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官网注册

摩登3测速登陆_ADI联合Marvell在MWC 2023上展示了新一代5G大规模MIMO射频单元平台

此次合作将业界领先的数字波束成形和收发器芯片结合在一起,以期推动先进的大规模MIMO普及  北京2023年2月27日 /美通社/ —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 (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与Marvell Technology Inc. (Nasdaq: MRVL) (数据基础设施半导体解决方案领导者)近日宣布推出一款支持开放式无线接入网(Open RAN)的新一代5G大规模MIMO (mMIMO)参考设计平台。通过将ADI最新的RadioVerse®收发器SoC与Marvell® 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业界首款5nm 5G数字波束成形解决方案)相结合,大幅提升先进mMIMO射频单元和支持O-RAN特性产品的上市时间,同时可降低高达40%的能耗,并缩小尺寸、减轻重量。OCTEON 10 Fusion基带处理器还可提供灵活的L1实现,并可在RU(射频单元)和DU(分布式单元)之间实现硬件和软件复用,从而促进未来几年全球运营商之间的L1分割;RadioVerse SoC则能提供丰富的数字射频前端功能,包括经过现场验证的DPD(数字预失真)。 ADI联合Marvell在MWC 2023上展示新一代5G大规模MIMO射频单元平台 O-RAN联盟主席Alex Jinsung Choi表示:“随着mMIMO射频功能日渐复杂,需要更专业化的芯片解决方案。ADI和Marvell共同打造的参考设计可实现高级配置,满足网络运营商对功率效率和性能的高期望,有助于促进面向5G mMIMO射频单元的O-RAN市场发展。” RadioVerse收发器SoC与OCTEON 10 Fusion处理器的组合支持整个信号链,且具有无与伦比的RU系统效率。ADRV9040 RadioVerse收发器SoC具有许多数字功能,包括能够提高功率放大器效率和性能的线性化算法,以及降低接口速率的数字通道滤波器。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带有经过专门优化的加速器,可高效处理复杂的波束成形算法。同时,该处理器还带有适用于低PHY基带的专用处理器,可设置为多种O-RAN分割7.2x配置。 ADI通信和云业务事业部市场、系统与技术副总裁Joe Barry表示:“基础设施供应商在开发O-RAN mMIMO射频单元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如何获取经过优化的半导体器件。而该平台的性能和效率可确保为成熟及新兴供应商提供业界领先的技术。” Marvell处理器业务事业部高级副总裁Will Chu表示:“Marvell非常高兴能够与ADI合作,将mMIMO无线电推向更高水平。Marvell 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与ADI领先的射频收发器技术相结合,为OEM提供了5G开放式射频单元参考设计,从而以尽可能低的功率扩展新一代mMIMO波束成形的功能和性能。” 该参考设计支持32路发射和接收天线(32T32R),工作带宽为400MHz,瞬时带宽为300MHz,同时可扩展为支持64T64R配置。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和RadioVerse SoC充分利用了硬件加速器以及业界领先的商用射频和数字基带工艺节点(分别为16nm和5nm),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每比特的能耗降低高达40%。该平台支持网络节能(NES)模式,可实现进一步节电。 该平台将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ADI展位(2号展厅2B18号)和Marvell展位(2号展厅2F34号)上同步展示。

摩登3内部554258_“经典”设计回归:微软带来了一个新的搜索框设计 原创

Windows 11是由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发的操作系统,应用于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 [1] 。于2021年6月24日发布 [3] ,2021年10月5日发行 [29] 。Windows 11提供了许多创新功能,增加了新版开始菜单和输入逻辑等 [6] ,支持与时代相符的混合工作环境,侧重于在灵活多变的体验中提高最终用户的工作效率 [12] 。 截至2022年6月15日,Windows 11正式版已更新至22000.739版本 [59] ;预览版已更新至25140 版本 [60] 。2022年5月19日,微软宣布,Windows 11已可以广泛部署(broad deployment),意味着任何拥有符合Windows 11最低配置要求的PC都应该能够安装该系统。 [63] 2022年7月24日,微软正式上架了Win11的购买选项,Win11家庭版的国行售价为1088元,专业版则仅支持从Win10进行升级,无法直接购买。 在最新的 Windows 11 Dev 预览版 25197 中,微软带来了一个新的搜索框设计,或者说是还原的搜索框设计。 根据推特用户 PhantomOcean3 发现的隐藏设计,Windows 11 中带回了类似 Windows 10 中默认搜索框的样式,即在开始按钮旁显示一个大大的长条搜索框。 从图中可以看到,该搜索框可以显示一些提示文本,整体圆角弧度非常大,还有一些图案装饰。 从 GitHub 存储库下载 Vive Tool 提取 Vive Tool 文件到某个目录 以管理员身份启动 Windows 终端,切换到命令提示符 使用 CD 命令导航到 Vive Tool 的文件夹。例如,CD C:\Vive 输入 vivetool /enable/ id:39072097 /variant:6 并按回车 重启电脑 此外,该版本迎来聚焦桌面壁纸的新 UI,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户可在一个新的悬浮窗中查看壁纸的详细信息,以及相关壁纸。该 UI 也需要手动启动。 微软今天面向 Dev 开发频道发布了 Windows 11 预览版 Build 25182 系统更新。从 Build 25182 开始,到期日期为 2023 年 9 月 15 日。建议预览版用户更新到此版本以避免 Build 到期通知。 获悉,微软开始向 Dev 频道推出相机应用更新,带来原生 Arm64 支持和新的隐私功能。微软还推出了 Microsoft Store 小更新,并进行了一些改进。 修复了可能导致任务栏溢出弹出窗口意外出现在屏幕另一侧的问题。这在 Build 25179 中被错误地标注为已修复。 修复了导致当用户从使用平板电脑姿势的设备切换到桌面且溢出时,任务栏上播放的动画在登录时错误显示的问题。 修复了在确定是否应显示任务栏溢出时可能发生的 explorer.exe 崩溃。退出全屏游戏时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修复了导致文件资源管理器标题栏左半部分对部分用户无法通过鼠标或触摸进行拖动的问题。 修复了导致主页、文档、图片和可能的其他文件夹在文件资源管理器的导航窗格中意外重复或出现在桌面上的问题。 现在可以选择多个文件夹,然后使用上下文菜单选项在新选项卡中打开它们,而不是在新选项卡中打开第一个文件夹,在新窗口中打开所有其他文件夹。 更新了讲述人逻辑,以便使用文件资源管理器中的导航窗格导航到 OneDrive 文件夹,讲述人现在将明确说它是 OneDrive 文件夹,而不仅仅是“你的姓名 – 个人”之类的内容。 某些使用 Easy Anti-Cheat…

摩登3测速登陆_贝斯特新材料牵头的这一标准 填补了国内声学材料领域的一大空白

近年来,随着用户对音质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搭载扬声器的电子产品日趋多元化和微型化,扬声器后腔虚拟增大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扬声器空间和音质的矛盾,从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其中以N’BASS  ®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价值愈发凸显。凭借突出的性能优势和可靠性,短短数年内,N’BASS  ®吸声材料不仅迅速被主流安卓旗舰机型全线采用,也在逐步向平板、笔记本、AR/VR设备、TWS耳机、智慧屏及汽车音响等新应用场景拓宽。 然而,在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应用潜力不断释放之际,一个紧迫的问题随之浮现,那就是欠缺可供遵循的行业标准,给这类先进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普及带来不小阻力。 作为国内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核心领导者,贝斯特新材料当仁不让,火速牵头与终端厂商小米、扬声器厂商及声学方案公司瑞声科技、精拓丽音,以及声学胶粘剂的关键供应商德路工业粘合剂以及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一起规范了吸声材料在扬声器中的使用规范,并对材料的可靠性、测试标准和要求、扬声器胶粘剂等材料要求等方面作出规定。 破解应用矛盾:标准推出正当时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迭代升级,功能日益强大,搭载的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加,影像模组也越来越大。同时,在产品轻薄化、便携式的严格制约下,留给扬声器模组的空间不断压缩。 然而,在整个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用户对视频影像、游戏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更具沉浸感的优质音效需求也随之加强。因此,在多重矛盾的夹击下,如何在有限的后声腔体积条件下保证扬声器的声学质量成为电声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十多年前,智能手机已开始在通讯能力之外,寻求更好的音乐播放效果。在彼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找到最合适的吸声材料是活性炭。然而,由于活性炭具有导电的物理特性,会干扰手机天线或射频信号,进而导致手机通讯性能的下降;另外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具有不可逆的吸附,导致其声学活性孔道被堵塞,进而导致手机声学性能的老化。因此,业界一直致力于开发较好满足智能手机用微型扬声器的吸声材料。 一直到几年后N’BASS ®材料的出现,其凭借性能和可靠性上的显著优势,迅速获得各大手机厂商的青睐,至今已获主流安卓旗舰机型全线搭载。 N’BASS  ®是一种纳米超构多孔声学材料,其内部纳米级的孔道经过精细的设计和复杂的工艺处理可以与空气分子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令人称奇的声学增益,同时具有已被产业实际验证的可靠性。 见证了N’BASS ®普及应用过程的声学专家、精拓丽音董事长袁世明将N’BASS ®材料的优势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N’BASS  ®材料对于天线和射频信号几乎无干扰;其次,N’BASS ®材料具有优异的吸声特性,特别是低频性能出色;最后,N’BASS  ®的主体材料是一种无机陶瓷类粉末,十分环保。 随着以N’BASS  ®为代表的吸声材料应用的不断普及,行业标准欠缺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因此,为了保障产品品质和一致性,提升终端应用的音质效果,对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规范化应用已成为当下重中之重。 “就当前的市场现状看,市面上仍存在一些仿冒产品,或不合规产品。”瑞声科技马利鹏表示,“建立一套测试体系评估扬声器用吸声材料,可以使其品质管控更加科学,借助标准对产品特性的识别和侦测,能够有效规避一些仿冒和不合规产品在市面上的流动,有利于维护行业和消费者的权益。” “某些不合格的多孔吸声材料有容易落粉、易吸附环境中的水分和扬声器中的VOCs导致失效等技术瓶颈,会带来微型扬声器的不可逆损伤和音质影响,严重影响声学性能以及器件的长期可靠性,因此制定一套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技术标准和规范迫在眉睫。”马利鹏进一步指出。 贝斯特新材料研发副总经理、N’BASS  ®事业部负责人以及标准起草组组长张磊也提到,作为扬声器内提升音效的重要材料,吸声材料已在这类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但该领域标准的缺失,导致每个扬声器制造厂家对于后声腔的多孔材料的评估和应用方法缺乏共识。“几乎每家的标准都不一样,甚至有的厂家只关心扬声器的初始声学性能,漠视其长期可靠性对终端电子产品的影响。”他表示。 交叉互补优势:助力以N’BASS ®为代表的吸声材料的应用普及 《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从立项到最终完成,前后历时一年,于2022年底正式推出。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团体标准,其最大的特点是公开化和透明化。 据张磊介绍,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经不同领域、产业链环节专家的共同深入探讨,将材料语言转化为声学语言,也让标准制定更合理,更符合产业需求,适用面也更加广泛,真正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虚拟后腔增大技术实现了材料科学和电声技术的完美结合,解决了优质音效与空间限制之间的矛盾。《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中对于该技术所对应的吸声材料作了非常清晰的和可量化的定义描述,为业界带来可供遵循的测试标准。”张磊补充道。 依据过往经验,在科技领域中,不少标准由于专业度很高,可能会交给非常窄的应用领域的专家主导,虽然在专业性上能得到保障,但往往导致其适用面过于狭窄。而参与《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制定的成员完全打通了声学产业链,涵盖材料学、声学和结构设计、系统设计、准确测量等各大环节,发挥出强大的交叉互补优势,既保障了标准的可行性,也极有助于拓宽其适用面。 在《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制定过程中,集聚了产业链各大厂商的智慧。小米音频研发经理薛远华表示,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小米更多地关注如何将产品性能实现更好的发挥,如何更加贴近消费者的体验,并落实到具体到细节中,小米必须为消费者负责。马利鹏表示,本次团体合作中,瑞声科技在终端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与贝斯特等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协调,并将其转化到标准里面,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 “作为扬声器生产厂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豪声电子基于丰富的终端客户经验向贝斯特新材料提出要求和建议,并与其他伙伴一起完善整个规范。对业内厂商而言,可以沿用标准中的一些测量方法及适用手段,不需再做重复性工作,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对一些材料厂商,即便本身并不了解声学,有了可供遵循的标准,许多具体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豪声科技研发总监虎浩月告诉集微网。 在扬声器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粘合剂。在工作条件下,扬声器内部最高温度可达150℃,这会导致一些小分子有机物从粘合剂中挥发,随后进入填装于相对密闭后腔的多孔吸声材料中,严重影响声学性能。由此可见,对于扬声器的声学性能表现,多孔吸声材料与粘合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DELO德路工业粘合剂产品经理Florian  Riedl表示,从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发明开始,DELO就以不损害吸声材料的性能为前提,不断改进粘合剂。然而,在《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推出前,行业缺乏对吸声材料和其他声学材料(如粘合剂)的统一标准,不同扬声器制造商有不同的测试方法和不同基准,且一些制造商只关心最初的声学性能,而忽略了长期可靠性。基于贝斯特在材料开发上的优势,融合DELO带来的可靠的声学胶粘剂的研发经验,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双方强强联手,建立了一种有效、且非常重要的,具有适用性的吸声材料与粘合剂相兼容性测试方法,并已写入标准。 “制造商的人员配备,实验室配置和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这也是指定这个标准时的主要挑战。而作为推动者和上游供应商,DELO德路工业粘合剂和贝斯特新材料可以提供相关测试和解决方案。”Florian  Riedl进一步指出。 拓宽应用场景:以标准牵动创新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电声器件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电声器件加工中心,而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应用,就连国外也没有类似标准,可以说《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有助于提升国内在材料标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我很高兴能看到由贝斯特新材料牵头,联合器件、终端、材料厂商一起制定《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这非常利于行业的规范、良性和有序发展,同时,对技术、产品的尊重也能激发公司后续推动创新、产品迭代的积极性。”  曾带领中国团队完成了我国声学领域首个自主提出、具有技术主导性的IEC国际标准《IEC 63034  Microspeakers(微型扬声器)》的项目组组长以及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秘书长沈勇说道。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轻薄化、便携化等需求日益强烈,相应的微型扬声器的尺寸也在变小,给N’BASS®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吸声材料带来越来越多的施展机会,可以预见这种材料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多,包括笔记本,平板电脑,蓝牙音响,TWS耳机,VR/AR设备,甚至电动汽车等均有机会采用。 袁世明认为,以N’BASS  ®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的应用普及是一个全球化趋势,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这块的标准都是十分欠缺的,而《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弥补了这一缺失。材料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领域,一些关键性原材料也应该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对于从最上游进行的深入研究,标准的制定能带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说《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给材料相关标准的制定树立了典范。 2017年,贝斯特新材料完整继承了N’BASS  ®虚拟后腔增大技术的专利,开始进行国产化、创新迭代及市场推广。经过材料研发、声学工程师以及客户之间的紧密配合,N’BASS  ®纳米超构声学材料的性能及产品形态经过多轮迭代,现在已经成为手机旗舰机型的标配。 目前,贝斯特新材料在扬声器用吸声材料领域已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并形成强大的专利布局。一款好材料的推出实属不易,还需要把它运用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作为一家声学材料方案解决公司,贝斯特不仅提供材料,还有提供配套服务,包括众多专业的声音设备和自主声学实验室。 “面向未来发展,贝斯特新材料将和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改进标准,往国标,甚至IEC方向发展。公司还将引入更多专业人员,吸纳更多声音,将标准做得更好,推动更大程度的普及,也希望让中国的电声产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出良好的领导力。”张磊说道。 随着消费类设备及其微型扬声器的尺寸越来越小,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带来了材料升级和工艺难度提升的挑战。同时,由于许多电子产品对成本较为敏感,市场对更具性价比产品的需求旺盛,比如,对旗舰手机而言,更侧重于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而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则更注重性价比。因此,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阵列,以缩短扬声器生产周期,同时确保长期可靠性已成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薛远华表示,《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的推出意味着以N’BASS  ®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技术迈上了应用标准化的新台阶,它在移动终端使用进入一个标准化的过程。给终端厂商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且一致性更好的产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声音体验,同时,它的应用范围将会有更多延伸方向的可能。 作为一种新兴材料,以N’BASS  ®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的优势随着应用的快速普及而获得市场广泛认可,而《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的推出为其进一步普及扫除了障碍,将会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为消费者带来更美妙的听觉享受。

摩登3注册登录网_星纵物联荣获2022“物联之星”评选三项大奖

近期,由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AIoT星图研究院、AIoT库、物联传媒,以及数十个全国各地物联网协会专家,开展的为期3个多月的“2022物联之星”中国物联网产业年度榜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 星纵物联从参与评选的50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获评“中国物联网企业投资价值50强”! 此外,星纵物联也凭借【安徽校园环境与能耗监测项目】荣获“中国物联网应用标杆案例榜”;星纵物联VS330卫生间占用传感器喜获“中国物联网行业创新产品榜”。 星纵物联作为专业的数字感知产品提供商,以“让每一次感知,都拥有驱动世界的力量”为品牌使命,自成立起,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立足市场与客户需求,持续赋能AIoT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接下来,一起走进星纵物联的获奖案例与产品—— 安徽校园环境与能耗监测项目 此前,安徽省某大学教学楼传统的照明系统,存在照明用电严重浪费、统一管理不便等问题,校方急需改造教学楼传统的照明系统,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照明控制系统,节约用电成本,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 为此,根据教学楼的整体构造,星纵物联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为该大学提供了基于LoRa®技术的智能照明节能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运用380+台智能开关面板,8台UG65 室内型基站网关,实现了整栋教学楼的照明智能化控制及能源有效管理,为学校能源管理降本增效。 VS330卫生间占用传感器 VS330是一款高可靠高颜值的卫生间占用传感器,产品创新性地融合了ToF主动红外测距与PIR人体红外感应双检测技术,基于两项技术的检测技术和逻辑算法,使得设备检测准确率>99.5%,同时,设备可匿名进行卫生间占用状态检测,符合 GDPR,无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产品主板喷涂三防漆,防止设备内部电路板及电子元件受潮,可在卫生间等高湿环境稳定工作,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办公、大型商超、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等场景的卫生间厕位占用检测。 据悉,本届物联之星共设置了5大榜单,即:2022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2022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投资价值50强,2022年度中国物联网行业创新产品榜,2022年度中国物联网应用标杆案例榜,2022年度中国物联网行业卓越人物榜。分别从企业、产品、案例、人物等不同的角度表彰优秀的代表。 此次,星纵物联企业、案例及产品纷纷上榜,也是专业评委会、客户及行业上下游同仁对我司的认可与肯定。此前,星纵物联也曾获得2021年度【最有影响力AIoT企业奖 】及【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奖】。 未来,星纵物联将更加专注于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赋能更多的行业及客户,创造更高的行业价值。

摩登3内部554258_天玑1080与高通骁龙778G Plus相差不大,兔兔跑分在50-60万之间 原创

今天,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联发科即将发布一款新品,名为天玑1080,对标高通骁龙7系列。数码闲聊站指出,联发科天玑1080安兔兔跑分在50-60万之间,与高通骁龙778G Plus相差不大,后者安兔兔跑分在55万分左右。 不仅如此,联发科天玑1080给厂商的报价很便宜,联发科还会提升天玑1080的外围参数,以此来抢占中端手机市场。 目前关于天玑1080的细节参数不得而知,它应该是采用Armv8架构,CPU可能是Cortex A78,综合性能介于天玑900和天玑1300之间。 这颗芯片的重点是外围参数的提升,比如ISP、APU等,目前联发科在天玑1300上集成了独立的AI处理器APU 3.0,预计天玑1080也会使用这颗AI芯片。 它能充分发挥混和精度优势,灵活运用整数精度与浮点精度运算,达到更高的AI应用能效。结合AI多任务调度机制,通过 AI降噪、AI曝光、AI物体追踪等AI技术的高度融合,带来急速夜拍和超级全景夜拍等功能。 通过AI多人实时分割技术,还可实现多人的背景替换、多路人移除等手机视频拍摄特效,为4K分辨率视频的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此外,天玑1080还能通过AI技术增强视频画质,通过人工智能对大量影片进行深度学习,导演视角对视频画面进行逐帧调教,为SDR片源带来接近HDR的动态范围,在AI加持下的SDR转HDR技术可以让移动终端呈现更丰富的视频影像。 此外,该博主还补充了其他芯片的相关信息。明年天玑9000+及骁龙8+都将下放至中高端产品行列,届时骁龙7系迭代芯片将会与之撞车,形成尴尬局面。而新天玑8系芯片虽然也将面临天玑9000+以及骁龙8+下放的压力,但因为其成本相较骁龙7系迭代新品更低,同时还能继承一部分新特性新外围,并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在天玑8000系列、天玑1200、天玑1100诸位悍将的围剿下,骁龙778G还能活得这么滋润。高通虽然近年来产品力有所下滑,但是这么多年在手机市场沉淀下来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忽视。 在手机厂商的包装下,骁龙778G下可驾驭性价比千元机,上可驾驭4000元的线下中端机,而且还能让人不产生违和感。毕竟中端U的讨论热度本来就不高,只要到手体验好就不会有人关注。对此,联发科要说不羡慕,那肯定是假的。 要我说,骁龙778G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极佳的能效比,以及低廉的价格。骁龙778G的GPU满载功耗才2.4W,CPU单大核功耗才1.6W。哪怕是火力全开,手机也仅仅只是温热,而不会发烫降频。 手机在绝大多数情况都处于中低频负载,骁龙778G的性能又足以维持较低限度的流畅。日常使用不发热,性能刚好够用,能效水平又高续航好,因此骁龙778G的综合体验十分良好。 相比之下,天玑8100虽然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但是它的性能足以和骁龙888看齐。用来对标骁龙778G,显得有些大材小用。用来对标旗舰机,那就以下犯上了。 说实话,手机厂商宁愿用骁龙778G是有原因的。这颗芯片深谙中庸之道,不会破坏原有的秩序。如果连中端机都性能过剩了,那手机厂商以后吃什么。 最新消息是,联发科已经盯上了骁龙778G这根难啃的骨头,正准备推出新一代天玑中端U。这颗芯片的定位比天玑8000系列更低,但是胜在价格便宜,更适合千元价位。 根据数码闲聊站透露,联发科的下代中端U命名为天玑1080,和骁龙778G+同样性能定位,不过价格便宜许多。根据信息可以推断,天玑1080依然会采用台积电6nm+A78架构,但工艺制程、频率均弱于天玑8000。 性能方面,天玑1080的安兔兔跑分则在50W到60W之间,标准的中端芯片定位。作为对此,骁龙778G Plus的典型跑分为55万,骁龙778G的典型跑分为52万。由此可见,联发科的产品策略越来越精细化了。 这款处理器定位于中端产品线,暂命名为天玑1080,竞品为骁龙778G+,但在性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价格却要比骁龙778G+便宜的多得多,后续会有主攻性价比的厂商把它用在中端新机上,从评论区中来看最有可能的还是Redmi和realme这两个品牌。 目前关于天玑1080的细节参数不得而知,它应该是采用Armv8架构,CPU可能是Cortex A78,综合性能介于天玑900和天玑1300之间。 另外关于明年的芯片市场,新的骁龙7系处理器在价格上依然会比迭代的天玑8系更贵,即使天玑8系堆料更好,奈何联发科想卖上高端还需要点时间;次旗舰的话就更有看点了,天玑9000+以及骁龙8+都会下放,在性价比方面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如果不急的话,真的可以再等等明年的次旗舰新品。

摩登3测速代理_Apple M1的制程为5纳米,内置8核CPU,顺利运行Win10 原创

Apple M1是由苹果公司(Apple)研发的处理器芯片,于2020年11月11日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发布,适用于部分Mac、iPad设备。Apple M1的制程为5纳米,内置8核CPU,集成4个高性能大核心以及4个高效能小核心;此外,Apple M1还内置了8核GPU(部分机型为7核)以及神经网络引擎 [1-2] 。时任Apple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Johny Srouji表示,过去十余年(约2010~2020年),Apple一直致力于为iPhone、iPad和Apple Watch研发更加先进的芯片,M1芯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打造。 近日,有博主展示了自己在M1芯片的iPad Pro上,运行Win10系统的成果。 在成功运行的同时,该博主还通过Geekbench进行了跑分测试,得分显示在Win10下iPad Pro的成绩为单核1522分,多核5073分,基本已经能够达到M1 iPad Pro的90%/70%,足以称得上是“全速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该博主并非将ipad Pro直接刷入了Win10系统,而是依靠虚拟机完成的操作。 该虚拟机名叫UTM,基于QEMU技术,能够在无需越狱的前提下,允许用户在iPhone或iPad上运行Winodws或lInux系统,并且目前已经适配了macOS。 根据UTM官方给出的信息,这款虚拟机支持包括x86_64、AMR64和RISC-V等架构的共计30多个处理器支持iOS 11及以上版本的系统使用。 同时,该虚拟机支持用户外接键盘、鼠标、触摸板Apple Pencil和控制器等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系统本身的操作体验。 相当于英特尔酷睿i9,此外苹果m1芯片参数如下: 1、M1芯片参数:5纳米制程,160亿个晶体管,8核CPU包括包括四个高性能核心和四个高能效核心。图形处理GPU同样有8个核心,相比同类机型,性能提升了整整6倍。16核的神经网络引擎,机器学习速度提升15倍。Mac搭载 M1 芯片 续航能力提升了整整一倍。 2、使用了M1芯片的ARMMacBookPro13跑分正式出炉,测试软件Geekbench5.3。M1的单核跑分是1714分,多核是6802分。比起A14,M1的多核性能提升了高达70%,比起A12Z,M1的单核提升了60%,多核性能提升了50%。 3、M1芯片还可以和AMD的R74800H芯片对比,Geekbench5上R74800H的跑分:单核1200分,多核8400分左右,单核是完全碾压4800H,多核上稍弱一些。 苹果在2020年末更新了M1处理器,由此正式进入全新的Apple Silicon自研处理器的时代。那么M1处理器的性能到底如何呢?真的有苹果发布会上所说的那么强吗?本文将从M1的架构谈起,尽量将M1处理器性能和主流X86平台来进行类比,尽可能的让用户对M1的性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首先要谈到M1处理器,就不得不从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概念谈起了。 对于计算机系统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清楚,目前主流的X86架构处理器均属于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而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所使用的ARM处理器,则是处于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因为技术发展到现在,CISC和RISC的差异实际上是越来越少的,Intel早在P6架构的奔腾Pro时代就已经在处理器内部做了一个将CISC的X86指令转换,分拆为类似RISC的机制;而随着频率的提升越来越难,RISC处理器实际上也在加入更多的新指令来提升性能。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并没有哪个更强大的说法。

摩登3测试路线_为了使虚拟现实(VR)体验高度可信,捕捉表情追踪眼球 HTC新VR面部系统曝光 原创

随着其他虚拟现实头盔制造商有望为其即将推出的机型带来面部和眼球追踪功能,HTC希望通过为其Vive Focus 3提供新的配件来保持步伐。该公司表示,这些附件将提供 “更自然和沉浸式的VR体验”,并实现无障碍功能,如凝视控制。 99美元的面部追踪器使用一个单声道相机,从佩戴者的嘴唇、下巴、脸颊、下巴、牙齿和舌头捕捉表情。其目的是在化身上实时复制用户的 “逼真的面部表情和嘴部动作”。 宏达电表示,面部追踪器具有60Hz的追踪率,并能 “以最小的延迟使嘴唇与声音同步”–该系统的响应时间低于10毫秒。该设备可插入耳机的USB-C接口,重量约为11.6克,所以它应该不会给你的脑袋带来负担。 至于售价249美元的眼部追踪器,它有一个双摄像头系统,可以捕捉到目光的方向和来源,眨眼以及你的瞳孔大小和位置。它的重量约为54克,以磁力吸附在耳机上。宏达电指出,“真实的 ”眼睛活动可以改善VR中的非语言互动。更重要的是,眼球追踪模块可用于研究目的。 该公司建议,演讲辅导、培训和客户服务管理是很好的使用案例。今年早些时候,HTC为头盔发布了一个腕部追踪器配件,它补充说,眼睛和面部追踪可能有助于促进在虚拟社交环境中更好地参与,如活动、远程会议和闲逛。 这些附件甚至可能被用于动作捕捉,以帮助在电视、电影和游戏中对角色的面部进行动画处理。宏达电表示,在Vive Wave SDK和即将推出的OpenXR支持的帮助下,开发者可以将用户的生物识别数据整合到应用程序中。此外,还有Unity、虚幻游戏引擎和Native的整合。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可以被用来解锁智能手机,提供对建筑物的安全访问,并加快机场的护照检查等。现在,人脸识别在VR中也有应用。 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国际研究小组将人脸识别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利用人的表情在VR环境中操纵物体,无需使用手持控制器或触摸板。 在由昆士兰大学领导的一项世界首创的研究中,人机交互专家使用神经处理技术来捕捉一个人微笑、皱眉和咬紧牙关时的样子,并使用每种表情来触发VR环境中的特定动作。 研究人员称,系统已被设计为通过脑电图(EEG)耳机识别不同的面部表情。微笑用来触发“移动”命令,皱眉触发“停止”命令,咬紧牙关触发“行为”命令,以此代替手持控制器执行这些动作。 研究人员设计三个虚拟环境,快乐、中性和恐惧,并测量每个人沉浸在每个场景时的认知状态和生理状态。通过再现微笑、皱眉和咬紧牙关这三种普遍的面部表情,探索环境变化是否会触发三种表情中的一种。 例如,在快乐环境中,参与者的任务是穿过公园,用网捕捉蝴蝶。用户微笑时移动,皱眉时停止;在中性环境中,参与者的任务是在车间里穿梭,捡起散落在各处的物品。咬紧牙关会触发一个动作,这里是捡起物品,而开始和停止的命令是由微笑和皱眉触发;在可怕的环境中也采用了同样的面部表情,参与者在地下基地中穿梭,射击僵尸。 总体而言,虽然手持控制器的性能可能会更好,因为它们比面部表情更直观。但是参与者表示,感觉更沉浸在面部表情控制的VR体验中。 最后,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也可用于补充手持式控制器,在那里面部表情是一种更自然的互动形式。此外,还将允许残疾人(包括截肢者和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在VR中进行免提交互。 为了使虚拟现实(VR)体验高度可信,Facebook Reality Labs(FRL)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Codec Avatars”的系统,使VR用户能够与他人互动,同时精确地表现自己的形象实时动画。Facebook的研究科学家Shih-En Wei说:“我们的工作证明,可以精确地从紧密安装在VR头显上的摄像头制作逼真的化身。” 研究人员配置了一个带有最少传感器的头显,用于面部捕捉,系统可以在VR中实现双向,真实的社交互动。该团队表示,VR系统可以使用最少的头显摄像头(HMC)精确跟踪用户的实时面部表情,从而以非常详细的个人形象为头像设置动画。 通过使用每个像素比较转换后的图像,不仅仅是面部特征以及3D化身的渲染,我们可以通过可微分渲染在跟踪头显的图像和3D化身的状态之间进行精确映射。 在映射建立后,训练神经网络从实时的最小一组摄像机图像中预测人脸参数。除了为VR中的化身设置动画外,Facebook团队还在构建系统,使人们能够通过一些图像或视频快速轻松地创建自己的头像。 Facebook团队将在7月28日至8月1日期间在洛杉矶举行的“SIGGRAPH 2019”上展示他们的VR实时面部动画系统。 研究人员还将展示人工智能(AI)技术。网络(GAN)执行一致的多视图图像样式转换,以自动将HMC红外图像转换为看起来像呈现的化身,但具有与VR用户相同的面部表情的图像。 ,近期Facebook也公布了一项基于容积捕捉的动态全身虚拟形象方案:可感知驱动信号的全身动态虚拟形象系统。其特点是采用一个根据条件变化的自动编码模型,可以将姿态、面部关键点等不完整的驱动信号转化成动画数据,生动且逼真的体现人体结构和动态外观变化。 实际上,全身动态形象生成所面临的困难是,包括面部在内的全身动作捕捉信息不完整,因此通过解析动捕系统获得驱动信号,来实现更加通用的全身动态模型效果。此外,还结合潜在空间模型,来捕捉动态虚拟形象所需的其余信息。利用驱动数据,该方案生成的变分模型将包含一小部分由缺失数据组成的不确定内容,然后通过算法来预测和分配这一部分的数据。

摩登3平台注册登录_行走辅助机器人推迟到年底上市,步行速度可以提高 10% 原创

据 ET News 报道,三星计划 8 月推出的可穿戴式行走辅助机器人“GEMS Hip”的上市日程将推迟到年末。GEMS Hip 是三星在 CES 2019 上首次公开的可穿戴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戴在髋关节上,走路时可以为佩戴者提供 20% 以上的行走力量,步行速度可以提高 10%。其通过了国际标准 ISO 13482 的认证,安全性得到了保证。三星还开发了 GEMS 机器人,这种产品可以穿在膝盖和脚踝上。 三星 GEMS Hip 最初为医疗用途设计,后来该公司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到了普通运动产品。佩戴该机器人设备并四处走动,可以产生 PT 康复训练的效果。三星电子预计将在推出两款 GEMS Hip 产品,一款用于运动,一款用于医疗用途。 这款机器人的生产将由三星电子的主要合作伙伴负责,预计关键部件也将从国内公司采购,一些合作伙伴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机器人部件。 从明年开始,三星电子将培育新的机器人业务,作为未来的增长业务。为此,去年年初,在消费电子(CE)部门负责人的直接控制下,三星成立了一个机器人任务组(TF)。今年年底,机器人商业化 TF 升级为机器人业务团队。三星电子副主席 Jong-hee Han 在 3 月的定期股东大会上宣布,他将把机器人作为一项新业务来发展。 IT之家了解到,在推出医疗和运动机器人后,三星有望迅速将其产品阵容扩大到服务机器人,如服务机器人,这将迅速扩大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未来四年,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增长率预计将接近 30%。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医疗机器人表现抢眼。上海研发的多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斩获大会最高荣誉SAIL奖,智能咽拭子采集机器人、智能外骨骼机器人、膝关节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机器人等设备的亮相,令人们对未来更精准、高效、安全的智能化医疗产生更多期待与遐想。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医疗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需要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推动。从专业角度来看,今天我们所见的医疗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然而,接受完全可替代医生的机器人,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医疗机器人是高端智能医疗装备的代表。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它们已成为越来越受医生欢迎的手术助手。我国医疗机器人的科研与产业在经历20多年发展后,也呈现出“遍地开花、争相斗艳”的态势。在全球后疫情时期,“大健康”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极大挑战,医疗机器人也迎来了更宽阔的发展跑道。 划时代序幕 手术台出现机器人 按照医疗机器人应用的场景不同,医疗机器人一般可分为医院自动化设备、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三大类。其中,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核心,其技术要求和门槛都是最高的。 一般认为,首次将机器人技术与手术场景相结合是在1985年。这一年,美国洛杉矶医院工业机器人PUMA 560被应用于神经外科颅内活检,实现了机器人辅助定位下的精准采样。这一探索性的大胆尝试,拉开了机器人作为智能手术工具的划时代序幕。 1992年,IBM与美国加州大学合作研发的ROBODOC骨科机器人诞生。它可协助外科医生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也成为首个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手术机器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美等发达国家迎来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产品突破期。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成立的Computer Motion公司开发出的自动内窥镜优化定位系统(AESOP)实现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这款机器人可由医生通过声音指令控制机器人手臂,操纵内窥镜摄像机来辅助腹腔镜手术,从而避免了扶镜手生理疲劳造成的镜头不稳定。 2000年,在以上前期研究基础上,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根据腹腔镜手术临床需求,对AESOP机器人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研发出一款通用型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即达芬奇机器人,并获得FDA批准。 21世纪之前,我国在手术机器人方面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时间轴上看,我国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滞后十年左右。但是,我国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在医工合作下成为后起之秀,也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呈现出另辟蹊径的特色,并在近十多年间出现了多类产品的突破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大量的临床需求吸引了国外手术机器人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国外产品在进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与国内临床医生的手术范式习惯相融合,并在功能上进行调整。目前,已有一些国外手术机器人公司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医院和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助推新一代手术机器人的升级发展。近日,由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主导的国际工程师团队创造并展示了有史以来最小的遥控行走机器人。这种亚毫米级机器人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激光遥控行走、弯曲、扭曲、转弯和跳跃。 该团队表示,这款“微型机器人”可以扩展小型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使其更接近现实世界的应用,比如修复或组装小型结构或机器,又或者作为外科助手,清除阻塞的动脉以阻止内出血或消除癌症肿瘤。 与现有的小型化机器人制造方法不同,该团队的亚毫米机器人设计方法不需要复杂的硬件、电力或连接到远程控制设备。该团队的新方法受到了立体书中的3D图片的启发,研究小组在螃蟹机器人身上使用了形状记忆合金,用激光从不同角度加热它,刺激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能量让它移动——激光的方向决定了机器人的移动方向。 为了制造出像蟹爪一样的机器人,工程师们首先将机器人的镍钛诺关节和支撑结构的聚酰亚胺(PI)骨架转移打印到一个拉伸的硅胶弹性体基底上。接下来,他们释放基板上的张力,使硅片收缩,使平面镍钛诺/ pi设计弯曲并弹出,形成一个小螃蟹的3D形状。这些微型机器人仅有半毫米宽,可以通过外部扫描激光进行控制。 工程师们用扫描激光反复加热和冷却螃蟹的镍钛诺关节,使其扩张和收缩(控制运动幅度、速度和方向),从而启动了微型机器人的运动。在之后的耐久性测试中,Rog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镍钛合金接头可以在520纳米扫描激光下进行超过10万次连续的加热-冷却转换,而不会失去稳定性。 当激光照射到机器人身上时,它们的关节会因受热而扩张。当激光停止发光时,它们的关节会随着冷却而收缩。这导致它会像螃蟹一样快速移动,其速度和方向取决于光的频率和角度。

摩登三1960_三星推出Exynos 1380/1330芯片:5nm工艺

2月23日消息,三星推出了Exynos 1380与Exynos 1330两款处理器,均支持5G。 其中,Exynos 1380采用5nm工艺制程,拥有四个ARM Cortex-A78 CPU核心,频率为2.4GHz,四个ARM Cortex-A55 CPU核心,频率为2GHz。 另配有Mali-G68 MP5 GPU,频率为950MHz,支持144Hz刷新率的FHD+显示屏,支持LPDDR4x和LPDDR5 DRAM芯片和UFS 3.1存储。 影像方面,Exynos 1380集成的Triple ISP可以支持2亿像素的相机传感器,内置的NPU算力达4.9TOPS,比Exynos 1280略高,还支持带有EIS的4K 30fps视频录制,支持HDR和实时物体识别。 通讯方面,Exynos 1380内置的5G调制解调器,支持毫米波和sub-6GHz 5G网络,下载速度峰值可达3.67Gbps,上传速度可达1.28Gbps。支持北斗、伽利略、格洛纳斯、GPS、Wi-Fi 6、蓝牙5.2、NFC和USB Type-C接口。 另一款Exynos 1330拥有两个主频为2.4GHz的Cortex-A78 CPU核心,六个主频为2GHz的Cortex-A55 CPU核心,配有Mali-G68 MP2 GPU,支持120Hz刷新率的FHD+分辨率显示屏,支持LPDDR4x和LPDDR5 DRAM芯片以及UFS 2.2/UFS 3.1存储兼容。 影像方面,Exynos 1330内部的ISP支持高达1亿像素的摄像头,还支持1600万像素+1600万像素的双摄像头设置,MFC(多格式编解码器)可以录制和播放HEVC、H.264和VP8编解码的4K 30fps视频。 此外,Exynos 1330内置5G调制解调器,支持sub-6GHz 5G网络,拥有2.55Gbps的峰值下载速度和1.28Gbps上传速度。 据了解,新款处理器应该是三星Galaxy A系列专属,Exynos 1380将应用于Galaxy A54 5G新机,Exynos 1330将用于Galaxy A14 5G新机。

摩登3测试路线_携手并进,共谋新篇|新华三CEO于英涛一行赴陕西电信拜访交流

9月7日,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一行前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以下简称为“陕西电信”)拜访交流。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上官亚非等组织会见,双方就当前通信和数字化变革领域发展,以及未来双方在5G移动通信网络、IP网络及政企行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左: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 于英涛 右: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上官亚非 上官亚非对于英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陕西电信扎实推进“云改数转”战略,依托云、网、安和自主应用创新能力,赋能陕西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陕西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多年来,新华三集团与陕西电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5G、云网融合、政企DICT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果。未来期待双方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上开展合作,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于英涛对陕西电信一直以来在数字化领域给予新华三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指出,长期以来,双方在电信大网、政企市场等业务领域均有着紧密的合作,不仅在陕西电信城域网、基站承载网、CT云及MEC建设工程、云资源池、核心网NAT场景等领域有丰硕的合作成果,更携手打造了诸多代表性行业的成功实践案例。未来,新华三将继续深化同陕西电信的全方位合作,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赋能民生服务,服务社会治理,为数字陕西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姚智勇,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辛公良,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网络发展部总经理阳松波,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网络运行维护部总经理李勇,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政企客户部总经理贾勇,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总裁办公室主任王小鲁,新华三集团陕西代表处总经理吴吉权等出席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