2021年开始“下沉”到中低端手机,Redmi Note 10系列、OPPO K9s是其中的代表。瑞声科技电磁传动产品线副总经理丁祥表示,X轴线性马达成本已经降至以往的一半,现在可以说是X轴线性马达的高速发展期,很多内容的加入让整个生态真正变成了可以无限延展的场景。OPPO发布了旗下首款自研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和首款折叠屏手机,并把折叠屏手机的价位拉至史上最低。借助这套技术“组合拳”,OPPO或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 12月14日,OPPO正式发布首款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据悉,该芯片为影像专用NPU芯片,也是全球首个采用6纳米制程工艺的移动端独立NPU,在四个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强大的AI(人工智能)计算能效、行业领先的Ultra HDR、无损的实时RAW计算,以及最大化传感器能力的RGBW Pro。 OPPO创始人陈明永在发布会上说:“2019年,我提到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信念,勇于迈进研发深水区,构建最为核心的底层硬件技术。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说,自研芯片就是研发深水区。” 而OPPO把这款芯片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命名,也隐喻了其攻坚自研芯片的决心。自此,OPPO成为第四个拥有自研芯片的国内手机厂商。 事实上,华为“断芯”后,各大国内手机品牌都开始加速芯片布局。其中,小米、vivo自研的均是ISP芯片,同样注重提升影像表现能力。那么OPPO的NPU芯片与友商的ISP芯片有怎样的区别? 一位OPPO造芯的相关人士表示,首先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是一款影像专用NPU,其AI能力是传统ISP所完全不具备的。其次,只有影像专用NPU可以解决目前ISP通用算力不足的难题,这是未来影像发展的主流方向。最后,行业里其实对于ISP没有一个共识,只要参与了影像的某一个处理环节,就可以把它称作ISP。影像专用NPU核心是通过AI的能力参与到影像处理中,做最擅长的事情,解决目前主芯片解决不掉、但又是痛点的东西。 “在目前扶持国产芯片的大环境中,各手机厂商验证国产芯片的力度很大,而OPPO是其中很努力、积极的一个。验证国产芯片需要手机厂商使用、改进,并最终实现应用。手机厂商造芯片的好处在于自研自用,并且出货量越大就越具备优势。此次OPPO的6纳米NPU芯片投入很大,不过还要看后续是否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分析师张亚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那么,芯片实现了零的突破后,手机厂商距离自研SoC(系统级芯片)还有多远?张亚表示,研发SoC芯片的难度很高。首先消费电子是一个迭代速度很快的应用终端,高通、联发科等成熟厂商的芯片迭代速度(每年都要出新产品)和研发速率是很快的,因此与其竞争的难度很大;其次做高端SoC芯片的资金成本很高,前后的研发投入会达到数亿美元,但是做低端SoC的意义又不大。而且造芯片需要设计商跟代工厂之间有密切的合作,才能良性循环下去,否则一旦流片失败,之前的投入就打水漂了。

摩登3官网注册_卷曲屏、伸缩屏等新型屏幕的智能手机,带来手机屏幕新的一波进化?

9月4日电,三星电子3日表示,公司正在研发卷曲屏、伸缩屏等新型智能手机。三星电子MX事业部战略产品开发组组长、副社长崔元俊(音)当天在德国柏林出席2022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时表示,公司长期考虑研制卷曲屏、伸缩屏手机,将在有十分把握时推出新型手机 三星电子 MX 事业部战略产品开发组组长、副社长崔元俊(音)当天在德国柏林出席 2022 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时表示,三星正在积极研发新概念智能手机。崔元俊说,公司长期考虑研制卷曲屏、伸缩屏手机,将在有十分把握时推出新型手机。 “可折叠手机不仅仅是新颖的外形和技术进步,我相信我们应该为用户提供他们无法从任何其他智能手机获得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体验。” 崔元俊还介绍,上月推出的折叠屏新机 Galaxy Z Fold4 和 Flip4 的市场反响良好,但市场存在一些利空因素,下半年销售情况还有待观察。他说,三星于 2019 年推出折叠屏机以来一直努力在移动终端产业创造新变化,并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做了不少改善。公司今年将致力于推广折叠屏机。 最新一代 Galaxy Z Fold4 中,通过将零件数量减少 60%,同时将屏幕尺寸扩大 2.7 毫米,使其上一代轻了 15%。 了解到,三星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将折叠屏手机的份额提高到其智能手机总销量的一半,并使其成为公司与 Galaxy S 旗舰系列并列的另一个支柱,也是高端市场的关键类别。 三星电子表示,公司正在研发采用卷曲屏、伸缩屏等新型屏幕的智能手机,带来手机屏幕新的一波进化。 据三星电子MIX事业部战略产品开发组组长、三星副社长崔元俊在IFA 2022(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的发言,三星正在积极研发卷曲屏、伸缩屏等新概念手机,并将在有十分把握的时候推出产品。 崔元俊认为,这类手机不仅是在外观上做出了技术进步,还能够为用户提供其他手机无法获得的独特体验。 此外,根据他透露的数据,在上个月三星推出的两款折叠屏新机Galaxy Z Fold4以及Flip 4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在后续公司也将致力于折叠屏手机的推广。 据悉,三星的目标是在2025年将折叠屏手机的市场份额提升到智能手机总销量的50%,成为与Galaxy S系列并肩的支柱品类。 手机发展与创新进入了一个瓶颈时代,自从进入折叠屏手机时代以来,三星一直走在前列。前段时间发布的Galaxy Z Fold4 和 Flip4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近有消息传来,三星不满足于当下的折叠屏手机研发,正在准备秘密武器研发卷曲屏、伸缩屏等新型智能手机。 根据三星的相关消息爆料,三星将会在2025 年将折叠屏手机的份额占据旗下手机系列一半以上,这个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为了实现手机业务进一步的发展,三星正在准备研发新概念智能手机,主要的手机形态为卷曲屏、伸缩屏手机,来不断地提升手机业务的拓展。 根据外媒的信息显示,近日据LG公司首席执行官Kwon Bong-seok透露,LG将推出一款采用可卷式屏幕的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在需要时将显示屏横向延伸,有信息显示该项目被称为Project B。 从曝光的渲染图来看,这款LG的可卷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本体将会类似一把直尺,由于屏幕是暴露在机身外部,因此LG还会为该机准备了一个收纳盒。用户需要将屏幕从“收纳盒”中抽取出来,然后在将屏幕展开后使用。 曾经在国内叱咤风云的三星手机,如今在国内已经沦为小众,因为,国产手机越来越强大了,很多用户都不再愿意去购买价格昂贵的三星手机了。三星note7爆炸事件后,更是让很多用户对三星产生了抵触心理,尽管三星如今已经用上了非常安全的凝胶锂电池,但还是无济于事,真的是验证了那句古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虽然如今,三星手机在国内市场份额非常低,但是我们使用的其他品牌高端机中,有80%以上的手机屏幕仍然是由三星和LG提供的,就比如,今年最新款的苹果5G手机iPhone12系列的屏幕主要供应商就是三星和LG。当然国产手机也不例外,如:华为、小米、vivo……等等,都有使用过三星的OLED屏幕!因为三星掌握着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屏幕制造技术,并且拥有最完整的生产链。所以,本质上来说,我们还是无法彻底摆脱三星,除非你用老人机。 三星的OLED屏幕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OLED屏幕的优点非常多,其中一项就是可弯曲性,这一项特性成功给柔性屏奠定了基础!柔性屏的诞生,让可折叠智能手机成为了现实。如今可折叠屏手机都已经推出第二代产品了,如:三星Galaxy Z Fold2、华为Mate XS、柔宇Flexpai,但是这些折叠屏手机普遍都价格昂贵,并且可靠性并不突出,所以短时间内并不会大范围普及。 Galaxy X2的副屏能完全收缩在机身内,从而变身为一款小巧便携的长条手机,平时接打电话,看时间,看短信等,主屏完全可以胜任!

摩登3测速代理_Google人工智能新进展:学习多门学科并媲美人类智商!

据悉,近日Google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Google的人工智能目前可以学习多门学科甚至可以拥有媲美人类智商的能力。 前不久,Deepmind发布了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项学科中具备的能力,其中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医学领域是极其优秀的,但是在数学方面差一点。这其实正一定程度反映了目前人工智能的表现,被认为天才的人工智能往往会被非常简单的问题搞糊涂,因此给人留下了一种不智能、不可靠的感觉,毕竟人们对人工智能初期的印象是来自于科幻电影中的智能机器人。 而Google最近的人工智能研发表明,以上这些在人工智能领域目前现存的普遍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Google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令上述AI头疼的数学问题,甚至处理结果都非常令人惊讶,它不经可以给出系统而正确的解答,而且往往会用很多不同的想法解除答案,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理解或参考。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只会精通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但是Google的这项人工智能不仅在数学这一个领域,在其他领域也非常完美,拥有极强的普适性,它不仅可以完美解决化学上的技术问题,还可以清晰明了地说明生物结构上的问题,而且它甚至了解机器学习的事情,也就是说一台机器可以自己学习自己,把“经验”传下去,这不就是人类几千年进化过来所经历的过程吗,这也证明了它可以媲美人类智商。

摩登3平台开户_台积电2nm重磅宣布 将拥有三个生产基地

台积电(2330)昨(8)日召开董事会核准四项议案,包含今年第2季拟配息3元、赴德国投资逾38亿美元设厂、核准60.59亿美元资本预算用于扩厂及建置先进封装、成熟或特殊制程产能、增资美国子公司TSMC Arizona不超过45亿美元等。 此外,台积电在4月法说会上证实高雄厂将调整28纳米为更先进制程技术的产能扩张,但当时未提到改为何种制程,台积电昨日表示,因应先进制程强劲市场需求,高雄厂确定以2纳米的先进制程技术生产规划。 台积电目前2纳米生产基地已规划竹科、中科,后续若高雄纳入,将使2纳米拥有三个生产基地。 德国布局方面,台积电董事会核准以不超过34.99亿欧元(约38.84亿美元)的额度内,投资由公司主要持股之德国子公司Europe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ESMC)GmbH,以提供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 台积昨天和罗伯特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和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共同宣布,将共同投资位于德国德勒斯登的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ESMC ),投资总金额预估超过100亿欧元,以提供先进半导体制造服务。 该厂预定2024年下半年建厂,2027年底生产。 依据说明,该筹备中的合资公司经监管机关核准并符合其他条件后,将由台积电持有70%股权,博世、英飞凌和恩智浦则各持有10%股权。 透过股权注资、借债,以及在欧盟和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计投资金额预估超过100亿欧元。该晶圆厂将由台积电营运。 此计划兴建的晶圆厂预计采用台积电28/22纳米平面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以及16/12纳米鳍式场效电晶体(FinFET)制程技术,月产能约4万片12吋晶圆,创造约2,000个直接的高科技专业工作机会。 台积电并通过,今年第2季拟配息3元,预计12月14日除息,并于2024年1月11日发放股利。 台积电联手三大巨头,德国建厂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在一份声明中说,“随着台积电的投资,又一家半导体行业的全球性企业来到了德国。这表明德国是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地方”。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声明中表示,“在德累斯顿的投资表明台积电致力于满足客户的战略产能和技术需求,我们很高兴有机会深化与博世、英飞凌和恩智浦的长期合作关系”。 他补充说,“欧洲是半导体创新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地方,特别是在汽车和工业领域,我们期待与欧洲的人才一起利用我们先进的硅技术将这些创新变为现实。” 据悉,博世(Bosch)、英飞凌(Infineon)和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将与台积电共同建设该工厂,预计总投资额将超过100亿欧元。 台积电将持有合资企业70%的股份,其他三家各占10%。该工厂将由台积电负责运营。 据台积电发布的声明介绍,上述三家公司周二宣布,计划共同投资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的“欧洲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ESMC),以提供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服务。 ESMC标志着公司在建设300mm晶圆厂以支持快速增长的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未来产能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最终投资决策有待确认该项目的公共资金水平。该项目是在欧盟《芯片法案》框架下规划的。 据介绍,计划中的晶圆厂采用台积电的28/22纳米平面CMOS和16/12纳米FinFET工艺技术,预计月产能为40000片300 毫米(12 英寸)晶圆,将利用先进的FinFET晶体管技术进一步加强欧洲的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并直接创造约2000个高科技专业工作岗位。 ESMC的目标是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建设工厂,并在2027年底开始生产。 据德国《商报》报导,德国已同意从政府的“气候与转型基金”中拿出50亿欧元用于建设该工厂。欧盟委员会对这笔补贴资金拥有最终决定权。欧盟已经批准了一项430亿欧元的补贴计划,到2030年将其芯片制造能力翻一番,以追赶亚洲和美国。 此外,台积电董事会周二还批准了向台积电全资子公司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公司(TSMC Arizona)资本注入不超过45亿美元。

摩登3平台登录_全球半导体第二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 4.7%

据业内消息,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日前发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的销售数据,其中销售额总计 1245 亿美元,环比第一季度增长 4.7%,同比下降 17.3%。 2023 年 6 月销售额为 415 亿美元,环比增长 1.7%。每月销售额由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WSTS)组织编制 ,代表三个月移动平均值。 SIA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Neuffer 认为,尽管 2023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仍落后于去年总量,但 6 月份收入连续第四个月上升,环比稳步增长,这让人们乐观地认为下半年市场将继续反弹。 从地区来看,美洲(4.2%)、中国(3.2%)、日本(0.9%)和欧洲(0.1%)的月度销售额有所增长,但亚太/所有其他地区(-0.5%)略有下降。 欧洲(7.6%)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但日本(-3.5%)、美洲(-17.9%)、亚太/所有其他地区(-20.4%)和中国(-24.4%)下降。

摩登3主管554258:_创历史新纪录,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

工业机器人定义为“其操作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并可以对3个以上轴进行编程。它可以是固定式或者移动式。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使用”。操作机又定义为“是一种机器,其机构通常由一系列相互铰接或相对滑动的构件所组成。它通常有几个自由度,用以抓取或移动物体(工具或工件)。”所以对工业机器人可能理解为:拟人手臂、手腕和手功能 的机械电子装置;它可把任一物件或工具按空间位姿(位置和姿态)的时变要求进行移动,从而完成某一工业生产的作业要求。如夹持焊钳或焊枪,对汽车或摩托车车体进行了点焊或弧焊;搬运压铸或冲压成型的零件或构件;进行激光切割;喷涂;装配机械零部件等等。 编程就是让计算机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并最终得到结果的过程。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人类就必须要将需解决的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告诉计算机,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工作,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这种人和计算机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编程。 为了解决使用机器语言编写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们首先想到了使用助记符号来代替不容易记忆的机器指令。这种助记符号来表示计算机指令的语言称为符号语言,也称汇编语言。在汇编语言中,每一条用符号来表示的汇编指令与计算机机器指令一一对应;记忆难度大大减少了,不仅易于检查和修改程序错误,而且指令、数据的存放位置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分配。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和处理源程序,必须通过某种方法将它翻译成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并执行的机器语言,执行这个翻译工作的程序称为汇编程序。 使用汇编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程序员仍然需要十分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所以从程序设计本身上来看仍然是低效率的、烦琐的。但正是由于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硬件系统关系密切,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对时空效率要求很高的系统核心程序以及实时控制程序等,迄今为止汇编语言仍然是十分有效的程序设计工具。 “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增长。” 沈阳新松机器人(300024.SZ)副董事长曲道奎9月2日在2022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说道。他同时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理事长。曲道奎称,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也是增速最快的一个市场。“乐观情况下,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增速将达8%-10%。”他表示。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累计销售工业机器人27.1万台,同比增长约五成,机器人密度为322台/万名工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曲道奎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机器人市场受到供应链短缺等影响,但市场需求的旺盛趋势不会改变。他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力,将为机器人行业带来非常好的市场增长空间。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服务机器人等行业将迎来重大机遇。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管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机器人行业经营普遍业绩承压。面对疫情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等变化,该行业内龙头企业仍持相对乐观态度。 埃夫特(688165.SH)总经理游玮在上述会议表示,未来机器人行业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因为疫情只是阶段性的影响,长期来看机器换人仍是刚需。汇川技术(300124.SZ)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宇川则认为,未来机器换人虽是大趋势,但企业不能完全局限于此。刘宇川指出,“机器和人两者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希望未来新技术能给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发展空间。” 在游玮看来,面对疫情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挑战,机器人行业应加强产业链协同性。例如各个机器人厂家在核心零部件上可以形成统一标准,减少重复投入,使中国的机器人产品具有更高性价比。 ABB机器人业务部中国区总裁、机器人业务部电子业务单元全球总裁梁锐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全球经济衰退、通胀导致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近一年,核心零部件短缺、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对企业造成了冲击。 梁锐说道,虽然ABB机器人业务在中国的供应链比较完整,但仍无法做到100%的本土供应。未来如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提高交付能力将是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9月2日,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工业机器人市场累计销售工业机器人27.1万台,同比增长约五成,年销量连续第九年位居世界首位。 其中,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依然居各机型首位,全年销售18.1万台,同比增长60.8%,是增速最高的机型。 去年,国内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售8.7万台,同比增长约五成,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提升至32%。同时,国内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继续扩大,现已涵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和168个行业中类。 近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其中,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大类、168个行业中得到应用,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制造业大省山东,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正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物流等行业里的不少企业需求旺盛,工业机器人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的同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如今,走在一个个生产车间里,已经较少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标准的流水线,工业的智能化生产,工业机器人就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位于济南的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车架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将一批批订单陆续交付给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公司执行总裁谢祥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生产线今年接了148套订单,合同总额1个多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全部交付。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部分今年计划合同总额2.4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70%。 除德晟机器人外,在日前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新松、安川首钢、ABB等头部企业均展出了应用于新能源产业的机器设备,涉及锂电池、光伏、新能源电动车等制造场景。 据了解,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特别是锂电、新能源汽车等巨大的行业需求增量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明显增长态势,行业整体景气度上行。业内分析认为,特别是迅速崛起的新能源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在增长。 新能源领域只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个热门场景,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在电子、物流、医疗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且正在逐步加快国产化进程。数据显示,随着众多企业的扎堆布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近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2%,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成功突破30万套大关,达到36.6万套,同比增长44.9%,创历史新纪录。预计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

摩登3平台开户_Mate 50系列主摄传感器尺寸是1/1.56英寸,单位像素面积为仅1.0微米

9月4日上午消息,据华为终端消息,HUAWEI Mate 50系列及全场景新品秋季发布会9月6日14:30举行。华为Mate 50系列主摄是5000万像素,型号可能是索尼IMX766。据悉, Mate 50系列主摄传感器尺寸是1/1.56英寸,单位像素面积为1.0微米, 支持像素四合一,可以合成2.0微米大像素。 相比之下,iPhone 13 Pro的1200万主摄,其传感器尺寸只有1/1.68英寸,单位像素面积为1.9微米。摄影里常说底大一级压死人,从对比不难看出,华为Mate 50系列主摄传感器会获得更纯净的照片,更好的暗光性能。不仅如此,华为Mate 50系列搭载可变光圈镜头,号称“光圈可变,硬核掌控”,并能够做到“光线调节,轻而易举”。 官宣视频中演示的可变光圈镜头搭载了6个叶片,跟前几天曝光的Mate 50系列工程机真机照片的后置镜头一致,手机可以通过控制叶片的聚拢或扩散来调节光圈的大小。 根据爆料,可变光圈技术将由Mate 50 Pro搭载,光圈大小为F1.4 ~ F4,目前尚不确定Mate 50 Pro是只有这两档可调,还是可以实现多级调节。 众所周知,任何镜头都有着在某个光圈值下的最佳分辨率,而这个最佳分辨率往往都不是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多半是收缩光圈后得到最佳的分辨率效果,所以收缩光圈后,成像的画面细节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华为将于9月6日召开新品发布会,届时华为Mate 50系列将会正式发布。华为官网预约人士已经超过130W,可见华为Mate 50系列相当火爆。每代华为Mate发布都会引起抢购热潮,同时黄牛加价的情况也经常发生。目前京东平台已经上架Mate 50,并开启了预约抢购活动,想要原价买最好现在现预约上。 据爆料称,华为Mate 50系列的起售价或将为3999元,相较于前代价格有所优惠。Mate 50 Pro起售价为4999元,12GB+256GB:5499元,顶配12GB+512GB:5999元。新机搭载自研影像新品牌XMAGE,以及可变光圈技术。根据官方的消息,华为将会在9月6日发布Mate 50系列。而在最近几天,官方也逐步为这一旗舰手机进行预热,先后公布了可变光圈相机和颠覆性续航技术等重磅消息。9月2日上午9点,手机中国注意到,华为终端官方账号表示:“快问快答时间到,看看余承东余总对于华为Mate 50系列透露了什么惊喜吧,又有什么向上捅破天的技术值得期待?” 对于华为Mate 50系列,余承东表示,它比较极致、比较高端、还有创新和引领。同时,有许多网友表示华为Mate 40系列是永远的神,余承东则表示,它确实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两年时间过去仍然保持了不错的体验和口碑,但是我们相信Mate 50系列将要继续超越。 此前,华为的旗舰手机在影像系统上,一直都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对于Mate 50系列,余承东表示,华为的影像品牌XMAGE将会在该机上首次和大家见面,这是华为计算摄像的集大成者。同时,全新的鸿蒙系统在Mate 50系列上还保留了一部分惊喜。此外,在通讯技术上,华为还有一个“向上捅破天”的新技术。 8月22日,华为官宣Mate 50系列将于9月6日发布。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余承东使用Mate50 Pro手机在微博发文证实了该消息。 从官方的预热海报来看,华为Mate 50系列官宣文案为“破晓而出,巅峰相见”,体现了该系列的高端市场定位,预热海报中的金色圆环和太阳升起的高山,不仅与文案相呼应,还暗示了Mate 50系列后摄模组延续Mate系列星环设计元素。 Mate系列已经诞生了十代机型 华为逐渐在全球站稳跟脚 从2013年华为Mate1到现在,Mate系列已经诞生了十代机型,很多用户第一接触华为Mate系列手机应该是从华为Mate7开始的,这款当时称为金属巨屏旗舰的推出震惊了当时手机圈,因为当时还没有一款采用如此之大屏幕的旗舰级别的智能手机,同时加入了先进的按压式指纹传感器、一体化金属机身,面对这款引以为豪的产品,连余承东都充满自信的说华为Mate 7绝对值5000元以上。 2017年9月2日,华为在柏林发布了麒麟970芯片,这款采用台积电10nm工艺的芯片,是全球首款内置NPU(神经网络单元)的智能手机AI计算平台,随着全球首款AI处理器——麒麟970的发布,前所未有地拉近了我们和人工智能的距离,60多年以来,人类从未和人工智能如此“亲密接触”。 华为Mate20系列可以说华为手机的又一经典之作,一经发布就成为了华为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Mate系列机型。从最初的“大屏手机”定位的Mate1、Mate2,到打下高端形象的Mate7,再到后来逐渐在全球站稳跟脚的Mate10、Mate20系列,无一不是经典。 随着华为5G时代到来,2019年9月19日华为Mate30系列隆重登场,在Mate30系列上,更是融合了诸多华为终端的创新成果,Mate30 Pro首次提出“电影拍摄”理念,后置感光电影四摄,电池容量达到4500毫安,配备40W超级快充,27W无线快充。在短视频风靡全球的时代,Mate 30 Pro让用户无需专业摄影设备就能轻松拍出电影级视频。 华为Mate 50系列及全场景新品秋季发布会将正式召开,主题为“破晓而出,巅峰相见”。 时隔两年,华为Mate系列新机终于要跟粉丝们见面。从海报上一轮金色圆环来看,Mate 50即将延续Mate系列经典的背部星环设计。 另据数码博主旺仔百事通透露,Mate 50系列将会有一个类似Mate 30系列的素皮橙配色。该配色应该指的是,Mate 30系列的丹霞橙配色。 丹霞橙俏皮出挑,色调明亮,自推出以来深受大众的喜爱。此外,预热海报的主题色也为橙色,不少人认为这可能与Mate 50系列的配色有些联系。 据悉,华为Mate 50系列至少将推出四款机型,分别是Mate 50、Mate 50 Pro、Mate 50 RS保时捷设计和Mate 50 E,前三款机型将搭载高通骁龙8旗舰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苹果iPhone 14系列发布会将在9月7日召开,华为这次赶在新款iPhone之前举办发布会,显然是要与iPhone 14系列正面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