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平台开户

摩登3注册开户_从步进电机到智能系统,编码器究竟如何选择?

从步进电机到智能系统,编码器究竟如何选择? 编码器作为一种转换信号的器件,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四周。 在智能车比赛中,需要利用编码器检测车模的瞬时速度,实现对车模速度的闭环反馈控制,从而使得小车的控制板能够根据赛道路况的变化而执行软件给定的指令,如加速、减速、转弯等。 在天体探索中,科学家使用大型天文望远镜对恒星进行追踪时,天文望远镜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控制精度,就需要选取合适的编码器。不过此时对编码器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当恒星速度为0.004%,需要分辨率为26位的编码器才能符合测速要求。 此外,还有电梯专用型编码器、机床专用编码器、伺服电机专用型编码器等等,可以说编码器无处不在。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那到底什么是编码器呢? 按照定义来看,编码器是将信号(如比特流)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设备。 简单理解就是,将人类不能直接理解的信号转换成我们人类能够直接理解的信号,以便于我们对设备或器件进行支配。 编码器根据刻度方法及信号输出形式,可分为增量式、绝对值、混合式。 增量式和绝对式较为常见,但区别二者成为了困扰广大用户的难题。 因此,在这里只将增量式和绝对式做一个对比,让用户在将来选择时,能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 首先,两者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 1、 增量式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增量式编码器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把这个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 拿倒水来形容,增量式编码器好比,找一个不知道大小的杯子然后往里面倒水,当倒满一次,就把杯子清空一次,然后再倒水,最后根据倒满杯子的次数来计算距离。 从构造上来看,增量式编码器由连接轴、码盘、光源和输出电路等构成。其实,编码器基本上都是这个构成,下面就不再重复了。 增量式编码器由光电发射器件和接收器件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分别组合成A、B、C、D,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四组相差360度(即一个周波)。将C、D信号反向,叠加在A、B两相上,从而起到增强稳定信号的作用;另外,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 由于A、B两相前后相差90度,故可通过比较A、B两相哪个在前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 通过零位脉冲,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通过零位参考位和脉冲数量来计算距离和角度等参量。 2、 绝对式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绝对式编码器的码盘上有许多道刻线,用以编排编码器上的每一个位置。由于每一个位置都不一样,所以想知道位移大小,只要知道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就可以了,不用像增量式编码器一样需要一直计数。 还是拿倒水来举例,绝对式编码器好比,找一个有刻度的、更高的杯子,往里面倒水,最后根据起始和终止的刻度来计算距离。 从结构上来看,绝对式编码器光码盘上有许多道光通道刻线,每道刻线依次以2线、4线、8线、16线……编排,这样,在编码器的任意一个位置,都可以通过读取每道刻线的通、暗,获得一组从2的零次方到2的n-1次方的唯一的二进制编码(格雷码),这也就是n位绝对编码器。 这样的编码器是由光电码盘的机械位置(起、止位置)决定的,因而不会受到停电、外界干扰的影响,这也是绝对式编码器的优良特性之一。 由于这一特性,绝对式编码器无需记忆,无需找零参考点,而且还不用一直计数,因此,编码器的抗干扰特性、数据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 基于绝对式编码器的构造,它一定会面临着一个问题:计数计到最大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出现了多圈绝对式编码器。 针对多圈绝对式编码器,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设计方案: 第一种,在编码器内部,用机械齿轮耦合多个轴,用来计算总的圈数。 拿倒水举例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有刻度的杯子,当这个杯子倒满了时,再找一个有刻度的、更大的杯子,把小杯子里的水倒进大杯子里,最后大小杯子相加计算距离。 第二种,就是用电子计数器和电容器,来计算总共转过的圈数。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还是拿倒水举例子,这一次当有刻度的杯子倒满了时,把水倒出来,同时使用计数器来计量倒满的次数,最后通过计数器和杯子相加来计算距离。 第三种,在一些磁编码器中,采用韦根金线,并利用韦根效应来计数。 以上的三种方法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说第一种,因为用到了机械齿轮,所以会给编码器带来磨损,使得精度降低。 至于构成多圈绝对值编码器的方案,在这里不多过描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两者因为工作原理和机械构成不同,产生了两个非常大的区别: 1、 通断电记忆不同 增量式编码器没有记忆,断电重启必须回到参考零位,才能找到需要的位置,每次通断电都要重新开始。 最常见的增量式编码器就是打印机扫描仪的定位,每次打印机开机时,我们都能听到噼哩啪啦的一阵响,其实这是打印机在寻找参考零点,在这之后才能工作。 而绝对式编码器有记忆,断电重启不用回到零位,即可知道目标所在的位置。这使得绝对式编码器不会在过程中受到干扰,其抗干扰特性、数据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2、码盘不同 由于两者的计数方式不相同,因此两者的码盘也相差极大。 码盘的不同,是绝对式编码器和增量式编码器的最大区别之一。 除以上区别外,绝对式编码器和增量式编码器还有很多细小的区别: 1、 输出信号不同 增量式编码器输出的是脉冲信号,而绝对式编码器输出的是一组二进制的数值。 2、 计数量受限不同 增量式编码器的转数不受限制,而绝对式编码器不能超过转数的量程。 3、 应用领域不完全相同 有无断点记忆使得增量式编码器和绝对式编码器在应用领域上有很大的不同,增量式编码器更适合用于确定速度,距离或运动方向,而绝对式编码器由于其特性在工控定位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4、价格不一样 由于绝对式编码器的优良特质,在价格上比增量式编码器要高出一些。 有了二者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要选择编码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1、 是否需要断电保持 如果是需要持续性检查的场合就必须使用绝对式编码器。 2、 需要的测量精度 相对而言,绝对式编码器的精度比增量式编码器的精度会更高一些。 3、分辨率 编码器的分辨率,即电机转子轴旋转一圈时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个数。分辨率的高低是影响测速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4、需要的最大速度 编码器的测速方法分为三类:。 一般来讲,T法在低速区测速效果最好,M法在高速区优于T法。M/T法虽然实现的方法比M和T法都要高很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测速精度也有优于另外两种。 5、 需要的码盘材质 编码器码盘的材料有玻璃、金属、塑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内部554258_荣耀与微软签署全球PC合作协议,Windows 10成为荣耀笔记本电脑官方操作系统

【2020年12月24日】今日,知名科技品牌荣耀宣布与微软签署全球合作协议。荣耀将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微软Windows 10作为荣耀笔记本电脑官方操作系统。Windows 10 是全球最受欢迎的Windows 操作系统,在 Windows 10 的支持下,荣耀笔记本电脑将在办公、学习、生活、娱乐等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出色的用户体验。 荣耀CEO赵明先生表示:“荣耀很高兴与微软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通过主流的操作系统和技术,给消费者带来设计卓越、性能强大、体验一流的PC产品。荣耀坚持以消费者为核心,持全面开放的态度和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创造属于每个人的智慧新世界。” 微软大中华区OEM事业部总经理黄逸群先生表示:“Windows 10 是一个多元且强大的平台,为我们的 OEM 合作伙伴提供了向世界输出创意的灵活工具。微软希望通过Windows 10平台,予力OEM 合作伙伴们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把最新技术推送给用户,让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去创造、学习和沟通。” 荣耀一如既往地重视对研发和前瞻性技术的投入,坚持把品质、创新和服务作为战略控制点,为全球消费者带来领先和创新的产品及体验。 2021年1月,搭载微软Windows 10和英特尔 Core i5处理器的荣耀笔记本电脑MagicBook Pro,将继中国市场热销后登陆海外市场,为海外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创新体验。 MagicBook Pro采用酷炫而雅致的金属机身,90%以上的超高屏占比和三面4.9mm的微边框设计,带来宽广的视野和强大的全屏生产力;沉浸式环绕立体声音效,配合对称的双扬声器设计,带来观影、游戏时身临其境的畅快体验;指纹电源二合一,开机登录一步到位,超大触控板让操控更加准确自如;多屏协同再升级,电脑手机之间实现无感连接,电脑可直接打开手机上的文件,带来生产力的直线提升;连续11小时工作的绝佳续航能力,轻松为多线程、多任务的高负荷运载保驾护航。MagicBook Pro的全屏生产力,让工作生活的每个瞬间都更加高效、畅快。 与此同时,荣耀下一代MagicBook系列产品也将于2021年1月在中国首发。请随时关注荣耀中国官网及“荣耀智慧生活”官方微博,了解更多荣耀与微软等合作伙伴相关动态。

摩登3新闻554258:_杭州阿里,海康,网易等组成HR联盟,打工人“裸奔

在杭州滨江区,由30多余家重点企业CHO或者HRD组成的HR智库联盟正式成立。这些企业中有阿里,海康,网易,吉利等。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打工人,看到这消息实则有些懵逼,我再也不敢随便跳槽了? 话说,年轻时谁还没踩过几个求职的坑,被渣hr忽悠,入职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说的那回事。再或,遇到莫名其妙的老板,三观不合的制度,多的喘不过来气的工作任务,不开森也没钱赚,这种情况,不离职等着过年嘛! 现在HR来一句,我是联盟里的人……细思极恐啊! 虽然后来辟谣说,将不存在交流讨论员工个人情况,不存在共享员工个人信息,表态声明此智库只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不否认求职市场上“混子”存在,智库联盟似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才的不恰当匹配。 但是打工人还是怕呀,“裸奔”找工作谁不怕,而“裸”到啥程度取决于联盟。 假设再过度一点,全裸后还给涂上颜色可咋整。毕竟打工人和招聘企业属于利益相对体,一招不慎,企业就强势过头了,变成了企业对打工人的单向选择。 有一就有二,假设其他地区,企业纷纷效仿,大部分企业自成一家联盟,打工人将更没指望了。 目前招聘市场上不只有打工人自己的问题,招聘企业,不论是不是头部企业,HR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依然存在入职前和入职后信息不符的现象。 就算HR诚实不欺,但求职者的工作岗位也会随着公司领导的决策变化而改变,更不用说对公司文化制度还需要磨合了! 又或者碰到了一个各种不合的领导,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更别提有些企业为了招徕优秀的大头兵以管理岗位诱之了! 长按订阅更多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测速登陆_一口气说出4种幂等性解决方案,面试官露出了姨母笑~

什么是幂等性? 幂等是一个数学与计算机学概念,在数学中某一元运算为幂等时,其作用在任一元素两次后会和其作用一次的结果相同。 “ 在计算机中编程中,一个幂等操作的特点是其任意多次执行所产生的影响均与一次执行的影响相同。 幂等函数或幂等方法是指可以使用相同参数重复执行,并能获得相同结果的函数。这些函数不会影响系统状态,也不用担心重复执行会对系统造成改变。 什么是接口幂等性? 在HTTP/1.1中,对幂等性进行了定义。它描述了一次和多次请求某一个资源对于资源本身应该具有同样的结果(网络超时等问题除外),即第一次请求的时候对资源产生了副作用,但是以后的多次请求都不会再对资源产生副作用。 这里的副作用是不会对结果产生破坏或者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也就是说,其任意多次执行对资源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均与一次执行的影响相同。 为什么需要实现幂等性? 在接口调用时一般情况下都能正常返回信息不会重复提交,不过在遇见以下情况时可以就会出现问题,如: 前端重复提交表单:在填写一些表格时候,用户填写完成提交,很多时候会因网络波动没有及时对用户做出提交成功响应,致使用户认为没有成功提交,然后一直点提交按钮,这时就会发生重复提交表单请求。 用户恶意进行刷单:例如在实现用户投票这种功能时,如果用户针对一个用户进行重复提交投票,这样会导致接口接收到用户重复提交的投票信息,这样会使投票结果与事实严重不符。 接口超时重复提交:很多时候 HTTP 客户端工具都默认开启超时重试的机制,尤其是第三方调用接口时候,为了防止网络波动超时等造成的请求失败,都会添加重试机制,导致一个请求提交多次。 消息进行重复消费:当使用 MQ 消息中间件时候,如果发生消息中间件出现错误未及时提交消费信息,导致发生重复消费。 “ 使用幂等性最大的优势在于使接口保证任何幂等性操作,免去因重试等造成系统产生的未知的问题。 引入幂等性后对系统有什么影响? 幂等性是为了简化客户端逻辑处理,能放置重复提交等操作,但却增加了服务端的逻辑复杂性和成本,其主要是: 把并行执行的功能改为串行执行,降低了执行效率。 增加了额外控制幂等的业务逻辑,复杂化了业务功能; 所以在使用时候需要考虑是否引入幂等性的必要性,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具体分析,除了业务上的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引入的接口幂等性。 Restful API 接口幂等性如何? 现在流行的 Restful 推荐的几种 HTTP 接口方法中,分别存在幂等行与不能保证幂等的方法,如下: √满足幂等 x 不满足幂等 - 可能满足也可能不满足幂等,根据实际业务逻辑有关 方案一:数据库唯一主键实现幂等性 数据库唯一主键的实现主要是利用数据库中主键唯一约束的特性,一般来说唯一主键比较适用于“插入”时的幂等性,其能保证一张表中只能存在一条带该唯一主键的记录。 使用数据库唯一主键完成幂等性时需要注意的是,该主键一般来说并不是使用数据库中自增主键,而是使用分布式 ID 充当主键,这样才能能保证在分布式环境下 ID 的全局唯一性。 适用操作 插入操作 删除操作 使用限制 需要生成全局唯一主键 ID; 主要流程 主要流程如下: 客户端执行创建请求,调用服务端接口。 服务端执行业务逻辑,生成一个分布式 ID,将该 ID 充当待插入数据的主键,然 后执数据插入操作,运行对应的 SQL 语句。 服务端将该条数据插入数据库中,如果插入成功则表示没有重复调用接口。如果抛出主键重复异常,则表示数据库中已经存在该条记录,返回错误信息到客户端。 方案二:数据库乐观锁实现幂等性 数据库乐观锁方案一般只能适用于执行更新操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提前在对应的数据表中多添加一个字段,充当当前数据的版本标识。 这样每次对该数据库该表的这条数据执行更新时,都会将该版本标识作为一个条件,值为上次待更新数据中的版本标识的值。 适用操作 更新操作 使用限制 需要数据库对应业务表中添加额外字段 描述示例 例如,存在如下的数据表中: 为了每次执行更新时防止重复更新,确定更新的一定是要更新的内容,我们通常都会添加一个 version 字段记录当前的记录版本,这样在更新时候将该值带上,那么只要执行更新操作就能确定一定更新的是某个对应版本下的信息。 这样每次执行更新时候,都要指定要更新的版本号,如下操作就能准确更新 version=5 的信息: UPDATE my_table SET price=price+50,version=version+1 WHERE id=1 AND version=5 上面 WHERE 后面跟着条件 id=1 AND version=5 被执行后,id=1 的 version 被更新为 6,所以如果重复执行该条 SQL 语句将不生效,因为 id=1 AND version=5 的数据已经不存在,这样就能保住更新的幂等,多次更新对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方案三:防重 Token 令牌实现幂等性 针对客户端连续点击或者调用方的超时重试等情况,例如提交订单,此种操作就可以用 Token 的机制实现防止重复提交。 简单的说就是调用方在调用接口的时候先向后端请求一个全局 ID(Token),请求的时候携带这个全局 ID 一起请求(Token 最好将其放到 Headers 中),后端需要对这个 Token 作为 Key,用户信息作为 Value 到 Redis 中进行键值内容校验,如果 Key 存在且 Value 匹配就执行删除命令,然后正常执行后面的业务逻辑。如果不存在对应的 Key 或 Value 不匹配就返回重复执行的错误信息,这样来保证幂等操作。 适用操作 插入操作 更新操作 删除操作 使用限制 需要生成全局唯一  Token 串 需要使用第三方组件  Redis 进行数据效验 主要流程: 服务端提供获取 Token 的接口,该 Token 可以是一个序列号,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 ID 或者 UUID 串。 客户端调用接口获取 Token,这时候服务端会生成一个 Token 串。 然后将该串存入 Redis 数据库中,以该 Token 作为 Redis 的键(注意设置过期时间)。 将 Token 返回到客户端,客户端拿到后应存到表单隐藏域中。 客户端在执行提交表单时,把 Token 存入到 Headers 中,执行业务请求带上该 Headers。 服务端接收到请求后从 Headers 中拿到 Token,然后根据 Token 到 Redis 中查找该 key 是否存在。 服务端根据…

摩登三1960_硬刚一周,3W字总结,一年的经验告诉你如何准备校招!

前期准备 校招在我看来是一件时间特别长的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你开始准备校招的那一刻开始,到你正式拿到offer的,并且确定去哪一家公司时,时间差不多一年左右,这个时间其实比考研、公务员等都要长,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当然,这也跟个人的具体情况相关,每个人也会不一样的,但是,也差不了多少,大神级别的除外了。 这篇文章主要还是讲讲校招的整个流程,需要准备什么,遇到问题时怎么去解决,怎么去调整心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也是把我个人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选择方向 在我看来,第一件事情应该就是选择你找工作的方向,这件事情应该在你开始找工作的半年前左右确定,比如,你2021年3月开始春招找工作,那么,我建议你最好在现在,也就是2020年10月就确定找工作的方向,为什么要这么早,后面我会具体分析。 说到工作的方向,就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其实可以选择的方向还是特别多的,也是看个人的选择,当然,也是可以有一些数据来做参考的;现在的校招的主流的方向有:算法,后端开发,前端开发,测试开发,运营开发,客户端开发,测试等等,这些岗位通常来说是选择最多的,对于几个岗位,我也给一下自己的建议,可以供参考。 首先是算法,算法这个方向,在我刚刚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有想过的,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于市场对于这个岗位的需求分析,后来,我就慢慢的放弃了,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对于算法岗位,现在比较热门的就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了,由于CV方向特别火爆,这里的火爆并不是说好找工作,而是竞争太大了,就今年的算法岗位来说,或者说从去年开始,基本上就是神仙打架了,没有一两篇顶刊论文,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搞算法的,所以,如果你想找算法的工作,我的建议是,第一,是不是研究生,第二,是不是211/985以上,或者更直接点是不是985以上的学校,第三,有没有发过好的期刊的论文,我觉得这三点至少满足两点以上才可以考虑去找算法的工作,否则,建议转开发。 接下来说一下开发,开发现在其实竞争压力也不小,想进大厂的压力其实也很大,因为需求就这么多,当然,跟算法比起来就好很多了,后端毕竟方向很多,语言的选择也是很多的,比如,Java、C++、Python、Go这些语言的方向都是可以选择的,之前也说过,Go现在的需求也是在慢慢变大的,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向,竞争可能小一些,其中,Java的竞争最大,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觉得Java好找工作吧,导致投递的人数特别多,大厂就更不用说了,想找一个Java岗位的工作真的不容易,从我身边的朋友来看,以及身边同学找工作的感受来看,C++进大厂的难易程度还是小一些的,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当然,这些选择也是看你对哪个方向更喜欢了,或者更熟悉了,这里只是给一些建议。 校招流程 上面说了如何选择的问题,选择好了之后,就应该熟悉一下目前的校招流程了,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了解的话,或者没有了解一些经验之类的,还是会犯一些错误的,所以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 在现在的校招的模式下,校招分为春招和秋招,春招基本上是找实习的,还是少量的校招补招的,补招就是上一年秋招没有招满,然后在春招继续招人,而秋招基本上就是应届生找工作的最佳时期了。 在今年的春天,2月份开始吧,春招就开始了,很多的公司就开始招是实习生了,特别是字节跳动,在2月初就开始了提前批,2月底提前批就结束了。 所以,春招找实习的黄金时间就是2-5月了,这个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都一直会有机会,也是拿实习offer的最佳时期。 接下来,6-8月这个时间段,如果你在春招找到了实习,那么一般你就在公司实习了,实习结束后,到9月开始就是要开始秋招了。 但是,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在前面就讲到过,现在的秋招一般都会很早,可能在7月的时候很多的公司提前批就开始了,而提前批又是很好拿offer的时候,所以,选择去不去实习就显得很重要了,或者,你去实习了,如果发现你所实习的公司不是你想留的公司,建议尽早离职准备秋招。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可能因为疫情的影响,到了9月份开始秋招,发现其实已经晚了,拿我的情况跟身边的同学来说,今年9月份开始秋招,一般都是投了一大堆的公司,结果最后只有可怜的5个面试机会,这个时候才发现,提前批真的很重要,再对比一些没有实习的同学,通过提前批的面试,一般都有几个offer斩获,对比之下,发现实习的优势竟然没有了,可能这就是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找工作的现实写照吧。 怎么投递,怎么内推 前面讲了校招的流程问题,这里讲一下在面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投递简历。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互联网公司找工作,基本上都是在牛客网看相关的信息,这也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渠道。 关于投递,现在不同的公司也有不同的形式。 第一种,大公司,大公司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投递官方网站的,都是在官方网站进行投递,这个麻烦的就是,很多的简历信息都是需要手动输入的,所以,还是比较耗时的,到时候遇到了你就会发现真的有点烦,有时候投递个简历需要半天;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比较实时的查看面试进度,直接在官网上进行查看就可以了。 第二种,有一些公司因为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所以,就托管在第三方来进行这个操作,比如,在牛客网上直接进行投递,在牛客网上填写简历,然后,就可以一键投递了,这个方便一些,但是,就是感觉很多时候没有消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第三种,也是依赖第三方公司,今年投递的感觉来说,一般都是依赖一个叫做https://www.mokahr.com/,这个网站一般就是公司进行内推的,这个投递网站好处就是方便投递,而且有些公司只需要你上传你的电子版的简历就可以,降低了投递成本,但是,不方便的就是查询投递进度。 然后,说到内推,其实,方式也就那么多。一般,如果有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在比较好的互联网公司,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渠道进行内推,一般也是比较靠谱的,成功率比较高;其次,现在很多内推也都是在牛客网进行了,我很多时候也是在牛客网看有没有公司的内推,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一般内推的人很多,最终你能不能被筛选到是一个问题;最后,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公众号,官方的公众号投递,或者有一些公众号也会提供内推码。 最后,就算没有内推,其实也不要紧,很多人直接在官网投递,也是能够机会的,而且,现在的内推跟前几年还不一样,现在就算是内推了,最多也就是有个笔试的机会,不会直接给面试机会,直接给面试机会除非是简历特别出众。 校招知识储备 这一部分我觉得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了,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告诉大家怎么准备校招,而其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就决定你能不能拿到offer了,所以,接下来,我重点的跟大家聊聊校招的专业知识部分的准备工作。 算法 首先,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点就是,校招对于技术栈的要求并不会很高,校招就是招聘应届生,只需要你有可塑性、可培养的空间,那么,就很有可能给你offer,那么,如果校招不强调技术栈的重要性,那么注重什么的考察呢? 没错,就是算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从大学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必修课里面一定是有数据结构和算法这门课程的,而且也是相当的重要,而校招,从我自身面试的经历来说,算法可以说是十分的重要,再强调也不为过。 在现在的招聘流程中,首先是有笔试,大公司的笔试一般就是2-4道编程题,题目的难度leetcode的hard以上,所以,笔试就是检验你的算法的能力;进入到面试阶段后,基本上每一轮面试中,一定是会有算法题的,现在也是一般使用牛客网进行考核,所以,大家可以先去牛客网适应适应,那么,在一次面试中,算法的重要性怎么样呢?我这么说吧,如果一轮面试中,面试官出了一道算法题,如果你做出来了,其他的专业知识点回答的很一般,你有可能进入到下一轮面试,如果你算法题没有做出来,专业知识点就算回答的再好,基本上也是凉凉。因此,从我的经验来看,面试中A出算法题,至少可以拿到60分,A不出来,那就是0分,无一例外。 那么算法如何准备呢,这也是我想跟大家聊的一个话题,因为我在找工作之前,算法的能力可以说太一般了,很多的算法都是不懂的,基本的题目也是很难做出来,但是,经过这一年的训练,现在在面试中的算法题A出来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除非是特别难的题目,那当我没说,有过几次经历,感觉被刷KPI了;因此,如果你现在也是对算法没有任何的自信的话,不用太担心,因为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只要你坚持,有方法的训练,应对基本的面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就是讲讲怎么去应付校招的算法难关,拿offer。 首先,如果你离秋招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明年的秋天才参加秋招,或者时间更多,同时,你的数据结构跟算法的基础也是不太好的话,我建议你先看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书籍,关于看哪些书籍,我之前已经写过了,可以看这篇文章必须看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书籍推荐: https://blog.ouyangsihai.cn/cong-ru-men-dao-na-da-han-offer-bi-xu-kan-de-suan-fa-shu-ji-tui-jian-bu-hao-bu-tui-jian.html。 其次,如果你的时间非常紧张,马上就快要参加春招找实习了,这个时候其实我就不太推荐看书了,看书的效率其实是很难保证的,我建议你看一下牛客网左神的算法教程,左神的教程我是看过的,从基础到进阶的一整套课程,我觉得讲的非常的精彩,能够看得出来左神的功力,对于每一种算法的类型,每一个题目的讲解都是细致入微的,推荐去看看。 然后,如果你对于基本的算法通过看视频或者看书有了一定的了解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校招的刷题时间了。 讲到刷题,其实方法很重要,这里我就讲一下我的这一年的刷题的经验,其中也有自己的血与泪的故事,就不多说了,这里告诉大家,避免踩坑。 不管哪个方向的,我都建议你刷题的第一本书是《剑指offer》,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面试的时候,很多的题目都是出自这本书的,不管哪个公司,另外我还要告诉你,特别是春招的时候,因为大家准备的都不是特别好,所以,面试官出的题目也不会很难,一般就是选自这本书,一定要好好的把每一道题目都吃透。那么怎么样才算吃透呢,可能你看了几遍这本书,但是还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去牛客网找到剑指offer的专栏,进行线上的练习,只有当你自己可以在线上把每一道题都可以A出来的时候,并且都是最优解,这个时候,这本书就是过关了,那么,你也是可以应付面试中的70%的算法题。 如果这一步你已经做到了,还想要提高的话,我还会推荐左神的书《程序员代码面试指南:IT名企算法与数据结构题目最优解》,这本书的难度比剑指offer难很多,里面有很多有难度的题目,但是各个章节都编排的非常合理,都是按照分类来的,非常适合进行刷题,训练自己的算法思维。 当然,如果你不想看书,想直接刷题,那么,我推荐你去leetcode进行刷题,去leetcode刷题也需要注意一点,尽量按照类型来刷,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练习,同时,我也建议你先把hot100搞定,然后再去刷其他的,这样可以先把最热门的题目搞定,其他的有时间再去训练。 以上就是应付算法的一些技巧,这当然只是针对大多数的人来说的,大佬可以跳过。 专业方向知识 这一部分接着上面的算法,可以算是比较合理的,只有在算法的基础上,才有资本谈论专业知识,否则,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声明一下,下面的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Java开发的,其他的方向在这里不讨论。 Java大家都知道技术是非常的多的,也是比较费时间的,但是,结合校招的特点,狠毒的技术其实是不用讨论的,主要的需要复习的在这里都会讲到,主要包括下面这些。 数据结构 计算机网络 操作系统 数据库 Java基础 Java集合 Java多线程与并发 JVM Spring、Mybatis、SpringBoot等框架 Redis Dubbo Zookeeper 消息队列 以上的这些知识点其实都是考察的非常频繁的,其中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集合,并发,JVM,Redis这几块知识点,被问到的概率特别高,基本上是面试必问的。 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因为,通过这一年多的面试,我基本上把这些知识点都进行了总结,常见的面试题也都是进行了总结,只需要按照我总结的来进行复习,我觉得问题不大,互联网前50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下面我给出一些我总结的常见面试题,都进行了分类,非常好进行复习。 一 Java基础 一致性hash算法 sleep和wait 强软弱虚引用 Arrays.sort原理 创建对象的方式 若hashcode方法永远返回1会产生什么结果 解决hash冲突的三种方法 为什么要重写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重写 动态代理 sleep和wait的区别 java 地址和值传递的例子 Java序列化 java NIO,java 多线程、线程池,java 网络编程解决并发量 JDBC 连接的过程 ,手写 jdbc 连接过程 说出三个遇到过的程序报异常的情况 socket 是靠什么协议支持的 java io 用到什么设计模式 serviable 的序列化,其中 uuid 的作用 什么情景下会用到反射 浅克隆与深克隆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深克隆 反射能够使用私有的方法属性吗和底层原理? 处理器指令优化有些什么考虑? object 对象的常用方法 Stack 和 ArrayList 的区别 statement 和 prestatement 的区别 手写模拟实现一个阻塞队列 util 包下有哪几种接口 很常见的 Nullpointerexception ,你是怎么排查的,怎么解决的; 静态内部类和非静态内部类的区别是什么? 怎么创建静态内部类和非静态内部类? Xml 解析方式,原理优缺点 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 二…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只需两步,Tomcat JVM参数性能迅速调到最优!

作者:Java架构师历程 来源: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46964 Tomcat性能调优 找到Tomcat根目录下的conf目录,修改server.xml文件的内容。对于这部分的调优,我所了解到的就是无非设置一下Tomcat服务器的最大并发数和Tomcat初始化时创建的线程数的 设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性能调优的设置,下图是我根据我机子的性能设置的一些参数值,给各位详细解释一下吧: 1、URIEncoding=“UTF-8”:设置Tomcat的字符集。这种配置我们一般是不会设置的,因为关于乱码的转换我们会在具体项目中具体处理,直接修改Tomcat的字符集未免过于太死板。 2、maxThreads=“300”:设置当前Tomcat的最大并发数。Tomcat默认配置的最大请求数是150个,即同时能支持150个并发。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最大并发数与硬件性能和CPU数量都有很大关系的,更好的硬件、更高的处理器都会使Tomcat支持更多的并发数。如果一般在实际开发中,当某个应用拥有 250 个以上并发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应用服务器的集群。 3、minSpareThreads=“50”:设置当前Tomcat初始化时创建的线程数,默认值为25。 4、acceptCount=“250”:当同时连接的人数达到maxThreads参数设置的值时,还可以接收排队的连接数量,超过这个连接的则直接返回拒绝连接。指定当任何能够使用的处理请求的线程数都被使用时,能够放到处理队列中的请求数,超过这个数的请求将不予处理。默认值为100。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想加大Tomcat的并发数 ,应该同时加大acceptCount和maxThreads的值。 5、enableLookups=“false”:是否开启域名反查,一般设置为false来提高处理能力,它的取值还有true,一般很少使用。 6、maxKeepAliveRequests=“1”:nginx动态的转给tomcat,nginx是不能keepalive的,而tomcat端默认开启了keepalive,会等待keepalive的timeout,默认不设置就是使用connectionTimeout。所以必须设置tomcat的超时时间,并关闭tomcat的keepalive。否则会产生大量tomcat的socket timewait。 maxKeepAliveRequests=”1”就可以避免tomcat产生大量的TIME_WAIT连接,从而从一定程度上避免tomcat假死。 JVM性能调优 Tomcat本身还是运行在JVM上的,通过对JVM参数的调整我们可以使Tomcat拥有更好的性能。目前针对JVM的调优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存调优和垃圾回收策略调优。 一、内存调优 找到Tomcat根目录下的bin目录,设置catalina.sh文件中JAVA_OPTS变量即可,因为后面的启动参数会把JAVA_OPTS作为JVM的启动参数来处理。再说Java虚拟机的内存结构是有点复杂的,相信很多人在理解上都是很抽象的,它主要分为堆、栈、方法区和垃圾回收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下面是我从网上扒的内存结构图: 内存调优这块呢,无非就是通过修改它们各自的内存空间的大小,使应用能够更加合理的运用,下图是我根据我机子的性能设置的参数,给各位详细解释一下各个参数的含义吧: 1、-Xmx512m:设置Java虚拟机的堆的最大可用内存大小,单位:兆(m),整个堆大小=年轻代大小 + 年老代大小 + 持久代大小。持久代一般固定大小为64m。堆的不同分布情况,对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可能将对象预留在新生代,减少老年代GC的次数(通常老年回收起来比较慢)。 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堆的初始值和最大值设置相等,这样可以减少程序运行时进行的垃圾回收次数和空间扩展,从而提高程序性能。 2、-Xms512m:设置Java虚拟机的堆的初始值内存大小,单位:兆(m),此值可以设置与-Xmx相同,以避免每次垃圾回收完成后JVM重新分配内存。 3、-Xmn170m:设置年轻代内存大小,单位:兆(m),此值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Sun官方推荐配置为整个堆的3/8。一般在增大年轻代内存后,也会将会减小年老代大小。 4、-Xss128k:设置每个线程的栈大小。JDK5.0以后每个线程栈大小为1M,以前每个线程栈大小为256K。更具应用的线程所需内存大小进行调整。 在相同物理内存下,减小这个值能生成更多的线程。但是操作系统对一个进程内的线程数还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生成,经验值在3000~5000左右。 5、-XX:NewRatio=4:设置年轻代(包括Eden和两个Survivor区)与年老代的比值(除去持久代)。设置为4,则年轻代与年老代所占比值为1:4,年轻代占整个堆栈的1/5 。 6、-XX:SurvivorRatio=4:设置年轻代中Eden区与Survivor区的大小比值。设置为4,则两个Survivor区与一个Eden区的比值为2:4,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6。 7、-XX:MaxPermSize=16m:设置持久代大小为16m,上面也说了,持久代一般固定的内存大小为64m。 8、-XX:MaxTenuringThreshold=0:设置垃圾最大年龄。 如果设置为0的话,则年轻代对象不经过Survivor区,直接进入年老代。对于年老代比较多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将此值设置为一个较大值,则年轻代对象会在Survivor区进行多次复制,这样可以增加对象再年轻代的存活时间,增加在年轻代即被回收的概论。 二、垃圾回收策略调优 找到Tomcat根目录下的bin目录,也是设置catalina.sh文件中JAVA_OPTS变量即可。我们都知道Java虚拟机都有默认的垃圾回收机制,但是不同的垃圾回收机制的效率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点我们才经常对Java虚拟机的垃圾回收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下面也是通过我的一些需求来配置的垃圾回收策略: Java虚拟机的垃圾回收策略一般分为:串行收集器、并行收集器和并发收集器。 串行收集器: 1、-XX:+UseSerialGC:代表垃圾回收策略为串行收集器,即在整个扫描和复制过程采用单线程的方式来进行,适用于单CPU、新生代空间较小及对暂停时间要求不是非常高的应用上,是client级别默认的GC方式,主要在JDK1.5之前的垃圾回收方式。 并发收集器: 1、-XX:+UseParallelGC:代表垃圾回收策略为并行收集器(吞吐量优先),即在整个扫描和复制过程采用多线程的方式来进行,适用于多CPU、对暂停时间要求较短的应用上,是server级别默认采用的GC方式。此配置仅对年轻代有效。该配置只能让年轻代使用并发收集,而年老代仍旧使用串行收集。 2、-XX:ParallelGCThreads=4:配置并行收集器的线程数,即:同时多少个线程一起进行垃圾回收。此值最好配置与处理器数目相等。 3、-XX:+UseParallelOldGC:配置年老代垃圾收集方式为并行收集。JDK6.0支持对年老代并行收集 。 4、-XX:MaxGCPauseMillis=100:设置每次年轻代垃圾回收的最长时间,如果无法满足此时间,JVM会自动调整年轻代大小,以满足此值。 5、-XX:+UseAdaptiveSizePolicy:设置此选项后,并行收集器会自动选择年轻代区大小和相应的Survivor区比例,以达到目标系统规定的最低相应时间或者收集频率等,此值建议使用并行收集器时,一直打开。 长按订阅更多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摩登3注册网站_硬核!关于Linux内核的简明知识

来源 :头条号@Linux学习教程,冰凌块儿 1、前言 本文主要讲解什么是Linux内核,以及通过多张图片展示Linux内核的作用与功能,以便于读者能快速理解什么是Linux内核,能看懂Linux内核。 拥有超过1300万行的代码,Linux内核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项目之一,但是内核是什么,它用于什么? 2、什么是内核 内核是与计算机硬件接口的易替换软件的最低级别。它负责将所有以“用户模式”运行的应用程序连接到物理硬件,并允许称为服务器的进程使用进程间通信(IPC)彼此获取信息。 3、内核还要分种类? 是的,没错。 3.1 微内核 微内核只管理它必须管理的东西:CPU、内存和IPC。计算机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附件,并且可以在用户模式下处理。微内核具有可移植性的优势,因为只要操作系统仍然试图以相同的方式访问硬件,就不必担心您是否更改了视频卡,甚至是操作系统。微内核对内存和安装空间的占用也非常小,而且它们往往更安全,因为只有特定的进程在用户模式下运行,而用户模式不具有管理员模式的高权限。 3.1.1 Pros 可移植性 安装占用空间小 小内存占用 安全 3.1.2 Cons 通过驱动程序,硬件更加抽象 硬件可能反应较慢,因为驱动程序处于用户模式 进程必须在队列中等待才能获得信息 进程不能在不等待的情况下访问其他进程 3.2 单内核 单内核与微内核相反,因为它们不仅包含CPU、内存和IPC,而且还包含设备驱动程序、文件系统管理和系统服务器调用等内容。单内核更擅长于访问硬件和多任务处理,因为如果一个程序需要从内存或运行中的其他进程中获取信息,那么它就有一条更直接的线路来访问信息,而不需要在队列中等待来完成任务。但是,这可能会导致问题,因为在管理模式下运行的东西越多,如果行为不正常,就会有越多的东西导致系统崩溃。 3.2.1 Pros 更直接地访问程序的硬件 流程之间更容易通信 如果支持您的设备,它应该不需要额外安装就可以工作 进程反应更快,因为没有等待处理器时间的队列 3.2.2 Cons 较大安装体积 较大内存占用 不太安全,因为所有操作都在管理模式下运行 4、混合的内核 混合内核能够选择在用户模式下运行什么,以及在管理模式下运行什么。通常情况下,设备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I/O将在用户模式下运行,而IPC和服务器调用将保持在管理器模式下。这是两全其美,但通常需要硬件制造商做更多的工作,因为所有驱动程序的责任都由他们来承担。它还可能存在一些与微内核固有的延迟问题。 4.1 Pros 开发人员可以选择什么在用户模式下运行,什么在管理模式下运行 比单片内核更小的安装占用空间 比其他型号更灵活 4.2 Cons 会遭受与微内核相同的进程延迟 设备驱动程序需要由用户管理(通常) 5、Linux内核文件在哪里 Ubuntu中的内核文件存储在/boot文件夹中,称为vmlinux -version。vmlinuz这个名字来自于unix世界,早在60年代,他们就把内核简单地称为“unix”,所以当内核在90年代首次开发时,Linux就开始把内核称为“Linux”。 当开发虚拟内存以便更容易地进行多任务处理时,将“vm”放在文件的前面,以显示内核支持虚拟内存。有一段时间,Linux内核被称为vmlinux,但是内核变得太大,无法装入可用的引导内存,因此压缩了内核映像,并将末尾的x更改为z,以显示它是用zlib压缩的。并不总是使用相同的压缩,通常用LZMA或BZIP2替换,一些内核简单地称为zImage。 版本号将采用A.B.C.格式D在。B可能是2.6,C是您的版本,D表示您的补丁或补丁。 在/boot文件夹中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文件,称为initrd.img-version、system.map-version,  config-version。initrd文件用作一个小RAM磁盘,用于提取和执行实际的内核文件。这个系统。map文件用于内核完全加载之前的内存管理,配置文件告诉内核在编译内核映像时要加载哪些选项和模块。 6、Linux内核体系结构 因为Linux内核是单片的,所以它比其他类型的内核占用空间最大,复杂度也最高。这是一个设计特性,在Linux早期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论,并且仍然带有一些与单内核固有的相同的设计缺陷。 为了解决这些缺陷,Linux内核开发人员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使内核模块可以在运行时加载和卸载,这意味着您可以动态地添加或删除内核的特性。这不仅可以向内核添加硬件功能,还可以包括运行服务器进程的模块,比如低级别虚拟化,但也可以替换整个内核,而不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重启计算机。 想象一下,如果您可以升级到Windows服务包,而不需要重新启动…… 7、内核模块 如果Windows已经安装了所有可用的驱动程序,而您只需要打开所需的驱动程序怎么办?这本质上就是内核模块为Linux所做的。内核模块,也称为可加载内核模块(LKM),对于保持内核在不消耗所有可用内存的情况下与所有硬件一起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模块通常向基本内核添加设备、文件系统和系统调用等功能。lkm的文件扩展名是.ko,通常存储在/lib/modules目录中。由于模块的特性,您可以通过在启动时使用menuconfig命令将模块设置为load或not load,或者通过编辑/boot/config文件,或者使用modprobe命令动态地加载和卸载模块,轻松定制内核。 第三方和封闭源码模块在一些发行版中是可用的,比如Ubuntu,默认情况下可能无法安装,因为这些模块的源代码是不可用的。该软件的开发人员(即nVidia、ATI等)不提供源代码,而是构建自己的模块并编译所需的.ko文件以便分发。虽然这些模块像beer一样是免费的,但它们不像speech那样是免费的,因此不包括在一些发行版中,因为维护人员认为它通过提供非免费软件“污染”了内核。 内核并不神奇,但对于任何正常运行的计算机来说,它都是必不可少的。Linux内核不同于OS X和Windows,因为它包含内核级别的驱动程序,并使许多东西“开箱即用”。希望您能对软件和硬件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启动计算机所需的文件有更多的了解。 8、Linux 内核学习经验总结 开篇 学习内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对自身来说,我认为比较有效率,拿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内核学习,一偏之见;疏漏难免,恳请指正。 为什么写这篇博客 刚开始学内核的时候,不要执着于一个方面,不要专注于一个子系统就一头扎到实际的代码行中去,因为这样的话,牵涉的面会很广,会碰到很多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一个函数体中(假设刚开始的时候正在学习某个方面的某个具体的功能函数)很可能掺杂着其他各个子系统方面设计理念(多是大量相关的数据结构或者全局变量,用于支撑该子系统的管理工作)下相应的代码实现,这个时候看到这些东西,纷繁芜杂,是没有头绪而且很不理解的,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疑问,(这个时候如果对这些疑问纠缠不清,刨根问底,那么事实上就是在学习当前子系统的过程中频繁的去涉足其他子系统,这时候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事实上等了解了各个子系统后再回头看这些东西的话,就简单多了,而且思路也会比较清晰。所以,要避免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要急于深入到底层代码中去,不要过早研究底层代码。 我在大二的时候刚开始接触内核,就犯了这个错误,一头扎到内存管理里头,去看非常底层的实现代码,虽然也是建立在内存管理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孤立,因为此时并没有学习其它子系统,应该说无论是视野还是思想,都比较狭隘,所以代码中牵涉到的其它子系统的实现我都直接跳过了,这一点还算聪明,当然也是迫不得已的。 我的学习方法 刚开始,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你知道不知道,而不是理解不理解,某个子系统的实现采用了某种策略、方法,而你在学习中需要做的就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然后才是理解所描述的策略或者方法。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刚开始学习内核的时候,我认为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内核的大体框架,理解各个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构建思想,这些理念和思想会从宏观上呈献给你清晰的脉络,就像一个去除了枝枝叶叶的大树的主干,一目了然;当然,肯定还会涉及到具体的实现方法、函数,但是此时接触到的函数或者方法位于内核实现的较高的层次,是主(要)函数,已经了解到这些函数,针对的是哪些设计思想,实现了什么样的功能,达成了什么样的目的,混个脸熟的说法在这儿也是成立的。至于该主函数所调用的其它的辅助性函数就等同于枝枝叶叶了,不必太早就去深究。此时,也就初步建立起了内核子系统框架和代码实现之间的关联,关联其实很简单,比如一看到某个函数名字,就想起这个函数是针对哪个子系统的,实现了什么功能。 我认为此时要看的就是LKD3,这本书算是泛泛而谈,主要就是从概念,设计,大的实现方法上描述各个子系统,而对于具体的相关的函数实现的代码讲解很少涉及(对比于ULK3,此书主要就是关于具体函数代码的具体实现的深入分析,当然,你也可以看,但是过早看这本书,会感觉很痛苦,很枯燥无味,基本上都是函数的实现),很少,但不是没有,这就很好,满足我们当前的需求,还避免我们过早深入到实际的代码中去。而且本书在一些重要的点上还给出了写程序时的注意事项,算是指导性建议。主要的子系统包括:内存管理,进程管理和调度,系统调用,中断和异常,内核同步,时间和定时器管理,虚拟文件系统,块I/O层,设备和模块。(这里的先后顺序其实就是LKD3的目录的顺序)。 我学习的时候是三本书交叉着看的,先看LKD3,专于一个子系统,主要就是了解设计的原理和思想,当然也会碰到对一些主要函数的介绍,但大多就是该函数基于前面介绍的思想和原理完成了什么样的功能,该书并没有就函数本身的实现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看ULK3和PLKA上看同样的子系统,但是并不仔细分析底层具体函数的代码,只是粗略地、不求甚解地看,甚至不看。因为,有些时候,在其中一本书的某个点上,卡壳了,不是很理解了,在另外的书上你可能就碰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描述,说不准哪句话就能让你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我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并不是说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函数体的实现完全就忽略掉,只要自己想彻底了解其代码实现,没有谁会阻止你。我是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慢慢深入的。比如VFS中文件打开需要对路径进行分析,需要考虑的细节不少(.././之类的),但是其代码实现是很好理解的。再比如,CFS调度中根据shedule latency、队列中进程个数及其nice值(使用的是动态优先级)计算出分配给进程的时间片,没理由不看的,这个太重要了,而且也很有意思。 ULK3也会有设计原理与思想之类的概括性介绍,基本上都位于某个主题的开篇段落。但是更多的是对支持该原理和思想的主要函数实现的具体分析,同样在首段,一句话综述函数的功能,然后对函数的实现以1、2、3,或者a、b、c步骤的形式进行讲解。我只是有选择性的看,有时候对照着用source  insight打开的源码,确认一下代码大体上确实是按书中所描述的步骤实现的,就当是增加感性认识。由于步骤中掺杂着各种针对不同实现目的安全性、有效性检查,如果不理解就先跳过。这并不妨碍你对函数体功能实现的整体把握。 PLKA介于LKD3和ULK3之间。我觉得PLKA的作者(看照片,真一德国帅小伙,技术如此了得)肯定看过ULK,无论他的本意还是有意,总之PLKA还是跟ULK有所不同,对函数的仔细讲解都做补充说明,去掉函数体中边边角角的情况,比如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有效性检查等,而不妨碍对整个函数体功能的理解,这些他都有所交代,做了声明;而且,就像LKD3一样,在某些点上也给出了指导性编程建议。作者们甚至对同一个主要函数的讲解的着重点都不一样。这样的话,对我们学习的人而言,有助于加深理解。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PLKA针对的2.6.24的内核版本,而ULK是2.6.11,LKD3是2.6.34。在某些方面PLKA比较接近现代的实现。其实作者们之所以分别选择11或者24,都是因为在版本发行树中,这两个版本在某些方面都做了不小的变动,或者说是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这些信息大多是在书中的引言部分介绍的,具体的细节我想不起来了)。 Intel V3,针对X86的CPU,本书自然是系统编程的权威。内核部分实现都可以在本书找到其根源。所以,在读以上三本书某个子系统的时候,不要忘记可以在V3中相应章节找到一些基础性支撑信息。 在读书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多的疑问,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大到搞不明白一个设计思想,小到不理解某行代码的用途。各个方面,各种疑问,你完全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都记录下来(不过,我并没有这么做,没有把疑问全部记下来,只标记了很少一部分我认为很关键的几个问题),专门写到一张纸上,不对,一个本上,我确信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不然内核相关的论坛早就可以关闭了。其实,大部分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都是你知道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只要你肯回头再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看几遍,前前后后的联系明白个七七八八是没有问题的。我也这么做了,针对某些子系统也看了好几遍,切身体会。 当你按顺序学习这些子系统的时候,前面的章节很可能会引用后面的章节,就像PLKA的作者说的那样,完全没有向后引用是不可能的,他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这种引用而又不损害你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不理解,没关系,跳过就行了。后面的章节同样会有向前章节的引用,不过这个问题就简单一些了  ,你可以再回头去看相应的介绍,当时你不太理解的东西,很可能这个时候就知道了它的设计的目的以及具体的应用。不求甚解只是暂时的。比如说,内核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引用在代码中的体现就是实现函数穿插调用,比如你在内存管理章节学习了的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函数,而你是了解内存在先的,在学习驱动或者模块的时候就会碰到这些函数的调用,这样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不至于太过茫然;再比如,你了解了系统时间和定时器的管理,再回头看中断和异常中bottom half的调度实现,你对它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 子系统进行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结构。子系统之间交互的一种方式就是各个子系统各自的主要数据结构通过指针成员相互引用。学习过程中,参考书上在讲解某个子系统的时候会对数据结构中主要成员的用途解释一下,但肯定不会覆盖全部(成员比较多的情况,例如task_struct),对其它子系统基于某个功能实现的引用可能解释了,也可能没做解释,还可能说这个变量在何处会做进一步说明。所以,不要纠结于一个不理解的点上,暂且放过,回头还可以看的。之间的联系可以在对各个子系统都有所了解之后再建立起来。其实,我仍然在强调先理解概念和框架的重要性。 等我们完成了建立框架这一步,就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子系统,比如驱动、网络,或者文件系统之类的。这个时候你再去深入了解底层代码实现,相较于一开始就钻研代码,更容易一些,而且碰到了不解之处,或者忘记了某个方面的实现,此时你完全可以找到相应的子系统,因为你知道在哪去找,查漏补缺,不仅完成了对当前函数的钻研,而且可以回顾、温习以前的内容,融会贯通的时机就在这里了。 《深入理解linux虚拟内存》(2.4内核版本),LDD3,《深入理解linux网络技术内幕》,几乎每一个子系统都需要一本书的容量去讲解,所以说,刚开始学习不宜对某个模块太过深入,等对各个子系统都有所了解了,再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一个特定的子系统。这时候对其它系统的援引都可以让我们不再感到茫然、复杂,不知所云。 比如,LDD3中的以下所列章节:构造和运行模块,并发和竞态,时间、延迟及延缓操作,分配内存,中断处理等,都属于驱动开发的支撑性子系统,虽说本书对这些子系统都专门开辟一个章节进行讲解,但是详细程度怎么能比得上PLKA,ULK3,LKD3这三本书,看完这三本书,你会发现读LDD3这些章节的时候简直跟喝白开水一样,太随意了,因为LDD3的讲解比之LKD3更粗略。打好了基础,PCI、USB、TTY驱动,块设备驱动,网卡驱动,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东西就比较有针对性了。这些子系统就属于通用子系统,了解之后,基于这些子系统的子系统的开发—驱动(需进一步针对硬件特性)和网络(需进一步理解各种协议)—相对而言,其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学习进度大大加快,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说着容易做来难。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的前提就是:必须得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要看得进去,PLKA,ULK3厚得都跟砖头块儿一样,令人望之生畏,如果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没有毅力,无论如何都是不行,因为需要时间,需要很长时间。我并不是说必须打好了基础才可以进行驱动开发,只是说打好了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开发会更轻松,更有效率,而且自己对内核代码的驾驭能力会更强大。这只是我个人见解,我自己的学习方式,仅供参考。 语言 PLKA是个德国人用德语写的,后来翻译成英文,又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我在网上书店里没有找到它的纸质英文版,所以就买了中文版的。ULK3和LKD3都是英文版的。大牛们写的书,遣词造句真的是简洁,易懂,看原版对我们学习计算机编程的程序员来说完全不成问题,最好原汁原味。如果一本书确实翻译地很好,我们当然可以看中文版的,用母语进行学习,理解速度和学习进度当然是很快的,不作他想。看英文的时候不要脑子里想着把他翻译成中文,没必要。 API感想 “比起知道你所用技术的重要性,成为某一个特别领域的专家是不重要的。知道某一个具体API调用一点好处都没有,当你需要他的时候只要查询下就好了。”这句话源于我看到的一篇翻译过来的博客。我想强调的就是,这句话针应用型编程再合适不过,但是内核API就不完全如此。 内核相当复杂,学习起来很不容易,但是当你学习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如果自己打算写内核代码,到最后要关注的仍然是API接口,只不过这些API绝大部分是跨平台的,满足可移植性。内核黑客基本上已经标准化、文档化了这些接口,你所要做的只是调用而已。当然,在使用的时候,最好对可移植性这一话题在内核中的编码约定烂熟于心,这样才会写出可移植性的代码。就像应用程序一样,可以使用开发商提供的动态库API,或者使用开源API。同样是调用API,不同点在于使用内核API要比使用应用API了解的东西要多出许多。 当你了解了操作系统的实现—这些实现可都是对应用程序的基础性支撑啊—你再去写应用程序的时候,应用程序中用到的多线程,定时器,同步锁机制等等等等,使用共享库API的时候,联系到操作系统,从而把对该API的文档描述同自己所了解到的这些方面在内核中的相应支撑性实现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这会指导你选择使用哪一个API接口,选出效率最高的实现方式。对系统编程颇有了解的话,对应用编程不无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大有好处。 设计实现的本质,知道还是理解 操作系统是介于底层硬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其各个子系统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硬件特性。书上介绍这些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时候,我们读过了,也就知道了,如果再深入考虑一下,为什么整体架构要按照这种方式组织,为什么局部函数要遵循这样的步骤处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你知道了某个功能的实现是因为芯片就是这么设计的,CPU就是这么做的,那么你的疑问也就基本上到此为止了。再深究,就是芯片架构方面的设计与实现,对于程序员来讲,无论是系统还是应用程序员,足迹探究到这里,已经解决了很多疑问,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偏软,而这些东西实在是够硬。 比如,ULK3中讲解的中断和异常的实现,究其根源,那是因为Intel x86系列就是这么设计的,去看看Intel  V3手册中相应章节介绍,都可以为ULK3中描述的代码实现方式找到注解。还有时间和定时器管理,同样可以在Intel V3  对APIC的介绍中获取足够的信息,操作系统就是依据这些硬件特性来实现软件方法定义的。 又是那句话,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而是知道不知道的问题。有时候,知道了,就理解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知道,理解,知道,理解,知道……,交叉反复。为什么开始和结尾都是知道,而理解只是中间步骤呢?世界上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人类只是发现而已,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就是知道的过程,实践产生经验,经验的总结就是理论,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才需要理解。我们学习内核,深入研究,搞来搞去,又回到了芯片上,芯片是物质的,芯片的功用基于自然界中物质本有的物理和电子特性。追本溯源,此之谓也。 动手写代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看书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结合课本给出的编程建议自己敲代码。刚开始就以模块形式测试好了,或者自己编译一个开发版本的内核。一台机器的话,使用UML方式调试,内核控制路走到哪一步,单步调试看看程序执行过程,比书上的讲解更直观明了。一定要动手实际操作。 参考书 LDD3          Linux Device…

摩登3咨询:_C语言字符串详解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tongye/p/10688941.html 字符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类型,但是C语言不存在显式的字符串类型,C语言中的字符串都以字符串常量的形式出现或存储在字符数组中。同时,C 语言提供了一系列库函数来对操作字符串,这些库函数都包含在头文件 string.h 中。 一、字符串常量和字符数组 1.1、什么是字符串常量 C 语言虽然没有字符串类型,但是 C语言提是存在字符串这个概念的,也就是字符串常量:以 NUL 字节结尾的 0 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序列。字符串常量是不可被修改的,一般用一对双引号(” “)括起的一串字符来表示字符串常量,如: “Hello!”、”\aWarning!\a”、”123abc\n”、”” 字符串常量可以为空,如””就是一个空的字符串常量,但是即使为空,还是存在一个终止符 NUL 的。(在 C 语言中,常用转义字符 \0 来表示 NUL)   1.2、字符串常量与指针 字符串常量与指针关系密切,因为字符串常量的值,实际上表示的是存储这些字符的内存空间的地址,更准确地说是字符串常量中第 1 个字符的地址,而不是这些字符本身。因此,在 C 语言中是不能直接进行字符串赋值的(因为没有字符串类型嘛)。在 C 语言中,常通过声明一个指向 char 类型的指针并将其初始化为一个字符串常量的方式来访问一个字符串: char *message = "Hello World!";// 上面的语句也可以拆分成下面两句char *message;message = "Hello World!";    // 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字符串复制,其实不是,只是涉及到指针操作 上述语句声明了一个指向 char 类型的指针,并用字符串常量中第 1 个字符的地址对该指针进行初始化。可以通过字符指针 message 来访问字符串常量: #include  int main(){  char *message = "Hello World!";  printf("%s\n",message);  while(*message != '\0'){    printf("%c ",*message++);  }  printf("\n");  return 0;}/* output: * Hello World! * H e l l o   W o r l d ! */ 这段代码,使用字符指针遍历了字符串常量中的每一个字符。   1.3、字符数组 用于存放字符的数组称为字符数组。在 C 语言中,除了字符串常量外,其他所有字符串都必须存储于字符数组或动态分配的内存中。定义一个字符数组和定义一个普通数组一样,不同的是字符数组中存放的是字符数据而已: char charArray[] = {'H','e','l','l','o'};    // 声明并初始化一个字符数组   这句话定义并初始化了一个字符数组 charArray。这个数组的长度实际上为 6 ,因为会自动添加一个字符串结束符 ‘\0’。 C 语言提供了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对字符数组进行初始化: char charArray[] = "Hello World!";    // 声明并初始化一个字符数组 上述两种声明方式等价。  可以对一个字符数组做出修改: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char str[] = "hello world!";        int len = strlen(str);        int i;        for(i = 0; i < len; i++){                if( str[i] <= 'z' && str[i] >= 'a'){                        str[i] = str[i] - 32;                }        }        printf("%s\n",str);} 这段代码可以将字符数组中的小写字母转换成大写字母后输出。   1.4、 字符串常量与字符数组的区别 1)字符串常量是一个字符数组,但是内容和长度在初始化时就已经固定了,不可更改;可以通过一个指向字符串常量第一个元素的指针来访问该字符串常量; 2)字符数组是一个用于存放字符的数组,字符数组的值是可以更改的。 二、获取字符串长度 字符串的长度就是这个字符串所包含字符的个数,但是这个长度是不包含 NUL 字符的。C 语言中使用库函数 strlen 来计算字符串长度: size_t strlen(char const *string);   需要注意的是 strlen 的返回值类型:size_t 类型,这是一个无符号整数类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char str1[] = "Hello World!";    printf("%d\n",strlen(str1));    return 0;}/* output: * 12 */ 三、复制字符串 C 语言中使用库函数 strcpy 来进行字符串复制操作: char *strcpy(char *dst , char const *src); 函数 strcpy 接收两个字符串参数,并将参数 src 字符串复制到 dst 参数。使用 strcpy 函数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保证目标字符数组 dst 的长度足够存放源字符数组 src 的内容。如果 src 比 dst 长,则 src 剩余部分的字符仍会被复制,而且它们会覆盖 dst 后面的内存空间的值,如果这除内存空间原本就存放有值,则会导致原本的数据丢失,这样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C 语言中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字符串复制操作——strncpy 函数: char *strncpy(char *dst , char const *src , size_t len);…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正在消失的MCU与MPU之间的界限

编排 | strongerHuang 微信公众号 | 嵌入式专栏 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 MPU:Microprocessor Unit,微处理器; 曾经微控制器(MCU)与微处理器(MPU)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器件,微控制器完成“控制”相关的任务,根据外界信号刺激产生反应,微处理器主要执行处理功能,对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的要求较高。 但如今由于内存架构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像大家熟悉的ST、NXP都推出了MPU,通过对比大家也能发现MCU和MPU之间有很多共性。 事实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区分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只是业界尚未对他们的区分标准达成共识。不过目前两者之间的准确区分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近年来,MCU和MPU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最初,MCU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了CPU、内存和外围设备,如今大多数MCU依然如此,但因为MCU具有足够强大的功能来支持更复杂的应用程序,附加外部存储器的MCU也变得常见。 1、计算芯片的两个市场 曾经有一段时间,计算芯片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大部分芯片设备主要针对主流计算,性能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单片微型计算机被称之为“微处理器”,为个人计算机和更大的系统提供动力。 如今我们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服务器中看到它们,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通用引擎,旨在运行事先未知的任何数量的程序,主内存是DRAM,非易失性存储是硬盘驱动器或固态硬盘。 在不那么主流的嵌入式计算世界里,需要适度计算能力和专门用途,设计好的程序可能在固件中运行,以便让整个系统(包括程序和所有系统)在出货之前得以验证,内存需求将受到更多限制,可以将用于存储代码的SRAM和非易失性内存与CPU集成到同一块芯片上,关键一点,实时响应通常很重要。 嵌入式计算机也倾向于在有特殊I/O需求的环境中使用,一些可能是在驱动电动机,另一些可能是在处理声音或读取传感器。将专用外围设备接口硬件集成到同CPU和内存相同的芯片上十分有效,这会产生具有不同特性的各种芯片。 总的来说,CPU与SRAM、非易失性存储器和专用外设集成在一起的被称之为“微控制器”。 微处理器发展至今已经多达64位,而微控制器依然是8位居多,但在这中间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加模糊。 集成式闪存是MCU的重要特征,不过这类闪存尚未在拥有最先进节点的微控制器上使用,因此许多以微控制器形式销售的设备都使用外部闪存而不是嵌入式闪存,此外还使用外部DRAM。 实际上,一个称之为“shadowing”的过程可以从外部闪存中获取代码,并将其复制到DRAM中,然后从中执行代码,而且为了提高性能,缓存也可以包括在内。这使得CPU/内存子系统与MPU几乎没有区别。 那么,现在的MCU就是MPU吗?不再有区别了吗? 2、区分MCU与MPU的因素 如今的MCU和MPU十分相似,但依然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这包括CPU功能、位数、操作系统、时序要求、核心数量等方面。 在CPU功能方面,如果CPU具有复杂的流水线,具有预测执行和其他超标量功能,则可以将其视为MPU,但是转变的确切位置并没有明确界定。 在位数上,8位设备更有可能被视为MCU,64位设备很可能被视为MPU。不过最早的却是MPU是4位,这更像是历史问题,而不是决定性的特征。 也可以根据计算机可运行的操作系统进行分类,如果它运行Linux,则可以将其称为MPU。如果它仅允许较小的实时操作系统,甚至只运行裸机,则可以将其称为MCU,这为能够运行的Linux的设备留出了许多中间地带。在时序方面,MCU通常用于需要硬或软实时响应的应用程序,MPU通常不能用于这一目的。 一般也将多核处理器视为MPU,尤其是在内核相同且管理对称的情况下。不过专用设备可能具有多个处理器,有些专用于诸如数字信号之类特定任务的处理器也会被认为是MCU,因此通过核心数目判断是MPU还是MCU并不是一个准确的依据。 从使用目的来看,可以认为通用设备是MPU,单用途设备是MCU,但这实际上只关乎设备的使用方式,如果在不明确使用目的的情况下使用任何设备,那时候如何称呼这一设备呢? 通常全功能MPU不会具有专用外围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通用的,而不是面向特定应用,因此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有这样的外围设备,就是MCU,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缺少外围设备也并不意味着就是MPU。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每个特征因素都会存在缺陷,结果无法令人满意,那么行业专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3、MCU和MPU已成“过时”的术语 Cadence IP集团产品行销总监Marc Greenberg对此表示:“我不知道MCU与MPU之间的区别是否存在某些官方的定义,经过简单的检索似乎表明,裸片上存在NVM的为MCU,但各种MPU上都有NVM的某些位,MPU也可能在同一片裸片上具有MCU,那又是什么呢?最小的无缓存处理器可能仍具有一些寄存器和SRAM,用RTL编码的定序器与从ROM执行的通用处理器真的有区别吗?显然MCU和MPU之间的区别有些随意,这意味着这一界限并不明确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当我想到MPU时,我想到的是用于控制通用计算机的设备,例如台式机、服务器、平板电脑等。” Cadence高级工程师Grant Martin认为:“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MCU是在单个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小型计算机,MPU是一种计算机处理器,在MOSFET结构的单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上结合了中央处理单元的功能。” “如果深入研究,MPU具有CPU的功能,因此它是计算机处理器,而MCU则是更完整的计算机,这意味着MCU内包含MPU,这与常识相反。具有多个处理器核心的16路服务器处理器是否不再是MPU?而是一种多核异构SoC?” “例如,一部手机可能包括多个应用程序处理内核,用于音频、视频、图像处理的多个DSP,一个或两个用于在屏幕上呈现图像的GPU以及一个仅用于娱乐目的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MCU。从我的角度来看,行业应该放弃这些过时的术语,使用更精确更具描述性的术语。”Grant Martin继续说。 西门子业务部门Mentor的高级产品经理Jeff Hancock则认为:“从系统软件的角度来看,MCU有望适用于直接解释和控制硬件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应用。这种访问通常涉及一致且可靠的指令时序,这与通用MPU的需求相矛盾。通用MPU旨在优化吞吐量,而MCU通常会优化延迟。因此,如果是需要处理大型数据库,MPU更合适,如果是要精细的机电控制,那么MCU更合适。 Jeff Hancock还说:“外部存储器和缓存肯定让MCU的标准有所变化,但这距离将MCU等同于MPU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并不是所有MCU中的所有处理单元都专门使用外部存储器,也可以使用隔离的子系统构建系统,这些子系统允许关键的工作负载和不太关键的应用程序级系统并行继续。” “从软件工程师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在不连续的地方可能有两个内存区域,集成式内存虽小,但速度更快,因此最好留给对速度有高要求的代码,例如实时操作系统。这意味着开发工具必须足够灵活以将代码正确地映射到存储器上,而RTOS必须足够小适合片上存储器。”西门子业务部门的嵌入式软件技术专家Walls补充到。 Tortuga Logic的高级硬件安全工程师Nicole Fern表示:“过去,MCU与嵌入式系统相关联。在嵌入式系统中,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要求比性能更为重要。但是随着移动计算和IoT边缘计算的出现,许多嵌入式系统现在需要复杂的处理,这样就产生了面向嵌入式领域看起来更像MPU的MCU产品,为带有外部存储器和高速缓存的器件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可配置性。这种情况下,术语MCU和MPU之间的差异仅取决于是否集成CPU系统。” Arm的低功耗IoT业务高级总监Thomas Ensergueix也认为:近年来,MCU和MPU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MCU和MPU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软件和开发。MPU将支持丰富的OS,如Linux和相关的软件堆栈,而MCU通常将专注于裸机和RTOS。在决定哪种硬件平台、MCU或MPU最有效之前,由软件开发人员决定哪个软件环境和生态系统最适合他们的应用。 随着现在MCU已经过渡到32位,我们还看到了性能的急剧提高,这有助于缩小MCU和MPU之间的差距。例如:许多基于Arm Cortex-M7的MCU可提供100多个Dhrystone MIPS,或在CoreMark中提供2,000多个点。这些设备中的许多设备还具有非常大的内置存储器,或者提供快速接口来连接外部存储器。这确保了性能和内存不再是MCU的瓶颈,并使它们更接近低端MPU。 4、小结 如今MPU与MCU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限真的重要吗?可能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我们将其称之为什么,应用程序都有附带要求,这些要求将决定使用哪个设备。 来源: https://semiengineering.com/mpu-vs-mcu/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