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官网注册

摩登3注册登录网_高通新品发布会定档:3月17日见 骁龙7+或将登场

高通今日官宣,骁龙移动平台新品发布会将于3月17日正式举行,预计发布新一代骁龙7系芯片。 据悉,这款芯片的代号为SM7475,可能命名为骁龙7+ Gen1或骁龙7 Gen2。 SM7475目前已经在跑分网站现身,Geekbench 5单核得分1232 分、多核4095分,性能紧追天玑9000与骁龙8+。 realme新机真我GT Neo5 SE搭载的也是这款芯片,安兔兔综合跑分1029731分,超过天玑8200(iQOO Neo7 SE实测88W+)。 据爆料,SM7475是基于台积电4nm工艺制程打造,采用1*2.95Ghz+3*2.5Ghz+4*1.79Ghz的八核设计,GPU是Adreno725 580MHz。 此外,小米、真我、荣耀、OPPO、vivo等厂商均有规划搭载SM7475的新机,首发新机将会在月底与大家见面。

摩登3娱乐登录地址_不做国货崛起时代的过客,微果D1 Pro联合京东方发出科技国货强音

3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专访了京东方科技副总裁金志恒,金志恒表示京东方正在与LCD投影头部品牌微果联手,致力于不断突破产业瓶颈,振兴科技国货。双方联合研发的“全国产自研真1080P”微果D1 Pro智能投影就是对这种理念的践行,对此新华每日电讯也高度赞扬,为科技国货的崛起,作出了典范。前不久,国务院颁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成为2023年我国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关注度在十年间从38%提升到72%。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也有所不同,43.33%的消费者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会优先选择国货。但遗憾的是在手机、投影仪、相机等电子行业,国货品牌占比只有26.67%,待提升的空间巨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久以来,海外企业始终把控着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导致国产核心技术上难以突破,也就使得国产电子在品质上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消费者的支持,让太多的国产电子企业如昙花一现,最终成为了国货崛起浪潮中的过客。 国产投影市场份额翻转,是黎明曙光还是漫漫长夜? 与手机、电脑等产业一样,投影市场中的国货同样经历了十分漫长的“黑暗时代”。回看智能投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海外芯片为核心的DLP技术投影仪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面对海外芯片的技术围剿,最先出现转机的却也是国内智能投影市场。 根据《中国智能投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2年是国产投影翻身的一年,国产LCD芯片首次在市场份额中逆转了海外芯片。数据显示,海外芯片的产品市占率从2020年66%跌至2022年的37%,与之相对的是LCD芯片从2020年的34%上升至2022年的63%。短短三年,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无疑为国产芯片制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国内的单LCD技术投影能在市场份额上和DLP产品有抗衡之力,究其根本,是因为单LCD投影产品的市场均价约为DLP产品的三分之一,价格方面的绝对优势,自然受到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和尝鲜型消费者的青睐。 单LCD技术投影在市场上虽然因为价格低而拥有了半壁江山,然而从产品技术、标准规范和消费体验上来说,单LCD仍然远远不及DLP技术。更何谈,LCD投影行业痛点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从原理上来说,单LCD采用的是透射原理,光线需要穿过液晶屏幕,通过液晶分子的偏转来控制光线,达到显像的目的,但受限于液晶屏幕的材质工艺、耐温性、尺寸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单LCD投影呈现的画面效果非常差,特别是和DLP投影两相对比,无论在亮度、色彩、偏轴设计等方面,都被全面碾压,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正常观影的需求。 因此,LCD投影也被打上了亮度低、色彩差、无偏轴的标签。 把握机遇,微果投影联合京东方探寻国货投影的明天 单LCD技术虽然有着种种不足,但并非无解。在消费市场的推动下,专注LCD技术发展的国产企业便有了更多的科研资金,也让LCD的技术上限突破成为了可能。 微果作为LCD投影产品的头部企业,在LCD投影市场中有着不俗的口碑。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的发展,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担当,让微果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嗅觉。微果这些年来一直关注着被海外芯片“卡脖子“的现状,聚焦于LCD产品用户的痛点,不断探寻着突破单LCD投影性能瓶颈的方案。 想要突破LCD投影性能瓶颈,那就必须先从对LCD成像限制最大的液晶屏幕开始入手。 在国内,LCD屏幕研发与制造的霸主,正是全球半导体显示产品龙头企业京东方(BOE)。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在过去的4年里,已经连续达成出货量世界第一的成就。本着对国货同样的情怀和远见,微果和京东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战略合作。 借助京东方在LCD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以及微果在投影行业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取得了多项实用专利和技术突破,解决了单LCD投影亮度低、色彩差、无偏轴等核心问题。 不做国货崛起浪潮中的过客,微果投影发出科技国货强音 此次微果与京东方战略合作的核心,正是京东方定制显像屏。而搭载了京东方定制显像屏的全国产LCD投影——微果D1 Pro,也将挡在LCD前的“大山”,一座座推倒,重新定义科技国货。 首先是亮度上,单LCD投影的光路需要透射过液晶屏,而目前单LCD投影行业液晶屏的透过率比较低,大量的光能损耗转化为了热能,因此在相同的功率下,单LCD投影的亮度自然很低。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微果从源头出发,与京东方占领合作,共享核心参数,通过参数定制的显像屏,改善了传统显示屏的耐热性和透过率,从而研发出了宽温液晶和高透LCD显示模组,以及高色域复合提升膜。 宽温液晶,顾名思义,能够是显示器在更宽的温度限制下进行工作,来自于京东方的A级宽温液晶,工作温度上限相比传统液晶显示器提升了20%,从而可以耐受更大功率的光源,以此来提升亮度。而高透LCD显示模组,则是解决了透过率的问题,定制的显示模组透过率提升了20%以上,进一步提升了亮度。 通过宽温液晶和高透LCD显示模组的双管齐下,微果D1 Pro将LCD投影亮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1500 ANSI流明。在这之前,国产LCD投影亮度很难达到1000 ANSI流明。 其次是对比度,优秀的画面显示,除了提高亮度以外,更重要的是控制黑位,也就是全黑画面下控制漏光的能力。对比度差的投影仪在进行侧投时,显示画面意外会有明显的发白画面,这就是黑位控制不好的原因。 京东方定制显像屏则是常黑模式,运用独有的液晶的配方和驱动电压的控制技术,可以很好的控制液晶的旋转,也就是说不提高驱动电压的情况下,使光线不发生旋转,配合两片偏光片,就可以达到全黑画面,从而突破了LCD投影对比度的极限,实现了2500:1的超高对比度,是普通DLP投影的5倍。 最后就是色域方面,以往单LCD投影的色彩饱受诟病,核心问题还是在于LCD投影的色域普遍为40%NTSC。 想要进一步提升色彩表现,一是技术层面上综合解决屏幕本身的色域问题,二是提供软件端的色彩调教。微果D1 Pro在软件层面上有自研的变色龙AI画质引擎,在色彩调教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而与京东方的战略合作,高色域复合提升膜补足了硬件上的色域缺失的短板。在保证各项性能参数的同时,微果D1 Pro让整个屏幕的色域表现更进一步,达到60%NTSC,相比于其他单LCD投影产品,色域提升了50%以上。 在微果和京东方的联合攻坚下,挡在LCD面前的三座大山:亮度、对比度、色域的难题迎刃而解。 真1080P物理分辨率,画质提升带来的科技普惠 在投影仪参数中,分辨率作为衡量投影仪画质高低的关键参数之一,更高的分辨率自然对应着更好的画质。 在京东方定制显像屏的基础上,微果D1 Pro选用的是原生真1080P物理分辨率的显示屏,它的实际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更是高达207万。 用更实在的话来说,与微果D1 Pro价格接近的DLP投影产品,它们的像素通常只有92万甚至更低,虽然对外宣称是1080P,但实际上使用的是分辨率只有720P的芯片。它们是依靠人眼的滞留效果,通过画面抖动来达到的抖1080P。 真1080P分辨率的物理像素是720P芯片抖1080P的2.25倍,很显然,相比之下,真1080P的像素更高,画面更清晰,特别是画面的边角细节和文字的区域,更能分辨出两者的区别。 当然,DLP技术的产品也能做到真1080P的分辨率,但按照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得增加至少2000+预算才可以实现。微果D1 Pro的出现,直接将同质产品的价格击落了2000+,让国货实现了价格普惠。 不止画质,体验升级解决行业顽疾 正如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的一样,LCD投影产品除了“亮度低、画质不好”之外,还存在另一个问题:观影体验不佳。 在微果D1 Pro之前,所有的LCD投影产品在放置在桌面上时,都会碰到部分光线投射到桌面,存在画面显示不全的问题,这就让观影体验变得十分糟糕。 传统LCD投影仪的配套方案通常是使用支架,使投影仪悬空来制造物理仰角,这样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画面变形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使投影仪悬空,就有可能会伴随掉落的风险,观影时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观影体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微果D1 Pro在设计之初就模拟了大量实用场景,最后决定采用光学无损偏轴设计。投影仪偏轴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投影光线投射到桌面上的问题。虽然这个设计在DLP投影产品上很常见,但是对于单LCD投影来说,从来没有做过。 在以往,普通的单LCD投影的镜头,都是三片式的镜头,根本无法做到偏轴设计。微果在与京东方合作之后,采用了新的四片全玻璃镜头,并且重新进行了光路系统的设计,最终实现了50%的偏轴设计,这也是目前为止LCD投影中唯一的光学无损偏轴设计。 再结合微果D1 Pro自研的AI画面校正算法,配合TOF激光传感器,实现了TOF无感自动对焦和TOF无感自动六向梯校,能够做到无感调校,秒速运算,智能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观影体验。 科技国货不止于此一款优秀的国货从来都不会仅止于此,除了在质量、价格、体验上带来的突破外,微果D1 Pro还有许多其他的亮点。如与科大讯飞深度合作,开发的AI智能语音,字词识别准确率95%以上,一句话就能操控投影仪,解放双手,真正做到无拘束观影。 放眼未来,微果D1 Pro续写国货崛起新思考 微果重磅推出Discovery探索系列产品微果D1 Pro绝对是开年来最有诚意的科技国货,无论是通过多项全国产自研的核心技术,补足传统单LCD投影在画面表现上的短板;还是精益求精,将本就擅长的画面校正、AI语音、声学系统、智能系统等维度拉到旗舰水准,微果正在发出科技国货自强的强音,同时也给国货崛起的道路续出了新的思考。 国货情怀消费的浪潮终将褪去,而对于购买国货的态度,消费者也必然会有更全面的看法。选择什么产品,也更加会倾向于参考产品的质量、价格、体验,而不再单纯将国别因素作为选择某种商品的依据。 成为国货崛起浪潮中的参与者而不是见证者,微果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了一步。

摩登3官网注册_我国首获纳米级光雕刻三维结构:没有EUV光刻机,一样量产7nm芯片!

为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地动用国家力量,通过各种“恶意限制”手段来维护其技术霸权的地位。比如,多次收紧半导体设备出口中国、频繁扩大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禁止ASML向我国出售14nm及以下工艺的DUV光刻机,甚至还将魔抓伸向了华裔科学家。 然而,面对这些“卡脖子”技术问题,中国不仅没有选择屈服,反而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这不,刚刚国内自主芯片产业就传来一个好消息:9月14日晚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中国科学家首次得到了纳米级光雕刻三维结构,在下一代光电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关报道截图 据悉,南京大学张勇、肖敏、祝世宁领衔的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非互易飞秒激光极化铁电畴”技术,将飞秒脉冲激光聚焦于材料“铌酸锂”的晶体内部,通过控制激光移动的方向,在晶体内部形成有效电场,实现三维结构的直写和擦除。 这一技术的难度在于,它突破了传统飞秒激光的光衍射极限,把光雕刻铌酸锂三维结构的尺寸,从传统的1μm量级(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首次缩小到纳米级,达到30nm,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 该研究指出,这一重大发明未来或可开辟光电芯片制造新赛道,有望用于光电调制器、声学滤波器、非易失铁电存储器等关键光电器件芯片制备,在5G/6G通讯、光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纳米级光雕刻三维结构 我们都知道,芯片作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在军事、民用等各大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子集成电路在带宽与能耗等方面逐渐逼近极限,再加上DUV/EUV光刻机的出货受到限制。因此,光电芯片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重要细分赛道,则被业内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继任者”。 简单来说,光电芯片是一种高度集成的元器件,其所集成的元件包括激光器、调制器、耦合器、分束器、波分复用器、探测器等,主要用来完成光电信号转换的。 从原理上看,电子集成芯片采用电流信号来作为信息的载体,而光电芯片则采用频率更高的光波来作为信息载体。相较于电子集成电路或电互联技术,光子集成电路与光互连展现出了更低的传输损耗、更宽的传输带宽、更小的时间延迟,以及更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此外,光互联还能通过使用多种复用方式(例如波分复用WDM、模分互用MDM等)来提高传输媒质内的通信容量。因此,建立在集成光路基础上的片上光互联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技术,而光电芯片则可用以克服电子传输所带来的瓶颈问题。 据悉,为了打破美芯的限制,华为早已将目光放在了光电芯片上,前两年不仅斥资10亿英镑在英国剑桥园区建设了光电研发中心,还招揽了大批国外顶尖人才为其研发光电芯片。 此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曾表示,光电芯片是完全可以绕开美国技术封锁的。换句话说,由于光电芯片的制造工艺不同于硅芯片,即使没有EUV光刻机,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这一技术,一样可以量产7nm及以下的芯片! ▲资料图 除了光电芯片领域,我国科学家在量子模拟前沿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 根据《自然》当天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南京大学缪峰合作团队通过在“原子世界搭积木”的方式,把两个石墨烯双原子层,以旋转180°+0.75°的特殊角度叠加,并施加一个垂直电场,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量子材料。同时,通过改变垂直电场,在国际物理学界首次观测到了量子融化的“中间态”,并揭示了这一量子“中间态”的演化机制。 据悉,这一重大理论机制的创新成果,未来有望用于开发高密度集成、高度可调和易于读取的固体量子模拟器。例如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化学反应系统等复杂体系的演化,用于类脑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新药研发等。 ▲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模拟领域新突破 虽然中国面临着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但目前已有不少行业通过各项举措推动技术突破,正在逐步弥补各个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细分领域。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将出现各种突破——中国将会在各个关键核心技术上有自己的“话语权”!

摩登3注册网址_iPhone 14系列卫星SOS紧急联络功能可以免费使用2年 原创

iPhone 14是苹果公司于2022年9月8日发布的手机产品。 [6] iPhone 14搭载6.1英寸OLED屏幕材质,配有蓝色,紫色,午夜色,星光色,红色五款颜色,长度约146.7mm、宽度约71.5mm、厚度约7.8mm、重量约172g。 [7] iPhone 14搭载苹果A15六核处理器,后置摄像头为1200万像素主镜头+1200 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前置摄像头为1200万像素,支持光像引擎、深度融合技术、智能HDR4、人像模式等功能。 9月8日凌晨消息,苹果公司举办秋季发布会,推出的iPhone 14系列,并且推出的卫星SOS紧急联络功能。 卫星SOS紧急联络功能顾名思义, 当用户处于危机状态时,iPhone 14系列可连接卫星与家人获得联系。苹果定制短文压缩算法,不到15秒就能接受信息,这是在晴空的环境下,而有遮挡时发布时间会有一定延迟。 卫星SOS紧急联络功能可以免费使用2年,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 苹果正式发布iPhone 14系列,新机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升级。但是在发布会上,苹果并没有宣传iPhone 14系列的电池容量。 据macrumors报道,iPhone 14四款机型电池容量已经公布,其中 iPhone 14内置3279mAh电池、iPhone 14 Plus为4325mAh电池,iPhone 14 Pro为3200mAh电池,iPhone 14 Pro Max为4323mAh电池。 作为对比,iPhone 13系列也有四款机型,分别是iPhone 13 mini(2406mAh)、iPhone 13(3227mAh)、iPhone 13专业版(3095mAh)、iPhone 13 Pro Max(4352mAh)。 以上可看出,14系列较上一代电池容量提升相对较大, 但是iPhone 14 Pro Max是个例外,与iPhone 13 Pro Max相比,它配备的电池反而略小。 北京时间9月8日01:00苹果举行了2022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了新款的iPhone、Apple Watch等产品,我们就来看一看全系的iPhone 14都长啥样,哪一款更值得购买。 此次苹果给用户带来的iPhone 14主要分为iPhone 14、iPhone 14 Plus、iPhone 14 Pro与iPhone 14 Pro Max。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是iPhone 14与iPhone 14 Plus。iPhone 14、iPhone 14 Plus都搭载了A15仿生芯片,该6核中央处理器具有2个性能核心与4个能效核心。屏幕方面,iPhone 14使用了6.1英寸的OLED全面屏,分辨率为2532×1170,握持感更好;iPhone 14 Plus则使用了更大的6.7英寸OLED全面屏,分辨率为2778×1284,这两款型号都延续了苹果经典的视网膜XDR显示技术,细腻画质不在话下。再来看看影像性能,这两款都使用了双摄系统,1200万像素主摄+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支持4K视频拍摄,前置摄像头也采用了大像素设计,1200万像素原深感摄像头搭配F1.9大光圈带来出色自拍效果,面容ID功能依旧不可缺少。 外观设计方面,iPhone 14提供了紫色、星光色、红色、蓝色四种配色凸显青春活力,手机正面为超瓷晶面板,背部面板搭配铝金属边框凸显科技感;iPhone 14 Plus的配色在iPhone 14基础上增添了午夜色,背部面板为玻璃材质更显华贵,这两款手机厚度都控制在7.8毫米,纤细轻薄淋漓尽致,存储方面都支持128GB、256GB、512GB的容量,整机达到了IP68防水防尘。价格方面,iPhone 14官网售价5999元起,iPhone 14 Plus售价6999元起。 再来看看性能进阶版的iPhone 14 Pro与iPhone 14 Pro Max。两款新机都搭载了A16仿生芯片,6核处理器具有2个性能核心和4个能效核心。屏幕方面,iPhone 14 Pro使用了6.1英寸OLED全面屏,分辨率为2556×1179,iPhone 14 Pro Max使用了6.7英寸OLED屏幕,分辨率为2796×1290,两款像素密度都达到了460ppi,相比iPhone 14两款显示更加细腻一些。影像方面是这两款产品的重头戏,也是Pro系列一以贯之的核心所在,这两款手机均使用了后置三摄设计,4800万像素主摄+1200万像素超广角+1200万像素长焦的组合带给用户全新玩法,实现了媲美单反的6倍光学变焦最高可达15倍数码变焦的超强性能。前置相机iPhone 14 Pro与iPhone 14 Pro Max使用了1200万像素摄像头,面容ID识别功能延续经典。 外观设计方面,iPhone 14 Pro系列支持深空黑色、银色、金色与暗紫色四种配色,正面材质为超瓷晶面板,背板为亚光质感玻璃,再搭配不锈钢边框逼格十足,手机厚度控制在了7.85毫米,纤薄感牢牢把控。iPhone 14 Pro系列也支持IP68防水。存储方面,这两款旗舰除了常规的128GB、256GB、512GB外,增加了1TB的规格选项,满足了大存储爱好者的需求。价格方面,iPhone 14 Pro官网售价7999元起,iPhone 14 Pro Max售价8999元起。 截至目前,有关苹果iPhone 14系列手机的配置信息都曝光完成了,今天小编将iPhone 14系列手机的所有配置汇总给大家,有没有创新、喜欢不喜欢、想不想买,全靠个人感觉了。 1.处理器变化 目前已经可以确定,iPhone 14的标准版依然是使用旧版的A15处理器,或者A16处理器的阉割版,或者说命名改了而已,仅有iPhone 14 Pro使用的是最新的A16处理器。 2.内存变化 消息显示,iPhone 14全系标配6GB运存,但标准版使用的是13相同的LPDDR4X运存,而高配版则升级为LPDDR5X运存。 3.基带升级 基带是手机的核心配件之一,所以iPhone 14系列基带升级才是关键,iPhone 14系列将搭载升级的5G基带骁龙X65,支持最高10Gbps万兆网速,不懂信号问题有没有彻底解决。 4.屏幕变化 标准版还是和上一代相同的OLED屏,保留了小刘海,支持60Hz;高配版采用了全新的感叹号屏设计,支持1~120hz自定义刷新率,但是为了提升屏幕占比,会通过系统将感叹号显示为药丸,…

摩登3主管554258:_是德科技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就O-RAN和 6G 技术签署谅解备忘录

是德科技公司(NYSE:KEYS)近日宣布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签署谅解备忘录(MoU),O-RAN、6G 技术、研究、开发和教育工作进行合作。SUTD 负责主办新加坡的国家未来通信研究和开发计划(FCP),旨在加强新加坡的 5G 生态系统并加速创新。 SUTD 与是德科技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左起:SUTD 教务长 Phoon Kok Kwang 教授;新加坡未来通信研发计划(FCP)项目总监 Tony Quek 教授;是德科技南亚太平洋地区总监 Oh Sang Ho 先生;是德科技副总裁兼无线测试事业部总经理曹鹏先生 通过此次合作,是德科技与 SUTD 将在 O-RAN 安全、O-RAN 可持续性、O-RAN 标准、6G 技术和元宇宙就绪网络等领域展开研究。此外,双方将共同努力,重点推动 SUTD 采用 O-RAN 联盟的 O-RAN 技术,以便提供针对 O-RAN 系统和组件的测试、验证及认证服务。 SUTD 教务长 Phoon Kok Kwang 教授表示:“我们期待与是德科技在 O-RAN、Beyond 5G 和 6G 以及元宇宙就绪网络等领域进行合作创新,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SUTD 作为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与是德科技这样的领军企业强强联合,无疑将有助于推动我们双方屹立于数字革命的前沿,进而为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该谅解备忘录的出发点是,是德科技与 SUTD 成功开发一套网络评估框架,旨在对 O-RAN 系统和组件进行安全和弹性测试。该框架将会采用由 SUTD 设计的高度参数化、以威胁为中心的攻击注入方法,并通过 Keysight Open RAN Architect(KORA)安全测试套件——此套件可以针对一套安全攻击和审计模块来仿真实时用户、设备、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实施。 是德科技副总裁兼无线测试事业部总经理曹鹏表示:“无论是要推广扩展接口、推进云化和突破性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还是对 O-RAN 和 6G 多厂商解决方案进行集成,都离不开通过设计来实现整体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部署。是德科技致力于通过与 SUTD 的合作和创新来加快 O-RAN 技术的采用和 6G 研发,从而促进 5G 的大规模商业部署,并且满足 6G 的要求。”

摩登3平台开户_Snowflake与亚马逊云科技携手深耕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Snowflake与亚马逊云科技通过促进销售合作、行业解决方案协同及联合市场推广战略,进一步扩大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包括高盛集团等财富500强企业在内的6000多家联合客户[]在使用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的技术和服务加速创新 •大约84%的Snowflake客户将其应用运行在亚马逊云科技上[ NOTEREF _Ref129021895 \f \h \* MERGEFORMAT ] 北京——2023年3月7日 数据云服务商Snowflake与亚马逊云科技共同宣布,将在未来几年中深化合作关系,Snowflake将增加在亚马逊云科技上的支出,两家公司将共同出资数百万美元支持市场营销工作。双方将通过深入的、多维度的深化合作以推动增长,并在销售与营销、行业解决方案、产品集成等各领域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我们相信Snowflake与亚马逊云科技在过去三年中建立了云计算领域最成功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之一。” Snowflak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Frank Slootman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在行业垂直解决方案和机器学习能力的产品集成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一心一意地专注于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数据是每个应用、流程和业务决策的核心,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通过与Snowflake合作,我们正在为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投资回报。” 亚马逊云科技首席执行官Adam Selipsky表示,“亚马逊云科技和Snowflake的紧密合作正在推动全球领先企业的发展和繁荣。” 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将扩大其战略举措,以探索新的前沿领域,并以多种方式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例如: •开发行业解决方案: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行业团队一直在合作构建联合的行业特定解决方案,以满足其最大客户们的需求。亚马逊云科技在密切参与Snowflake迄今为止所推出的每一个行业数据云,包括金融服务、传媒和广告、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零售和电信数据云。双方计划继续将这些定制化解决方案扩展到其他行业,帮助更多组织机构加速创新。 •深化产品集成: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继续投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数据治理、流数据以及其他领域的深度产品集成,为双方客户创造最佳体验。通过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的定制硅芯片,Snowflake将工作负载运行在Amazon Graviton实例上,使性能增强约10%,且无需客户做出任何更改。 •扩大销售合作: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在加强销售合作和推动彼此之间强大的销售协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这其中包括正在为双方赢得战略机遇的全新投资,以及将大规模本地应用迁移到亚马逊云科技的云上。双方都在持续投入资源,进一步推动在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和日本的联合销售。 •扩展营销策略:亚马逊云科技继续与Snowflake团队合作,以提高对行业联合解决方案及产品集成的认知和需求。此外,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持续提升在对方的全球性活动以及行业活动中的参与度,以便双方的共同客户和潜在客户有机会了解行业联合解决方案和产品集成。 为客户提供极致体验是Snowflake和亚马逊云科技共同的战略和增长关键,自2020年以来,双方的联合销售目标已经扩大了5倍。Snowflake与亚马逊云科技通力合作服务于客户的数据需求,目前正在为包括高盛集团等财富500强企业在内的6000多家联合客户提供助力。 “我们的数据战略与我们的开源Legend平台以及高盛数据金融云直接绑定,” 高盛集团首席数据官兼数据工程主管Neema Raphael表示: “通过利用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的云基础设施和Snowflake提供的集成数据平台和内置治理,我们构建了一个支持Legend的可靠和安全的技术栈,可帮助我们的客户、业务合作伙伴及工程师迅速而便捷地获得具有变革性的行业洞见。”

摩登3测试路线_高通宣布第一批搭载骁龙6 Gen1处理器的新机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登场 原创

高通昨日发布了骁龙 6 Gen 1 和骁龙 4 Gen 1 处理器。iQOO 宣布,将于 9 月 14 日在印度发布 iQOO Z6 Lite 新机,全球首发骁龙 4 Gen 1。iQOO 放出的海报显示,骁龙 4 Gen 1 采用 6nm 工艺,最高频率 2.0GHz,CPU 性能提升 18.4%,GPU 性能提升 6.9%。安兔兔跑分 388486,这个当然是整机跑分。 了解到,iQOO Z6 Lite 搭载 120Hz 水滴屏,支持 5G 网络,后置矩形影像模组,两个摄像头独立在两个圆环中,并且下方圆环中除了副摄,还拥有一个假摄像头开孔,开孔上印有“5G”标识。 在 CPU 方面,骁龙 4 Gen 1 搭载了两个 A78 大核与六个 A55 小核,高通公司宣称 CPU 性能提高了 15%。GPU 方面,骁龙 4 Gen 1 搭载了新的 Adreno GPU。高通表示 GPU 性能(最多)提高 10%。 9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继推出骁龙8 Gen 1之后,高通又推出了骁龙6 Gen 1和骁龙4 Gen 1这两个移动平台。 2021年11月30日,高通在2021骁龙技术峰会上发布了其最新旗舰SoC——骁龙8 Gen 1,这是首款采用高通新命名方案的芯片。该芯片是2020年发布的骁龙888芯片的继任者,基于4纳米工艺打造. 在推出骁龙8 Gen 1还不到一年,高通又推出了骁龙6 Gen 1和骁龙4 Gen 1这两款SoC。 据报道,高通的骁龙6 Gen 1是骁龙695的继任者,基于4纳米制造工艺打造,这使其成为首款依赖4nm工艺打造的非旗舰移动处理器之一,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能源效率。 在连接方面,高通的骁龙6 Gen 1支持5G毫米波和sub-6 GHz、Wi-Fi 6E,以及带有双天线的蓝牙5.2。 据悉,摩托罗拉是首批采用高通骁龙6 Gen 1芯片的品牌之一,而搭载该芯片的手机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上市。 据报道,高通的入门级骁龙4 Gen 1是基于台积电的6纳米制造工艺打造的,是继骁龙480+之后高通为廉价安卓手机提供的最佳产品,它支持5G、sub-6 GHz、Wi-Fi – 5以及蓝牙5.2。搭载该芯片的廉价安卓手机预计将于2022年第三季度上市。 第一代骁龙6 Gen1由4nm工艺打造,;芯片采用了8核心架构;由四颗最高2.2GHz的A78核心,搭配四颗1.8GHz的A55核心组成。 这次官方并未公布太多详细资料,我们得知的是骁龙6 Gen1的CPU性能比起前代快了40%,GPU图形性能方面也提升了35%,AI性能则增加3倍,算是非常有感提升! 此外,高通可是为骁龙6 Gen1注入了许多6系列的第一次,包括首次支持HDR计算摄影、首次支持LPDDR5内存和UFS 3.1闪存、首次支持2亿像素镜头、首次集成第7代骁龙AI引擎以及首次支持Wi-Fi 6E等。值得一提的是,骁龙6 Gen 1可处理高达30fps的4K HDR视频录制。 其他方面,这芯片也支持120Hz高刷的FHD分辨率屏;集成X62 5G基带(2.9 Gbps)以及FastConnect 6700连接单元(蓝牙5.2+Wi-Fi 6E)等。 高通宣布第一批搭载骁龙6 Gen1处理器的新机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登场。 至于面向更入门级的骁龙4 Gen1则由6nm工艺打造;芯片采用了8核心架构;由两颗最高2.0GHz的A78核心,搭配六颗1.8GHz的A55核心组成。…

摩登3测试路线_全志科技携手捷渡智能,共创智慧出行新价值

8月30日,珠海全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志科技”)与JADO捷渡智能(中国)(以下简称“捷渡智能”)宣布双方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捷渡智能董事长王杰、捷渡智能总经理陈问文、捷渡智能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吴乐明、与全志科技副总裁陈风、全志科技智能消费客户事业部总经理郭琦、全志科技智能消费客户事业部业务总监吴江巍、全志科技智能消费客户事业部市场开拓总监吴建涌等一行出席了此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捷渡智能董事长王杰(右二)与全志科技副总裁陈风(右三)见证签约 捷渡智能总经理陈问文(左)与全志科技智能消费客户事业部总经理郭琦(右)代表双方签约 全志科技作为捷渡智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与捷渡智能在智慧出行领域已展开了多年的深度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安全的驾驶体验。本次战略合作的升级,意味着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快速的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的技术、产业、市场优势,以推动AI技术在车联网及智慧出行领域的深度落地,加速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服务以及产业推广的融合和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和生态构建。 捷渡智能董事长王杰在会议上回顾了与全志科技以往的合作:“从全志科技V3系列到如今V5X6系列和V53X系列,双方共同创造了行车记录仪细分领域行业中的一个个标杆。从单品突破10万台的智能后视镜到4K远程互联产品的发布,都离不开全志科技和捷渡智能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正是由于双方的不懈创新,才得以助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当下正处于万物互联的AIoT时代,捷渡智能未来也将在此领域不断拓展创新,为全球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商业服务。” 全志科技副总裁陈风表示:“一直以来,全志科技都非常重视智慧视觉产品的研发与落地,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此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围绕大视频的“MANS”战略指引,持续发力。捷渡智能是一家追求产品应用创新的高品质企业,全志科技则致力于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领先,相信在深度契合的产品理念以及双方的通力合作下,能共同创造出更多卓越的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优秀的驾驶体验,创造出行新价值。” 未来,全志科技将坚持在技术、产品交付和客户服务长期投入、价值创造,同时紧扣行业趋势与业务创新需求,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车联网生态,力求实现互利共赢、合力发展,助力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新方案,共创智慧出行新未来。 关于捷渡智能 JADO捷渡智能(中国)成立于2011年,是11年专注行车记录仪领域,具备研发、制造行业全球领先水准的高端行车记录仪高科技企业。 JADO捷渡智能(中国)致力于设计和制造符合乃至超越国际标准的行车安全产品,并不断探索领先将数字世界万物互联带入智慧行车安全领域。业务遍及中国及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服务全球数千万用户。 JADO捷渡智能(中国)全体员工以共同缔造行业细分领域全球领导者的传奇为梦想,与众多商业伙伴一同协助并驱动自我的成长,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具有价值的行车安全解决方案。

摩登3平台首页_华为Mate50系列携手AITO问界M5 EV亮相北京时装周

9月15日,以“潮向未来”为主题的2022北京时装周在王府井正式开幕。中国商业第一街华丽变身闪耀夺目的时尚秀场,国内外知名品牌,设计师齐聚,引领未来时尚潮流。 在熠熠灯光下,华为Mate50系列携手AITO问界M5 EV惊艳亮相,新潮好物手机与时尚动感车型与时装周交相辉映,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时尚文化饕餮盛宴。 时尚不输秀场,问界M5 EV展示科技美 作为本届时装周指定用车,智慧豪华纯电SUV问界M5 EV科技与潮流共生,优雅入目,灵动入心,时尚的设计演绎了时尚都市生态美学,完美的融入北京时装周,每一次出现都惹人注目。问界M5 EV的流体动感车身,彰显了年轻运动范儿。鲨鱼鼻车头设计,塑造灵动姿态,流光聚能醒狮大灯生机无限,鹰翼贯穿式尾灯搭配发光的AITO车标,一眼就是惊鸿一瞥。 同时,作为AITO推出的首款纯电车型,问界M5 EV搭载了HUAWEI DriveONE纯电驱智能平台及华为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DATS系统),不仅能实现仅4.5秒的零百加速体验,还可根据路况进行扭矩自适应调节,有效减弱颠簸感,提供毫秒级快速响应。此外,问界M5 EV采用百万豪车级的全铝合金底盘,配合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独立悬架,带给用户轻松舒适的驾乘体验。 为解决纯电车型续航、充电用电的焦虑,问界M5 EV还全新推出智慧充电方案,让用户轻松知晓可行驶范围,快速获取充电路线,还可以实现10分钟补能120公里的快充体验。作为首款搭载HarmonyOS 3智能座舱的纯电车型,问界M5 EV全新推出的超级桌面,可以实现在车载智慧屏上使用丰富的手机应用。此外,它还具有丰富的主被动安全防护,全方位保护乘员的出行安全,满足驾乘人员的安全出行需求。 技术驱动艺术,华为Mate50系列领势而上 在时装周上另一频频出现的好物就是华为Mate50系列。华为Mate50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可以突破地面网络限制;搭载的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专业模式有十档可调物理光,景深范围与虚化程度随心而变,不惧闪光灯清晰记录美好时刻,影像风格,自成一派。 华为Mate50系列首发搭载鸿蒙操作系统3.0,交互体验更加流畅,创新服务智慧安全。首发的华为“昆仑玻璃”,整机更坚韧耐摔,耐摔能力提升至10倍;传承经典,对称星环设计搭配精致典雅的“巴黎饰钉”,秩序之美和非凡细节交相辉映,一见倾心。为时装周添一抹彩。 助力北京时装周,与时尚碰撞 AITO问界M5 EV作为本届时装周指定用车,是AITO汽车授权用户中心·姚家园店派出的一员“大将”。AITO汽车授权用户中心·姚家园店是北京首家新形象授权用户中心,建筑面积近4000平,旨在是用最好的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车辆销售,交付,售后维修及增值服务,二手车置换等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北京乃至于全国的行业标杆。 潮向未来,一起出发 无论是华为Mate50系列,还是问界M5 EV,呈现的是一种科技创新下的时尚美,手机和车型也能成为“时尚单品”,把极致的科技智慧创新体验带给每一位消费者,让优雅时尚与潮流和谐共生。

摩登3登录_杰发科技携手知从科技,共建车规级芯片软件生态系统

近日,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与知从科技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强化在车规级MCU的软件集成服务合作,共同构建强大的车规级芯片生态系统。同时,基于在行业内的丰富经验,双方将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共同促进双方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延伸,联合打造“中国芯”力量,为汽车行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根据合作内容,杰发科技和知从科技将在AUTOSAR基础软件、工具软件、ISO26262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FOTA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国产高性能车用处理芯片在智能座舱、ADAS、车身电子、车载灯控、汽车动力和底盘等领域的应用及推广。 战略合作签约现场 基于四维图新首颗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MCU芯片AC7840x,知从科技可完成AUTOSAR的Demo环境搭建和集成工程开发。对使用杰发科技MCU芯片进行基础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来说,不仅可以节省自身开发时间,还能从送样阶段至量产阶段持续接受培训服务。便于工程师尽快搭建软件开发环境,并专注于产品的开发。 作为四维图新“智云、智驾、智舱、智芯”汽车智能化全栈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2年底,杰发科技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5亿颗,覆盖全球8000万辆车。 杰发科技AC7840x 如今,软件和硬件的协同优化已经成为趋势。双方一致认为,软件将成为未来决定智能汽车差异化的关键因素。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智能汽车通过OTA升级优化电动汽车体系的重要课题。不仅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智能汽车产业升级,也能帮助车企在智能电动车设计之初,为今后OTA升级提供硬件冗余的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