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目录:摩登3

摩登3测速代理_自动驾驶下半场:DCM 技术如何突破雷达感知瓶颈?

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眼睛”,雷达通过对目标物体发射并接收电磁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多普勒频率、方位角、仰角等信息。相比摄像头等其他传感器,雷达几乎不受天气与光线的影响,能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探测,因此也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传感器。 在过去的30年,大部分汽车雷达采用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雷达信号处理是在模拟电路中完成的。近几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更高级别过渡,对汽车雷达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先进的数字编码调制(DCM)技术受到了关注。在DCM中,信号处理主要以数字方式进行。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DCM 雷达的技术优势。 FMCW 与 DCM 雷达技术 FMCW 和 DCM 雷达的基本区别在于它们传输的信号。FMCW 传输信号的短脉冲,在其传输周期内频率会增加。在当前的汽车雷达中,FMCW信号通常占用 50MHz 的带宽。而DCM 雷达传输包含特殊编码序列的较长脉冲信号,占用 1GHz 至 2GHz 的带宽。 对比度 对比度是指雷达区分两个近距离目标的能力。也就是说,雷达能够检测到并分辨两个紧密间隔目标之间的反射信号差异。典型的例子是检测站在汽车旁边的儿童。相对汽车(强反射物)而言,儿童是弱反射物。 雷达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天线是使用多个辐射元件构建的,具有较少天线元件的雷达具有较宽的主瓣和相对较高的旁瓣,因而对比度较低,无法区分距离很近的儿童和汽车。而具有较多天线元件的雷达,例如 Uhnder 的 DCM 雷达,会产生更窄的天线波束和相对较低的旁瓣(相对于主瓣),从而提供更高的对比度。 此外,DCM雷达的对比度优势还来自于 DCM 波形。DCM 使用调制到射频载波相位的扩频序列,这些扩频序列具有所谓的“处理增益”。也就是说,当接收信号与发出的信号相关时,接收到的信号会被放大。因此,回波也随着传输的扩频波形而被放大。这有效提高了雷达检测小目标(例如儿童)的能力。 抗干扰 随着新车上搭载的雷达数量越来越多,雷达间的信号干扰问题也日益引起重视。想象在两条车道上往相反方向行驶的两辆汽车,当它们靠近时,车上雷达发出的信号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探测目标的能力。基于 DCM 技术的雷达能够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解决干扰问题。 •感应和监测干扰: DCM 雷达可以感应干扰源是来自 FMCW 还是 DCM 雷达的信号,并监测干扰,以减轻或避免干扰。 •减轻干扰:如果干扰信号在同一频段,并且与雷达接收回波的时隙重合,DCM雷达可以抑制或减轻这种干扰的影响。 例如,搭载 Uhnder 当前芯片版本的 DCM 雷达可同时减轻多达八个 FMCW 干扰。此外,由于每个 DCM 雷达发射的信号都有独特的扩频序列,具有相同序列的信号会被放大,而具有不同序列号的信号会被抑制,从而有助于 DCM 雷达减轻信号干扰。 •避免干扰:在感应和监测的基础上,DCM雷达可以改变其工作频段或传输时隙,以避免与工作在相同时隙和频段的另一台雷达发生冲突。 尺寸 雷达的尺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线的尺寸(发射和接收元件的数量)、印刷电路板(PCB)上的元件数量和散热要求。如果雷达消耗的功率更高,则需要更大的散热器(表面积),雷达尺寸也会更大。 我们知道,体积大的雷达很难安装在车上。为了减小雷达尺寸,一些设计人员考虑使用稀疏阵列来减小天线的尺寸。稀疏阵列具有更少的元件,但也意味着元件需要处理的信号更密集。大多数 FMCW 雷达无法支持这种处理能力,需要外部数字处理器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功耗、尺寸和成本。 搭载 Uhnder 芯片的 DCM 雷达外形小巧,从而为 OEM 及雷达供应商在设计传感方案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汽车制造商可以并排使用3个超薄 DCM 雷达:使用1个用于短程探测,2个联合使用可作中程探测,3个联合使用可作远程探测。 模块化 模块化将有助于降低工程开发成本,并简化供应链和制造流程。通过模块化,制造商可以使用基本的雷达芯片构建短程(SRR)、中程(MRR)、远程(LRR)和超远程(SLRR)雷达,并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不同的分辨率。 实现模块化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基本雷达芯片与额外的数字处理芯片级联,以构建更复杂的雷达。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优化最简单且便宜的雷达解决方案,但同时整体成本和功率也会更高。许多 FMCW 雷达都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构建功能更强大的、且支持编程的雷达芯片。使用这种方法,芯片成本会略微增加,但产品的总体拥有成本(TCO)依旧非常具有吸引力。这也是 Uhnder 的DCM 雷达芯片遵循的方法。Uhnder 的DCM 雷达芯片可通过编程选择发射器与接收器的数量。此外,芯片附带的可编程软件堆栈可以帮助制造商降低相关工程开发成本。 功率 目前市面上商用的 FMCW 芯片支持 3 或 4 个发射器和 4 个接收器(3×4 或 4×4),而 Uhnder 的 DCM 雷达芯片支持 12 个发射器和 16 个接收器(12×16)。雷达波的波束宽度与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数量的乘积成反比,波束越窄,分辨率越高,因此Uhnder的DCM雷达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 虽然,3×4 或 4×4 FMCW 雷达芯片可以通过级联(3 或 4 个芯片)提高分辨率。 但在这种情况下,雷达需要 3-4 个雷达芯片和一个单独的数字处理器芯片,将各个 FMCW 雷达芯片的输出有效地组合起来。这意味着这种解决方案总共需要 4 或 5 个芯片,这些芯片还需要更精细的电源子系统,这样整体配置会比单个 DCM 雷达芯片及其电源消耗更多的功率。 关于功率,还存在一个误解是,由于 DCM…

摩登3新闻554258:_关于生物识别技术和行业的这些你了解多少?

作为模式识别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近日获得一项国际顶级大奖。2022年8月22日,第26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开幕。开幕式上,谭铁牛获得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傅京孙奖,以表彰他在模式识别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傅京孙奖是一项终身成就奖,是国际模式识别领域的最高奖,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学术奖项。这是该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授给北美和欧洲地区以外的学者。 赤子之心 1980年,谭铁牛考入西安交通大学。5年后,他远渡重洋,到世界著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求学深造,先后顺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他又获得了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 然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谭铁牛却不太自在。“我的成长靠的是国家培养,”谭铁牛想到,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和人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拿出大量经费送他出国深造,“难道我就这样过下去”? 机会终于来了。 1996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一则招聘从事模式识别研究科研人员的信息,谭铁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两年后,谭铁牛放弃了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和家人一起回到了阔别13年的祖国。 回国后不久,谭铁牛便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此也开始了新的科研人生。他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要,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监控等。 他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的大国,虹膜识别技术能够解决大规模人群精确身份识别问题,这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谭铁牛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科技公司,熵基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据了解,熵基科技在多模态生物识别领域已经占据领头羊地位,公司已研发推出包括“指纹+人脸识别”技术、“人脸+掌静脉识别”技术、“指纹+指静脉识别”技术、“人脸+虹膜识别”技术和“指纹+手掌+人脸识别”技术等在内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取得多模态生物识别领域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11项。 熵基科技2020年、2021年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18,918.25万元和19,678.67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50%和 10.06%。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研发与技术人员1131人,占公司总人数29.50%。此外,公司在莞深、厦门、大连、印度设有研发中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594项。 自2007年成立以来,公司基于本土化服务理念,始终坚持全球化市场网络布局,现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全球营销服务网络体系。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内方面,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设立了29家分公司、14家子公司和150个服务网点,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体系。未来公司将继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建设营销及服务网点,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国际方面,公司境外共设立38家子公司,位于全球28个国家及地区,产品销售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在教考领域,亚略特深耕多年,与合作伙伴携手为高考、中考、四六级等考试提供智慧身份核验服务。以2022年浙江高考为例,通过亚略特多模态智能考务终端设备,考生只需刷身份证或刷脸,即可实现一屏同时验证本人身份信息、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疫苗检测等信息,并判别是否属于本考点考生。 在食品安全上,亚略特推出明厨亮灶解决方案。该方案借助AI智能网关的赋能,可实时智能分析前端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对于无证人员上岗、厨师不规范操作、厨房鼠患等问题精准预警,提高监管系统工作效率,降低数据存储、分析、上传成本。

摩登3娱乐登录地址_华为打造“社区广场”,以创新体验点亮MWC 2023

2月27日,2023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3)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开幕。华为以“迈向智能世界”为参展主题,终端BG展区以全球高端旗舰店为设计蓝本,营造轻松灵动的“社区广场”氛围,打造出智慧科技与潮流生活场景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示了华为在移动影像、运动健康、智慧办公等领域的创新技术、旗舰产品和生态布局,包括HUAWEI Mate 50 Pro、HUAWEI WATCH Buds、HUAWEI WATCH GT Cyber等各个领域创新产品悉数亮相;同期还举办了多场品牌及技术交流活动,与全球产业及生态伙伴进行广泛沟通,深度展示了华为终端BG最新的创新成果和未来战略,凸显了华为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体验以及构建丰富生态的能力。 华为终端BG首席运营官何刚表示:“华为终端BG大规模亮相MWC 2023,坚持以高端品牌、创新科技和优质产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价值的创新体验和服务,充分展示华为终端BG对参与全球市场的信心,以及为全球消费者持续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庄重承诺。未来,华为也将通过释放更多研发成果,提供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让全球用户享受到科技红利。” 影像旗舰+先锋折叠+年轻时尚,领航智能手机创新 创新始终是华为手机的动力源泉,2022年华为依旧保持领先态势,连续发布多款创新产品,突破想象的HUAWEI Mate Xs 2、好评如潮的HUAWEI Mate 50系列,个性时尚的HUAWEI nova 10系列,不仅在国内深受消费者追捧和信赖,全球市场的表现也足够亮眼。本次MWC 2023上,这些颇具创新力的产品悉数亮相,充分展现了华为卓越的影像能力、领先的折叠技术,以及用户年轻化方面的匠心品质。 作为高端旗舰标杆,HUAWEI Mate 50系列携多项创新成果领势而来,从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到超可靠昆仑玻璃,HUAWEI Mate 50系列带来极致的科技创新体验,激发用户的换机热情。源自对折叠技术的不懈探索,HUAWEI Mate Xs 2通过超轻薄、超平整、超可靠的体验,将折叠屏手机品质推至更加成熟的新高度。HUAWEI nova 10系列持续引领手机前置影像技术的创新,带来近物对焦、特写双录、前置全焦段拍摄等功能,开启潮酷自拍新体验。 影像是智能手机的重要领域,华为持续积累沉淀影像技术,全面推动移动影像发展。2月26日,聚焦移动影像新趋势,华为在巴塞罗那举办了华为影像XMAGE沙龙,发布了《华为影像XMAGE2023年度趋势报告》,并邀请专家讨论研究成果,探讨技术和创作者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 多款智能手表齐亮相,探索智能穿戴发展新方向 2022年,华为智能穿戴不断通过产品形态、制作工艺、软硬件服务的创新,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佳的产品体验。除了备受全球用户欢迎的HUAWEI WATCH GT 3 Pro,华为还首次为海外市场带来了通过欧盟CE MDR医疗器械认证的HUAWEI WATCH D血压表。在本次的MWC上,华为面向海外市场发布极具创新力的HUAWEI WATCH Buds和HUAWEI WATCH GT Cyber,展示了在智能穿戴领域全新的产品形态创新成果。HUAWEIWATCH Buds将TWS耳机与智能手表合二为一,不仅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手表与TWS耳机的使用需求,更带来了便捷的使用体验。HUAWEI WATCH GT Cyber智能手表换壳的创新设计,让用户在智能手表穿搭上有了更多可能,智能硬核技术与百变表壳融合带来了新风尚。不论是二合一的创新形态,还是百变换壳的创新设计,都为全球智能穿戴市场注入新活力,让用户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除了极具创新力的硬件产品,华为在软件算法上也不断突破,通过HUAWEI TruSeen™、HUAWEI TruSport™、HUAWEI TruSleep™等自研创新技术,为华为穿戴在健康、运动监测能力上的专业实力保驾护航。 未来,华为智能穿戴将持续整合软硬件服务的能力及优势,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极致的运动健康体验。 打造全链路赋能平台,共享HMS生态 持续深耕底层技术,华为HMS生态展区向全球开发者展示了从应用的开发、分发到运营增长、获客变现的全链路能力,华为HMS生态正在加速赋能应用开发者,依托于全场景能力开放、全球化平台部署,为开发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华为开发者联盟为全球600多万开发者提供一站式支持服务,连接和激励开发者;HUAWEI AppGallery Connect通过丰富的资源和服务,帮助开发者低成本高效构建应用、高质量发布和精细化运营,实现更好的商业闭环。 HMS Core作为华为移动服务提供的端、云开放能力合集,通过行业解决方案,解决各行业开发者的痛点,为用户提供新潮有趣的AI体验。同时华为帐号、推送及分析服务,提供全场景、一站式精准运营方案,帮助开发者快速高效变现。 AppGallery已服务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月活用户达5.8亿,并保持增长;AppGallery通过为伙伴提供多种优质推广资源,助力伙伴实现高效分发,并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应用、满足全球消费者数字生活需求。 Petal Ads不仅连接11个月活用户过亿的自有媒体流量,还接入了全球53000+媒体,覆盖190+行业,服务的华为终端全球月活用户超7.3亿,在Petal Ads平台一站式投放即可轻松触达以上海量用户和媒体。 专注技术研发,2023前行不辍,未来可期 业界领先的产品力根植于技术的创新突破,华为持续投资未来,坚定不移且大规模投入研发,领跑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在知识产权战略上获得了傲人成绩。全球专利数据库提供商IFICLAIMSPatentServices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华为在专利申请上取得了稳步发展,从202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四位,华为在2022年共获得2836项专利,增长2%。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近十年来超过8450亿研发费用的累计投入,在全球共持有了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过11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专利价值得到了行业充分认可。 此次MWC 2023,华为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元的产品类型,以智能手机、运动健康、智慧办公、HMS生态等构建起颇具纵深的产品矩阵,体现了华为不断深耕的产品创新科技以及持续拓展的全场景生态优势。2023年,华为或将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进一步引领以手机为核心的全场景创新技术,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颠覆性的产品体验。

摩登3注册登录网_TrendForce集邦咨询: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恢复成长,预估约8,410万辆,年增3.8%

Feb. 9, 2023 —-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销量为8,105万辆,年衰退0.1%,与2021年销量几乎持平,预估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有机会恢复增长态势,达8,410万辆,年增3.8%。 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为2,690万辆,年增3.7%,是支撑全球新车市场的关键。美国和西欧销量均创下十年来历史新低,美国总量仅达到1,370万辆,年衰退8.1%;西欧仅1,180万辆,年衰退4.6%。而俄罗斯因俄乌冲突影响,新车销量年减100万辆,而东欧市场销量也因此呈现年减27.3%。但新兴市场表现良好,如印度销量在2022年首度以430万辆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印尼则是在连两年成长后回到疫情前水平。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2023年的成长有一部分来自于车厂在2022年所积压的未交付订单。从各区域来看,预估中国2023年新车市场将与2022年持平至小幅成长,主要是中国在2022年实施的燃油车购置税减半使得部分消费提前发生,要再刺激新一波汽车消费的难度提升,需要更具诱因的政策才能有实质效果。 美国市场方面,由于低基期加上消费者信心有所回升的条件下具备成长潜力,但不能忽略美国新车平均价格不断飙升,以及升息导致的高贷款利率两大不利因素。西欧虽也同样处在低基期,但因俄乌冲突持续,欧洲的能源问题尚未解决将影响欧洲汽车市场的成长动能。

摩登3注册网址_半导体装备巨头泛林宣布印度工程中心正式启用

据业内信息报道,半导体行业的装备巨头泛林集团近日宣布,泛林集团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工程中心正式启用。 泛林集团(LAM Research)是美国一家从事集成电路半导体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营销的公司,泛林集团设计和构建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包括薄膜沉积、等离子蚀刻、光刻胶剥离以及晶片清洗工艺,在整个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向世界半导体产业提供晶圆制造设备和服务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此次泛林集团公告称,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工程中心是泛林集团迄今为止在印度最先进的研发设施,新的工程中心将专注于下一代DRAM、NAND和逻辑半导体晶圆制造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研发。 届时印度工程中心的工程师可以在现场设计、测试和验证新的沉积和蚀刻技术,这样可以显著缩短设计周期,而且这个工程中心的新实验室还将配备VR设施,这个设备可以和泛林集团的其他部门的研发人员进行实时交互。 泛林集团的CEO兼总裁Tim·Archer表示,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工程中心的设施是目前泛林集团Lam研发业务的扩展,将在半导体制造复杂性不断提高的时代创造所需的新技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摩登3测速登陆_宁德时代首创MTB技术,万次充电寿命

日前,宁德时代宣布,经过一年多研发,宁德时代首创MTB技术落地国家电投换电重卡车型,该技术将率先应用于国家电投启源芯动力换电项目。 宁德时代表示,MTB技术将模组直接集成到车辆支架/底盘,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40%,独创的u形水冷系统攻克了散热难题,为换电重卡及工程机械电动化提速提供更优解。 具体来看,MTB技术较传统电池包+车架/底盘的成组方式,体积利用率提升40%,重量减轻10%,增大了车辆载货空间,提高载货重量。 同时,电池系统寿命较同类产品提升2倍以上,循环寿命达10000次/10年,系统能量密度为305Wh/L、170Wh/kg,提供140kWh-600kWh电量配置。 该技术采用低框架设计,整车重心可降低21%,模组+系统双极密封,拥有IP69K防护等级,可在-35°C-65°C温度区间使用。 据宁德时代介绍,新一代MTB技术还可应用于底挂充换电重卡及工程机械上。目前,每10辆重卡或工程机械,其中有9辆都配套宁德时代动力电池。

摩登3平台首页_没办法回应!传京东方将斥资4亿美元在越南建两座工厂

据路透社1月11日消息,知情人士称,京东方计划在越南建立两座工厂,投资总额可能达到4亿美元。据悉,京东方计划在越南北部租用多达100公顷土地,其中20公顷将用于生产遥控系统的工厂,成本为1.5亿美元。此外,京东方将斥资2.5亿美元在50公顷土地上建厂,生产更复杂的OLED屏幕而非液晶显示器。供应商则将使用剩余的30公顷土地。报道称,这些建设项目将在2025年前完成。消息人士称,该工厂主要向韩国三星电子和LG电子供应电视屏幕。 自2021年12月21日,京东方发布了中国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首个技术品牌以来,包括代表行业领先的高端液晶显示技术ADS Pro、高端柔性显示技术f-OLED、高端玻璃基新型LED显示技术α-MLED三大技术品牌体系和标识,赋能了诸多创新显示技术和产品,涵盖柔性显示、电竞显示、车载显示、护眼显示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深知掌握技术,才是一个企业立足行业长久发展的核心。京东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去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深挖显示技术,创立自主品牌;目前京东方在三大显示技术赋能下取得颇为丰富的成果,相信以后这三大显示技术品牌会带领用户走进一个绚烂多彩,可感知,可触摸的显示世界。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创新企业,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物联网创新、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智慧医工融合发展的“1+4+N+生态链”业务架构。 主要业务有:制造电子产品、通信设备、机械电器设备、五金交电、建筑材料、纸制品、工业气体、工具模具、蒸汽热汽;制造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经营电信业务;购销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数据处理;设计、销售机械电器设备、五金交电、建筑材料、纸制品、工业气体、工具模具、蒸汽热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承办展览展销活动;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无线电寻呼业务;自有房产的物业管理(含房屋出租);机动车停车服务;企业管理咨询。 BOE(京东方)副总裁、技术与知识产权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新国表示,2023年即将迎来BOE(京东方)创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自创立以来,BOE(京东方)始终秉持“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理念,无论企业经营情况如何,我们始终坚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高达124亿元。目前BOE(京东方)已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聚焦高价值专利布局,并持续开展基础技术与前沿技术研发,着力构建确保企业未来30年持续领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自身并引领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BOE(京东方)已全面建成规模庞大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1+1+3”技术创新平台,包含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创新总部,及北京、成都、合肥3个创新分中心,并通过17条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及4座智能制造工厂所形成的庞大的产品平台,持续推动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资料显示,京东方是全球第一大LCD面板厂商,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大OLED面板厂商。目前包括苹果在内的大部分头部的智能手机厂商都有采用京东方供应的手机面板。此前在华为没有被美国制裁之时,华为也京东方的一大客户。但是在华为被美国接连制裁之后,手机业务大受影响,京东方来自华为的订单也是极大程度的减少。

摩登3平台登录_Smart Eye和意法半导体带来高灵敏、低成本的单LED驾驶监控系统

2022 年 9 月 19日 —北京 —能够开发出在复杂环境中洞悉、支持和预测人类行为技术的世界前沿人工智能(AI)公司Smart Eye,和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全球排名前列的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宣布,双方合作开发出一款高灵敏度单颗LED光源的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新的DMS系统整合Smart Eye在驾驶监控算法和光学系统设计领域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意法半导体的高灵敏度车规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VB56G4A,只用一颗LED即可满足系统的拍摄照度要求,从而降低了功耗和系统成本,而市面上现有的驾驶监控系统通常需要两颗或多颗LED 光源才能充分满足驾驶者的照明需求。这款高灵敏度 DMS系统已于最近的布鲁塞尔 AutoSens 和 InCabin 展会上亮相。 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影像事业部总经理 Eric Aussedat 表示:“意法半导体车规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的卓越性能和高灵敏度,与 Smart Eye 经过行业验证的驾驶监控算法相辅相成。在开发一款2.6 微米像素、量子效率比上一代产品提高一倍的传感器的过程中,我们简化了 DMS 开发工作,降低了功耗,并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 Smart Eye 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Martin Krantz表示:“我们在汽车行业拥有二十年的研发经验,从主要汽车厂商赢得近 100个项目。通过将我们的技术与 ST 的先进图像传感器整合,昂贵的LED/镜头的使用量至少节省一半。我们开发了一款非常出色的DMS演示产品,向汽车厂商展示如何明显改善驾驶安全,同时降低汽车保有成本。虽然设计尺寸更小、更经济,但是在性能上没有任何妥协。我们很高兴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软硬件参考设计,并贡献我们在产品集成方面技术专长。” Smart Eye和意法半导体合作开发的高灵敏度 DMS系统已在9 月 12 日至 14 日布鲁塞尔汽车世界博物馆举行的 AutoSens展会意法半导体展台(#21)上亮相和展示,并在9 月 15 日的InCabin展会上展示。 技术参考 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 VG56G4A 是意法半导体的第二代车规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目标应用是驾驶监控系统。该传感器采用意法半导体投资开发的先进 3D 堆叠背照式 BSI-3D) 图像传感器制造技术。相较第一代 DMS 系统通常使用的传统前照式 (FSI) 传感器,背照式传感器的灵敏度更高,体积更小,更可靠。 该传感器的量子效率(QE)很高,在 940nm 近红外(NIR)波长时达到 24%,线性动态范围高达 60dB,用一颗简单的低功率LED不可见光发光管就能为传感器提供充足的光照度。在可见光谱之外拍摄,还可确保在白天或夜间驾驶以及在明亮或阴天条件下系统响应速度相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疲劳驾驶问题。 除了QE高外,该传感器还实现了全局快门模式。与卷帘快门图像传感器器相比,全局快门有很大的优势。全局快门是全部像素同时一次性曝光,与 NIR光源同步非常简单,从而降低了光源子系统的功率预算。仅 2.6µm 的像素,结合高 QE 和全局快门,有助于优化总功耗和摄像头尺寸。此外,片上集成的自动曝光控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与传感器交互,方便使用,简化应用软件设计。 该传感器还提供灵活的工作模式,有助于优化系统特性和性能。工作模式包括可编程的 4 帧上下文序列、照明控制输出与传感器积分时间同步、外部帧开始信号输入。其他功能包括自动暗校准、动态缺陷像素校正、图像裁剪和镜像/翻转图像读出。 外部引脚包括八个可编程通用 I/O (GPIO) 引脚和一个双通道 MIPI CSI-2 发送器接口,每通道运行速度高达 1.5 Gbps。在全分辨率模式下,传感器的最高帧率是每秒 88 帧 (fps);在 60 fps 时,典型功耗为 145mW。

摩登3主管554258:_碳捕获XPrize大奖赛

赢得二氧化碳清除竞赛可获得1亿美元奖金。 穿越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北部的海岸,哈迦山脉起伏的巨大山峰若隐若现。这些陡峭的山峰主要由橄榄岩组成,这种岩石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固体矿物。这些山脉能够存储数万亿吨人为造二氧化碳排放,但天然的碳矿化过程非常缓慢。 伦敦创业公司44.01找到了加速这种过程的方法。为此,44.01公司正在与另一家伦敦创业公司零排放技术公司(Mission Zero Technologies)合作,该公司已经开发了一种可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节能方法,其通过哈迦(Hajar)的项目计划在阿曼建立了一个示范设施,每年从空气中提取1000吨二氧化碳,每天向橄榄岩中注入约3到4吨二氧化碳。一座120吨容量的试验工场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上线。 这一目标明确、雄心勃勃的愿景,使哈迦计划成为XPrize碳移除大奖赛的100万美元里程碑奖的15名获胜者之一,该赛事于今年4月底启动。XPrize基金由伊隆•马斯克建立,主要资助从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其封锁的方法,在该领域是迄今为止最雄厚的财源(1亿美元)。从1100多个参赛团队中获胜的15个团队必须证明其拥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规模可扩展的计划和成本估算。 碳移除与直接通过烟囱进行的碳捕获不能混为一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非常低,从中提取二氧化碳的复杂性和成本要高得多。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22年4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为了防止全球变暖相对于前工业化水平的温升超过1.5℃这一威胁生命的阈值,碳移除已“不可避免”。脱碳方法越来越受欢迎,包括马斯克、比尔•盖茨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内的知名投资者和投资方已向有潜力的解决方案投入了数百万资金。最近,拜登政府也宣布了一项35亿美元的计划,用于大规模碳移除。 15个获奖方法包括使用化学品直接进行空气捕获(DAC)、将农田废弃物转化为木炭并掩埋、种植水藻或海藻,以及调整海洋的pH值进而提升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能力。团队只要能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够以每年至少1000吨的规模运行,就能参与角逐2025年颁发的5000万美元大奖。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碳管理研究所的负责人高拉夫•桑特(Gaurav Sant)说,巨大的规模和二氧化碳的转化方式将决定一种方法能否对全球年均近360亿吨的碳排放产生一点点影响。该研究所有两个项目(SeaChange和BeyonDAC)都已参赛,但均不在15个里程碑奖获胜者之列。任何有意义的方法都需要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稳定的物质,而不是仅将其掩埋在可能会泄露的地下。 “奖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激发乐观的情绪。”桑特说,“我们需要开发一整套组合解决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实现目标。同时,我们既要稳健又要周全,不仅技术开发如此,二氧化碳的最终归宿也应如此。” 并非15个获胜者在有意义地减少碳排放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潜力。乔治亚理工大学研究碳捕获的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师克里斯托弗•琼斯(Christopher Jones)说,例如,有5个项目依靠的是以陆地为基础的技术,类似生物发电、种植藻类、种植树木或添加废弃物制成的木炭以改变土壤成分等。这些方法的成本较低,捕获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不到100美元,“但要想捕获大量的二氧化碳,就必须改变大量的土壤。”他说,“到2060年,我们需要每年捕获100亿吨二氧化碳进而实现负排放,而陆地和生物方法的规模只能扩大到几十亿吨。” 琼斯引用美国国家科学院最近的一份报告说,在已知的碳移除技术中,有两种技术最有前途。其中一种是直接空气捕获,另一种是碳矿化。“要将这些项目的规模扩大到所需的每年100亿吨,我们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投入、协调和合作。” 直接空气捕获已经开始了,全球约有20个项目正在进行中。大多数项目都依靠大型风扇,通过价格并不便宜的液体或固体材料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然后燃烧天然气来加热混合物,去除二氧化碳和再生成吸收材料。直接空气捕获的缺点是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量大,且成本高昂。 北卡罗来纳州卡里的Sustaera公司是6个采用直接空气捕获的获胜者之一,该公司找到了解决这个碳移除难题的方法。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拉格胡比尔•古普塔(Raghubir Gupta)在发电厂和工业厂房从事了20年的碳捕获工作。“我们有一项其他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实际经验,可以将这项技术的规模提高到每天捕获1000吨二氧化碳。”他说,“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直接空气捕获,我们认为,真正起作用的两项最重要因素是成本和规模,而不是过程的效率。” Sustaera公司使用了价格低廉的碳酸钠来吸收二氧化碳,将材料涂在催化转化器中使用的高比表面积陶瓷支架上。古普塔说,高比表面积会增加吸附剂的接触,并大大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Sustaera公司没有燃烧化石燃料来进行加热,而是采用焦耳加热方式,让电流通过导体来产生热量,从而分离二氧化碳并再生成吸附剂。涂有碳酸钠的陶瓷支架包含导电材料,例如碳纳米管。可再生的电力能够局部加热吸附剂并引发二氧化碳释放。在全工况情况下,Sustaera的系统每天将能够捕获超过3000吨二氧化碳,每吨成本不到100美元。古普塔说,目前该公司正在其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区的研发场地建设一个产量为每天1吨的设施,预计将于2023年底完工。 在Sustaera公司专注于降低直接空气捕获成本的同时,哈迦计划希望通过矿化将直接空气捕获与永久性碳存储结合起来。首先,项目合作伙伴零排放技术公司使用了溶剂捕获高塔上排放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然后,用电化学电池分离二氧化碳。该工艺使用的能源仅是常规热分离方法的1/3。“它完全依靠现有材料、化学品和现成设备实现。”零排放技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希拉迪亚•高希(Shiladitya Ghosh)说。冷却塔和电化学电池技术在全球无所不在,“因此,制造系统是已建成并可用的。” 创业公司44.01则将二氧化碳与水混合,然后通过工程钻孔将其注入橄榄岩,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形成碳酸盐矿物。“通过在地下建立催化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压力、温度和碱性平衡等,我们加速了反应。”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卡兰•希姆基(Karan Khimji)说。 44.01公司与其合作伙伴一样,使用现有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设备。希姆基说:“我发现这很好。我们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资源来解决它们造成的问题。”在未来的阿曼示范设施中,现场的可再生电力可为碳移除和矿化供电。另一项竞争优势是持久性:“这可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存在;它在地下也不会以气态形式存在。”他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桑特说,在大规模碳吸收方面,海洋的能力是无可匹敌的。3个XPrize里程碑奖获得者拥有以海洋为基础的碳移除平台。他说,不过要解释一下,这种方式的大规模影响在于将二氧化碳稳定在海水中,而非地质构造中。实现该目标的方法是提高海洋对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率。 加拿大新斯科舍的Planetary Technolo-gies公司的方法可能是最有趣的。提高碳含量会导致全球海洋变酸。该公司用净化矿山废弃物来制造温和的抗酸剂从而恢复海水的pH值,这将有利于从空气中提取更多二氧化碳,同时还能降低酸化带来的损害。该公司表示,其矿山废弃物净化技术还能生产用于能源的氢和用于电池的金属。通过这种方式,该公司可一次解决几个不同的问题:碳移除、氢的绿色生产、矿山废弃物清理和海洋修复。 2025年的世界地球日将宣布XPrize碳移除大奖的最大赢家。不过当然,琼斯说,没有一个全赢的方案。所有碳移除技术都各有利弊,而且也要承担意外后果的风险。“这个问题太大了,需要十几种不同的技术共同做出一点贡献。”他说。 作者:Prachi Patel 往期推荐 核聚变箍缩

摩登3测试路线_新氢动力发布多款“行业首个”氢能产品:且国内首条制造产线投产 原创

氢气不含有碳,燃烧后不产生CO2。氢气可以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或能源载体。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时,极易实现稀薄燃烧,排放污染物少,热效率高。 早在100 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就提出用氢为燃料的理论,但这一理论主要用于利用氢反应发电的原理制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随着氢燃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将氢气直接作为发动机燃料的应用,这种氢燃料发动机驱动的汽车比上述电动车更符合“氢燃料汽车”或“燃氢汽车”的称谓。氢燃料主要用于汽油发动机,国内外都有报道称已研制成 100%使用氢燃料的汽车,但实际应用的氢燃汽车大多采用氢与汽油或柴油混合的燃料。 12 月 3 日消息,据证券时报报道,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主办的大湾区“氢陶都一绿色搬运体系”建设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贺丰园正式启动,广东新氢动力氢能工业车辆生产线投产。 此次投产的生产线是专业生产适配于工业车辆的动力系统,是国内首条 (套) 专属于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突显氢能车辆应用端专属场景的技术及产品应用价值。 在本次活动上,新氢动力发布了多款“行业首个”氢能产品,其中包括搭载固态金属储氢系统的 3.5 吨氢燃料电池叉车,3.5 吨氢燃料电池叉车、7 吨氢燃料电池叉车、6 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80kW 牵引底盘、10kW 牵引底盘、氢燃料池观光车以及氢燃料电池移动电源 — 氢电宝。 氢能叉车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工业车辆的代表,在兼具燃油叉车的高功率、动力好、高强度、抗恶略环境能力强的特点,同时还克服了其碳排放与尾气排放污染等短板,并完美解决了电动叉车能源补给便捷性等问题,技术优势明显。获悉,今年 7 月,新氢动力氢能叉车获得粤港澳大湾区首批上牌,该批 X32 氢能叉车均搭载着新氢动力研发的 Titan 3200X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 作为到 2035 年零排放飞机目标的一部分,空中客车公司(空客)宣布开发一种为飞机设计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与劳斯莱斯最近宣布的直接燃烧氢气的喷气发动机不同,空客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将像汽车一样使用电动机,同时仅排放水。该公司表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最终可以用于商用飞机,可以搭载多达 100 名乘客飞行 1000 海里(1852 公里)左右。 空客计划在 2020 年代中期在其 A380 MSN1 原型机上测试该发动机,目前正在改装飞机来携带液氢罐。空客零排放飞机副总裁 Glenn Llewellyn 表示:“燃料电池是帮助我们实现零排放目标的潜在解决方案,我们专注于开发和测试这项技术,以了解零排放飞机在 2035 年投入使用是否可行。” 空中客车公司1日宣布,将于2025年左右对其正在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架构进行地面和飞行测试。 空客表示,以上测试将在ZEROe验证机上进行。用于全新氢燃料技术的A380 MSN1号测试飞机目前正在进行改装,以配备液态氢罐及其相关的分配系统。按照空客计划,其氢动力飞机将于2027年至2028年期间开始研发,2035年投入运营。 空客认为氢燃料是零排放飞机最有前途的替代能源之一。空客零排放飞机副总裁Glenn Llewellyn表示,“在规模上,如果技术目标可以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也许能够为100架航程约为1000海里的客机提供动力。通过继续投资这项技术,空客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将为空客未来ZEROe飞机的架构决策提供信息,空客计划在2027年至2028年期间开始这款飞机的研发。” 同日,空客与可再生燃料生产商耐思特公司(Neste)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生产和使用。合作重点将聚焦SAF燃料的技术开发、燃料准入和当前与未来生产技术的测试,以及研究如何实现“100% SAF燃料”的使用。 日前,空客与HyPort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以支持其在图卢兹布拉尼亚克机场建设世界首批低碳氢燃料生产和分配站。该机场加氢站的生产、储存和分配系统目前正在进行最终测试。该站计划于2023年初投入使用,每天可生产约400千克液氢,可为约50辆地面运输车辆提供动力。 此外,空客近日与雷诺集团签署研发协议,计划加强横向合作和协同效应。据悉,合作涵盖与能源管理优化和电池重量改善相关的技术点,并将寻找从当前电池化学(先进锂离子)转向全固态设计的最佳途径,从而能够使电池的能量密度在2030年实现翻倍。双方还将研究未来电池从生产到可回收性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便为未来电池设计的工业化做好准备,同时评估它们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