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摩登3官网注册

摩登3测速代理_Vishay 推出采用超小型封装的小信号肖特基和开关二极管

宾西法尼亚、MALVERN, Pa.— 2021年10月11日 — 日前,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NYSE:VSH)宣布,推出超小型可润湿侧翼DFN1006-2A塑料封装新型表面贴装小信号二极管—40 V BAS40L肖特基二极管和100 V BAS16L。这两款二极管节省空间,提高了散热性能,适用于汽车和工业应用,两款二极管均提供AEC-Q101认证版器件。 日前发布的二极管外形尺寸仅为1 mm x 0.6 mm x 0.45 mm,与传统SOD/T封装器件相比,占板面积减少90 %,高度降低50 %并改进了功耗。为提供过压保护,如静电放电,BAS40L配有PN结保护环。 BAS40L和BAS16L潮湿敏感度等级(MSL)达到J-STD-020标准1级,耐火等级达到UL 94 V-0。二极管符合RoHS和Vishay绿色标准,无卤素,支持汽车系统的自动光学检测(AOI)。焊接质量可采用标准目检设备进行检验,不需要采用X光。 器件规格表: 产品编号 封装 类型 IF VR IFSM IF 和TJ下VF TJ最大值 AEC-Q101          (A) (V) (A) VF (V) IF (A) TA (°C) (oC)    BAS16L-G3-08 DFN1006-2A 开关型 0.25 100 1.7 (@ 1 ms) 0.86 0.01 25 150 否 BAS16L-HG3-08 DFN1006-2A 开关型 0.25 100 1.7 (@ 1 ms) 0.86 0.01 25 150 是 BAS40L-G3-08 DFN1006-2A 肖特基 0.2 40 0.5 (@ 10 ms) 0.56 0.01 25 150 否 BAS40L-HG3-08 DFN1006-2A 肖特基 0.2 40 0.5 (@ 10 ms) 0.56 0.01 25 150 是 BAS40L和BAS16L现可提供样品并已实现量产,大宗订货供货周期为12周。

摩登3测速登录地址_华为近日真的是好消息接连发生, P10手机开始推送鸿蒙HarmonyOS 2内测版

对于华为来说,近日真的是好消息接连发生。 首先是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之下,在当地时间9月24日,华为 CFO 孟晚舟女士已经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回到祖国,并与家人团聚。 然后第二个是鸿蒙用户破1.2亿,日均100万级增长。 第三个就是,华为发布新的操作系统openEuler欧拉。 月25日,华为正式发布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欧拉,统一操作系统,适用多种设备,应用一次开发,覆盖全场景,通过能力共享、实现生态互通。 至于华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操作系统。 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在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操作系统碎片化,导致数字基础设施产生大量“软烟囱”,存在生态割裂、重复开发、协同繁琐的问题。 因此,欧拉未来的定位为数字基础设施开源系统,覆盖全场景应用,支持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钳入多样性设备。 在华为nova 9 系列的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运营官何刚宣布,自6月2日开启升级以来,鸿蒙系统升级用户数已经突破1.2亿,该系统已成为全球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移动操作系统。 如果说处理器芯片是信息设备的心脏,那么软件操作系统是信息设备的灵魂。2021年10月5日,谷歌正式推出Android12,将Android12的源代码推送到Android开源项目中。除了宣布Android12正式发布外,谷歌公司公布了首批搭载Android12的手机榜单。 谷歌公司表示,2021年底能够用上Android12操作系统的手机品牌有Pixel、三星、一加、OPPO、realme、传音、vivo、小米。其中小米首批支持Android12的机型有:小米11、小米11Pro、小米11ultra、Redmik40Pro、Redmik40Pro+。OV首批支持Android12的机型有:OPPO Find X3Pro、findX3、一加9Pro、一加9。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往昔经常出现在谷歌Android新系统首发名单的华为,这次并没有出现在榜单中。华为手机为什么没有出现在Android12的更新榜单中呢?相信大伙都知道原因。华为自己拥有鸿蒙系统。得益于鸿蒙系统的优异表现,目前华为鸿蒙成功突破了1亿用户数量的大关,正式接入系统正轨,准备接受市场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彻底解决我国在软件操作系统上被国外软件“卡脖子”的问题,华为推出了面向国家重大数字化建设的B端欧拉系统。配合鸿蒙系统,华为补足了我国软件操作系统的最后一块短板。 今年 9 月中旬,新一批 HarmonyOS 2 版本内测开启招募,新增 10 款机型,包括华为 P10、P10 Plus、Mate 9、Mate 9 Pro、Mate 9 保时捷设计、nova 3、华为畅享 9 Plus、华为平板 M5 10.8 英寸、华为平板 M5 Pro 10.8 英寸、华为平板 M5 8.4 英寸。 据网友反馈,华为短信通知称,华为 P10 手机的 HarmonyOS 2 内测版本 2.0.0.53 已推送,请在收到版本后及时升级,升级方法:“设置> 系统 > 软件更新”。 * 注意事项 1、请确保你的手机版本为 9.1.0.231 (升级基线版本方法参考: 设置> 系统 > 软件更新或“我的华为 App> 升级尝鲜 > 立即查看”或“我的华为 > 服务 > 快捷服务 > 升级尝鲜”),否则收不到推送; 2、内测期间,请开启用户体验改进计划开关 (路径: 设置-系统和更新-用户体验改进计划),便于工程师进行系统和应用分析、故障诊断等,持续提升版本质量; 3、请在升级前务必将所有重要数据备份至 PC 或云端,并确认备份内容完整有效,否则可能存在数据丢失风险; 4、由于部分第三方应用与 HarmonyOS 不兼容,更新后可能会出现第三方应用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如微博等的闪退、卡顿、耗电),建议你在华为应用市场尝试将该应用更新至最新版本,若仍无法解决问题,建议你耐心等待应用更新信息,并及时更新。 在过去PC互联网时代,微软Windows操作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苹果Mac OS位居次席,截止2010Q4二者在PC操作系统的市占率分别是92.55%和6.17%,合计达到98%以上,截止最新的2021Q1二者市占率分别是74.3%和15.94%,合计依旧维持90%以上;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却落伍了,谷歌Android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份额不断攀升,在2016 Q4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占率首次突破70%,达到71.61%,苹果则依靠在手机市场新推出的iOS操作系统拿下18.95%的份额,二者合计达到90%以上,此后二者的竞争格局几乎定型,截止最新的2021Q1市占率合计达到99%以上;如果将PC、平板、智能手机放到一起综合来看,谷歌Android也是在2017Q1第一次超越微软Windows成为世界第一大操作系统,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误判影响不可谓不大。 我们复盘操作系统发展史,可以发现一旦某一赛道操作系统的市场格局确定之后,后来者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Android在手机端非常强势,但他还是无法参与到PC市场的竞争中(即使少数笔记本支持安卓操作系统,也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后来者需要挑战的是先行者整个行业生态,现在全球范围内Android的开发者数量达到2000万,iOS开发者数量达到2400万,后来者想要革这几千万人的命,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微软Windows Mobile、三星Bada、阿里Yun OS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摩登3注册网站_iPad Pro将在2023年采用OLED屏 ,刷新率可降至10Hz

苹果iPad是由英国出生的设计主管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或译为乔纳森·艾维)领导的团队设计的,这个圆滑、超薄的产品反映出了伊夫对德国天才设计师Dieter Rams的崇敬之情。 iPad是由苹果公司于2010年开始发布的平板电脑系列,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屏幕中有4个虚拟程序固定栏)与iPhone布局一样,提供浏览网站、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玩游戏等功能。由于采用ARM架构,不能兼容普通PC台式机和笔记本的程序,可以通过安装由Apple提供的iWork套件进行办公,可以通过iPadOS第三方软件预览和编辑Microsoft Office和PDF文件。 苹果平板电脑iPad,分为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Cellular两个版本,新旧共有16GB、32GB、64GB、128GB、256GB、512GB、1TB和2TB,8种容量。 从外观上看,iPad就是一个大号的iPhone或者iPod Touch,运行的是iOS(2019年起改为iPad OS)的操作系统,并采用主频为1GHz+的苹果处理器,支持多点触控,内置了地图、日历、视频、itunes store等应用,同时还可以运行所有App Store64位的程序,但是不能打电话。 据外媒消息,苹果计划推出两款配备低功耗 LTPO OLED 显示屏的新 iPad Pro 机型,其中一款新机型可能配备 12.9 英寸显示屏。 发布时间将在2023 年(最迟 2024 年),这就意味着苹果放弃了在 2022 年发布配备 OLED 显示屏的 iPad 的计划。据悉,改用 LTPO OLED 显示技术的 iPad Pro 机型可以支持 10Hz 到 120Hz 刷新率。 根据外媒转述,苹果分析师在一份投资者报告中看到,由于对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苹果取消了2022年在iPad Air平板电脑上使用OLED屏幕的计划,改为继续使用LCD屏幕。目前iPad Pro上的OLED屏幕效果显著,给用户带来了非常优秀的显示体验,但是以此来看,我们将无缘在2022年的iPad Air 产品线上观看到这种体验了。 苹果的iPad Air系列是介于iPad/iPad mini和iPad Pro中间的产品线,如果你认为iPad Pro性能过剩或者买不起,其实往下一档的iPad Air不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性能表现都非常合适。但是苹果由于质量和成本问题取消了iPad Air 2022的OLED屏幕计划,还是很让人惋惜的,毕竟用户还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 当然,不采用OLED屏幕还有一点原因可能是不想阻碍自家iPad Pro的销售。iPad目前是平板市场的中流砥柱了,尤其是iPad Air与iPad/iPad mini和iPad Pro这一系列都有着不同的定位,因此在配置上也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苹果的iPad Air系列是介于iPad/iPad mini和iPad Pro中间,有个缓冲作用。最近根据外媒爆料,苹果原本要在2022年在iPad Air平板电脑上使用OLED屏幕,但是由于技术与成本的因素影响,OLED屏幕将不会出现在iPad Air系列,该系列仍然会使用LCD屏幕。但是我们知道iPad Pro上却搭载的OLED屏幕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也主要是因为iPad Pro的定位高端所决定的。 OLED是屏幕带有自发光特性,只要通电就发光,所以在色彩显示上更好,尤其在显示黑色的时候,那么很多小伙伴就有疑问,为什么iPad不采用OLED屏幕,今天IT百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iPad不采用OLED屏幕的原因,感兴趣的一起看看吧。 iPad为什么不采用OLED屏幕 1、 OLED屏幕的特点是轻薄、省电,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高,缺点是价格比较贵,长期使用存在烧屏的问题。 2、 iPad不需要考虑轻薄和续航的问题,使用寿命却比普通iPhone手机长很多。不少网友的手机一两年一换,iPad却能够用上三五年。 3、 所以寿命长、显示效果更加稳定的LCD屏幕就成为了iPad的首选。 小编总结 从屏幕寿命来看,OLED也不如LCD,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OLED取代LCD可能是个趋势。

摩登3登录_一种基于OBD接口的车载LTE热点实现技术

引 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大力普及,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需求。汽车用户越来越注重行车的智能化、舒适性,在行车过程中能进行稳定的网络连接以获取实时资讯、导航、视听等服务已成为必备要求。目前已有部分车型通过在音响娱乐终端集成网络通信模块,或其它没有可靠固定安装方式的即插即用网络通信设备,以提供网络连接服务,但此类设备对具体的车型依赖性较强、通用性差、成本较高,或不符合行车安全需求,且均采用 2G/3G 通信网络,网络体验较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汽车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驱动性和排放诊断基础,OBD(On Board Diagnostics,OBD) Ⅱ系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OBD Ⅱ程序设计要求避免系统混淆,不仅要求使用特定的编码及在制造商的文件中对部件进行说明,还要使用标准的 16 针诊断接口,以形成统一,使其标准化。每辆车都装有一个标准形状和尺寸的 16 针诊断接口,每针的信号分配相同,且均位于相同位置,安装在仪表盘下方,位于仪表盘左边与汽车中心线右 300 mm 之间。 4G LTE 具有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宽广的覆盖范围,且LTE 系统具有低延迟特性、高速移动状态下的连接稳定性, 这些特性可以更好地提升车内用户的通信及娱乐体验。 1 技术方案简介 本文所展示的这一技术方案基于 OBD 接口的车载 LTE 热点实现技术,以汽车的标准OBD 接口和车身进行连接,以4G LTE 技术进行网络连接,从而提供通用、高速、稳定的车内 4G LTE 热点。基本技术方案如下: (1) 通过标准的 OBD接口实现设备与车身的连接; (2) 电源管理单元进行汽车电源处理,为设备正常工作提供稳定电源; (3) 主控单元对 OBD接口获取的电源及相关信号进行解析,建立汽车打火 /熄火判断模型,进行设备工作状态的管理; (4) Modem 单元实现 4GLTE网络的注册、连接,提供网络数据业务; (5) WiFi单元实现车内无线网络覆盖,为车内用户提供网络接入。 通过以上 5 个主要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交互连接,组成核心技术方案,实现基于 OBD 接口的车载 LTE 热点设备。 2 具体实施方式 该方案针对现有车载网络连接设备深度集成于原车终端、对车型依赖程度高、通用性差,或者无固定安装方式不利于行车安全等问题,采用通用标准OBD 接口与车身连接的方式, 将设备固定于 OBD 接口处,既实现了设备的通用性,又兼顾了行车的安全性。该方案针对现有车载网络连接采用 2G/3G 通信网络,存在网络速率低,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网络连接稳定性差等问题。故文中采用 4G LTE 网络通信技术,为车内环境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体验。 技术方案如图1 所示。系统主要包括 OBD 标准接口单元, 车载电源管理单元,主控单元,Modem 单元,WiFi 单元。 (1) OBD接口单元采用符合 SAE-J1962标准的接口,实现与所有符合 OBD- Ⅱ标准车型的无缝连接,以提供系统工作所需的车身电源、OBD诊断信号; (2) 电源管理单元实现车载电源到本系统工作所需电源的转换,为主控单元、Modem 单元、WiFi单元提供各自需要的工作电源,并针对车载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进行电源保护设计,以保证系统工作所需电源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 (3) 主控单元负责整个系统的电源管理,对电源变化进行检测,建立打火/熄火判断模型,根据车身电源状态变化进行系统工作状态的转换管理; (4) Modem 单元进行LTE网络注册、网络连接、网络防火墙、账户管理等服务; (5) WiFi单元负责车内无线网络的覆盖,提供车内用户访问网络的通道,对连接进行管理。 方案的工作状态管理及转换如图 2所示。该系统由深度休眠、正常工作、熄火工作、轻度休眠、电源保护几种状态组成。其中深度休眠状态为低功耗模式,此状态下需满足汽车蓄电池在 42天不打火的情况下还能实现汽车的正常启动,根据蓄 (1) 系统在第一次上电或复位后,进行必备的时钟配置及初始化,处于低功耗等待唤醒(深度休眠)状态。 (2) 唤醒条件的检测。根据汽车点火时负载瞬间变大以及电源切换的变化特性,设计电压监测门电路,当电压在设定时间内先下降再上升,且下降时的最高电压低于预先设定的阙值,上升稳定后的最低电压高于预先设定的阙值时,作为系统的唤醒事件进行处理。 (3) 系统唤醒后,对电压变化数据、发动机产生的震动量变化进行建模分析,以判断当前汽车是否处于打火状态。 (4) 如果根据模型分析后的汽车处于打火状态,且此时没有建立LTE网络连接、未提供车内无线网络覆盖,则初始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该方案实现了设备的通用型,即所有符合 OBD Ⅱ标准的车型都可以直接安装,降低了汽车用户的设备支出成本,同时将设备固定安装于汽车本身具有OBD 接口上的这种实现方式大大增强了行车的安全性。 利用 4G LTE 通信技术进行网络连接,可以极大地增强通信速率、增强汽车高速行驶状态下的网络连接稳定性,提升车内用户的网络使用体验。同时,该方案不但为车内用户提供LTE 热点支持,使用户的个人移动设备与网络保持实时快速连接,且通过该技术所构建的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环境也为未来打造互联生态圈和智能交通提供了无限可能。

摩登3注册登录网_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与展望

引 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计算、通信和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量众多的传感器节点采集观测区域的热、光、声音、速度以及图像等信号,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过无线信道通信实现信息共享与合作处理,从而将监控到的温度、物种、气候变化、压力、方向、速度等传递给用户[1]。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信息感知和采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目前已在国防、交通、医疗、反恐、环境监控以及自然灾害预防等领域投入应用[2],今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Ad-hoc 网络差别明显,主要表现在以数据为中心;节点数量众多、密度大;节点能量、计算、存储等能力受限 ;节点可靠性差 ;数据冗余度高;采用多对一通信模式等。 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特征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常含有大量冗余信息,即使采用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也难以解释数据的含义。受所部署地理位置的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常常还包含噪声, 很难将其和 真正的 数据分开。此外,除非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与时间和位置信息关联,否则无意义。 相对于传统数据而言,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数据流特征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自动生成,以多路、连续、时变的方式传输 [3],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且数据总量可能非常庞大。这些数据具有显式的时间戳或者隐式的到达时间,是形式按时间排序的数据流。 1.2 强时空相关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按照一定密度进行部署,以便使传感器覆盖整个监测区域。因此,大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读数会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这种强时空相关性使得某一时刻某个传感器节点的读数不仅对下一时刻观测到的读数具有高度预测指示性,还对附近节点的读数具有指示性。利用强时空相关性可以估计丢失或损坏的数据、监测偏值、提高传感器数据的质量、进行数据抑制、减少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从而降低能耗。但强时空相关性也会带来大量的冗余数据。 1.3 噪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的设计目标是低功耗和低成本。但会导致传感器的精度受限,加之传感器通常部署在严酷的环境中,会受到潜在的环境干扰。因此,传感器数据通常含有错误(由传感器功能引起)和噪声(由其他环境干扰引起),在把它们存储到数据库之前,应先对其进行清理。 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意义 数据融合是一种多源数据处理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核心理念就是收集数据时,基于传感器节点的软硬件技术对所采集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删除冗余信息,为节点所需传输的数据 瘦身 ,同时处理多个不同节点的数据, 使汇聚节点能够收集到比单个节点更加有效、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网络寿命的目的。数据融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节约通信带宽和能量 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在网内对冗余数据进行处理,即删除冗余信息,使要传输的数据在可以满足应用所需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少。由于传感器节点传输数据消耗的能量高于计算所消耗能量几个数量级,因此在网内数据融合过程中消耗一定的计算资源来节约通信带宽,不但可以提高传输效率,还可以通过降低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 2.2 提高信息准确度 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对监测同一对象的多个传感器节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可以使最终获得的数据精度和可信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因为比邻传感器节点几乎监测同一区域, 其所获数据差异性较小。如果个别节点出现数据错误或误差较大,可以通过网内数据融合将其过滤掉。 2.3 提高数据收集效率 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减少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从而有效减轻网络中的数据堵塞,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冲突和碰撞, 也使数据传输延迟处于较低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网络无线信道的利用率。 3 数据融合过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过程包括预处理、数据挖掘和后处理。图 1 所示为从原始数据提取信息的全过程。 3.1 数据预处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数据通常包含噪声、偏值和丢 失值。如图 2 所示,引起这些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包括传感 器内部误差 ;传感器部署所处的严酷环境 ;无线传输过程中 数据的损毁和丢失。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丢失值恢复、 网内整合以及偏值检测、数据压缩、维数压缩和数据预测等。 3.1.1 数据清理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用于传感器数据清理,包括贝叶斯理 论、神经网络、小波、卡尔曼滤波和加权移动平均。由于计算 能力有限,无线传感器网络很难实现贝叶斯理论、神经网络和 小波方法。卡尔曼滤波和加权移动平均两种方法相对可行。 (1) 通过预测范围找出重要数值 ; (2) 通过对单一传感器节点进行节点测试和邻居测试来增加重要数值的置信度; (3) 在汇聚节点执行加权移动平均算法。 这种方法采用卡尔曼滤波和线性回归进行范围预测。在预测范围内的值被称为 重要值 ,并在第二步中计算其置信度。最后,在汇聚节点结合时间平均和空间平均进行移动加权平均。 3.1.2 丢失值恢复 对于解决网络数据丢失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在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一个重传请求之前,等待一个预定义的时间周期,或者发送方没有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则自动重传数据包。使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两个缺点,即增加传感器功耗,增加由查询产生的结果延迟。因此,在处理传感器数据丢失的现有研究中,重点是使用与丢失的传感器数据有关的传感器中的可用数据来估计或恢复丢失的数据。 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估计方法,如最大期望算法、关联 规则算法和信任传播算法。最大期望算法是一种使完整数据 似然性收敛到局部极大值的通用方法,即观测的数据和丢失 的数据似然性。“E”步计算节点丢失值的期望或可能性 p(Y|X, θ),其中 X 表示观测的数据,Y 表示丢失值,θ 表示统计模型 参数。根据丢失值的期望,“M”步计算使完整数据似然性最 大的期望值为 θ。 大量冗余数据可能会放缓或混淆知识发现过程。冗余数据的网内整合可以减少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流,从而使用最少的资源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数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功耗。因此,传感器数据预处理研究的一个分支是关注WSN 的传感器数据压缩。 最简单的情况是,当原始数据大于预定义的阈值时,求出原始数据的平均值并记录该平均值。如下所列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中的平均整合查询语句,AVG 为传感器采集的平均温度值。如果该平均值大于阈值,则通过 Having AVG , 发送平均值,采样周期为 30 s。 SELECT AVG(temperature),FROM Sensors  WHERE floor=6 HAVING AVG(tempreature)> threshold  SAMPLE PERIOD 30s Akcan 和Brönnimann 提出了一种加权网内采样算法来获得确定性更小、更典型的样本而非原始冗余数据 [5]。与随机采样相比,加权采样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保证每个节点的数据都 Santini 和Römer 提出的基于预测数据压缩的策略不是有选择的对网络节点进行采样,而是将预测方法部署在传感器和汇聚节点[6]。这样,传感器只需发送偏离预期值的数据。具体方法如下:…

摩登3平台登录_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节点,负担着电能变换与电力重新分配的重要责任,对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变电站在巡检、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或者设备故障诊断分析的智能化程度与智能电网对智能变电站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巡检手工笔录的工作方式易出错且不利于数据共享。 对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中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2]、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3]、安全工器具管理 [4] 等方面的应用已有不少研究,但在设备编码、数据格式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数据孤岛,不利于数据共享。本文针对站多人少、状态检修程度不高、数据孤立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应用的四层架构体系,并对其在设备状态监测、巡检管理等方面的实现方法进行研究。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建立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之上,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将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进行连接的一种网络[5,6]。从信息的采集到应用,将物联网应用架构分为智能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高级应用层[7-9]。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变电站监测中还需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1.1 智能传感器技术 智能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架构体系的底层,起着物体识别与状态感知的作用。鉴于智能变电站中的电磁环境比较复杂、测量对象和参数种类多、测量精度要求高等问题,传感器需 (1) 抗干扰能力强,抵抗电磁干扰; (2) 集成化、小型化,集多功能于一体,减小体积; (3) 低功耗,解决无线传感器的电池寿命问题。 1.2 标识与编码技术 现有电力行业中的条形码类标识容易损坏,且在编码上还存在差异,不利于电力设备的管理、信息共享。目前设备标识中使用较多的是条形码,但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处在恶劣环境中的电力设备,标识比较容易损坏,给仪器的识别带来困难 [10]。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以下方法解决: (1) 标识。使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借用RFID的通信距离进行大致定位,实现巡检的管理等。 (2) 编码。借用现有的智能变电站的架构划分,按照变电站(1~6位)-> 间隔(7~9位)-> 电压等级(10位)-> 设备(11~13位)的标准编号,对其中一些安防等设备可以归到一个间隔进行编号。 1.3 通信技术 智能变电站所需通信终端的数量多,数据传输量大,所处环境复杂,因此需要通信设备具有低功耗,无线设备自组网, 汇集节点能够适应IEC61850 等变电站通信标准,兼容现有通信接口等。 1.4 电源技术 电源的可靠、长期运行是物联网各部分长期、可靠工作的重要保障。电源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电能的来源主要有蓄电池、光伏、风能、热电偶发电等方式; (2) 高效的拓扑结构,在纹波要求不高的数字电路部分 (3) 电源应具有自我诊断、修复或者告警功能。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在线监测架构体系 借鉴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体系以及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的架构体系,为解决通信接口的异构性问题,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形成了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在线监测应用中的四层架构体系。该四层架构体系从下往上依次为感知层、装置层、数据层、应用层。其体系结构如图 1 所示。 2.1 感知层  智能感知层和物联网智能感知层的功能相似,主要利用 温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振动传感器、RFID 电子标签 等对变压器、电容器、电感器、线路等一次设备以及测控装 置等二次设备的运行状态、周边环境状态、地理位置、自身 属性信息等各种状态与属性进行感知,为供电局、监控主站以 及本站的应用层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基础。 2.2 装置层  装置层具有解决通信接口异构性问题的能力。变电站设 备众多,且各自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而选择 UART、CAN 、 ZigBee、LoRa 等有线和无线通信方式中的某一种则造成了通 信接口的异构性,例如测量母线机械振动时,由于绝缘等原因 宜采用无线通信方式 ;测量变压器参数时,其电磁环境比较 复杂,可能会对无线通信产生干扰,宜采用有线通信方式。 2.3 数据层  数据层是为了数据共享而分解出来的一个数据服务器, 应用层、监测主站以及供电局等可以直接通过 Web 访问申请 数据。数据整合存储层主要有如下作用: (1)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将数据分类及进行必要的格 式处理等,将其标准化,可主动向高级应用上传数据 ;  (2)存储数据 ;  (3)作为高级应用的数据源,上级监测中心、监控后台 等在需要数据时向其发起数据请求以获取数据,达到数据共 享的目的。 应用层中主要对站内所有设备实现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状态评估、辅助决策与资产管理以及变电站的安全管理等高级应用[11]。应用层的软件架构采用B/S 形式,不仅可以在站内后台观测,也可以在供电局、监测主站等远程终端上使用浏览器直接进行远程监测。 3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如图 2 所示。关键部分应具有如下功能: (1) 应用后台:应用软件架构采用 B/S模式,可在远端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应用并获取结果。 (2) 数据服务中心 :实现对数据的持久化存储;具有服务器的功能,后台或者远端可以使用HTTP协议与其直接建立连接和通信;能够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响应并返回远端请求的数据。 (3) IED装置 :实现异构通信网络的接口统一;对感知层上传的数据进行处理,正常数据直接上传到数据服务中心, 异常数据向应用后台上传。 目前,电力设备的维护通常是使用定期预试和检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设备的部分缺陷,但这种定期预试和检修方式不能反映运行中设备的各种状态,无法提前预知突发性故障[12]。目前,电力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电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检修方法已不适应未来的需求。为了适应未来的需要,应实现电力设备从 到期必修 向 应修必修 转变[13]。要实现这种方式的转变就要利用先进的物 3.2 变电站巡检管理 目前大多数变电站的巡检基本还采用以手工笔录为主的巡检模式,这种巡检方式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 手工记录容易出错,而且没有照片等更能反映设备详细缺陷信息的佐证材料; (2) 不易于记录的查找,阻碍了信息与相关负责人或其他检修人员的及时共享; (3) 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监督方面的漏洞,容易出现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造成的漏检或没有按时进行巡检等问题。 鉴于目前大多数变电站仍采用人工巡检的模式,且难以实现从人工巡检到无人巡检的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从人工到无人巡检的过渡过程。在设备上装有 RFID标签与手持终端部分。通过手持终端可以即时查看相应设备的信息,同时利用RFID的通信距离能够确保巡检人员到一定范围进行巡检。具体巡检管理的实现流程如图 3所示。 首先进行登记,领取巡检任务和手持终端;然后开展巡检业务,巡检过程使用手持终端进行记录拍照等,记录会即时上传到巡检管理后台;最后巡检结束归还手持终端,并确认巡检结束。在巡检过程中手持终端会提示下一个巡检地点和项目,指定路线上如果存在漏检,则会告警提示。 4 结…

摩登3主管554258:_《通信原理》课程多方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通信原理》课程是黑龙江省及黑龙江科技大学精品课程, 是通信、电子、信息领域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概率论等相关前序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涉及知识面较广、信息量较大、内容更新较快,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 教学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 难学 现象,产生 厌学 情绪较为普遍 [1-3]。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行教学体制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课程教学方法及方式进行改革变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社会、企业需求和学生特点为课程教学出发点,通信工程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 从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协调、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改革与创新。 1 教学内容调整 (1) 紧跟时代、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取舍,精简模拟通信的内容,以数字通信内容为核心,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学生的层次及学习和接受情况,适当添加考研、设计、开发、工作等情况中涉及的内容,如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对信息论部分内容进行介绍,无论是对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还是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了解这门课程都非常有必要。 (2) 结合前序课程,合理安排内容,重复的内容简单讲, 引用的结论单独讲。在通信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会涉及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概率论等课程所教授的内容,研究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将用到 (3) 理论知识是基础,学以致用是关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讲。项目组成员在授课期间讲解完知识点后,结合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系统设计、仿真与分析,通过演示与讲解使学生了解设计原理及过程,以及参数的设置等方法, 可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布置设计任务,在做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认知性,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巩固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 课程协调 由于本课程涉及众多前序和后续课程,为有效协调课程, 故引入 课程群 的思想,形成 教学链 。对于《通信原理》教材中涉及的前序课程,在教学计划上将其安排在前两个学期进行讲授,时间跨度不要太大,便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巩固。可有效将相关课程合理协调,整合成一条 教学链 ,有助于课程的建设与教师的交流。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取 大班化教学,小班化讨论 的教学方法。大班教学可提高主讲教师的课堂利用率,节省教学硬件资源。大班化教学能让更多的学生及年轻教师在优秀的主讲教师的课堂中听课,保证学生的认知度,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小班化讨论,可利用QQ 群、微信群等方式与学生共同学习,师生共学,同学共学,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成了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造通信课程的教学体系,打造课程精品。通过编写通信原理课程教材及实验教材、建设通信原理课程网站及手机终端、制作通信原理课件、撰写通信原理课程教案、建成《通信原理》网络视频课,以形成通信原理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通信技术,将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即通过理论教学、Matlab/SimuLink仿真、电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掌握程度,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终端、QQ群、微信群、E-mail 等方式构架多种渠道,为师生打造互动方式。 为方便学生学习及了解课程相关信息,建设通信原理网站及手机终端,方便学生查找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 能够随时随地学习。 4 实践教学 结合哈佛大学霍华德·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突破口的实践教学。利用现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教师开动脑筋,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逐步开设有 创新性 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在 2DPSK 调制与解调实验和PCM 调制与解调 开放实验室也是一种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目前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开放: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通信原理》方向的科研, 或者学生参与需要用到《通信原理》实验仪器的研究; (2) 在进行设计性实验与毕业设计时开放。在改革中不断修改与补充相应的课程实验项目和配套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教案和实验报告书等教辅材料。 5 考核方式 为防止一次考试定乾坤现象的出现,要合理调整考核方式,项目组将平时成绩增加到 30%,加强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期中考试等全方位的考查,分出层次,尽量减少平时不努力,考试通过其他手段蒙混过关的现象出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同学。 通过以上方面的综合改革与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 6 结 语 《通信原理》课程通过多方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内容紧凑,简洁明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精神;课程群、教学链、课程体系的建设,有效促进了课程建设,协调了相关课程的内容,保证了课程的衔接性。本研究对与高校电子信息类的《通信原理》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摩登3注册平台官网_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利用空间电磁场实现信号的非接触传递,达到识别目标信息的目的。随着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制作工艺的发展,微波领域的RFID应用越来越广,而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 RFID技术,对物联网感知层感知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大多院校物联网实践教学均围绕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构建分析和 RFID基础理论验证开展,正确把握物联网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特点,同时设计好其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各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1 RFID实践教学体系 物联网是一个涉及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和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的学科,需要对以上各专业技术集成创新。RFID 基础理论包含了上述各专业知识,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完整体系架构,其实践教学是整个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高校侧重学科不同,RFID 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 3 类: (1) 通信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主要依托通信知识开展,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通信编解码方式的实验、调制解调的实验、无线传感节点通信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也均围绕通信技术开展。 (2) 计算机软件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以软件类为主, 主要包括通信协议分析实验、防碰撞算法验证实验、编解码 算法编程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中间件开发、应用 (3) 电子类实践。RFID 实践教学主要以电子信息类为主,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实验、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阻抗匹配实验、射频电路仿真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RFID阻抗匹配网络设计、读写器电源设计、读写器射频电路设计、射频频率跟踪系统设计等。RFID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 1所示。 2 物联网 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由于物联网涉及多项专业知识,所以 RFID 实践教学模式不应是某一类专业的教学,应当综合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的实践,以通信专业知识理论验证为基础,电子专业硬件设计制作为平台,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为目标,贯穿RFID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把众多专业知识在RFID 课程中融会贯通,达到比较全面的实践目的。和以往依托院校特色专业为基础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模式不同,RFID 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体系构建如图 2 所示。 (1) 基础理论验证, 主要为 RFID 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的验证实验。包括 RFID 通信模型中的各种编码解码波形观察分析对比, 常用调制解调算法的实现和波形观察, 125 kHz/13.56 MHz/900 MHz RFID 标签内容在不同标准体系下的读写实验以及RFID 天线频率、方向性、阻抗和稳定性 (3) 软件设计,主要为读写器读写程序的设计和防碰撞算法的实现。包括低频和高频的读写器数据存取程序设计或者仿真,ALOHA及其改进算法以及BTS算法的仿真和观察。 (4) 应用系统集成,主要为RFID通信系统的综合应用设计。包括利用单片机或 DSP实现抑或其他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系统设计,如单片机控制的 RFID标签汽车防盗系统、考勤系统和一卡通信息读取系统的设计。可以以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RFID 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验证实践平台如图 3 所示。 图 3 RFID 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验证实践平台 3 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RFID 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的完善。为实现 RFID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与其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十分必要,主要包括通信基础理论、无线通信技术、电磁场电磁波技术、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等基础知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保障。 实践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直接 受制于其配套设备,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施的必要设备包括具有通信编解码和调制解调功能的综合开发平台、RFID 标签制作综合试验箱、电磁场电磁波或天线特性分析软件和不同频段的RFID读写器等硬件设备。 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物联网RFID课程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单一学科的实验室人员无法胜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因此应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专业课老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4 结 语 物联网RFID 课程是一个涉及多专业知识的学科,本文分析了目前依托特色专业的RFID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提出了物联网RFID 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并说明了其实施应注意的问题,为RFID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摩登3测试路线_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饮水机的设计

引 言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饮水机在使用过程中,其智能性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饮水机保有量约 1 亿台,年增 30 多万台,而普通饮水机每年的耗电量在 200 多度以上,那么全国每年将在这方面损失 260 多亿度电[1]。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饮水机的智能功能,特对市面上饮水机的主要品牌如美的、安吉尔、沁园、浪木等进行调研 [2]。发现目前市场上的饮水机一般具备防干烧,儿童锁功能,少部分饮水机具备智能感应功能,但将这些功能集于一身的饮水机却还未发现。市场上四个主要品牌的功能对比见表1 所列。 目前,普通饮水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如干烧、阴阳水混合等。为解决目前普通饮水机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饮水机,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进行智能算法分析,通过单片机对保温桶隔热板进行开关智能化控制,使加热桶与外界环境隔热。此智能饮水机不仅降低了耗电量,避免了饮水机干烧存在的安全隐患, 还可以有效解决饮用水反复加热、阴阳水混合等问题,对人体的健康和财产安全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水, 是生命之源。所以,饮用水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日常饮水机中的水反复加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大大增加了患癌症的几率。本文利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饮水机的智能控制。解决了饮水机中的饮用水反复加热、阴阳水混合、耗电量大等问题。 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饮水机设计方案 饮水机的智能化设计基于物联网设计理念,将水位传感器、水温传感器与单片机完美结合,该饮水机可以实现智能控制和人为控制,主要实现对水温的设置、水位检测、显示等功能,当水位达到某特定值时,水位传感器感应探头便将感知到的信息反馈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控制电磁阀实现对保温桶饮用水进入的智能化控制。饮水机结构框图如图 1 所示。 1.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饮水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该智能饮水机的设计主要实现对饮水机保温桶中饮用水的智能化控制,通过水位传感器进行检测,达到特定水位时响应,并将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反馈给单片机,通过单片机中的继电器发送信息对保温桶中的隔热挡板进行智能化控制,以实现对饮用水进入保温桶的智能化控制。涉及的硬件有单片机开发板、水位传感器、性能良好的隔热挡板等,可利用水位传感器实现对隔热挡板的闭合控制。智能饮水机工作流程图如图 2 所示。 (1) 利用水位传感器进行判断(设上水位感应探头为 P1, 下水位感应探头为P2),将采集到的水位信息反馈给单片机。 (2) 单片机将接收到的水位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若水位低于P1且低于P2,则通过继电器将隔热挡板打开,饮水机中的水流入加热桶中,当水位达到 P1时,挡板关闭。 1.2 智能饮水机主要设备 该智能饮水机软硬件相结合,通过水位传感器感知,将信息反馈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继电器控制挡板的开关控制水流入加热桶。 该智能饮水机的设计不仅成本低,还体现出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整个系统主要由隔热挡板、水位传感器、单片机、电磁阀等组成。饮水机结构示意图如图 3 所示。 为减少饮水机加热的次数,就需要隔热挡板具有良好的 为了精确感知水位,及时将水位信息反馈给单片机,本设计选用DF-96A 水位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集成电路,并结合加热桶上、下水的水位分级提升进行设计,具有上下水位联合控制及缺水保护等功能,其负载电流为 5 A。 为保证单片机能及时控制继电器,以控制隔热挡板的开关,本设计采用STC89C52 单片机。STC89C52 单片机不仅功耗低,具有高性能 CMOS 8 位微控制器,还具有 8 K 可编程Flash 存储器。 1.3 关键技术的实现 本设计除了拥有良好的硬件系统外,还与软件相结合, 实现软硬件之间的互补,以更好地实现智能化控制。本设计将所有控制程序写入STC89C52 单片机。 用一个函数来接收水位传感器反馈的值。 将所得值传给另一个处理函数,由函数分析返回的值是否符合函数要求,若符合,则进行下一步分析,若不符合, 则丢掉。 返回值符合要求后,将返回值与标准值对比,判断加热桶中是否需要水。由于继电器与水位传感器相连,当水位传感器返回值符合标准后,单片机便控制继电器打开隔热挡板, 水流入加热桶内,否则隔热挡板关闭。 2 结 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水机已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普通饮水机在水质保鲜、耗电量、智能控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饮水机,通过传感器进行智能控制,不仅饮水机的耗电量明显降低,还可保证人们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为创建新型环保城镇,实施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摩登3测速代理_Teledyne 荣获“视觉系统设计创新奖 VSDC Innovators Awards 2021”多个奖项

中国香港,2021 年 10 月 5 日 — Teledyne Technologies 公司 [NYSE:TDY] 旗下机器视觉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Teledyne e2v 和 Teledyne DALSA被“视觉系统设计创新奖 VSDC Innovators Awards 2021”项目的评委评选为机器视觉领域的顶尖公司之一。Teledyne e2v 的 2M 多点聚焦光学模块斩获金奖, Hydra3D CMOS 传感器获得银奖;Teledyne DALSA 的 Linea HS 32K 相机斩获金奖。 当今机器视觉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在保持甚至降低系统级成本的同时提高成像分辨率。Linea HS 32k TDI 相机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这种相互矛盾的要求。OEM可以轻松地将该新型相机集成到现有系统中,实现更高的性能,而无需更改任何光学元件。 这款 200 万像素的光学模块搭载了我们外形小巧、技术一流的 200 万像素 CMOS 传感器,这个传感器的低噪音全局快门像素为 2.8 µm。该传感器专为扫描和嵌入式视觉应用而设计,其中包括我们获得专利的 Fast Self-Exposure™ 模式,可确保第一帧和随后的所有帧都正确曝光,这使得下游数字系统即使在光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最快的解码/图像处理。此模块的结构尺寸为 20 mm x 20 mm x 16 mm,配有定制设计的高景深优质镜头,适用于通常需要更大工作范围的应用。如果需要其他光学规格,亦可提供半定制服务。 新款 Hydra3D™ 飞行时间 (ToF) CMOS 图像传感器专为 3D 检测和距离测量而定制。它支持最新的工业应用,包括视觉引导机器人技术、物流以及自动导引车。Hydra3D 的高分辨率和灵活配置,再搭配片上 HDR 的设计,使其成为监控、ITS、建筑和无人机等户外应用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