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平台开户

摩登3注册网站_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实木家具个性化定制安装部件溯源系统研发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价值观、欣赏观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家具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根据市场需求,厂家推出了个性化家具定制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装修要求。在家具定制方面厂家并非采取统一标准化的生产,而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生产不同的家具器件,所需材料的组合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家具安装时,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器件丢失、遗漏等情况,由此导致安装工作无法正常完成。这样往往会造成财力、物力等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使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可信度及工作效率的认可大打折扣。针对这些情况,家具厂商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在家具部件上贴RFID 电子标签,当工作人员扫描RFID 电子标签时便能在设备上显示相关数据信息,与最初生产时设定的数据信息作对比,工作人员便可掌握家具部件的所有信息。采用该方法来提高家具运输、安装的效率。 1 溯源系统结构的设计思想 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设计思想,本溯源系统采用了图 1 所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关键设备是电子标签。它的主要作用是把家具的品牌、规格、价格及用到的材料、家具编号等相关信息记录在电子标签中。把 RFID 中间件安装到公司常用相关设备或工作人员手机上,并把制作好的电子标签贴在家具上。当客户订购家具及相关材料后,工作人员在运输前和安装前只要通过相关设备或者手机扫描RFID 标签,阅读器就能读取到电子标签扫描的相关信息,通过RFID 中间件传输到应用系统软件上显示数据并进行数据对比,工作人员便可知道要运输的家具及相关材料是否齐全。此举大大提高了家具安装和运输的效率。 图1 RFID 系统结构示意图 2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的好坏体现了该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文所叙述的溯源系统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可以看出微处理器和相关模块是实现硬件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硬件系统的组成模块有微处理器、RFID 读写模块、程序下载模块、按键模块、电源模块、串口通信模块、LED 指示灯模块、LCD 模块与蜂鸣器模块。 (1) 微处理器即为中央处理器 CPU,其组成结构主要是运算器、控制器及存储器,实现了算术逻辑运算、控制各硬件协调工作以及暂时存储数据的功能。 (2) RFID读写模块即为无线射频识别(也称 RFID阅读器 )模块,它的工作方式是利用射频识别信号本身所具有的传输特性自动识别目标对象(目标具有相应的电子标签)并获取相关数据。与标签识别码之前存储的数据进行比较,实现自动识别功能。 (3)串口通信模块是外设与计算机之间按位进行传输数 据的一种通讯方式,并且串口通信是一种通用的通信协议,能 简单实现远距离通信。 (4)程序下载模块是为了能够简单、更好地实现系统、 (5)在相应设备上安装 LED 指示灯的目的在于提醒使用 (6)按键模块可以从键盘或按钮中输入已经编好的程序, (7)蜂鸣器模块功能和 LED 指示灯模块功能相似,目的 3 家具部件管理软件设计 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家具公司对家具部件的管理和对下级人员的实时监控。其设计过程是通过设计程序把家具的每一个部件具体管理化、系统化。每一个软件的设计都离不开基础的语言,本软件采用 Java 语言和Eclipse 开发环境实现。Java语言是面向对象的语言,具有可通用性、高效性、平台可移植性和安全性等优点,使其成为网络计算的理想技术, 并且在智能、网络、游戏、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Eclipse 是开放代码 (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 的、可扩展的集成开发环境,这里采用Eclipse 是因为它允许在同一集成开发环境中同时使用不同厂家所提供的应用工具,这样在使用该开发环境时能方便的实现各工具间的互交操作。通过使用Jave 语 (1) 将通过 RFID标签得到的数据录入后台,在工作人员通过相应设备扫描后,把后台数据库与之进行相应的比较, 看两者数据是否匹配,并通过显示设备给出相应提升。提示中给出相应的缺少或完整的具体信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 客户在安装人员安装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扫描查询,通过返回的信息实时查看进度并督促安装人员,查看安装人员在安装过程中是否有偷懒行为,并确认各部件具体的安装位置。如果后期部件出现问题,客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得知出现问题的地方,对后期工作人员的维护起到了保障作用,不用逐个排查部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射频识别溯源系统结构的介绍,了解了软件及硬件在该系统中对家具部件管理的应用,提高了家具安装的效率,使顾客能够方便快速地了解实木家具产品部件的相关信息,方便顾客购买家具,降低了顾客因购买个性化家具导致服务质量降低的风险。

摩登3官网注册_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无线网络的分析

2002年,我院启动校园网建设工程,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学院的行政办公需求。该校园网信息点近 100个,初期租赁电信 6M互联网出口带宽,仅覆盖行政办公楼和三栋教学楼的办公区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院陆续投入近百万元资金来升级校园网,实现网络综合布线校园全覆盖,提升出口带宽达 100M,信息点达 1000个。同时还规范了网络中心机房,购置了网络交换设备和服务器,同时搭建了办公无纸化公文传输系统,开发出现代教育建立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和教学视频素材库及健全的学院门户网站和二级网站。该系统已初步具有教学、办公的功能。 虽然学院投入资金对原有网络中心机房进行改造,购入 8台服务器和1台核心交换机,出口带宽由100 M提升到150M; 使用城市热点认证系统,实现柳州、来宾两校区的同步认证上网,采用服务器虚拟化管理使业务的变化更具适应力;搭建人事、财务、教务、科研、资产、OA等办公管理系统 15个; 建设 5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学院级精品课程。但随着学院对网络应用、流量的需求提高,已有的校园网难以满足学校的进一步需要,集中表现在系统性能不稳定、网络吞吐能力不足和出口带宽小等一系列问题。 1 无线校园网接入技术分析 无线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线网络不再以传统的电缆、光缆为传输媒介,转而利用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等方式进行传输。校园无线网依托校园网络平台,用户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与AP(无线接入点)通过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信息传输。而网络管理员则在有线网络上利用AC(无线控制器)对学校所有的AP 统一进行配置与管理。 IEEE在 1997 年定义了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 802.11标 准。 此 后 802.11b、802.11a、802.11g、802.11e、802.11f、802.11h、802.11i、802.11j等标准的出现使得 802.11x 系列标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802.11x标准是WiFi技术的基础也是目前WLAN的主流标准。 1.2 WLAN网络结构包含对等网和基础结构网 WLAN 网络结构包含对等网和基础结构网。 (1) 对等网是利用双绞线建立的无线网卡+无线网卡组成的局域对等网,没有专门的无线 AP设备但有无线基站的点对点网络。对等网的结构简单,但应用局限大,覆盖范围小。 (2) 基础无线局域网络结构通过传统有线网络与无线桥接设备的连接为用户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其可根据实际环境需求达到网络信号覆盖整个建筑物的目的。 1.3 WLAN技术采用无线电波传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WLAN 技术因传输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容易受到干扰和窃听,因此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支撑来保障无线局域网的数据安全。可通过 SSID 服务集标识符,通过标识一个网络对多个无线 AP 进入标识,对不同群组用户设置权限接入; 也可通过物理地址过滤 MAC,建立一组允许访问的MAC 地址列表,基于物理地址的过滤达到控制访问;还可以通过链路认证如缺省的系统认证机制和共享密钥认证机制来提高数据安全性以及通过有线等效保密算法WEP 的RC 4算法来加密保护数据;保护较强的 WPA 经过对RC 4加密处理增强了密钥的安全性,强化了中途被篡改和认证的安全技术。 2 网络总体设计分析 无线校园网设计采用集中转发 wlan fit ap+ac 组网方式, 使用 802.11n 协议,在接入密度较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办公楼等位置时,AP 接入点的千兆光纤通过每栋楼宇配线间的POE 交换机上联到汇聚交换机,部署在cisco 6509 核心 校园网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群体,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所集中在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学生公寓、阅览室。使用时间段白天集中在阅览室、教学楼、餐厅、实验实训室、学生公寓; 晚间集中在阅览室、教学楼、学生公寓。在用户密集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区域采用已有网络和无线网络并存的方式来满足用户需求。学校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更多的公共机房,用现有网络设备与能兼容新规划建设的无线网络设备搭建网络。借助现有平台,为管理员提供灵活的组件选择和网络架构的扩展,采用多服务集标识符(SSID)接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校园网,划分不同的VLAN,不同的VLAN 对应不同的SSID,通过认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实现和提高校园网的安全性,保证用户身份鉴别、数据传输加密、访问控制等方面的安全,达到稳定、安全、高效的校园无线网运行要求。网络总体设计如图 1所示。 图1 网络总体设计 3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以及对无线网络的要求 大数据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量数据的数据量更大。数以亿计的用户每时每刻产生的数据从TB级别跃升到PB乃至 EB,它包括移动互联网大量用户的生成数据,用户移动性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人、机、物之间高度融合与互联激发的数据。而历史上所有人类生产的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 200PB,全人类说过的话的数据量大约是5EB。 大数据时代表现在用户数量增加、业务需求增大以及多网络联合覆盖方面。对无线网络提出更高的需求,要求无线网络规划应用的技术更多、考虑的规划环境更复杂、处理的数据更大。数据的多维特征决定了网络部署也要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相应措施如下所示: (1) 对数据的挖掘在无线网络规划过程中成为一个有效工具。它具有对复杂网络各模块的适用性以及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合理性,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可归纳信息。 (2) 无线网络的设计也要求有动态变化,由固定配置转变为灵活配置,以数据为中心进行网络部署。多个基带汇聚下的大基站 C-RAN架构体现了按需分配资源的思想,通过SDN和 NFV无线虚拟化技术使调配、部署和管控更加灵活。 (3) 在大数据时代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将更加困难。用户属性、用户行为、用户状态和访问多样化使保密权限设置更加复杂,数据可信度因数据源伪造(伪基站、钓鱼WiFi)、数据篡改、数据窃听以及数据失真而降低。而单纯高层安全措施不能保障无线通信的安全,应考虑从第一道屏障 物理层安全来保障通信。可利用人工噪声、多点协作、多天线等技术解决无线传输安全问题。 结 语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大数据的思想和技术,解决数据质量、数据挖掘利用与数据安全等问题,方便高校构建一个稳定、安全、高效的无线校园网。

摩登3测速代理_基于Netty+WebSocket的社区增值服务平台的推送设计

引 言 随着人们逐渐从PC 解放,需求开始转移到移动设备的应用上。目前福建地区的小区住户、物业和周边配套服务都还处于离散状态,人们迫切希望有一款基于移动设备的智能社区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该系统方便住户随时获取小区的重要资讯, 了解住宅的实时情况,监控和控制住宅内的电器设备。而小区周边的其他配套服务系统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供的接口直接与平台对接,向住户提供服务。 1 系统设计原理图 本系统建立在J2EE 平台上,运用 My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将 JSON 解析与 Netty、WebSocket 等技术相结合,构建更加智能的社区增值服务平台。社区增值服务系统搭建在云平台之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集约化,依托云平台的理念和优势,将已有的专业系统纳入其中,为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周边服务机构提供便利丰富的终端服务。系统设计原理图如图 1 所示。 该平台的亮点是信息的分类推送,开发之前对信息推送的两种方式进行分析:  (1)第一种是客户端使用 Pull(拉)的方式,即定时到服 务器上获取,看是否有更新的信息。  (2)第二种是服务器使用 Push(推送)的方式,把最新 的信息 Push 到客户端上。  虽然 Pull 和 Push 两种方式都能实现获取服务端更新信 息的功能,但 Push 方式比 Pull 方式更优越 [1,2]。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现有的移动设备推送解决方案, 采用 Netty+WebSocket 持久连接的方式,实现了消息的实时 性推送和分类推送。 2 推送与控制实现 平台可实现系统用户的需求,如查看家中的光照强度、室内温度、空气湿度、烟雾浓度等实时数据,并对家中的家居进行控制操作,对硬件与手机之间的链接通信进行了详细合理的设计。Netty 与WebSocket 的结合完美解决了此通路问题,为实现平台的实时推送和分类推送奠定了基础。 (1) NettyServer集成了WebSocketClient,用来实现与各硬件之间的数据传送,NettyServer在初始化时与WebSocket Server建立长链接; (2) WebSocketServer实现了与集成在 Netty服务器中的WebSocketClient之间的数据传送以及与用户手机端(或网页) 的交互。 推送和控制详细设计原理图如图 2 所示。 平台将传感器的数据推送到用户的流程描述 :单片机采集各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将这些数据通过 TCP上传到Netty 服务器, 当TCP 与 Netty 服务器第一次建立连接时, 触发channelActive() 方法建立通道,该通道在传感器断开之前一直 在实现WebSocket的链接过程中,客户端和普通的浏览器都通过 80 或者 443端口和服务器进行请求握手,服务器根据 httpheader识别是否是一个WebSocket请求,如果是, 则将请求升级为一个WebSocket连接,握手成功后就进入双向长连接的数据传输阶段。WebSocket的数据传输基于帧方式:0x00表示数据开始,0xff表示数据结束,数据以utf-8 编码。第一次请求客户端发送的是http请求,请求头中包含WebSocket相关的信息,服务器端对请求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将请求升级为一个WebSocket连接,之后的通信就进入双向长连接的数据传输阶段,通过send和onMessage方法通信。 2.2 分类推送 平台采用 WebSocket 协议不仅实现了 Netty 服务器与WebSocket 服务器的实时通信,在分类通信上也做了一定尝试, 如推送工作,推送给哪一类型的用户,可以根据数据的格式来进行划分,在本平台中只做了初步划分,如数据格式为:{ .0″,”smoke?”:”3″}(JSON形式), 从 room字段可以知道该数据是准备传送给 1201室的用户,目前平台只做了这个分类, 平台的下一步工作将在数据的格式上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分类, 如按不同的楼栋,甚至不同的楼层分类,在分类推送上完善平台的功能。 2.3 JSON格式通信 JSON是一种轻量级数据交换格式,它采用完全独立于语言的文本格式,此特性使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 易于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提升网络传输速率。本平台的各数据通信环节均采用JSON格式通信,使用对象和数组两种结构。对象在JSON格式表示为 { } 中的内容,数组在JSON格式是中括号 [ ] 中的内容,通过这两种结构可以表示各种复杂的结构[3]。 例如在 Netty 服务器将这些数据组织成 JSON 格式:{ “from”:”SMSG”,”room”:”1201″,”temperature”:”1″,”humidity”:”2 2.4 控制实现 当用户发送控制信息时,数据又是如何从手机终端到达控制设备的呢?这个流程和 2.1 中介绍的推送流程相反。值得一提的是,WebSocket 服务器中的 WebSocket Server 通过onMessage() 方法接收, 接收的数据有可能是 Netty 服务器或手机终端发送的,WebSocket Serve 接收到数据后根据数据的格式进行判断,…

摩登3登录网站_老龄化社区智能服务平台及其数据分析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及其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多,中国的养老服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社区养老模式起步较慢,其传统养老主要是基于社会服务的家庭照顾方式,关注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给予有困难的三无老人、 空巢 老人和残疾老人帮助[1]。 国外许多社区养老模式已发展成熟, 智能化养老 由英国一个生命信托基金会首次正式提出,该基金会提出的理念是建设能够使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并提高生活质量的全智能化老年公寓。美国是世界范围内最先开始研究适老化相关技术的国家,它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年龄和喜好建设,可照顾社区内形态各异的老人,适合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居住。日本是老年住宅的先驱,其最早发布的 银发住宅建设计划 [2] 提出了为可以自理的老龄化人群提供租赁式公寓的理念。日本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从智能家庭、智能设备发展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为智能化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结合云技术研究了能够提供不同养老服务的社区智能服务平台,老人只需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如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功能,为老人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服务。 1 系统需求分析 在研究老龄化社区智能服务平台之前,需要先了解我们平台用户即老人们的需求。调查国内社区老人居住的现状,了解在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老人需要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以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 1.1 社区对象的需求 老年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独居、老年病频发、居住条件差、社区质量不好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老龄化社区智能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老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1.1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老年人的感知能力和自身生理素质都会随着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而产生变化,这会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与不便。老人的生理需求主要集中体现在 医疗保健 和 生活照料 两方面[3]。 (1) 医疗保健 在为所有老年人群体提供日常保健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还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药物、医疗等服务; (2) 生活照料 主要向独居老人提供介绍保姆、日常包裹代收、推荐日常养老机构等服务[4]。 1.1.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独自度过,他们的人际圈会变得更加狭窄,所以他们更需要心灵和情感寄托。故该系统提供了 文化娱乐 老年教育 等内容。 1.2系统概述 本文的设计基于云技术的老龄化社区智能服务系统,可以将传统信息化社区中多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整合,为社区提供一个软件管理平台。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或者电脑来完成各种服务功能,因此该系统设计的界面简单、易操作,针对不同的终端,界面的适应性要强。智能服务系统架构图如图 1 所示。 如图 1 所示,智能社区子系统主要分为社区安防、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和居家服务共四个模块,其中,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养老机构、教育机构等,居家服务包括家政服务等。 2 云服务系统组成 2.1 Eucalyptus云计算平台 AbiCloud、Eucalyptus 和 Nim-bus 是目前较流行的开源云计算平台,而 Eucalyptus 能提供应用开发研究所需的硬件资源,并且该平台安装、部署和维护比较方便。Eucalyptus 架构如图 2 所示,包括客户端层、云控制台层和云后端层。 客户与 Eucalyptus 平台交互通过最上层中基于 Rest 和 Soap 的 Web 服务就可以实现。逻辑上,云控制器 (CLC)、集 群控制器 (CC)、存储控制器 (SC)、存储服务组件 (Walrus)、 节点控制器 (NC) 是 Eucalyptus 的 5 个组件,它们相互协作共同提供用户所需的云服务。CLC 控制管理局域网内所有 NC 和负责高层次的资源调度,是架构的核心部分。CC 负责管理 整个虚拟机实例网络,通过开启虚拟机实例的请求路由到具有 可用资源的 NC 节点上 [5]。SC 与 Walrus 联合工作存储和访问 用户数据及虚拟机映像。Walrus 主要管理对 Eucalyptus 存储服务的访问。NC 是控制当前机器节点上虚拟机实例的最终计 算节点。一台单独的虚拟机在一个节点机器上作为一个独立的 实例存在,多个节点控制器组成了特定的云 [6]。 2.2 数据分析 Hadoop 是具有高可靠性的开源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它运行的环境可以是由大量廉价硬件设备组成的集群 [7]。Hadoop 具有效率高、可移植性高、扩容能力强等优点,许多知名公司 如阿里巴巴、雅虎、百度等都利用 Hadoop 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 用其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和 MapReduce 算法模型是 Hadoop 框架最核心的设计 [8]。其基本架构如图 3 所示。 2.3 公共服务云架构  云计算平台为公共服务云架构提供了各种信息,并统一存储、管理、融合和处理信息。为了实现社区系统子功能的扩 展,采用了可以实现社区云服务融合并提供统一接口的松耦合…

摩登3注册平台官网_英特尔携手腾讯云,打造应用云试玩新玩法

2021年9月28日,北京——今日,英特尔与腾讯云在202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 EXPO CHINA)上分享了全新的一站式应用云试玩场景方案。该方案基于全新Xe架构英特尔,致力于推动app营销新玩法,并在更多领域持续突破,进而以更低时延和更原生画质,助力极致用户体验,激发无限价值。 英特尔视觉基础设施部总经理Nagesh Puppala指出,“得益于英特尔高密度服务器GPU和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以及包括Intel®BridgeTechnology在内的软件,能够使原生安卓应用在基于英特尔的服务器上无缝运行,同时腾讯云也能够大规模提供云应用服务,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未来,英特尔也会持续携手腾讯云,进一步将云渲染应用扩展到更多用户、更多市场。” 腾讯云渲染产品总监黎国龙则表示:“腾讯和英特尔在云渲染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基于英特尔的高密度和高性价比GPU显卡,该方案拥有高密度、低时延、低功耗、低TCO的能力,不仅能极大地赋能用户,同时也有助于打造更多超级应用,助推行业发展。” 得益于5G技术打通端和边最后一公里连接,以及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高速发展,云应用凭借其任意终端、任意平台、无需安装、即点即用的独特优势,正推动更多热门应用踏上云化之路。以市面上大多数移动应用为例,用户需要下载包体并注册,方可体验应用内容,部分热门应用还需额外等待1GB以上的更新下载流程。当下,移动端应用竞争趋于白热化,应用包体过大对用户体验影响极大,甚至会造成用户流失,影响投放转化率。而利用云渲染技术,数GB大小软件、APP可转化为互动视频流,能够带来近乎原生的用户体验。同时,开发者只需借助轻量级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即可打破应用间壁垒,实现无缝结合,提供绝佳用户体验,实现极高商业价值。 英特尔的高密度和高性价比服务器GPU显卡为腾讯云渲染的一站式应用云试玩场景方案提供了技术能力补充。该方案不仅具备高品质IaaS层能力,还与腾讯云渲染PaaS方案相融合。依托于腾讯云音视频遍布全球的边缘计算节点,以及腾讯实时音视频通信(TRTC)的全端支持、编码优化、传输优化功能,该方案能够让端到端时延低至60~80ms1,在减少冗长周期的同时降低高昂成本,助力软件及应用一键云化,实现即点即用。 作为英特尔正式发布的首款数据中心独立图形显卡,英特尔®服务器GPU采用英特尔Xe-LP微架构(英特尔能效最高的图形架构),配备低功耗独立片上系统设计,128比特管道和8GB专用板载低功耗DDR4显存,专为高密度、低时延的安卓云游戏和流媒体服务而设计,能够从容面对高密度云渲染负载。目前,集成英特尔®服务器GPU的新华三XG310 PCIe卡可提供32GB显存,在一个典型双显卡系统中最高支持160个并发用户,且每个实例的分辨率为720p每秒30 帧2。此外,在1080p每秒30帧的情况下,该系统还能带来5.5倍高清流媒体(HEVC)转码性能提升,同时将比特率效率提升高达22%3。 展望未来,云渲染将作为通用能力,以不断衍生拓展的方式打造超级应用,加速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众多领域持续突破,大幅提升其互动性、可触达性、可延展性等特质。英特尔联合腾讯云的此次合作提升了腾讯云渲染在千行百业拓展的可行性,未来,英特尔也会继续携手众多行业生态合作伙伴,将边缘到云、硬件和软件融入整个生态,共同打造更极致用户体验,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完全身临其境的模拟体验中实现无缝交互,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摩登3注册网站_意法半导体向大众市场推出ST4SIM M2M用兼容GSMA的eSIM卡芯片

中国,2021 年 9 月 28 日–– 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的全球半导体领导者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 于线上发售 HYPERLINK 面向大众市场的机器对机器 (M2M) 嵌入式 SIM卡(eSIM)芯片。 意法半导体的工业用eSIM芯片提供物联网设备与蜂窝网络连接所需的全部服务,非常适用于机器 HYPERLINK ,以及资产跟踪、能源管理和联网的医疗保健等设备。此外,这些 eSIM芯片允许客户根据 GSMA 规范对 SIM 配置文件进行远程管理,无需访问设备即可更改网络服务提供商。 意法半导体安全微控制器部市场总监 Laurent Degauque 表示:“凭借内置丰富的功能和世界一流的网络配置服务,我们的 ST4SIM 系列为众多 M2M 应用提供了便捷的联网解决方案。现在这款芯片在大众市场上推出,可以让各地的开发者将安全灵活的蜂窝网络部署到更多的应用中,包括独立的 M2M开发、概念验证和原型开发项目。” 意法半导体还负责设备激活和服务部署,安排客户使用 ST 授权合作伙伴 Truphone 提供的设备注册和服务配置平台。通过使用意法半导体的ST4SIM 探索套件 HYPERLINK ,用户还可以评测在完整生态系统中预集成的全部产品功能。 HYPERLINK ” 已通过 GSMA 认证,并在意法半导体欧洲和东南亚GSMA SAS-UP 认证工厂制造,采用行业标准的 MFF2 5mm x 6mm DFN8 Wettable Flank封装。ST4SI2M0020TPIFW 现已在意法半导体 HYPERLINK 上架开售,其他类型封装客户可以订购,包括高度小型化的晶圆级芯片级封装 (WLCSP)。

摩登3咨询:_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物流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电商可以跨地域跨国进行交易 ;在农村, 进入 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接入互联网,人数众多的农民朋友开始借助网络、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促使物流行业不得不进行优化。因此创建物流信息系统成为物流企业的紧要任务。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种能够使现代企业物流便利化、透明化的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使物流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物流信息系统能把运输中的物品信息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传递,这个过程减少了人类的参与,所以就减少了一些人为失误,而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必须要创建物流信息系统才能使企业生存下去。而早期创建的物流信息系统存在诸多缺陷,物流信息系统对物品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传递节点的信息,对于运输途中的物品信息的采集和传递不能实时进行,这种情况是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扩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近几年,物联网络技术在我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促使人物交流向物物交流、人人交流方向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自动采集、传输、汇总、检查各环节的物流信息,使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有效提高了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为现代物流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 1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基于RFID和其它技术的多源物流信息采集和跟踪系统 物品物流系统和物品的全程可视化协同管理从供应商到需求者,供应链是接收物品、运输、报关、运输、货物交付买方。每个物品连接到电子标签,通过RFID 和GPS 技术的结合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监控。接收物品的射频标签信息和位置信息并上传至通信卫星,由卫星发送到港口物流控制中心 [1]。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物品始终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以确保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也因此实现了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可视化管理。 1.2 建立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一种新型物流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管理水平要符合科学化、现代化。通过合理的科学管理体系及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使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保证企业效益。 通过整合 GPS、GIS 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运输途中物品的监控。 2 当前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运作现状 就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状况来看,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网络建设、电子化建设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2.1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系统包含各种信息管理子系统,如企业资源管理 2.2 采集的数据准确率低 目前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通过节点的手动输入或条码扫描采集得到。手动输入容易出现误差,数据从多个节点采集也容易出现误差,这些情况使得采集到的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此外,虽然大多数商品的业务流程规范,但大多数物流企业对物流跟踪监督管理缺乏有效措施,使得商品信息数据流不能被收集或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导致物流信息不能被很好的控制。 2.3 物品在物流途中的实时信息难以掌握 很多物流信息系统无法对物品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物流方向、物品有无损坏等。现有的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管理,所以流动货物的实时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货物的流动信息[2]。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的优势 物品的流通是物流的主要功能,商品的信息流反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联网技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物品信息,从而解决了物流信息系统中即时通讯的技术问题,对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3.1 实现商品信息的动态传输 商品流动信息的监控一直是物流企业最难掌控的一点, 这种因缺乏监管而造成的企业物流活动是不明确的,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技术通过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的全面互联可以将物流活动中的商品信息进行智能综合处理, 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全方位的管理现代物流企业物流活动的信息采集、货物追踪、运输监控网络,提高传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 3.2 能够准确标识物品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由阅读器、电子标签、应用软件系统组成。电子标签是商品的唯一标识,通过它可以对任何物品进行监控,并共享物品细节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可在授权范围内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进行商品信息共享,为信息管理环节带来了方便。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准确跟踪货物在流通途中的信息并实时采集物品信息返回给物流系统,从而可使物流企业根据返回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 3.3 能使物流信息系统获取全面的信息 由于物联网技术具有可追溯性,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参与物流活动能够充分掌握货物的信息。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充分了解商品的信息。全面获取物品信息是解决物流信息系统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问题的有效途径。 3.4 使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实时获取信息的能力。 物品在运输途中会出现各种状况,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在监控方面很不到位。通过使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克服传统信息采集方式的缺点,降低信息传播时延,能实时、准确地把流通中的物品信息传到网络数据库中,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物品的安全。 4 结 语 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在功能上比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有了很大进步,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让企业实时掌握在物流途中物品的信息及该物品在市场中的供求信息,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摩登3内部554258_车联网架构分析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引言 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科技创新都成为战略制高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作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代表,物联网已成为经济危机后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都体现出决策者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然而,发展物联网也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抓好重点,注重实效。在这个过程中,车联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车联网是指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所有车辆的状态信息(包括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等)与道路交通环境信息(包括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交通路况、服务信息等)的信息共享,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综合服务。车联网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帮助实现车、路、人之间的“对话”。就像互联网把每个单台的电脑连接起来,车联网能够把独立的汽车连接在一起。 在国外,欧洲汽车公司(如曼、沃尔沃、斯堪尼亚、奔驰等公司)早已将车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队管理。同时,欧洲客运公司也在积极推广应用车联网技术。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等系统也都通过车辆和道路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通信,从而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务。比较优秀的车联网系统有瑞典SCANIA的黑匣子系统等。目前,车联网的主要应用是Telematics(车载信息服务)。美国、日本和欧洲的Telematics应用较为成熟。全球应用成功的Telematics有日本的VICS中心、丰田的G-Book以及通用的On-Star。韩国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我国,Telematics是一个新兴的、用于汽车通信市场及个人应用的系统。2009年,丰田G-Book和通用On-Star在中国正式推出Telematics服务。因此可以说,2009年是中国Telematics的产业元年。 1车联网架构分析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车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延伸。与普通的物联网技术不同,车联网技术主要面向道路交通,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为车-车提供协同控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信息服务。车联网在系统上具备物联网的物理结构,在功能上可满足智能交通对安全、环保和效率的要求。图1所示是一个车联网的基本架构图。 从图1所示的车联网架构图可以看出,要建立完整的车联网体系,有几大部分必不可少:车(核心部件是车载终端)、车联网服务平台、路边单元(智能传感器网络等)、本地局域网络(包括交通信息等)>Internet网络等。当然,在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车与互联网的信息互通时,需要各种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车内通信、车外通信、车路通信及车间通信等四种无线通信技术。 车内通信包括汽车内部的信息收集以及车内短距离无线通信,车内通信的通信距离一般为数十米之内,涵盖的范围是车辆内部空间,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抗噪声性能强。目前多采用比较成熟的CAN/LIN总线技术及蓝牙技术(Bluetooth)等。 车外通信是指车辆与外部通信设备进行信息资源交换的应用,其所覆盖的通信范围是四类模式中最长的,有效距离可达数百千米。车外通信主要用于GPS全球定位、汽车行驶导航等。车外通信技术要求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可靠传输数据,所以,目前主要采用2G(GSM)、2.5G(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起来的通信系统)、3.5G蜂窝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cmingSyslem,GPS)等技术。 车路通信是指车辆与外部设施(如交通标识等)的无线通信,如自动电子收费系统、车辆指挥调度、环境参数采集等。目前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微波、红外技术、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s,DSRC)等。 车间通信应用于多动点之间的双向传输,主要应用于车辆安全、防撞等意外的及时提醒与防止,所以,车间通信对安全性和实时性的需求都很高。目前采用的技术有微波、红外技术、专用短程通信等。车路通信与车间通信其实是同一技术的两种不同应用模式,通信距离大约介于数百公尺到一公里左右。 2车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由图1可知,车联网的架构体系非常庞大,涉及的产业链长,参与的行业众多,应用领域也广。首先,既然是汽车联网,肯定离不开汽车生产商;其次,要获取道路及交通信息,就必须要设置路边的信息采集单元,从交通部门获取交通信息等;再次,大量信息的无线传递离不开无线通信通道服务商的参与,如中国移动网络等;另外还有内容服务供应商,如救援服务、导航服务、在线网络服务(百度、淘宝等)等。 从技术角度看,车联网包含的技术领域广泛,几乎涉及技术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要把车联网技术应用描述清楚,不是一篇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本文只选择几个具体的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2.1夜间会车远光灯关闭控制 夜间行车,当两车会车时,一般都需要进行关闭远光灯的操作,但是,这样多少会给驾驶员增加一定的负担。如果有了车联网技术,就可以自动地进行夜间行车远光灯关闭的控制。在车联网架构中,车-车间保持实时信息通信,包括车辆的位置信息、实时车速信息等,于是,车与车之间很容易知道对方的行驶方向、所处位置、是否会车、何时会车等信息,从而当两车预先判断到前方有车相会时,就会自动提示车载系统进行远近光灯的切换。这一过程完全可通过车联网自动完成,而不需要驾驶员做任何操作,从而使驾驶员省心,给夜间行车安全提供保障。如图2所示是夜间会车远光灯关闭控制演示效果图。图3所示为远光灯关闭控制逻辑图。 (a)远距离一一相向而行——各自远光 (b)感知到将要会车一一分别自动切换成近光 (c)会车结束——各自恢复远光 图2夜间会车远光灯关闭控制演示效果图 2.2变道辅助 车辆变道时,车联网车载终端将对目标车道上的前后车辆进行信息收集,以检测附件车辆的运行情况(如车速、是否同时变道等),计算变道后的危险程度,做出是否可以安全变道的相应判断,并在车内做岀有针对性的操作与显示。图4所示为变道辅助演示效果图。图5所示为变道辅助控制逻辑图。 车距<50m时,红色警告,禁止变道; 50mW车距<100m时,黄色警告,建议不变道;车距>100m,无警告,可安全变道- 图4变道辅助演示效果图 图5变道辅助控制逻辑图 2.3路口碰撞预警 图6所示是在交叉路口处的碰撞预警演示效果图。由于一辆大卡车障碍了两旁道路的汽车和摩托车司机的视线,如果没有信息知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如果两车均安装车联网车载终端,两车均会提前知道对方的存在及车况信息,并可以及时调整本车的车速及行驶状态,从而有效规避交通隐患。 2.4车辆动态适应红绿灯信息        当车辆行驶到距离红绿灯一定距离(以500m为例)时,在路口埋设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并发射与红绿灯信号联动的信号,车辆接收红绿灯当前状态及变化趋势,就可以根据红绿灯信息调整本车速度,从而确保其无停留地通过路口。图7所示是动态适应红绿灯演示效果场景图。 图7(a)中,当车速为72km/h,该车匀速行驶到路口需25s,此后的20-30s间为绿灯,因此,建议匀速行驶即可通过十字路口;而在图7(b)中,此时车速为100km/h,该车匀速行驶到路口需18s,需要等待2s后才能通过,所以建议速度调整到60~90km/h,这样就可以在20~30s后无等待通过路口。 3结语 车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体现,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基础。本文提出了车联网的整体体系架构,并初步探讨了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期望能为车联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车联网涉及的技术众多,车联网的普及任重道远,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共同构筑车联网应用的美好未来。

摩登3主管554258:_意法半导体市场领先的 STM32 微控制器加快无线产品开发

· 扩展后的STM32Cube 生态系统可支持 STM32WB 无线 MCU · 新的 STM32CubeWB 固件,升级的编程器和射频测试工具 · 改进的无线功耗估算器准确计算电池续航时间 中国,2021 年 9 月24 日 — 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的全球半导体领导者意法半导体,发布了新的STM32WB无线微控制器(MCU)开发工具和软件,为智能建筑、智能工业和智能基础设施的开发者降低设计经济、节能的无线设备的难度。 意法半导体的高集成度 STM32WB 单片集成一个 2.4GHz射频收发器和Arm® Cortex®-M4 和Cortex-M0+ 双核微控制器,从而消除了诸多射频电路设计挑战,因为射频电路设计会增加项目的开发时间,而且会给项目开发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而用STM32WB开发硬件设计只需要少量的外部组件,例如,选择天线。STM32WB MCU 配备许多外设,包括 12 位模数转换器 (ADC)、数字接口和无晶振 USB 2.0 全速接口,具体根据所选型号而定。芯片支持的协议包括 Bluetooth® LE 5.2、Zigbee®、OpenThread 和专有协议,包括这些协议组合的并发模式。 STM32家族是市场领先的Arm Cortex-M微控制器,作为该产品家族的成员,STM32WB 基于经过市场检验的、受到广泛支持的开发工具和软件资源丰富的STM32Cube 生态系统。 意法半导体 STM32 无线市场总监 Hakim Jaafar 表示:“STM32Cube 生态系统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得到第三方开发者资源的广泛支持,这有助于加快项目开发。我们新推出的经过强化的无线产品扩展了 STM32 系列处理新需求和用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稳健的STM32 解决方案的市场领先地位。” STM32WB 生态系统加强了对无线设计的支持力度,提供了所有必要的嵌入式软件模块和工具,让用户可以轻松地开发应用。在STM32CubeWB MCU软件包里面有很多代码示例,并提供一整套外设驱动程序(HAL 和 LL)和所有的必要的射频协议栈,包括用于蓝牙 5.2、Zigbee 3.0、OpenThread v1.1 和专有协议的 802.15.4 MAC,以及多个实现这些协议栈并发模式(静态和/或动态)的例程。STM32CubeMX and STM32CubeIDE等软件工具的GUI界面直接支持射频协议栈,方便访问和配置这些协议栈。用户可以轻松地选择和配置Profiles和Clusters,以支持主流的标准,并受益于现成的代码示例。 STM32CubeMX 配置器为功耗估算工具增加了额外的控制功能,有助于计算射频子系统对整体功耗预算的影响。用户可以设置各种场景来准确评估电池续航时间。 此外还有更多新功能,例如,STM32Cube 编程器的强化功能可以优化对STM32WB 双核架构的编程功能,利用Cortex-M0+ 处理器与Cortex-M4 主内核一起控制射频子系统,确保实时应用性能。 借助 STM32CubeMonitor-RF评估工具,生态系统将开发过程拓展到在客户环境中高效安装射频并测试性能。STM32CubeMonitor-RF 支持Bluetooth® LE和通用 802.15.4 射频技术,可执行收发测试和射频性能测量,并协助编写测试脚本、测试协议和命令序列。最新版本为 802.15.4 协议引入了侦测器功能,降低网状网络产品的开发难度。 STM32CubeWB 无线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工具和射频协议栈都取得了相关认证并免费提供,以及随附蓝牙 5.2 和 802.15.4 认证项目的详细说明文档,使客户能够快速且经济地获得适用的射频产品许可证书。 STM32WB 无线微控制器生态系统还包含一套 STM32WB 无线微控制器评估板,帮助用户加快无线产品的开发速度。 含有Nucleo-64开发板和USB适配器、NUCLEO-WB55RG 开发板和 NUCLEO-WB15CC Nucleo-64 开发板的P- NUCLEO-WB55开发套件,以及 STM32WB5MM-DK探索套件 ,为用户提供立即开发应用的各种功能,适合各种无线应用。 使用同一系列芯片,各种应用设计都可以共用同一个基础设计,充分利用产品开发和认证投资。 STM32WB 产品的灵活性很高,从高端到成本敏感的不同类型产品均可使用,应用前景广阔。

摩登3咨询:_双余度DSP数据采集装置在某型控制器中的应用

引言 任何一种自动控制系统都离不开数据采集装置,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系统的工作性能。数据采集装置向着高速、实时方向发展,对数据的传输和控制速度也提出了较高要求。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适合于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具有哈佛结构、支持流水线处理、快速的指令周期等优点,因而在嵌入式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事实上,以DSP为核心来构建数据采集装置也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在多任务信号处理系统中,考虑到设计系统的复杂性,经常需要使用双DSP协同工作来构成系统。双DSP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计算能力的均匀分布,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冗余能力、更快的处理速度、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正因为双DSP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解决好双DSP间的数据共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高速交换,依靠控制器自带的串口实现数据的串行传输已很难满足需求,必须寻求一种能进行高速数据通信的方法。而采用双端口RAM是解决双DSP之间高速数据通信的有效办法,该方法能够方便地构成各种工作方式下的高速数据传送介质,很好地解决因数据传输速度低所引起的瓶颈问题。 某型控制器要求采用双余度数据采集通道,每个通道都需要对多达16路模拟信号进行模数采样。为此,本文给出了用双DSP来构建的具体方法,每个DSP负责一个通道的数据采样,并在两个DSP之间用双端口RAM来构建一个高速的数据通道,以交换各自的采样数据和其它数据。 1双余度DSP数据采集装置的总体设计 某型控制器要求采用双余度数据采集通道。以DSP为核心构建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既可以进行高速采样,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后处理。采用两个DSP,各自负责一路数据采样,采样数据和其它数据可在两个DSP之间共享。数据采集装置由数据采集模块、DSP处理器和数据交换模块组成。图1给出了系统中双余度DSP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框图。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在DSP的控制下,各通道分时对16路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将采集的数据发给DSP;DSP负责输出数据采集所需要的时序,对采样进行控制,并根据需要,通过访问数据交换模块来对采集的数据和状态信息等其它数据进行交换;数据交换模块则在DSP的控制下,使两个DSP能够不冲突地对任一存储单元进行访问,从而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 2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在DSP的控制下,由通道对16路指令和反馈信号进行采样,并将采集的数据发给DSP。因为采样的信号较多,故采用16选1电子开关。DSP输出电子开关控制信号,以将16路信号分时送入A/D采样芯片;同时,DSP还要输出A/D转换控制信号,以将选通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量后读入DSP。 单通道DSP数据采集模块的框图如图2所示。 本装置中两个通道的采样电路相同,通道1的采样电路如图3所示。 该电路首先将模拟信号通过集成电路AD7892转换为 DSP所需要的数字量,然后由16选1电子开关DG406(5N1)依次选通各路模拟信号,再经过运算放大器F353进行信号隔离后,分时送给12位模数转换器AD7892(5N3)进行转换处理。通道1中的电子开关DG406的数据采样通道见表1所列。 图3通道1数据采样电路 A/D采样芯片AD7892具有±5V或±10V可选输入范围,最快转换时间为1.47ys,片内含采样保持电路和高速串并接口,单电源供电(+5V),转换数据为12位,而且与DSP处理器的接口比较简单。 引脚STANDBY接高电平时,电路处于正常工作模式;引脚REFOUT/IN通过电容接AGND,代表参考电源使用芯片内部的参考电压源;弓I脚VIN2接AGND,表示模拟输入电压的范围为-10~+10V;弓|脚MODE接高电平表示系统处于并行接口模式;引脚VIN1接采样模拟信号;引脚CONVST接采样启动脉冲ADKSZH,RD引脚接脉冲ADRD,这两个脉冲来自DSP,使DSP能够对模数转换进行控制。转换结束后,AD7892引脚EOC输出低电平,DSP将12位转换结果DB0~DB11以并行数据模式读入。当输入范围为-10~+10V时,A/D采样的分辨率为20V/212=4.88mV。 DSP是本数据采集装置的核心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对A/D采样进行控制,并能进行高速数据交换。要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经过综合考虑,本设计选择TI公司的DSP器件SMJ320F240。这是一种16位的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哈佛结构,具有独立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处理器指令和数据并行可大大提高处理效率,而且片内集成了16KB的闪速存储器Flash、16位通用定时器、异步串行通信接口SCI等,非常适合用于自动控制系统。 3数据交换模块的设计 3.1双DSP通信方式 实现双DSP通信的常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串行通信方式。利用处理器本身提供的串行口或用软件模拟一个串行口实现双机通信。这种方式硬件连接简单,软件开发比较容易,但数据传输速率往往不高,适合于双机通信数据量不大的应用场合。 (2)并行通信方式。利用处理器的I/O功能来实现双机通信。这种方式实现起来也比较简单,与串行方式相比,数据传输速率更高,但实现时要注意时序的配合。 (3)直接存储器方式(DMA)。这是一种完全由硬件执行数据交换的工作方式,DMA控制器从CPU完全接管对总线的控制权,数据交换不经过CPU,而直接在内存与设备之间进行。这种方式一般用于高速传送成组数据,但是两个处理器不能同时访问存储器。 (4)双端口RAM方式。利用双端口RAM作为两个DSP的共享存储器来实现处理器间的数据交换。两个DSP都把双端口RAM映射成自己存储器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同时访问双端口RAM(当然不能同时访问同一个地址单元),这样可以降低数据交换占用CPU的时间。这种方式数据吞吐量大,几乎能实现无等待的数据交换。 如果需要实时传输大量数据,采用双端口RAM是一种比较好的实现方式。 3.2双端口RAM芯片IDT7133 双端口RAM的最大特点是存储数据共享。设计时可选用IDT公司的IDT7133,这是一种高速2KX16位双端口静态RAM,具有高速存取、低功耗等特点。工业级芯片的最快访问时间只需25ns。通过片选CE的控制,IDT7133可以工作在省电模式下。通过使用IDT公司先进的CMOS技术,在典型的工作条件下,它的功耗仅为1150mW,而且还可以通过连接电池达到数据保护的目的,电池的电压仅为2V。 3.2.1IDT7133的逻辑结构 IDT7133是一种特殊的RAM芯片,具有左、右两个独立的端口,它们各自均有一套独立的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并且都有控制、寻址和I/O引脚,允许两个端口独立地对存储器中的任何单元进行存取操作。它既可以作为16位双端口RAM单独使用,也可以与IDT7143组成主从系统,以将数据线扩展到32位甚至更宽。这样组成的双端口RAM可以全速运行,而且无需任何额外的附加逻辑。IDT7133的功能框图如图4所示。 图4IDT7133的功能框图 IDT7133的引脚功能如表2所歹,。为了区分左、右端口,表中分别加有下标L(Left)和R(Right)。 表2IDT7133的引脚功能 3.2.2IDT7133的访问冲突控 使用双口RAM的关键是需要对其进行逻辑仲裁,否则可能会导致数据访问冲突。当控制器同时读写双端口RAMIDT7133时,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无冲突的访问控制 当两个端口的地址不相同时,在两个端口上进行读写操作一般不会发生冲突。此时任一端口被选中,就可对整个存储器进行存取,每一个端口都有自己的片选控制和输出控制。IDT7133无冲突的读写控制真值表如表3所列。其中,L表示逻辑低:H表示逻辑高;X表示无关。 (2)有冲突的访问控制 当从两个端口同时存取存储器同一存储单元时,便会发生读写冲突。为解决此问题,IDT7133采用了BUSY逻辑控制,也称硬件地址仲裁逻辑。芯片左、右端口都设计有忙信号引脚:BUSYl和BUSYr,由片上的仲裁逻辑决定对哪个端口优先进行操作,而另一个端口暂时被延迟访问。一般BUSY信号为高电平的端口可以正常访问RAM,BUSY为低的端口暂不能访问RAM。 图5所示是通过CE信号控制的BUSY仲裁时序图。 避免访问冲突的原理为:当左右端口不对同一地址单元访问时,BUSYl为高,BUSYr为高,此时两端口都可正常访问双端口RAM;而当左右端口对同一地址单元存取时,必有 一端口BUSY信号被置低。哪一个端口可以进行访问由片上仲裁决定,存取请求信号出现在前的端口的BUSY信号为高,存取请求信号出现在后的端口的BUSY信号被置低。需要注意的是,两端口的存取请求信号出现时间要相差5ns以上,否则仲裁逻辑无法判定存取请求信号的先后。而当无法判定时,控制引脚BUSYl和BUSYr也只有一个输出低电平,不会同时输出低电平,从而保证至少有一个端口能进行正常访问。其判断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CE判断:如果地址匹配并且在CE信号之前有效,片上的控制逻辑在CEl和CEr之间进行判断来选择端口; 第二种是地址有效判断:如果CE信号在地址匹配之前有效,片上的控制逻辑在左、右地址间进行判断来选择端口。 3.3数据交换模块的设计 本控制器DSP间的数据通信采用双端口RAM的通信方式的电路框图如图6所示。该电路通过两个译码电路分别产生左侧端口的控制信号R/Wlub、R/Wllb、CEl、OEl和右侧端口的控制信号R/Wrub、RWrlb、CEr>OEr,并采用BUSY信号来防止产生访问冲突。在这些信号的控制下,两个DSP就可以高速交换数据信息。 4软件设计 采样芯片AD7892在并行模式下的采样时序图如图7所示。由软件通过DSP的I/O口输出DAS0〜DAS3信号来控制电子开关DG406选通某一输入通道。 转换采用定时触发,由DSP的I/O口输出采样的启动信 号CONVST在启动信号的上升沿开始转换。转换结果采用查询方式读取,当查询到EOC引脚输出低电平时,DSP发出RD读信号将数据读入。此时该通道的A/D采样完成,下一个周期进行另一个通道的采样,直到所有通道的采样完成为止。图8所示是其模数采样程序流程图。 本文针对某型控制器的需求,分别设计了以DSP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模块,并采用双端口RAM方式构建了数据交换模块,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因数据传输速度低所引起的瓶颈问题,文中同时给出了模数采样程序流程图。经验证,本系统可以达到预定功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